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精选)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启示_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启示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启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启示篇一:响遏行云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的嗓音不错,也非常热爱音乐。
于是,他四处拜师,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
后来,他拜秦国著名的歌手秦青为师,经过一段刻苦的,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薛谭觉得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他就对秦青说:“老师,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现在我学得也不错了,我打算明天就回家去。
”秦青心里有些失望,不动声色地说:“好吧,明天我给你送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
告别的时候,秦青打着拍子,唱了一支略带悲伤的歌曲。
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仿佛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被这歌声阻挡住停止不动了。
(原文是:“抚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
”)听了老师精彩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他十分惭愧地说:“老师,我原来以为自己的水平和你差不多了,现在才知道差得太远。
请老师原谅我吧,我想继续跟着你学习。
”秦青听了很高兴,又重新收他做了学生。
从这以后,薛谭一直非常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再也不敢说已经学成的话了。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那么,只有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学习他人的优点,用其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成就更优秀的自己!历史的成语典故和启示篇二:骑虎难下从前,有一个青年要到一个村庄去办事,途中要经过一座大山。
临行前,家人嘱咐他:遇到野兽也不必惊慌,爬到树上,野兽便奈何不了你了。
年轻人牢记在心,一个人上路了。
他小心翼翼地走了很长,并没有发现有野兽出现,看来家人的担心是多余的了。
他放下心来,脚步也轻松了几分。
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一只猛虎飞驰而来,于是连忙爬到树上。
典故翻译

◆这都是汪太太生出来的事,“解铃还须系铃 人”,我明天去找她。《围城》
Mrs. Wang is the one who started it all. “whoever ties the bell around the tiger’s neck must untie it.”
◆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 有伟大的创造力。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i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 In other words,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典故文化与汉英翻译
一、典故的定义:
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历史事件、语言、故事 等,这类成语可以称之为典故成语或简称典故。 《汉语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定义为“诗文 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往往内容丰 富,民族色彩浓郁,它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识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 切相关,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 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典 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
Cat’s paw 源出另一则寓言:猴子为避免烧伤自己, 叫猫用爪从火中取栗,现喻义为“受人利用的人或物”
(四)、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乃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如
汉语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一
典故源自人们的生活习惯。
汉语中的“半斤八两”,源自中国习惯于使用
的“斤”这一计算单位,整个成语表示一半对一半。 在英国文化中,人们喜欢用“打”来做计算单位,这 样便有了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其意义同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一致。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_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是最“中国”的词汇形式,最具有民族特色。
成语大多从古代流传下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代词汇的一些特点,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作者的个人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一: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解释】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出处】《晋书.祖逖传》《资治通鉴》成语典故的意思和出处篇二:自惭形秽的成语故事晋代有一位知名人士叫做卫玠,他五官端正,相貌不凡,有一种特别的姿态和风采,从年幼说话、走路、待人接物便与一般孩子不同,人人见了都很喜爱。
有一天,母亲在给他梳头的时候说:“你是卫国第一美男子,随时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举止。
”卫玠惊愕地看着母亲,“我真的是卫国第一美男子?”母亲说:“你信的话,你出去问问其他人。
历史著名成语典故及解读

历史著名成语典故及解读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从成语典故中我们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知识,懂得很多深刻的道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成语典故及解读,方便大家学习。
《邯郸学步》【典故】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
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
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
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
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
这成了他的心病。
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
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按图索骥》【典故】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
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典故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以地名设喻的典故,英语中有 Dunkirk(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史称“敦 克尔克大败退”,现成了“溃退”、 “困难局面”的代名词); 汉语中有“东山再起”、“绿林好 汉”(绿林,古代山名故事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以拟人的手
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 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曾有一个 乡下人,养了一只能下金蛋的鹅,但那人发 财心切,为获得鹅肚子内的全部金块而将鹅 杀掉,结果一无所获。现以此寓言比喻只图 眼前利益而缺乏长远打算。
汉语中源于 人名地名的 典故还有 “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巫山云雨”、 “庐山真面目”、 “邯郸学步” 和“围魏救赵”等。
(10)军事术语 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重大的 战争事件,这些事件不仅被载入史 册,而且某些由战争特点而产生的 军事术语已成为典故,有的已被正 式收入词典,有的虽未被收入词典, 但已在人们的语言实践中得到应用。
汉语中也有与此相对应的说法,但不叫“杀
鹅取卵”,而是“杀鸡取卵”。又如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源出伊索寓言中的 《农夫和蛇》。
(6)民间习俗 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促进语言不断丰富发展的 源泉,也是典故产生的来源之一。如 a bird of ill omen,源出古代占卜风俗,延至今日,猫头鹰、 乌鸦和渡鸟仍然被视为不祥之鸟。渡鸟嗅觉灵敏。 能确定远处死尸或腐尸的地点,因此渡鸟常与死 亡相联;猫头鹰则往往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喊叫, 而坏天气常给人们带来疾病或灾难,故猫头鹰被 视为丧鸟,阴森鸟,西方人以此将它们比喻为 “不吉利的人”、“带来不幸消息的人”。
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

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历史是过去,也是我们借鉴的方向。
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文化典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负米养亲【出处】《孔子家语・致思》。
【释义】借米以赡养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顺。
【历史典故】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性一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
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2】乘兴而来“乘兴而来”这则成语的乘兴一时的高兴。
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
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
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
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成语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员。
中国古代有趣的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曳尾涂中【出处】《庄子・秋水》。
【释义】原意指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比喻与其位列卿相,受爵禄、刑罚的管束,不如隐居而安于贫贱。
后也比喻在污浊的环境里苟且偷生。
【历史典故】庄子,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抨击儒墨的权势观,鄙弃虚情假意,主张顺其自然。
庄子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楚威王仰慕他的才学,想请他来辅佐朝政,多次派使者来请他,都遭到庄子的拒绝。
一次,庄子正在濮河上钓鱼,楚王又派两位大夫来请他去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大王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渔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却把它用锦缎包好装在匣子里,藏在庙堂之上。
作为一只龟,是死了留下一尸一骨让人尊敬好呢,还是情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泥沼中爬行好呢?”两个大夫说:“还是活着好啊。
”于是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
”使者无言以对。
【2】乘风破浪“乘风破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船借着风势,破浪前进动。
比喻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日:“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南北朝时,有个年青人名叫宗悫,字元干。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和叔叔舞剑弄棒,练拳习武,年纪不大,武艺却十分高强。
有一天正是他的哥哥结婚的日子,家里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有十几个盗贼也乘机冒充客人,混了进来。
正当前面客厅里人来人往,喝酒道贺之际,这伙盗贼却已潜入宗家的库房里抢劫起来。
有个家仆去库房拿东西,发现了盗贼,大声惊叫着奔进客厅。
一时间,客厅里的人都被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宗悫镇定自若,拔出佩剑,直奔库房,盗贼一见来了人,挥舞着刀枪威吓宗悫,不许他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