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合集下载

中国人名中的文化体现

中国人名中的文化体现

作文T型台/思想芦苇中国人名区别于外国人名之处,在于其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与文言文有些类似,中国人的名字能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传达出特定的意思——汉字的每个字都有其固定的意思,又能与其他字组合,在不同人的理解和不同语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含义。

我认为,中国人的人名主要可以体现时代特征与价值观。

先说说时代特征。

中国人取名的方式有多种,总体来看,许多时期有避讳和用排行称呼两种方法。

“避讳”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与思想压制。

上层阶级连名字的用字都体现出一种极其蛮横的“垄断性”——他们用过的字平民百姓就不能染指;“以排行命名”则体现家庭中的等级秩序,父兄为大,强调“孝”与“顺”。

这两种起名方式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也代表着两种思想立于封建社会的核心地位。

除此以外,各个时代还有其常用的字词。

殷商时期,人们开始用干支纪日,因此命名中常带“甲乙丙丁”等词。

周至春秋战国不讲究用字,人名随意简单,如“孔丘”“李耳”,没有什么特殊含义。

在汉唐这种鼎盛朝代,民风豪迈勇猛,尤其唐代有尚武风气,故有“苏武”“扬彪”“苏定方”之类名字。

魏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舍半生给茫茫大漠敦煌的樊锦诗,在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这座千里之外的西部小镇。

无论条件多么粗粝,无论世外多么纷华,她都“能甘”于此,“不染”于外,坚守五十余年。

他们纷华不染,无畏浮云遮妄心,珍藏精神的轻盈。

由此观之,一个人的一生是平庸无奇还是璀璨夺目,能否做到“粗粝能甘,纷华不染”堪称关键变量。

所以,如何透过社会现象把握生活的本真价值,如何穿越繁杂的都市霓虹寻找自我的存在意义,如何摒弃虚伪的觥筹交错和心理压力实现最初的梦想,应该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谨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惟有粗粝能甘,纷华不染,方能成为人中俊杰,昂首面对世界,踏歌而行!(指导教师:胡高清/编辑:关晓星)中国人名中的文化体现□湖南省雅礼中学郭馨仪15作文T型台/思想芦苇“僧”“法”“宝”“玄”。

中国人名字的内涵心得体悟

中国人名字的内涵心得体悟

中国人名字的内涵心得体悟(一)中国姓名的变化与时代的变迁古代中国,早期的人名很简单,没有太多的特殊意义,如上古文物出土显示的“外丙”、“小辛”等人名就十分朴实。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语言文字的广泛运用,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人名也就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这个过程中,名字的取用也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事情,并且慢慢的出现了名与字的区分,由《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便可看出“名字”的区别。

同时,在古时候的社交礼仪中,自我称呼用“名”,为表示对他人的的尊重则用“字”,再往后发展名字也不再仅是对亲疏的区别,而是被人们加入更多的内涵。

在思想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人们将名字与先秦诸子的思想相结合,名字是多包含取名者对人伦社会的一些理解,不管的古代还是近代中国,姓名中都能看到儒道法思想的传承和借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名字文化又有了新的特征,人的名字往往随着重大政治活动或社会变革而取用,看名字就能联想到此人大致是哪个年代出生。

可见,中国人的姓名文化发展,有其自有的发展逻辑和影响因素,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演变。

(二)民俗文化对姓名的影响姓、名、字、号不但是人的一种称呼符号,更是一种民俗文化,这种特殊的符号,是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标志。

其实最早的姓代表了拥有同种血缘关系的统称,也就是种族,祖辈使用姓来区分种族,而名则是区别子代族中个人的代号,多由父母命名。

在这种宗族思想的影响下,宗族统一取名,取名多由顺序排列,如伯仲叔季,同宗子弟按长幼依次取字命名,而且,族中长辈在成人礼中为小辈取字,以对其名做解释补充并赋予某种长辈的期许或特殊意义。

例如司马懿,字仲达,家中次子等,民俗文化中的一些忌讳也影响着取名,例如按照习俗,对帝王,圣人,尊长,上司都要有所回避,在文章与言语中,都不可直接表达,需用其他形似的字来表达,或在书写中直接将避讳字眼改写。

这种民俗发展至今虽古代那般严肃,但在给子孙取名时,人们还是会避开长辈的字,慎重取名,以表示对祖辈的尊重。

中外名字的文化含义

中外名字的文化含义

中外名字的文化含义一、引言名字是一个人的标识,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

无论是中文名字还是外国名字,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本文将以中外名字的文化含义为主题,探讨名字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中文名字的文化含义1. 字义解析中文名字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汉字组成,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例如,“张”字代表着展开、扩大的意思,因此“张三”这个名字传达着一个人开阔、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

2. 姓氏文化中文姓氏源远流长,代表着家族的血脉和传承。

例如,“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它源于古代的贵族姓氏,代表着尊贵和高贵的身份。

因此,取名为“李世民”的人往往被赋予了崇高的期望和责任感。

3. 命名理念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时,往往会考虑到吉祥、美好的寓意。

例如,“秋香”这个名字寓意着如秋天的芬芳和美丽,给人一种温婉、优雅的感觉。

这种命名理念反映了中国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外国名字的文化含义1. 姓氏文化不同国家的姓氏文化各不相同,代表着不同的家族和血统。

例如,英国的姓氏“Smith”意为铁匠,象征着工匠精神和技艺,而德国的姓氏“Schneider”则是指裁缝,代表着纪律和精确。

2. 名字来源外国名字的来源多种多样,可以是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

例如,“David”这个名字源于圣经中的大卫,代表着英勇和智慧。

而“Juliet”这个名字则来自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寓意着浪漫和激情。

3. 拼写和发音外国名字的拼写和发音通常与其文化背景和语言有关。

例如,法国名字“Pierre”在英语中读作“Peter”,而在法语中读作“Pee-air”。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音特点。

四、中外名字的文化交流1. 名字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名字的翻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为了更好地传达名字的文化含义,翻译者需要考虑到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例如,中国名字“李明”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Lee Ming”,保留了姓氏和名字的原汁原味。

姓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姓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姓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姓名亦从发端到演变,逐渐赋予宏富、复杂的内涵,从简单的"代号"嬗变为包含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字学、文学、美学、音韵学、易学等内容的"综合文化"。

1、姓名的传承性:姓名的产生形式(一般为长辈为晚辈命名)就揭示了一种血缘关系,一种家族关系,可谓为"传宗接代";表示姓氏的继承,又表示家族成员之间血脉相连,表明生命基因的延续。

尤其,人们长期按"字辈谱"命名的方式,更是有浓厚的宗族观念和文化特色,表达着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之间的血缘亲合关系,把人的个体生命延续意识和家族亲缘关系传承下去,形成家族坚不可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2、姓名的意愿色彩:根据汉字丰富的内涵,人们赋予姓名形形色色的含义。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能有所作为,在为子女取名时往往寄寓美好的期望。

因此姓名又凝聚着对新生命的深厚情谊和殷切期望,也隐喻着不同的理想抱负、情趣、爱好与追求:有的希望光宗耀祖,有的希望吉庆安康,有的希望成就一番事业,不一而足。

3、姓名的时代性:人之取名,沿于时尚,因时而变,与社会背景、环境、形势及时代精神风貌密切相关。

我们仔细研究人名演变的历史就会发现,名字的起用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息息相关。

从封建社会人们追求功名富贵到建国后"建国"、"
国庆"、" 超英"、"文革"、"卫东"等弥溢浓烈的政治色彩,再到当今社会姓名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在名字中都折射出不同时代特定时期的人文氛围和价值取向。

姓名中的文化内涵

姓名中的文化内涵

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人人都有姓名。

正如著名学者饶宗颐说过的那样:“人是历史舞台上的角色,人名是他们的标志,离开了人名,一部二十四史,真是无从说起。

”中国人的姓名以汉字表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直接以汉字取名,其他少数民族则音译为汉字表示,姓氏与名字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

最初姓名的来源有图腾崇拜,也有因地名而产生的。

姓氏的产生演变史就是一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

相较于今天的“姓、名”而言,古人的“姓、氏、名、字、号”构成复杂,内涵也多。

在取名的时间、负责取名的人、取名含义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原始社会初期,孩子的命名权掌握在母亲手里,如《史记·周本记》说到周的始祖后稷,其名日“弃”,正是他母亲姜螈所取。

到先秦时期,命名权转入父亲之手,命名多在孩子出生3个月时,但当其长到20岁行冠礼(成人礼)后,若平辈或晚辈再直呼其名显然已不合适,因而便需要取“字”,由平辈及晚辈称呼。

“字”多是对“名”的解释与补充、延伸,与“名”互为表里,意义相互关联。

此外,也有由象征着父权的祖父取名、象征着君权的皇帝赐名的情况。

大体上,古人的姓名具有如下四大类内涵:一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二是对富贵吉祥的追求,三是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四是对理想志向的体现。

早在春秋时期,有人便提出取名的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

五个原则是:信、义、类、假、象。

所谓信,即以出生时与生俱来的特殊标记为名;所谓义,是根据出生时的祥瑞现象命名;所谓类,是可以取与其父亲类似的名字;所谓假,是可以假托万物之名;所谓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

六条禁忌是:不能以国家为名,不能以官职为名,不能以山川為名,不能以隐疾为名,不能以牲畜为名,不能以器币为名。

汉代取名流行单字,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侯、宾、士、民、郎等字。

就连皇室都喜欢以单字取名,如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

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出现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为时尚,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带“之”字,比如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宋人裴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等。

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姓名文化

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姓名文化

商业文化·科教纵横 2007年10月97小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姓名文化季露璐(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10—0097—01一、背景1、对外汉语教学 这几年,“汉语热”可以说是一浪高过一浪。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国通过各种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100个国家超过2500余所大学在教授汉语。

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一千五百年前一样来到中国,关注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今天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始逐渐被世人所瞩目,他是中西结合的桥梁,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窗口,是世界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中国的途径之一。

2、姓名人名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标记,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能折射出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价值观及宗教信仰。

而中国人的姓名中所承载的哲理典故语义的丰富性、开放性和含混性,以及某种伦理价值生活情趣人生志向的指向性、暗示性和隐喻性,恰恰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最为精妙的语用学现象。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给外国人取名时必须注意不同姓名中不同的文化内涵,尽量做到人如其名,同时体现中国的姓名文化特征。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给学生取名的方法《荀子·正名》云:“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中国文字意象繁复微妙,不同的文字的结合常给人一种或简单,或深奥,或粗俗,或典雅的印象,不同的姓名也直接反映着命名者的心理和素养。

汉语较之其他语言,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接下去将重点就这三个方面,结合下面这张06年CIEE 学生名单表讲一下对外汉语教学中给学生取名的方法。

Jonathan Becker 帅龙 Anniki Laine 林可 Wayne Chung 张伟建 Leng Ngang 甘乐 Alessandra Henderson 何丽姗 Thomas McDougall 马天思Evelyn Gatawa 夏娃 Sahiry Rodriguez 陆珊 Emma Starks 苏敏儿 Scott Mosher 莫凯 David Szerlip 左大卫 Elizabeth Hussey 何弈丽Andrew Hull 安迪 Andrew Sample 尚安达Phillip Etherton 艾力 Tyler Hall-Potvin 何伟 Mark Munoz 马克 Jonathan Tannesen 汤君男Briana Callen 柯贝兰 Jay Vedder 卫杰 Animesh Giri 江安明 Winnie Mui 孟文宁1、字义中国人性格上的含蓄内向,也反映在交际语言上的委婉含蓄。

人名中的传统文化

人名中的传统文化

人名中的传统文化人名是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中国,许多人名寄托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个传递文化的窗口。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并了解其背后的意义。

一、姓氏中的传统文化中国姓氏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姓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识,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许多姓氏都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比如,姓“李”在中国人中十分常见,它源自古代的“黎”,是大地的象征,寓意着家族的兴盛和繁荣。

而姓“张”则代表着强大和权势,在古代也被赋予了“勇士”的意义。

二、名字中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

这些名字往往寓意深远,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名字“婷婷”代表着女孩的纯洁和美丽;名字“磊磊”则表达了男孩的坚强和勇敢。

这些名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三、字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一个或多个字,字意常常与传统文化有关。

比如,字“明”代表着光明和聪慧,它象征着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精神;字“艺”则寓意着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字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人们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和追求。

四、名字的祝福与寓意在选择名字时,人们往往希望能够融入一些祝福和寓意。

比如,名字“晓明”寓意着清晨的阳光和希望,祝福孩子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名字“雨果”蕴含着对孩子聪明和智慧的期望。

这些寄托于名字中的祝福与寓意,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五、人名的文化传承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承方式。

通过给孩子起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名字,可以使孩子从小就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同时,人名也成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一种承载和展示方式,表达着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六、传统文化在人名中的意义人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样,它们不仅仅是一个标识,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传承。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化 内涵 。

全 、平 安 吉 祥 、家 庭 和 睦等 历 来 都 是他 们 的企 求 ,所 以喜 欢
用 “ ” “ ” “ ” “ ” “ ” “ ” “ ” “ ”等 福 寿 安 祥 贵 禄 财 发

汉 语 姓名 中的 宗 族 思 想
在 以宗 族 体系 为基 础 的封 建 社会 中 ,重 视儒 家 提 倡 的显 字 来 取 名 。 姓名 还 能 反 映不 同的家 庭 背 景 ,如 名 字 中有 牛 、 亲 耀 祖 、光宗 睦 祖 、 昌大 后 裔 的思 想 , 所 以人 名 中 “ 祖 ” 祭
姜 ,周族先祖后稷之母 的姓 :姬,黄帝的姓:姚 ,舜的姓 ; .
姒 , 禹 的姓 。其 他 古 老 的 姓 还 有 赢 、娄 、 娥 、 如 、妙 、 妊 名 来 自古代 神 话传 说 中的 伏 羲 。明代 人 李 承 箕 、金 象 斗 、朱 等 。 氏 ,本 是母 系 社 会 中 男 子 身 份 贵 贱 的 标 志 , “ 代 之 星 祚 ,其 名 来 自古代 星 象 之名 。宋代 人 秦 观 、 明代 人 孙 楼 、 三 前 ,姓 氏分而 为二 ,男 子称 氏, 妇人 称 姓 。 氏所 以别 贵贱 , 贵 者 有 氏,贱 者 有 名无 氏 。 ” ( 《 志 ・氏族 略 》 ) 古籍 中 通
元代人王维桢、清代人吴平斋 、孙殿玲等,其名来 自中国古
代 建筑 。唐 代人 薛仁 贵 、 宋代 人 韩世 忠 、李 孝标 、 明代 人王 记载的 “ 羲氏” “ 农 氏” “ 伏 神 高阳 氏” “ 扈 氏” ,都 是 守 仁 、方 孝 孺 等 ,其 名来 自中 国 古代 的儒 家 思想 。 有 称 “ ”的知 名 人 物 。 随着 社会 的发 展 , 男 子经 济地 位 的提 氏 三 、 汉语 姓 名还 可 以反 映 出人 们 的 审美 取 向 和 价值 观 念 高 ,妇 女 逐渐 失 去 了姓 的特 权 ,姓 反 而 成 为 男子 的象 征 ,子 女 皆从 父 姓 。 至此 ,姓 氏也合 二 为 一 。 人 在取 名 时 , 常常 寓 以建 立事 业 、 实现 抱 负 的愿 望 。如 南 宋大 诗 人 陆游 的名 字 就 是其 母 盼 望他 长 大 后 能像 北 宋 著名 在 漫 长 的 历 史发 展 进程 中 ,中 国人 的 姓 氏越 来 越 丰 富 多 文学家秦少游一样 。还有 的名字如李慕 白、孔 宗尼 、卫建国 样 ,也 越 来越 复 杂 。 中 国人 的姓 氏有 着 鲜 明 的 民族 印记 和 文 等 一 看 就 知 道 它 们 的 寓 意 。 对 于 普 通 老 百 姓 来 说 ,福 寿 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

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

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

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

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

其他古老的姓还有嬴、娄、娥、如、妙、妊等。

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

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人的姓氏越来越丰富多样,也越来越复杂。

中国人的姓氏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和文化内涵。

一、汉语姓名中的宗族思想
在以宗族体系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中,重视儒家提倡的显亲耀祖、光宗睦祖、昌大后裔的思想,所以人名中“祭祖”“承祖”“显祖”“耀祖”“光祖”“承宗”“辅嗣”“延世”之类的名字真是举不胜举。

人们在命名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强烈的宗族观念。

在排行上,有一些特定的排行字,如:伯(孟)、仲、叔、季,从周代以来沿用至今,用以区分长幼次序。

例如周末有名的伯夷、叔齐两兄弟,观其名即可知是老大和老三;孔子,字仲尼,可知其是老二;三国孙策、孙权两兄弟的字分别为伯符、仲谋。

在按字排辈上,有的家族是根据族谱排辈的,叔伯兄弟的子女只要是同辈的皆用一个相同的字,另一个字可以自由选择。

今天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常用同一个字来表示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有的家族用命名上的语义联系来显示家族关系,例如按方位排的“东南西北”,按数字排的“一二三”,按猛兽排的“龙、虎、豹”,按天象排的“风云雨雪”等;有的还以相同的汉字偏旁表示这种联系,如名字皆从木旁“楠、彬、桦”,皆从水旁“波、涛、浪、涌”等;有的甚至用语音上的韵语来表示这种联系,如以iao韵相联系“妖、晓、霄”,以ang 韵相联系“强、绛、祥、昌”等。

有了这些大家都熟知的规则之后,同族之人,不论居住在哪里,只要看一眼名字就可以认明亲戚之情,分清长幼之序了,它起到了凝聚宗族的作用。

二、汉语姓名还反映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风俗习惯因其深入人心,常被人们拿来用作命名的依据。

例如明代人罗虞臣、宋代人李舜臣、唐代人刘禹锡等,其名字就是来源于古代部落首领之名。

明代人沈鲤、孟化鲤,其名来自孔子之孙孔鲤。

《红楼梦》中与贾宝玉同辈的兄弟取名分别为琏、珍、环、瑞、珠等字,皆从玉旁。

据统计,当代人名用字运用频率最高的字中,玉占第二位,珍占第六位,这种命
名倾向,来自古代人以玉为重要佩饰的风俗。

晋人王羲之,梁人虞羲,其名来自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伏羲。

明代人李承箕、金象斗、朱星祚,其名来自古代星象之名。

宋代人秦观、明代人孙楼、元代人王维桢、清代人吴平斋、孙殿玲等,其名来自中国古代建筑。

唐代人薛仁贵、宋代人韩世忠、李孝标、明代人王守仁、方孝孺等,其名来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三、汉语姓名还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
人在取名时,常常寓以建立事业、实现抱负的愿望。

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名字就是其母盼望他长大后能像北宋著名文学家秦少游一样。

还有的名字如李慕白、孔宗尼、卫建国等一看就知道它们的寓意。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福寿双全、平安吉祥、家庭和睦等历来都是他们的企求,所以喜欢用“福”“寿”“安”“祥”“贵”“禄”“财”“发”等字来取名。

姓名还能反映不同的家庭背景,如名字中有牛、狗、崽、囡、妹的,其家庭多半在农村;名字中有招财、富贵、旺发、金、银、福、禄的,其家庭多半不是知识分子阶层;名字为沪生、京生、赣生、济生的,其家庭常常为军队干部阶层,孩子随军降生,以地名为纪念。

女孩子的名字,来自农村的多用芳、兰、芬、春、艳、金、妹、花、香等;来自城市的多用英、华、丽、晓、红、露、蔚、韵等,当然这些并不是绝对的。

四、汉语姓名还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
据籍秀琴先生的《中国人名探析》研究,殷商时代人们常以干支命名,尤其是当时的帝王个个如此。

开国之君汤名“天乙”,亡国之君纣名“辛”,凡十七代三十个君王无一不以天干为名。

反映出商代人重视天象历法以及以天象占卜迷信之风的盛行。

春秋战国时命名已列入礼法,所谓“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其中“取于物为假”最为普遍,即是借用世上各种事物之名取名。

如乐羊、董狐、王孙燕——借鸟兽之名;荆轲、商鞅、公孙辄——借车舆部件之名;宋木、栾枝、右宰谷——借树木五谷之名;郑袖、白圭、公子履——借珍宝服饰之名。

汉代人命名,多取豪迈勇猛的词汇,这反映了汉代国力强大、开拓疆土、征服蛮夷的非凡气势,而武帝提倡“独尊儒术”之后,常以忠、孝、节、义、礼、仁、信等字入名。

东汉之后,佛法东渐,至南北朝最感,所以当时很多名字都有宗教色彩,如文学家中就有王僧虔、王僧佑、王僧达、王僧绰等,此外还有王昙首、荀昙、殷梵童、姚菩提、崔目莲等。

由此可见,当时在士族阶层乃至民间宗教气氛之浓烈。

宋代发展起来的理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更为深刻,人们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极端推崇,这促使重气节、重礼仪、重修养、重社会责任的观念在名字中大量体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辽金元时代人的命名多用奴、哥字,如观音奴、高家奴、铁哥、蒙哥、萧磨哥等,它反映出辽金元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逐渐汉化的社会特征。

清代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成熟之时,人名与前朝相比也显得别开生面,名字的内涵扩大,用典巧妙,含意深远,用词优美、清新而又含蓄,形式上也注重创新。

如纪昀,字晓岚,他的名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昀,日光之意;晓岚,山中的云雾之气,读来何等雅致优美。

而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动荡又有新思潮的涌入,这些都在人们的命名上体现了出来。

如章太炎,是表示对顾炎武的景仰;胡汉民则表示其为堂堂大汉之民;陈炯明字竞存、胡适字适之,反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义。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同政治形势的关系
极为密切,20世纪50年代以后,历次政治运动都在人名中留下了印记,如抗美、援朝、大鸣、跃进、安娜、卓娅、卫东、革命、向红等。

据对全国人口的抽样统计,在十年“文革”时期,取名最常用的六个字是:红、华、军、文、英、明。

而在“文革”之后六年中,最常用的六个字是:华、丽、春、小、燕、红。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国际交流加强、文化思想多元化,所以取名也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但通常不外乎是父母对子女美好未来的希望和祝福;同时诸如保罗、玛丽等的洋化名字越来越多的出现,还有两个字和四个字的名字比过去也都大为增加,这反映了新时期的特色。

这里只选择了几点简要叙述了姓名中的文化涵义,其实汉语姓名还与宗教、政治、文学、身份、职业、迷信、习俗等很多方面有关系,它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思想结晶,越向深入去探索就越觉得它包罗万象,值得更多的人去探索研究。

(蒋晓杰,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