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与管板胀接技术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5种连接结构形式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5种连接结构形式管子与管板的连接,在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加工工作量大,而且必须使每一个连接处在设备的运行中,保证介质无泄漏及承受介质压力能力。
对于管子与管板的连接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胀接, (2)焊接,(3)胀焊结合。
这几种形式除本身结构所固有的特点外, 在加工中,对生产条件,操作技术都有一定的关系。
Ol胀接用于管壳之间介质渗漏不会引起不良后果的情况下,胀接结构简单,管子修补容易。
由于胀接管端处在胀接时产生塑性变形,存在着残余应力,随着温度的上升,残余应力逐渐消失,这样使管端处降低密封和结合力的作用。
所以此胀接结构,受到压力和温度的一定限制。
一般适用压力P0≤4MPa,管端处残余应力消失的极限温度,随材料不同而异,对碳钢、低合金钢当操作压力不高时,其操作温度可用到300°Co为了提高胀管质量,管板材料的硬度要求高于管子端的硬度, 这样才能保证胀接强度和紧密性。
对于结合面的粗糙度,管孔与管子间的孔隙大小,对胀管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结合面粗糙,可以产生较大的摩擦力,胀接后不易拉脱,若太光滑则易拉脱,但不易产生泄漏,一般粗糙度要求为Ral2.5o为了保证结合面不产生泄漏现象,在结合面上不允许存在纵向的槽痕。
期炸既接管孔有光孔和带环形槽孔两种,管孔的形式和胀接强度有关,在胀口所受拉脱力较小时,可采用光孔,在拉脱力较大时可采用带环形槽的结构。
光孔结构用于物料性质较好的换热器,胀管深度为管板厚度减3mm,当管板厚度大于50m∏b胀接深度e一般取50 mm,管端伸出长度2~3 mmo 当胀接时,将管端胀成圆锥形,由于翻边的作用,可使管子与管板结合得更为牢固,抗拉脱力的能力更高。
当管束承受压应力时,则不采用翻边的结构形式。
管孔开槽的目的,与管口翻边相似,主要是提高抗拉脱力及增强密封性。
其结构形式是在管孔中开一环形小槽,槽深一般为0.4~0∙5 mm,当胀管时,管子材料被挤入槽内,所以介质不易外泄。
换热器通用胀接工艺

胀管通用工艺规程一、胀接说明1 胀接胀接是换热管与管板的主要联接形式之一,它是利用胀管器伸入换热管管头内,挤压管子端部,使管端直径扩大产生塑性变形,同时保持管板处在弹性变形范围内。
当取出胀管器后,管板孔弹性变形,管板对管子产生一定的挤紧压力,使管子与管板孔周边紧紧地贴合在一起,达到密封和固定连接的目的。
由于管板与管子的胀接消除了弹性板与塑性管头之间的间隙,可有效地防止壳程介质的进入而造成的缝隙腐蚀。
当使用温度高于300℃时,材料的蠕变会使挤压残余应力逐渐消失,连接的可靠性难以保证。
因此,在这种工况下,或预计拉脱力较大时,可采用管板孔开槽的强度胀接。
胀接又分为贴胀和强度胀。
2 胀管率胀管率是换热管胀接后,管子直径扩大比率。
贴胀与强度胀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管子胀管率 (管子直径扩大比率) 的控制不同,对冷换设备换热管来说,强度胀要求的胀管率H为1~2.1%,而贴胀要求的胀管率H为0.3~0.7%。
3 贴胀贴胀是轻度胀接的俗称,贴胀是为消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的缝隙,以防止壳程介质进入缝隙而造成的间隙腐蚀。
由于贴胀时胀管器给管子的胀紧力较小,管子径向变形量也就比较小。
因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摩擦力就比较小,所以它不能承受较大的拉脱力,且不能保证连接的可靠性,仅起密封作用。
贴胀时,管孔不需要开槽。
4 强度胀强度胀是指管板与换热管连接处的密封性和抗拉脱强度均由胀接接头来保证的连接方式。
强度胀接的管板孔要求开胀管槽,一般开两道胀管槽。
以使管子材料在胀接时嵌入胀管槽内,由此来增加其拉脱力。
特别是当使用温度高于300℃时,材料的蠕变会使挤压残余应力逐渐消失,连接的可靠性下降,甚至发生管子与管板松脱,这时采用强度胀接,其抗拉脱力就比贴胀要大得多。
胀管前应用砂轮磨掉表面污物和锈皮,直至呈现金属光泽,清理锈蚀长度应不小于管板厚度的2倍。
管板硬度应比管子硬度高HB20~30,以免胀接时管板孔产生塑性变形,影响胀接的紧密性。
胀接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胀接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在换热器管板与管束的连接方法中,胀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当金属的形变超过弹性形变系数之后,就会发生塑性形变,形变不会恢复。
而胀接就是利用金属的这一特性,用胀管器将管子胀牢固定在管板上的连接方法。
胀接的原理:首先将胀管器放入管子内,使管子径口变大,发生塑性形变,紧紧贴合在管板上。
而与管口接触的管板由于管口变大也会随着变大,从而发生弹性形变。
当胀管器拔出之后,管板的弹性形变会恢复之前的大小,但是发生塑性形变之后的管口仍然保持变大的状态,不会恢复原状,从而两者紧紧连接在一起。
胀接的优点:现在胀接一般多使用胀管器,一方面使生产工艺简洁化,方便工人操作。
另一方面能够减小管束的受力作用,提高产品质量。
换热管与管板账接

xx换热管与管板账接xxxxxxxx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换热管与管板胀接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碳钢、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的胀接。
铜及铜合金的胀接可参照使用。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51-1999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胀接利用胀管器使换热管与管板之间产生挤压力而紧贴在一起,达到密封与紧固连接的目的。
3.2 胀管率换热管与管板胀接后,换热管壁厚的减薄率。
3.3 强度胀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
3.4 密封胀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的胀接。
3.5 贴胀为消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
4 总则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处,还应满足图样和GB151的有关要求。
5 胀接工艺试验5.1 当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采用只胀不焊,或采用液压胀接时,产品胀接前应进行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工艺试验,本公司已有成熟胀接工艺的则可免做此项试验。
5.2 胀接工艺试验的内容5.2.1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胀管率的测试,及胀管率的控制试验。
5.2.2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密封胀时应做水压试验。
5.2.3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采用强度胀时应做拉脱试验。
5.3 胀接工艺试验材料5.3.1 试验用管板应与产品管板具有相同材质和相当的机械性能。
5.3.2 试验用管子应是产品所用的换热管。
6 胀前准备6.1 换热管6.1.1 胀前应抽测出换热管的内径、外径、壁厚并计算出壁厚偏差值。
6.1.2 胀前应提供换热管的屈服强度、延伸率、硬度的数据。
6.2 管板6.2.1 胀前应提供管板的屈服强度、硬度的数据。
6.2.2 抽测出管孔的孔径、胀管槽的轴向位置、宽度、深度。
6.2.3 采用液压胀接的管板,胀管槽应按图1加工制作。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浅析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浅析一、强度胀接—系指为保证换热器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的胀接;1.适用范畴:1.1设计压力小于等于4Mpa;1.2设计温度小于等于300℃;1.3操作中无剧烈的振动,无过大的温度变化及无明显的应力腐蚀。
1.4换热管的硬度值一样要求低于管板的硬度值;1.5有应力腐蚀时,不应采纳管端局部退火的方式来降低换热管的硬度;1.6强度胀接的最小胀接长度应取管板的名义厚度减去3㎜或50㎜二者的最小值。
1.7当有要求时,管板的名义厚度减去3㎜或50㎜之间的差值可采纳贴胀;或管板名义厚度减去3㎜全长胀接。
二、强度焊—系指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强度的焊接。
1.适用范畴:1.1可适用于本标准(GB151)规定的设计压力,但不适用于有较大振动及有间隙腐蚀的场合。
三、胀焊并用--强度胀加密封焊(系指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密封性能的焊接)、强度焊加贴胀(系指为排除换热管与管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两种方法;1.适用范畴:1.1密封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1.2承担振动或疲劳载荷的场合;1.3有间隙腐蚀的场合;1.4采纳复合管板的场合。
四、强度焊、强度胀、强度焊+贴胀、强度胀+密封焊。
这四种连接型式的差异要紧反映在管孔是否开槽和焊接坡口及管子伸出长度(见151第69页表33的规定)等方面。
1.1焊接。
当焊缝H值大于或等于2/3管壁厚时,称强度焊,否则为密封焊。
即强度焊必须是填丝的氩弧焊,而不填丝的熔化焊最多只能作为密封焊。
1.2强度焊适用于压力较高的工况,形成焊缝强度较大又不损害管头。
但这种焊接难度较大,手工氩弧焊时较慢,且一样不用于立式换热器的上管板。
1.3胀接。
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有非平均胀接(机械滚珠胀)和平均胀接(液压胀接、液袋胀接、橡胶胀接、爆炸胀接)两大类。
1.4机械胀接是最早的胀接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胀接方法。
这种方法简捷方便,需使用油润滑,油的污染使胀后的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且该方法使管径扩大产生较大的冷作应力,不适用于应力腐蚀场合。
换热器管板与管子的连接方法与原理

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方式主要胀接、焊接、胀焊结合;
胀接分强度胀和贴胀两种,胀接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滚胀法、液压胀管、爆破胀管,胀接是利用电动或风动等动力使心轴旋转并挤入管内迫使管子扩张产生塑性变形而与管板贴合,为了提高胀管的质量,管端材料的硬度应比管板低;若单一使用胀接,一般使用条件为压力不超过4MPa,温度不超过350℃;带槽孔的结构用于抗拉脱能力与密封性要求高的场合,管板中开的环形小槽深为~,管子材料被胀挤进槽内,可防止介质外泄,管板厚度小于30mm 时,槽数为1,厚度大于30mm时,槽数为2;液压胀、爆破胀具有劳动强度低、密封性能好,一般推荐在高温高压的工况下采用液压胀和爆破胀;
焊接分强度焊和密封焊两种,焊接加工简单、连接强度好,在高温高压时能保证连接处的紧密性与抗拉脱能力,管子与薄管板的固定更应采用焊接方法;当连接处焊接之后,管板与管子中存在的残余热应力与应力集中,在运行时可能引起应力腐蚀与疲劳破坏,此外,管子与管板孔之间的间隙中存在的不流动的液体与间隙外的液体有着浓度上的差别,还容易产生间隙腐蚀,目前在工况要求较高的场合推荐采用内孔焊;
采用胀焊结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连接处的抗疲劳性能,还可消除应力腐蚀和间隙腐蚀,提高使用寿命;
采用强度胀+密封焊的结合方式,胀接承受拉脱力,焊接保证紧密性,采用强度焊+贴胀的结合方式,焊接承受拉脱力,胀接消除管子与管板间的间隙;。
胀接工艺

换热器管子与管板胀接工艺分析根据换热器的使用条件不同,加工条件不同,连接的方法基本上分为胀接、焊接和胀焊结合三种,由于胀接法能承受较高的压力,特别适用于材料可焊性差及制造厂的焊接工作量过大的情况。
因此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运用广泛。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已相继开发出滚柱胀管、爆炸胀管及液压、液袋和橡胶胀管等新工艺。
本文拟对这几种胀管工艺进行比较,为实际生产选择合理的胀管工艺提供参考。
1传统胀接工艺1.1 滚柱胀管法该方法是在一个构架上嵌入三个小直径的滚子,中间有一根锥型心轴的胀管器,如图1所示。
胀管时将胀管器的圆柱部分塞入管孔内,利用电动、风动等动力旋转心轴,通过滚子沿心轴周向旋转,使心轴挤入管内面并强迫管子扩大,达到一定的胀紧度,使管子紧紧地胀接于管板的孔上。
胀管操作可分为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前进式是将构架插入管内,旋转心轴,前进挤大,达到所定的紧固程度后电动机反转,由管中拔出完成胀管过程。
反转式和前进式一样旋转心轴前进,达到原定的紧固程度后电动机停止,同时后退装置的离合器啮合反转,滚子和心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一边反转一边由该深度到入口处连续均匀地进行平行胀管。
由于这种胀接过程是由里至外,管子的伸长,发生在管板外侧,可以消除管束的受力状态,提高产品质量[2],故用于胀接长度大于60cm的连接。
1.2 爆炸胀管工艺该方法是利用高能源的炸药,使其在爆炸瞬间(10×10-6~12×10-6s)所产生冲击波的巨大压力,迫使管子产生高速塑性变形,从而把管子与管板胀接在一起,实现管子与管板的连接。
图2为爆炸胀接的示意图,图中柱状炸药放置于管端的中心,为防止冲击波对管壁的损伤,炸药的周围有一管状缓冲填料(粘性物或者塑料),使压力能均匀地传递到管壁上。
2胀接新工艺2.1 液压胀管工艺液压胀管工艺又称软胀接,一次可以胀接较多的管接头。
液压胀管是一种新的胀接技术,它是通过对管子内表面施加高的液压力,使管子塑性变形而胀接于板孔内表面的。
管壳式换热器的胀接工艺

管壳式换热器的胀接工艺管板和换热管都是换热器的主要受压元件,两者之间的连接处是换热器的关键部位。
胀接是实现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一种方法,胀接质量的好坏对换热器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
因此,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胀接工艺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1胀接形式及胀接方法胀接形式按胀紧度可分为贴胀和强度胀。
贴胀是为消除换热管与管板孔之间缝隙的轻度胀接,其作用是可以消除缝隙腐蚀和提高焊缝的抗疲劳性能。
强度胀是为保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密封性能及抗拉脱强度的胀接。
贴胀后胀接接头的抗拉脱力应达到1MPa以上,强度胀后胀接接头的抗拉脱力应达到4MPa以上。
胀接方法按胀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胀、爆炸胀、液压胀和脉冲胀等。
机械胀是用滚珠进行胀管的,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2胀管器的选用胀管器的种类,有三槽直筒式、五槽直筒式、轴承式、调节式、翻边式。
它的选用主要根据换热管的内径、管板厚度、胀接长度及胀接特点而确定。
3换热管与管板硬度的测定换热管与管板材料应有适当的硬度差,管板硬度应当大于换热管的硬度,其差值最好达到HB30以上,否则胀接后管子的回弹量接近或大于管板的回弹量而造成胀接接头不紧。
胀接的原理是胀接时硬度较低的管子产生塑性变形,而硬度较高的管板产生弹性变形,胀接后塑性变形的管子受到弹性回复的管板孔壁的挤压而使管子和管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在胀管之前应首先测定管子与管板的硬度差是否匹配。
如果两者硬度值相差很小时应对管子端部进行退火热处理。
管子端部退火热处理长度一般为管板厚度加100mm。
4试胀正式胀接之前应进行试胀。
试胀的目的是验证胀管器质量的好坏,验证预定的管子与管板孔的结构是否合理,检验胀接部位的外观质量及接头的紧密性能,测试胀接接头的抗拉脱力,寻找合适的胀管率,以便制定出合理的产品胀接工艺。
试胀应在试胀工艺试板上进行。
试板应与产品管板的材料、厚度、管孔大小一致,试板上孔的数量应不少于5个,其管孔的排列形式见图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热管与管板胀接技术浅谈
摘要:本论文以某企业转化器为例,探讨了胀接方式的选择、胀管工艺的实施等,为相关工程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换热管、管板、胀接
前言
钢制管壳式换热器在化工生产中应用十分普遍,不管是固定管板还是浮头管板、u形管壳式换热器,管子与管板的连接是换热器中十分重要的结构和环节。
由于换热管和管板是换热器管程和壳程之间的唯一屏障,因此换热管与管板连接接头质量的好环是管壳式换热器失效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以我公司制作的转化器(dn2800×16×5690)为例来进行说明。
该转化器为衡阳某公司20万吨/年pvc 扩改(四期)工程关键设备之一,该设备为立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设计压力:管程0.08mpa、壳程0.32mpa,工作压力:管程0.07mpa、壳程0.30mpa,设计温度:管程170℃、壳程99℃,工作温度:管程110~170℃、壳程95~99℃,工作物料:管程为氯化氢、乙炔、活性碳、氯乙烯;壳程为热水。
主要材料:管程为q345r
(gb713-2008)、10(gb/t8163-2008),壳程为q235-b
(gb/t3274-2007)。
管板为q345r材质,板厚70mm,换热管规格为φ45×3、长度为3000mm,材料为10#无缝钢管,每台数量为2031根,总换热面积为831m2。
该设备共制造10台。
一、胀接方法选择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方式主要有胀接、焊接、胀焊并用三种。
根据设备介质以及连接方式的适用范围,转化器换热管与管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强度焊加贴胀。
胀接目前主要有滚柱胀管、爆炸胀管及液压、液袋和橡胶胀管等工艺。
1.几种胀管工艺方法的比较
液压胀管工艺又称软胀接,一次可以胀接较多的管接头。
液压胀管是一种新的胀接技术,它是通过对管子内表面施加高的液压力,
使管子塑性变形而胀接于板孔内表面的。
液压胀接的胀管头是直径略小于管子内径的一段芯棒,芯棒两端的外圆表面上有多个密封件,在芯棒中部设有进油孔,在两段密封件之间的管段内施以高压,使
管子发生塑性胀大变形而实现胀接。
液压胀管除具有使管壁受力均匀、管子轴向伸长少和加工硬化均匀等优点外,又因管壁金属几乎能完全填满管孔槽,而具有较大的轴向拉脱力和良好的密封性。
2.胀接方法的选定⑴胀接方法的选择原则:可靠性(管子与管板连接的可靠性)、可行性、经济性。
⑵几种胀管工艺中,从胀接性能来看液压胀管与橡胶胀管最好,爆炸胀管的生产效率最高;
⑶从公司目前现有的工艺装备以及施工经验,本设备的胀接选用液压胀管法。
该方法具有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胀接质量均匀可靠,胀后管子残余应力低、可有效防止间隙腐蚀及应力腐蚀和适应性广等优点。
二、胀接施工
胀接方法:液压胀管法。
1.施工准备
1.1严格把好管板加工质量关管板管孔的加工采用二次钻扩孔,以保证管孔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管孔在加工时提高尺寸精度都按i级换热器管孔尺寸要求加工。
管孔壁不能有砂眼、坑痕、边缘毛刺、纵向刻痕.当图样结构为强度胀不焊接时,为保证接头万无一失管孔加工增加铰孔工序。
检验员在对管板检验时,要求每一个孔都要测量,掌握各个区域管孔尺寸范围并做好记录。
对尺寸处于上限的管孔选配外径上偏差的管子,以弥补管子与管孔的间隙,并且做好标记,在胀接时特别注意,且胀管率取上限,以保证接头质量。
1.2 控制管板管子的硬度差管板与管子的连接采用胀接工艺时,管端硬度应低于管板硬度。
硬度差控制在hb 20-30 以上,否则应将管子两端退火处理;转化器的管板采用q345r,其硬度值为150,标准为gb713-2008,钢管采用gb/t8163-2008中10#钢管,其硬度值为123,两者硬度值相差为27,没有采用退货处理。
当采用胀接工艺时,管端须检查,如有纵向伤痕者不可使用。
1.3正确选用胀管器,控制合适的胀管率胀接中必须保持合适的胀紧度。
欠胀不能保证胀口的密封性,过胀则因管壁减薄过大而导致管子断裂和管板变形,胀紧度可用胀管率来表示,根据锅规,当采用内径控制法时,强度胀胀管率应控制在1~
2.1%范围内,胀管率可按下面公式计算:
h={(d1+2t)/d-1}×100%
其中:
d1 胀管完后管子实测内径;
t 未胀时管子实测壁厚;
d 未胀时管孔实测直径。
经换算得公式:
△d=(1+h)d-d3
其中:
△d 换热管胀接前后内径的增大值;
d 未胀时管孔实测直径;
d3 未胀时管子外径。
我公司通过多年的实践,原则上强度胀时胀管率控制在1.8%左右,贴胀时控制在0.9%。
具体控制办法是根据换热管的直径、壁厚,按控制的胀管率计算出胀接后换热管的内径值,用控制胀接后管子内径的办法来控制胀管率。
根据管板、换热管接头的结构形式来选择胀管率的类型、位置等结构尺寸,保证胀接起始位置(管板外侧)与焊缝有足够的距离(原则上15mm)不致胀裂接头焊缝,同时要保证胀接不超过管板内侧,且与管板内侧端面有3mm距离以防胀接过渡区管子的应力集中。
在正式胀接前进行试胀,试胀管板的厚度取产品管板厚度小5mm,以检查胀管器的质量和管材的胀接性能,同时根据试胀结果确定胀管器胀柱在什么位置时,胀管率达到控制值,并做好胀杆的最终位置标记,在实际胀接时供操作使用。
此次选用的液压胀管器型号为45×3×47-15。
2.施工程序
2.1采用先焊后胀的制造工艺
管板管孔与换热管管端的清洁程度对接头的焊接质量影响很大,管板在钻孔时由润滑油和冷却液在管孔周围留下的油污、水份用高温蒸汽来冲洗干净,然后再用压缩空气吹干。
换热管的管端长度二倍的管板厚度,采用布砂轮抛光,去除管端及外表面的铁锈和污物。
换热管与管板装配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焊接,以防时间一长再次锈蚀后影响焊接质量。
2.2采用管子管板全自动氩弧焊
管板与换热管接头的焊接采用管子管板全自动氩弧焊,由专职的焊工施焊,以先进的装备、熟练的技术、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保证焊接质量。
施焊时每个接头焊二道,且第二道收弧处盖过第一道起弧处15°,使起弧点与收弧点处相对薄弱的部位并不重叠,特别强调的时,焊接接头第一道焊完后,要进行着色处理,待全部着色合格后,方可进行第二道的施焊。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焊缝内在质量,而且能够保证焊接高度,保证有足够的拉脱力。
三、质量保证措施
1.管子两头胀接端装入管孔时应能自由伸入,管子必须装正,不得歪斜,当发现有卡住偏斜等现象时,应将管子取出经检查校正后再装入,直到合格为止。
2.管端伸出管孔的长度应符合相关标准或设计图纸的规定。
3.管端伸入管孔后应随即进行胀接。
4.胀管工作宜在环境温度为0 ℃以上时进行。
5.胀管过程中应严防油、水和灰尘等渗入胀接面间。
6.胀管时应指定专人,认真记录每个管孔和管端的测量数据作为质量鉴定计算胀管率和交工验收的依据,测量计算胀管率的各个数值时,测量外径和厚度应使用外径千分表或游标卡尺,测内径应使用内径千分表。
在胀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胀口的胀接质量,及时发现和消除缺陷。
7.胀管质量的检验
外观检查
接管端不得有裂纹,如果个别管口裂纹不长,可用机械方法割除,但割完后管端伸出管孔的长度设计要求,且不得用氧-炔焰切割。
胀口内壁扩大部份过渡到未胀部份应均匀而平滑,不得有切口的沟(使用自进式胀管器时,允许有轻微的螺旋形痕迹)。
胀口不得有起皮、皱纹、偏斜和过胀现象。
水压试验检验
胀接工作完成后,对设备壳程进行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水压试验应在环境温度高于5℃时进行,
水温应高于周围露点温度;
壳体应充满水,待排足空气后,方可关闭放空管;
当初步检查无漏水现象时再慢慢升压至规定试验压力的10%,保压5~10min,并进行初次检查。
如无泄漏,可继续升压到规定试验压力的50%。
如无异常现象,继续升压,直至试验压力。
当水压上升试验压力时,按照tsgr0004-2009《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要求保压30min,其间压力不下降,然后回降到规定试验压力的87%,保压足够时间进行检查,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胀口不应淌水珠。
当水压试验不合格时,应返修,返修后应重做水压试验。
当水压试验后,应及时将壳程内的水全部放尽。
每次水压试验应有记录,水压试验合格后应及时办理签字手续。
四检验标准
管壳式换热器(gb151-1999)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tsgr0004-2009
结束语
1)要保证管子与管板连接的可靠性,不仅要求按设计条件(如温度、压力、接头连接强度、疲劳及介质的腐蚀性等)正确合理地选用连接形式,而且在制造施工中还应有适用于不同连接形式的合理的工艺制度和检验制度。
实践证明,连接接头的可靠性,除由设计条件决定外,还往往受制造施工可行性程度的影响。
2)本液压胀接工艺的优点是在静态液压静向力作用下,管子和管板的金属变形物理过程简单,可以用理论计算方法准确确定不同条件下的膨胀工艺参数。
3)整个设备简单轻巧,可由一个工人操作,并用每个胀管加工的压力自动记录作为技术档案备查,同时,有较广的适应性。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来看,在转化器的制造中采用液压胀管比采用机械胀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是对产品只有密封性贴胀要求的胀接,不仅有效的提高工效,更主要的是胀接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