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于翻译

合集下载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00个典故成语及意思出处
1. 惊弓之鸟:指害怕得要死,见弓就惊,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2. 弯弓射大雕:比喻解决难题,出自《西游记》
3. 一言九鼎:指一句话重要性,出自《淮南子·天文训》
4. 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出自《庄子·外物》
5. 舍己为人:比喻忘记自己的利益,为他人着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6. 鹤立鸡群:比喻非常出众,出自《论语·子罕》
7. 百里挑一:比喻极为精挑细选,出自《汉书·司马相如传》
8. 知错能改:指认识错误而修正,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9. 一诺千金:比喻一句话言之有信,出自《水浒传》
10. 饮鸩止渴:比喻欲解危急境地反为自讨苦吃,出自《西游记》。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定型、表达精练、含义丰富的固定词组。

你知道成语,但是你知道一些成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1:口蜜腹剑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空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比喻口头上说话好听,像蜜一样甜,肚子里却怀着暗害人的阴谋。

故事: 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

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

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

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排斥打击。

对唐玄宗,他有一套馅媚奉承的本领。

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嫔妃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明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例如有一次,他装做诚恳的样子对同僚李适之说:“华山出产大量黄金,如果能够开采出来,就可大大增加国家的财富。

可惜皇上还不知道。

李适之以为这是真话,连忙跑去建议玄宗快点开采,玄宗一听很高兴,立刻把李林甫找来商议,李林甫却说:“这件事我早知道了,华山是帝王‘风水’集中的地方,怎么可以随便开采呢?别人劝您开采,恐怕是不怀好意;我几次想把这件事告诉您,只是不敢开口。

”玄宗被他这番话所打动,认为他真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臣子,反而对适之大不满意,逐渐将他疏远了。

就这样,李林甫凭借这套特殊“本领”,他一直做了十九年宰相。

后来,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指出他是个口蜜腹剑的人,这是很符合实际的.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2:破釜沉舟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

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著名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千百年的智慧和历史故事。

这些成语常常出自历史中的经典人物、事件或典故,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深刻的道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并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和寓意。

1. 画龙点睛: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常会在画龙(传说中的神兽)的眼睛上点上一笔。

这一笔非常关键,可以使整幅画作更加生动、有灵气。

后来,人们把“点睛之笔”比喻为关键的一步或关键性的话语,就形成了成语“画龙点睛”。

它的意思是在结束时加上一笔关键的东西,使之更加完美。

2. 见义勇为: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国君周幽王喜欢美女西施,却被勾结的重臣蔡中负隅顽抗,不肯引见西施。

这时,一个叫孟凡由的士兵慧眼识珠,发现蔡中的不对劲,毅然站了出来替西施说情,被周幽王赏识,最终引见了西施。

成语“见义勇为”由此而来,意思是见到正义事物被侵犯时,勇敢站出来为其主持正义。

3. 铁杵成针: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叫华胥的作坊妇女,她日夜不停地用铁杵敲打着一块坚硬的玉石,为的是将这块石头磨成一根针。

虽然众人嘲笑她的愚蠢,但是华胥坚持不懈,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成语“铁杵成针”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达到目标。

4. 螳臂当车:出自《庄子》中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只螳螂看到前面有一辆正在高速行驶的战车,它觉得自己有能力阻止这辆车的前进,于是伸出了自己的臂膀去阻挡车轮。

最后,当然是不幸以失败而告终。

成语“螳臂当车”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微不足道而自不量力。

5. 力不从心:古代有一个叫白起的将军,他年轻时在军中表现出色,屡战屡胜。

但是后来,白起的身体渐渐衰弱,丧失了当年的战斗力。

尽管他愿意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但身体的不支使他无法如愿。

成语“力不从心”由此而来,意思是指力量不能达到愿望或者困惑超过了自己的能力。

6. 天渊之别:出自《左传》中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齐国,有两位大臣叫子胥和子贡,他们的才能和人格截然不同。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有哪些1、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2、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篇⼀】 1、⼀⿎作⽓(曹刿guì) 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 释义:第⼀次击⿎时⼠⽓振奋。

⽐喻趁劲头⼤的时候⿎起⼲劲,⼀⼝⽓把⼯作做完。

2、⼀字千⾦(吕不韦) 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予千⾦。

” 释义:增损⼀字,赏予千⾦。

称赞⽂辞精妙,不可更改。

3、⼀字之师(郑⾕) 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改僧齐⼰《早梅》诗:‘数枝开’作‘⼀枝开’。

齐⼰下拜,⼈以⾕为⼀字师。

” 释义:改正⼀个字的⽼师。

有些好诗⽂,经旁⼈改换⼀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为“⼀字师”或“⼀字之师”。

4、⼀饭千⾦(韩信)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国,如所从⾷漂母,赐千⾦。

” 释义:⽐喻厚厚地报答对⾃⼰有恩的⼈。

5、东⼭再起(谢安) 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年逾四⼗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6、图穷⼔见(荆轲) 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见。

” 释义:⽐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

成语故事讲解成语的来源与典故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词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

它们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

本文将从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入手,为读者讲解成语故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成语的来源成语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古代文化典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常见的成语来探索它们的来源。

1. 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庄子·逍遥游》:“孔子行且坐,墙数尺之间,树之其下。

守株之盗闻之,曰:‘以我才捷而过人者也。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农夫发现一只兔子撞死在他种的树上,从而得到了猎物。

他误以为守在那颗树下就能得到更多的兔子,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懂努力和机智的人。

2. 杞人忧天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四》:“杞人忧天,后有雨。

”古时候,有个叫杞人的人,天天忧虑天空会塌下来。

有一次,杞人站在雨后的泥洼里,阳光照在泥水上,杞人看到泥中有天空的倒影,以为天空真的要塌下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过分担心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不要胡思乱想。

3. 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楚汉相争的故事。

汉代时,刘邦率军进攻项羽,每战必胜,项羽最终被迫退守垓下。

当时,楚军四面受到围攻,处境非常艰难。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被敌人重重包围,孤立无援的处境。

二、成语的典故成语的典故是成语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我们将为你讲解一些成语的典故。

1. 鸡犬不宁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庄子之室也,有竹巢者,鸡为之跃,犬为之吠,主人怒曰:‘抱佛脚而来吾窃竹也。

’从竹右抱竹而左拥剑以守其室。

”庄子讲述了一个故事,说他家的鸡犬总是安静地呆着,但是有一天,它们突然鸡飞狗跳,发出了各种声音。

庄子的邻居误以为有人想偷庄子的东西,拿起武器去看守。

结果,他发现只是一阵风吹动了竹子,吓得鸡犬叫而已。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

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时常代表着一些历史典故或故事。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成语典故及其解释_历史著名的成语典故,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鸿雁传书【出处】《汉书·苏武传》。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一奴一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一奴一。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一团一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一奴一。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一奴一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一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一交一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一奴一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一奴一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一奴一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成语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特殊的成员,它们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结构定型,或出自经传或来自谣谚,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篇一:居心叵测的故事战国时期,赵王派大臣出使外国谈判。

可是这位大臣早已是人在曹营心在汉了。

可是他还假惺惺地对赵王说:“大王把这么重要的外交重任交给我,我一定誓死效忠,请大王放心,我走后,请大王多保重。

“赵王很受感动地说:“那就请你不要食言,实践你的承诺,我等你早日归来。

”这时这位大臣装模作样的流着眼泪,跪下说:“臣出使他国,并不考虑保全性命。

可是臣顾虑臣走后在赵国的声誉问题。

”赵王不解地问他怎么回事。

大臣说:“臣不求苟且偷生,却追求美好的名誉。

可是我离开赵国后,肯定会有很多嫉恨我的人散布恶言恶语对我进行诽谤,猜疑我是否会里通外国,如果大王您轻信他人之言,那么受害的是我,您说到那时我能回赵国吗?”赵王听后,非常诚恳地对大臣说:“你放心吧,我发誓,绝不会听信任何谣言。

”大臣走后便投奔魏国去了,并赠送给魏国很贵重的礼物。

消息传来后,赵国其他大臣们纷纷议论此事,并规劝赵王要识人心。

可是赵王却执意不信,并说:“我发过誓,决不相信任何传言。

”大臣们看赵王执迷不悟,非常生气。

【出处】清·林则徐《使粤奏稿》:“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

成语典故及意思和出处篇二:百步穿杨的故事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

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

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

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采声。

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Money is not everything, but without money you can't do anything.钞票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With money, you can buy medicine but not health, room but not warmness, dressing but not beauty,marriage but not happiness.金钱可以买药品但不能买来健康,可以买房子但不能买来温馨,可以买服装但买不到美丽,可以促成婚姻但不能买来幸福.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s.金钱是万恶之源。

You lend money to a person, he may becomes your friend, when you dun for it,he may becomes your enemy.借钱给一个人,他会成为你的朋友,但你讨债时,他会成为你的敌人。

所谓典故性成语,指的是出自历史事件、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类的成语。

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富含较浓厚的民族色彩,广为民间使用,约定俗成。

如果说多以词、词组、句子形式出现是语言的结构特征,那么作为语言一分支的典故性成语多以词组形式而很少以句子形式出现。

它虽然结构简单,但内容丰富,意义精深。

其形式的固定性、意义的整体性表明不可随意改变它的结构,也不可随便将其中的各词分割开来。

如cat's paw,可谓最简单不过的了,但又绝非杜撰和臆造,而是出自法国拉丰丹的一则寓言故事,讲一只猴子利用猫为其从火中取栗子。

在现实生活中则常用来指被别人当作工具或爪牙利用的人。

又如no respecter of persons在用字方面也可谓比较简单,它出自《新约·使徒行传》第十章:“Then Peter opened his mouth,and said,of a truth I perceive that God is no respecter of persons,”原指上帝“不偏待人”,如今该成语在本义的基础上暗含“歧视”之义,然而在不民的语境中效果却不一样。

G·D·H·Cole曾在“Practical Economics”中用此成语来说明墨索里尼“不偏待人”,其实是对他的讽刺。

如果能将此类成语运用得恰到好处,就会使文章、演说等大为增色,从而说明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下面拟就典故性成语的来源与汉译作下探讨:一、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事件。

历史上出现过众多的著名历史故事或事件,后人常用一简洁说法表达其内容,沿用久了就成了成语。

如Sword damocles出自古代希腊的一则历史故事。

业通古希腊历史、文学的罗马杰出作家与政论家西塞罗(106BC?3BC)在其论文《图斯库拉的谈话》中写道:“纪元前4世纪西西里岛上叙拉古的统治者狄奥尼修斯一世(406BC?67BC)有个亲信的佞叫达摩克里斯,他很羡慕帝王的豪华生活,常说:“君王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人”。

狄奥尼修斯为了教训这个想得君位者,在一次宴会上,要他坐在国王的宝座上,当他猛然抬头,只见头顶上有一把用头发悬着的宝剑,随时都刺到头顶的危险。

他吓得战战兢兢,如坐针毡,时刻提心吊胆,惶惶不安。

由此便产生了“达摩克里斯的宝剑”这个成语,它被用来比喻临头的危险或情况的危急,类似于汉语的“千钧一发”。

又如burn one‟s boats(bridges),此成语中的bridges为美国人所使用,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后就把船烧了,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不可能后退。

现借用来比喻“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同汉语的“破釜沉舟“。

二、源于寓言故事。

寓言是用比喻的形式说明一定的道理,是文学作品中最为短小精练的一种形式。

如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源于希腊寓言,说的是曾有一个乡下人,因为发财心切杀死了自己饲养的那只能下金蛋的鹅,以为如此就可一次获得全部想象中的金块,但其结果一无所获。

现借比喻只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但汉语中不说“杀鹅取卵”而说“杀鸡取卵”,喻体不同,因此汉译时须遵循汉语成语的搭配规律。

又如Veper and File出自《伊索寓言》,说的是一条蝰蛇(Viper)发现一把铁锉(File),以为是一顿美餐。

但铁锉说,它的天职是咬别人,而不是被别人咬。

后人借此比喻“骗人者反受人骗”,汉译时要作直译或意译处理。

三、源于神话故事。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好向往。

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

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士化为猫形。

狗是风的信号,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

在德国古画中,风被画成狗头和狼头。

因此,猫被年作暴雨的象征,狗是伴随暴雨的强风,to rain cats and dogs 就是to rain heavily/hard,汉译便为“下倾盆大到雨”。

又如Analthea's horn,汉译常为“丰饶的羊角”。

阿玛尔忒亚(Amalthea),希腊祖籍中一神女,是宙斯(Zeus为主神,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Jupiter)的保姆。

婴儿时宙斯由神女阿玛尔忒亚喂以羊乳。

为了感思,宙斯敲下一羊角送给她。

许诺让羊角主人永远丰饶。

四、传说。

传说指的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如swan song,据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Apollo)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了毕达哥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

另据相传天鹅(swan)在临终前唱的歌最优美动听。

后人就用swan song来比喻诗人、作曲家、演员等的“最后作品”,这也是其汉译形式。

又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相传公元前447年波斯奖军马多尼奥斯在希腊的普拉蒂亚兵败被杀后,留下一大批财宝在军帐里。

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搜寻却一无所获,请示德尔斐神谕后知道要“翻转所有的石头”,最后找到了财宝。

现借此比喻想方设法等,汉译为“千方百计,想尽办法”。

五、源于民间飞俗。

如a bird of ill omen,源出古代占卜风俗,延至今日,猫头鹰、鹳则被视为吉祥鸟)。

渡鸟嗅觉灵敏,能确定远方死尸和腐尸地点。

因此渡鸟象征死亡。

猫头鹰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喊叫,而坏天气常带来疾病,故猫头鹰被视为丧鸟,阴森之鸟。

后人以此比喻“不吉利的人,常带来不幸消息的人”,汉译也是如此。

又如a feather in your cap,汉译为“值得荣耀的事、荣誉”。

源于广泛流行于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当中的一种风俗:每杀死一个敌人就在头饰或帽子上加插一根羽毛。

古代吕西亚人和许多其他古人也有类似风俗,均以此来显示战绩与荣誉。

六、源于谚语。

谚语是在人闪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

如birds of a feather棾鲎匝栌顱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转义为“一丘之貉”。

在《鲁迅全集》中有这样一句:“增加混乱的倒是有些悲观论者……将一切作者诋为…一丘之貉‟”。

其英译为In fact it is these pessimists who increase the chaos by…considering all writers birds of a feather.又如early bird,其汉泽为“早起者,早到的人”,源出谚语The early bird gets/catches the worm.意为“捷足先登(得),先下手为强”。

比较First come,first served.意指“先到的先招待”,与前一个有所不同。

七、源于某些作品。

英语中有较好的成语出自某些作品,有的是原封未动的摘引,有的是节缩而成。

如wash one‟s hands of a thing,可译为“洗手不干……;与……断绝关系”。

出自《马太福音》,犹太巡抚彼拉多主持审判耶稣,由于他判定耶稣无罪,一些犹太人不服,因此他当众宣布洗耳恭听手辞职并交出了耶稣,以示自己与此案无关。

又如as significant as the shake of Lord Burleigh‟s head,其汉译为“象拍利勋爵晃脑袋般意味深长”。

出自爱尔兰剧作家及政治家谢尼丹在《评论家》中的一幕模拟悲剧《西班牙无敌舰队》。

伯利勋爵埋头于国事,日理万机,忙得边说话的时间都没有,靠晃脑袋表达思想。

普夫则根据这个晃动解释他所表示的意思。

八、源于动物、植物、生活用品、人名、地名等。

如:⑴shed crocodile tears,据西方古代传说,鳄鱼吃人畜,一边吃,一边掉眼泪,比喻坏人假装同情被害者。

类似于汉语“猫哭老鼠,假慈悲”,且人们常采用此语的前一部分作为其汉译。

例如All your piteous words for the tenants are no more than crocodile tears.其汉译为“你这些怜惜佃户的话,都是猫哭老鼠”。

⑵the apple of discord,其汉译为“争斗的原因或根源”。

传说厄里斯女神未被邀请参加Thetis和Peleus的婚礼,她就把苹果扔有参加婚礼的神与神中间。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三个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

这就间接地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

⑶Simon Legree,此人是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所著《汤姆大伯的小屋》一书中管黑奴的工头,此人既尖酸刻薄,又好吹毛求疵。

其汉译为“尖酸刻薄、好吹毛求疵的人”。

⑷being Burke,其汉译为“出身名门,贵族门第”。

源于编纂《贵族人名录》作者爱尔兰人约翰·伯克(John Burke)之名,该《人名录》自1826年以来一直被公认是研究英国贵族阶级及其家谱的权威著作。

故列入伯克氏贵族人名录即为贵族出身。

⑸all Dutch/Greek to me,其汉译为“一窍不通”,其中Dutch与Greek原为“荷兰语”和“希腊语”。

⑹have the free-simpleof May Fair,其汉译为“不受出身等限制无条件继承取得的不动产”,其中May Fair乃“伦敦西区贵族住宅区”,十八世纪时该地区每年五月均有集市,因而得名。

⑺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其汉译为“人生如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