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翻译
老虎的典故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虎居于山林之间,威震四方,百兽莫敢与之争锋。
时人传颂,称其为“山林之王”。
然虎性凶猛,不喜与人亲近,常隐匿于幽深之处,人莫得见其真容。
一日,有樵夫入山伐木,偶得虎穴。
樵夫胆大心细,窥见虎卧于穴中,状甚慵懒。
樵夫惊异,遂以箭射之,虎应声而起,跃出穴外。
虎怒,咆哮如雷,樵夫慌不择路,逃入山林。
虎尾随其后,山林之中,树木丛生,藤蔓交错。
樵夫奔走如飞,虎亦不舍,紧追不舍。
樵夫心想:“吾若不脱此虎,必死无疑。
”遂施展平生所学,攀爬树木,翻越山岭,终于脱离虎口。
然虎犹未罢休,沿途寻觅樵夫踪迹。
樵夫走投无路,遂藏于山洞之中。
洞中昏暗,樵夫不敢动弹,只听虎在外徘徊,声声如泣如诉。
樵夫心软,遂出洞与虎对话。
虎见樵夫,眼中泪光闪烁,叹曰:“吾本山林之王,威震四方,然今日遇汝,方知人性之善。
汝何惧我,敢与我言?”樵夫答曰:“吾非惧汝,实乃畏生灵涂炭,不愿与此辈为敌。
然今日相遇,吾愿与汝结为朋友,共度余生。
”虎闻言,感动不已,遂与樵夫结为兄弟。
自此,虎不再伤人,樵夫亦不再伐木,两人共同守护山林,使得生灵得以安宁。
此事传遍山林,众兽皆称颂樵夫与虎之友谊。
后有诗云:“虎豹山中走,樵夫洞中藏。
结交成兄弟,共守山林长。
”此典故流传至今,成为世间传颂之佳话。
世人常以虎之典故喻指勇猛之人,虽性格刚烈,然有仁爱之心,能与人为善,共创和谐。
翻译:昔日,有一只老虎居住在山林之间,威震四方,百兽不敢与之争斗。
当时的人们传颂它,称它为“山林之王”。
然而老虎性格凶猛,不喜欢与人亲近,常常隐藏在幽深的洞穴中,人们无法看到它的真实面目。
有一天,有一个樵夫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偶然发现了一个虎穴。
樵夫胆子大,心思细腻,看到老虎躺在洞穴中,显得很懒散。
樵夫感到惊讶,于是用箭射它,老虎应声而起,跃出洞穴。
老虎愤怒,咆哮如雷,樵夫惊慌失措,四处逃窜,逃入山林。
老虎紧追不舍,山林之中,树木茂盛,藤蔓交错。
樵夫奔跑如飞,老虎也不放弃,紧紧跟随。
樵夫心想:“我如果不摆脱这只老虎,必死无疑。
守株待兔典故

守株待兔典故一、典故原文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lěi)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二、字词注释1. 株:树桩。
2. 走:跑。
3. 触:撞到。
4. 折颈:折断脖子。
5. 因:于是,就。
6. 释:放下。
7. 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8. 冀:希望。
三、典故翻译宋国有个种地的农民。
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他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
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四、寓意1. 批判不劳而获的思想这个故事中的农夫,偶然得到一只兔子后,就妄图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再次获取利益。
这是一种懒惰和心存侥幸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如努力学习知识、认真工作等,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而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运气。
2. 讽刺墨守成规的行为农夫守着旧有的经验(兔子会撞到树桩上),不知变通,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是非常偶然的,不能作为一种获取利益的常规方式。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问题时,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不能死守着过去的方法或观念,否则就会像农夫一样,最终一无所获。
五、相关练习1. 字词理解“兔走触株”中的“走”是什么意思?()A. 行走B. 跑C. 离开答案:B2. 寓意理解A. 只要有耐心,就会有收获。
B. 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成果,不能心存侥幸。
C. 偶然的运气可以改变命运。
答案:B3. 故事复述示例:宋国有个农夫,他的田里有个树桩。
有一天一只兔子跑着撞到树桩上死了。
农夫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边等兔子,可再也没等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心存侥幸,要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成果,不然就会像农夫一样被人笑话。
文言文常见典故及翻译

1. 卧薪尝胆
原文:越王勾践,栖会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翻译: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居住在会稽山上,他躺在柴草上,尝胆以励志,经过十年的积聚力量,十年的刻苦训练,最终复兴了越国。
2. 完璧归赵
原文:蔺相如持璧归赵,献之赵王。
翻译:蔺相如拿着完整的玉璧回到赵国,将其献给赵王。
3. 指鹿为马
原文:赵高指鹿为马,群臣莫敢言。
翻译:赵高指着鹿说是马,群臣都不敢反驳。
4. 望梅止渴
原文:曹操望梅止渴,军士皆渴。
翻译:曹操望着梅树,以此止渴,士兵们都感到口渴。
5. 掩耳盗铃
原文:盗铃者掩耳,以为无人知。
翻译:偷铃铛的人掩住耳朵,以为这样就没有人能听到。
6. 对牛弹琴
原文:对牛弹琴,牛不知音。
翻译:对着牛弹琴,牛不懂音乐。
7. 画蛇添足
原文:蛇画足,失其自然。
翻译:画蛇时加上脚,反而失去了蛇的自然形态。
8. 悬梁刺股
原文:苏秦悬梁刺股,昼夜不懈。
翻译:苏秦挂起梁来刺自己的股,日夜不懈地勤奋学习。
9. 杯弓蛇影
原文:杯弓蛇影,心疑其有毒。
翻译:杯中弓影,误以为是蛇,心中怀疑其有毒。
10. 程门立雪
原文:程颢立雪程门,以待其师。
翻译:程颢站在程门前,积雪至膝,等待他的老师。
这些典故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也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哲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典故文言文翻译

逍遥游于太虚之境,逍遥游于无为之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也,未数数然也。
是其有所待邪?还是其所待者无穷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译文:在无尽的虚空之中自由自在地游历,在无为的境界中任意驰骋。
列子能够乘风而行,轻巧自如,十五天后才返回。
对于他来说,追求福祉并不是急于求成的事情。
那么,是他有所期待,还是他所期待的是无尽的呢?至于那些能够顺应天地之道,驾驭六气变化,自由自在地在无穷无尽的世界中游历的人,他们又需要等待什么呢?因此,说道:“至高无上的人无我无己,神妙非凡的人无功无利,圣贤之人无名无誉。
”《战国策·齐策》典故翻译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于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
译文: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贫穷得无法维持生计,便托人向孟尝君求助,希望能到他家做食客。
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爱好?”他回答说:“我没有特别的爱好。
”又问:“你有什么能力?”他回答:“我没有特别的才能。
”孟尝君笑着接纳了他。
《史记·屈原列传》典故翻译原文:屈原既放,乃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破家亡,身受其祸,而作《离骚》以自慰,其辞微而显,志士仁人读之,未尝不流涕也。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创作了《离骚》,这是由于自己的怨恨所激发的。
国家破败,家庭毁灭,他亲身遭受了这些灾难,于是写下《离骚》以自慰。
他的文辞含蓄而鲜明,有志之士和仁爱之人阅读后,无不感动得流泪。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典故翻译晋献公使寺人披伐骊姬,骊姬知之,告其子申生。
申生召其傅里克,告之曰:“父使披伐我,我欲召之,恐不见听也。
”傅里克曰:“子勿召,吾往请之。
”译文:晋献公派遣家臣披伐骊姬,骊姬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告知她的儿子申生。
申生召来他的师傅里克,告诉他说:“父亲派披伐我,我想召见他,但又担心不会被允许。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篇⼀】 1、⼀⿎作⽓(曹刿guì) 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 释义:第⼀次击⿎时⼠⽓振奋。
⽐喻趁劲头⼤的时候⿎起⼲劲,⼀⼝⽓把⼯作做完。
2、⼀字千⾦(吕不韦) 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予千⾦。
” 释义:增损⼀字,赏予千⾦。
称赞⽂辞精妙,不可更改。
3、⼀字之师(郑⾕) 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改僧齐⼰《早梅》诗:‘数枝开’作‘⼀枝开’。
齐⼰下拜,⼈以⾕为⼀字师。
” 释义:改正⼀个字的⽼师。
有些好诗⽂,经旁⼈改换⼀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为“⼀字师”或“⼀字之师”。
4、⼀饭千⾦(韩信)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国,如所从⾷漂母,赐千⾦。
” 释义:⽐喻厚厚地报答对⾃⼰有恩的⼈。
5、东⼭再起(谢安) 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年逾四⼗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6、图穷⼔见(荆轲) 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见。
” 释义:⽐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同辕观罪的典故译文

同辕观罪的典故译文一、典故的起源和背景同辕观罪,也称同辕观过,是中国古代一个流传甚广的典故。
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风气重农轻商,商人在社会地位上被视为下层人士。
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商人仍会从事一些被视为不法的活动,如欺诈、走私等。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被严厉打击的,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二、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同辕观罪这个典故与两个历史人物有关:范蠡和计然。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谋士,曾帮助越国打败吴国。
而计然则是范蠡的朋友,也是一位有名的经济学家。
有一次,计然因涉嫌走私被捕,范蠡出于朋友之情前去探望。
在狱中,范蠡看到计然的马车停在狱门外,车上载满了黄金和丝绸。
范蠡对此十分感慨,他认为计然虽然富有,但最终还是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三、具体情节与经过描述同辕观罪的情节是这样的:在一次对商人的严打中,计然因涉嫌走私被捕入狱。
他的马车就停在狱门外,车上载满了黄金和丝绸,这些都是他从事非法贸易的证据。
范蠡看到这一幕后深有感触,他对计然说:“吾始与子共事,今视子之过也,深于吾甚矣。
子何为以智自陷于网?”意思是说,我当初与你共事,现在看到你犯下了这么大的错误,我感到非常痛心。
你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来给自己编织一张网呢?四、蕴含的道德观念和寓意同辕观罪这个典故蕴含着一种道德观念和寓意,即一个人应该明辨是非,不以身试法。
同时,它也警示人们不要为了利益而迷失自己,否则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此外,这个典故还强调了友谊与道义的重要性,范蠡对计然虽然有深深的同情之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帮助计然逃脱惩罚,而是让他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五、同辕观罪在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辕观罪这个典故在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它常常被用来警示世人不要走上邪路。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典故也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不要因为一时的贪念而犯错。
此外,这个典故还被用来形容那些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却不悔改的人。
【语文知识点】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语文知识点】夸父逐日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典故之一”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
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夸父就去北方喝大湖的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夸父丢弃他的手杖,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典故之二”译文
相传古代勇士夸父身材魁梧、力大无穷,认为世界上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他拿着手杖
去追赶太阳,他翻过许多座山,渡过很多江河,累得精疲力尽也没有赶上太阳。
他还是不
死心,一直坚持找,直到他快到大湖边时,他因劳累过度而死。
典故之一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
弃⑩其杖,化为邓林⑦。
典故出自于——《山海经·海外北经》
典故之二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③,赴饮河、渭。
河、渭④不足,将走北饮大泽⑤。
未至⑧,道渴⑨而死⑥。
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
邓林弥广数千
里焉。
典故出自于——《列子·汤问》
《夸父逐日》的主题思想即古代先民企图超越有限生命的束缚以及对生命永恒的渴求。
远古先民,通过幻想、想象与逐日等神话来表现他们对生命——时间——生命的思考:有限的人类生命,强烈地向往永恒的时光。
有限的个体生命,“饱尝”时光流逝带来的痛苦。
人类为追求永恒的生命,不息作出卓绝奋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成语典故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昔有画龙者,笔势雄浑,神采飞扬,龙之形象,跃然纸上。
然未点睛,龙似未醒,全无生气。
时有智者,见画龙者,遂以毫尖点其目,龙便腾空,气象万千。
【译文】古时有一位擅长画龙的人,他的笔势雄浑有力,神采飞扬,画出的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但是,龙的眼睛还没有点上,龙看起来就像是没有醒来一样,全无生气。
有一位智者看到这幅画,便用笔尖点上龙的眼睛,龙便腾空而起,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典故】画龙点睛,原指画龙时点上眼睛,使龙栩栩如生。
后比喻在关键时刻,加上一笔精彩之笔,使整个作品或事物生动有力。
此成语出自《宣和画谱》。
【故事】相传,唐代画家吴道子擅长画龙。
一日,吴道子受命于皇帝,要在皇宫中画一幅龙。
吴道子深知画龙点睛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精心构思,用心描绘。
画龙时,他笔走龙蛇,龙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跃出。
然而,画到龙的眼睛时,吴道子却犹豫了。
因为他知道,只要点上龙的眼睛,龙便活了,如果点得不好,整个画面就会失去平衡。
正当吴道子苦思冥想之际,一位智者路过,看到这幅画,便说:“画龙点睛,方能成活。
”吴道子听后,茅塞顿开,立即拿起笔,点上龙的眼睛。
果然,龙瞬间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皇帝看到这幅画,龙颜大悦,赏赐了吴道子许多财物。
【现代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画龙点睛的成语常被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通过一语中的、一招制胜的举动,使事情或作品达到高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谈判中,关键的一句承诺;在演讲中,精彩的一句总结;在写作中,恰当的一句比喻,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画龙点睛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关键,使事物达到最佳状态的重要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都是汪太太生出来的事,“解铃还须系铃 人”,我明天去找她。《围城》
Mrs. Wang is the one who started it all. “whoever ties the bell around the tiger’s neck must untie it.”
◆后又附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 有伟大的创造力。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i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 In other words, the masses have
great creative power.
典故文化与汉英翻译
一、典故的定义:
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历史事件、语言、故事 等,这类成语可以称之为典故成语或简称典故。 《汉语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定义为“诗文 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典故往往内容丰 富,民族色彩浓郁,它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识过程 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 切相关,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 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典 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
Cat’s paw 源出另一则寓言:猴子为避免烧伤自己, 叫猫用爪从火中取栗,现喻义为“受人利用的人或物”
(四)、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乃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如
汉语中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一
典故源自人们的生活习惯。
汉语中的“半斤八两”,源自中国习惯于使用
的“斤”这一计算单位,整个成语表示一半对一半。 在英国文化中,人们喜欢用“打”来做计算单位,这 样便有了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其意义同汉语中的“半斤八两”一致。
◆又见香菱这等一个才貌俱全的爱妾在室,越发
添了“宋太祖灭南唐”之意,“卧榻之侧岂容他 人酣睡”之心。《红楼梦》
Moreover, the presence of such a charming and talented concubine as Xiangling had filled her with the same
“金蝉脱壳”的法子。《红楼梦》
Well, it’s too late to hide now. I must try to avoid suspicion by throwing them off the scent.
试比较霍克斯译文:there isn’t time to hide. I shoes when he jumps out of his skin: give them something to put them off the scent.
(三)、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 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 诫的性质”具有明理启示的作用。
汉语中的“掩耳盗铃”源自《吕氏春秋·自
知》,现在比喻自欺欺人,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却偏要 设法掩盖。其他还有“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叶公好龙”、“削足适履”、“狐假虎威”、“含 沙射影”等。
出自植物的典故有“鸟语花香”、“草木皆兵”等。
出自军事术语的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另外还 有“兵不厌诈”、“三令五申”、“烽火连天”、“哀兵必 胜”、“逐鹿中原”等。
英语中出自人名的有:be in Burke; 出自地名的有:carry the coal to New-castle, Watergate, meet one’s Waterloo; 出自动物的有shed crocodile tears, a black sheep 等 出自植物的有the apple of the eye, paint the lily等 出自军事术语的有Pearl Harbor等
• Burn one’s boats • Swan song • Cherish a snake in one’s bosom • A feather in your cap • Uncle Tom •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助纣为虐”
讨好儿。《红楼梦》
In return for money, drinks, he had lately given Xue Pan a free hand in his nefarious activities—had, indeed, not only refrained from interfering with him, but even “aided the tyrant in his tyranny.”
汉语中的“点铁成金”来源于古代神仙故事,
说的是现任用法术可以使铁(也有的说是“石”) 变成金子,后比喻把不好的诗文改好,如宋代黄庭 坚的《豫章黄先生文集》(答洪驹父书):“古之 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成言入于 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英语中的the touch of Midas 这一典故,出自希 腊神话,讲的是酒神巴科斯(Bacchus)为报答 佛利治亚(Phrygia)国王迈达斯(Midas),赋 予他神力,让他可以把任何他所接触的东西都变 成金子。所以the touch of Midas的意思是“点金 术”。该典故成语只有本义而没有喻义,与汉语 成语“点石成金”不一样。
所以这两个成语并不十分对应。Love is blind的民族 色彩比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要显著, 它含有爱神丘比特(Cupid)是瞎眼的,他射出的 “爱之箭”是盲目的,恋爱者因而也是盲目的。
汉语中的“削足适履”
“stretch on the Pro-crustean bed”, 出自希腊神话。
Now Xue Pan was a living example of the saying “To covet the land of Shu after getting the region of Long.” After marrying Jingui, he was struck by her maid Baochan’s charms. As she seemed approachable as well as alluring, he often flirted with her when asking her to fetch tea or water.
二、典故的来源:
(一)历史事件或故事
汉语的“怒发冲冠”、“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四面楚歌”、“闻鸡起舞”、 “口蜜腹剑” “助纣为虐”,“殷鉴不远”。
:犯人由“于on恐e惧’s而ha毛ir发st竖an立d,s o“n令en人d毛” 骨悚然”。
(二) 、神话传说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 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 释和美丽的向往”。
汉英两种语言中有不少典故的喻义相同或相近,但 所采用的喻体或设喻形式却大相径庭。如“情人眼 里出西施”中的“西施”是美女的代表,具有鲜明 的汉民族文化色彩,与其对应的英语一是出自莎士 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Love is blind,二是出自Lew Wallace 的The Prince of India里的“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resolve as the First Emperor of Song when he decided to wipe out the Prince of Southern Tang. “How can I let
another sleep alongside my bed?”
◆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来不及,少不得要使个
英语中有一个典故成语叫做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该成语源自《伊索寓言》。他希望 得到大宗财富,却把微小的利益也丢掉了。成语的意 思是“牺牲将来的利益,满足眼前需要”(sacrifice future gains to satisfy present needs)
◆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小弟献丑,真
是“班门弄斧”了。《儒林外史》
Your great fame long since reached my ears like thunder. I am ashamed to display my incompetence before a connoisseur like yourself.
这个成语的寓意和汉语“削足适履”一样,是 “强求一致”,“不合理地要求按照同一标准办 事”,“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这两个成语 喻义相同,而且生动形象。
典故的翻译方法:保留形象直译
◆只因薛蟠天性是个“得陇望蜀”的,如今得了 金桂,又见金桂的丫头宝蟾有几分姿色,举止轻 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她。
(五)、名称(人名、地名、动植物名)
汉英两种语言中出自人名、地名动植物名的典故为数 不少。
出自人名的典故成语有“说曹操,曹操到”、“东施 效颦”、“情人眼里出西施”、“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
出自地名的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东山再起”等。
出自动物的典故有“龙飞凤舞”、“一龙九种,种种 有别”、“万马齐喑”、“画龙点睛”、“藏龙卧虎”、“谈 虎色变”等。
◆他向来是惯叫农民来钻他的圈套的,真不料
这回演了一套“请君入瓮”的把戏。 《子夜》
He had become so used to setting traps for peasants all these years that it came as rather a shock to him to find he had walked into a snare him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