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种不合理认知
非理性认知

非理性认知:
● 人应该得到生活中所有对自己是重要的人的喜爱和赞许;
● 有价值的人应在各方面都比别人强;
● 任何事都应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否则会很糟糕;
● 一个人应该担心随时可能发生的灾祸;
● 情绪由外界控制,自己无能为力;
● 已经定下的事是无法改变的;
● 一个人碰到的种种问题,总应该都有一个正确、完满的答案,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它,便是不能容忍的事;
● 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
● 逃避困难、挑战与责任要比正视他们容易得多等等。
⊙绝对化要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不合理信念。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其必定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这样的信念,它常与"必须"、"应该"这样的词连在一起,如"我必须做得最好"、"他必须那样做才对"等。
⊙过分概括化:它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信念。
过分概括化的人在看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往往导致对自身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
如一遇失败便认为自己"没用"、"非常笨"、"不可救药";或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个人无一可取,全面否定。
持有这种信念的人要么会导致盲目自责自罪、自卑自弃,要么会一味责备他人或外在环境,产生敌意、愤怒等不良情绪。
⊙糟糕透顶: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认为某一事情发生了,必定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非常不幸。
个体一旦具有这种信念,就会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体验。
许多同学的考前焦虑多数是因为持有这种信念一起的。
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

不良认知,是指由认知错误所产生的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观念。
教师中常见的不良认知较多地体现在对自我、挫折、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念和评价上。
影响其生活和工作,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一)最典型的是对自我的不良认知。
教师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两个极端上。
其一是自信过高,太高估计自我。
这类人往往过高的看待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优于别人,表现在对自我过分肯定地评价,肯定自我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夸张地看待自己的长处,而对短处则缺乏应有的认识,甚至视缺点为优点;对他人又总是过低评价,看不起别人,过多地看别人的不足,无视甚至贬低别人的长处。
这些人常常自傲自大、自以为是、盛气凌人、自我欣赏,表现出过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现实生活中容易与人产生冲突,也容易因为愿望和要求不切实际而导致失败。
失败后往往不愿从自身寻找原因,而往往从客观条件来寻找解释,甚至于全盘否定自己的以往成绩,否定自我,由前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另一个是自信心严重不足,看低自己,低估自我,看不到或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俯视自我的同时又总是仰视他人,常常拿别人的优点、长处比自己的短处与不足。
表现为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不容忍自己,一味地抱怨、指责、否定自己。
“我越来越讨厌自己,在性格、风格、风度、能力方面简直一无是处,不善言辞、不会处理事情、又傻又笨”老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较,长此以往,那么就会更加的缺乏自信,产生厌恶自己并否定自己的自卑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显得自信心严重不足,对有利条件估计不足,对困难过高估计,视成功为机遇好,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
表现为缺乏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情绪压抑、心烦意乱,做事既希望成功,又不指望成功,缺乏勇气、优柔寡断,这也是走向了极端。
同时我认为自我的不良认知还有以下的表现:1、难以集中精力和正常思维,难以清晰地思维和作出甚至是很小的决定,不能轻易地集中精力,常生活变得没有效率,出现挫折感和厌恶感。
认知歪曲名词解释(一)

认知歪曲名词解释(一)认知歪曲名词解释1. 认知歪曲•定义:认知歪曲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和解释信息时,倾向于出现一系列片面、错误或不合理的偏见和偏向性认知。
这些认知歪曲可以导致人们对事实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示例:选择性感知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歪曲。
当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容易受到自身偏好、经验和信念的影响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只接收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视或拒绝接受与之相悖的信息。
比如,某人对政治问题持有强烈的偏见,他只会主动搜索和接受那些与他观点相符的新闻报道,而忽略了其他反对观点的报道。
2. 道德冲突•定义:道德冲突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体面临两个或多个道德准则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情境。
在道德冲突中,个体往往需要权衡不同的道德准则,并作出最佳的行动选择。
•示例:一个常见的道德冲突是“个人利益”与“他人福利”的冲突。
当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与他人的福利发生冲突时,他就需要权衡是否追求自己的利益,或者为了他人的福利而放弃一部分个人利益。
例如,一个商人面临一个销售机会,但这个机会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选择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还是为了环境的福利而放弃这个机会。
3. 社会认知•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它涉及个体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系统的认知过程,以及对社会情境和社会问题的评估和解释。
•示例:社会归因是社会认知中的一种重要理论。
它指明了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的倾向性认知。
例如,当一个人看到一个人帮助了另一个人时,他可能会将这一行为归因于另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如善良和乐于助人。
而当一个人看到一个人犯了错误时,他可能会将这一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压力或诱导。
4. 自我认知•定义: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特点、能力、价值观和情绪状态等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示例:自我效能是自我认知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特定任务的信心和期望。
例如,一个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力。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是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
(1)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这种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
例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
(2)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好像是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的好坏一样。
它是个体对自已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
例如,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结果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
针对这类不合理信念,合理情绪疗法强调世上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十全十美的境地,每一个人都应接受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因此,应以评价一个人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来代替对整个人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
(3)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
面对这些不好的事情,我们应该努力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态,而在不能改变时去学会如何在这种状态下生活下去。
心理学上的几个不合理的认知

心理学上的几个不合理的认知
1.锚定效应: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被最初的信息所影响,而无法摆脱这个信息的影响。
比如,当你被告知某个物品的价格是800元时,你会觉得它非常昂贵,但如果你先被告知它的价格是2000元,再被告知它降价到800元,你会觉得这是非常划算的。
2. 青蛙效应:人们往往会忽略慢慢积累的变化,直到某个极端点被触及。
比如,我们可能忽略了每天吃的小零食,直到发现自己体重增加了10斤。
3. 选择支配效应: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做出决策,而忽略可能的未知信息。
比如,如果我们要选择一种新的医疗方案,我们可能会选择已知的疗效好的方案,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更好的未知方案。
4. 后认知失调:人们可能会在做决策后,对自己的决策做出解释,但这些解释可能并不合理。
比如,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但对失败则归因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己的错误决策。
- 1 -。
人类行为中的认知失调现象

人类行为中的认知失调现象人类行为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是指个体在思想、信仰、态度、行为等方面出现不一致或冲突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人类行为中的认知失调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认知失调现象的例子1. 恒温器购买冲突小明想要购买一个节能型恒温器,以保护环境。
然而,他发现这种类型的恒温器价格较高,与其追求经济利益的愿望产生了矛盾。
这种购买冲突就是认知失调的一个例子。
2. 吸烟与健康意识有些人明知吸烟对身体健康不利,但由于社交、应激等原因,仍然坚持吸烟。
这种对健康意识和行为的冲突也是认知失调的体现。
3. 环保行为与消费行为的冲突许多人声称关注环境保护并采取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减少能源消耗。
然而,他们同时也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并产生大量垃圾,导致他们的行为出现认知失调。
二、认知失调的原因1. 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当个体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例如,一个人同时追求自由和安全,但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矛盾。
2. 社会压力与个人愿望的冲突个体在追求个人目标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导致个体在行为上出现认知失调。
3. 信息获取和处理的限制由于个体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的限制,可能导致对于某些问题的认知有限,从而造成认知失调。
例如,对于特定议题的信息收集不全面可能导致片面的观点和判断。
三、认知失调的影响1. 内心矛盾和焦虑认知失调使个体感到内心的不安和矛盾,因为个体通常希望自己的思想、信仰和行为保持一致。
这种矛盾和焦虑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抵触和冲突认知失调还可能导致个体之间产生抵触和冲突。
当不同的认知系统之间发生冲突时,个体往往会倾向于保护自己的立场,从而出现抵触和冲突现象。
3. 偏见和不合理决策认知失调可能导致个体在思考和决策过程中出现偏见和不合理的倾向。
个体为了减轻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可能会选择忽视、扭曲或排斥与自身观点不一致的信息,从而做出不合理的决策。
【心理健康教育课件】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 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 对事的见解等。
认知也称之为认识,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 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 息加工的过程。
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
单元二 自我意识
不合理认知
教学内容 TeachingContent
认知和认知理论公式 大学生常见的非理性认知 不合理认知的特征 不合理认知调适
01
什么是认知?
不合理认知
认知理论表达公式 S -- C -- R
刺激 认知 反应
S(Stimulu) 刺激 C(Consciousness)认知 R(Response)反应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
三、不合理认知特征
绝对化的要求 过分概括化 糟糕至极
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特征
1、绝对化的要求
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 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 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通常与“必须”和“应该” 这类词联系在一起
不合理认知
不合理认知特征
2、过分概括化
一种以偏概全、 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 维方式的表现 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
S -- C -- R 刺激 认知 反应
S
整个外部世界中可以引
起刺激作用的成分,包括外
对这样的现实
C
部事件、情境、他人、人际
世界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知
关系以及自己的行为表现等。
不合理认知
例:
不合理认知模式及行为治疗

绝对化要求
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怀有必定发生或必定不会发生的信念。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如果提出的要求带有绝对化性质,往往会让自己陷人不利的境地,也可能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想法通常与“应该”、“必须”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这样,不这样我就无脸活在这世上”、“他如果是朋友今天有天大的理由也应该到场”等等。这是一种走极端式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合理信念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指人们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对某一事物持有必定怎样的不合理想法,常常带有“必须”和“应该”的特点。这种必须和应该又表现为三个方面:
概括能力是人脑的高级能力,而过分概括化是指不合理的轻率的概括,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如:看到一本书的封面,就作出这本书好坏的判断;以貌取人;一遇到挫折,便说自己“没用”、“什么事都做不好”、“谁都不喜欢我”、“前途渺茫”、“一切都完了”等等;别人稍有过失,就认为“这人很坏”;别人有一点与他意见不一就认为“他跟我不是一类人,不能作朋友”等等。 对过分概括化信念,韦斯勒的忠告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去评价一个人。”即,对事不对人,只评价某件事、某种具体行为而不对整个人作概括化的评价。每个人即使是伟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
对不合理认知的十一条建议
合理情绪疗法之父,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总结十一条建议:
1.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每个人都绝对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爱与赞扬。艾利斯不反对人需要别人的称赞与喜爱,而且认为能够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爱与称赞是一件好事。但他认为,如果把这当作是绝对需要的话,就是一个不合理信念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实现的。假如一个人相信这个信念,就会花很多的心思与时间曲意取悦他人,以求得对自己的赞赏。这样不但会使人丧失自己,使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追求其他快乐,也会使人丧失安全感(如时时担心能否被别人接纳或接纳的程度如何等),结果只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丧。 2.一个人必须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这样才是有价值的。艾里斯认为,一个有理性的人,凡事会尽力而为,但不会过分计较成败得失,因为重要的是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过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为自己制定不能达到的目标,只能让自己永远当个失败者,在自己导演的悲剧中徒自悲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合理理念是认知心理学所提出来的一个概念,认知心理学认为,所以的心理困扰,并非是刺激所产生,而是我们对刺激的不合理认知所产生的。
所以,只要我们调整好不合理的认知,代替以合理的认知,那么心理困扰就可以消失!那么,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有哪些呢?下面微心理分享一下!
1.夸大(灾难化)或缩小:
你夸大事物的重要性(如自己的错误或他人的成就)或不恰当地把事物缩到很小(你自身的值得欣赏的品质)。
这是个“望远镜游戏”:你从一端看积极的东西,从另一端看消极的东西。
2.依据情绪推理:
你假定你的消极感受必定反映了事物的真相。
例如,自动地假定因为你感到内疚,你一定是有罪;或者更一般地说:“我感到是这样,因此这一定是真的。
”
3.贴标签:
你不是简单地承认自己犯了一个特定的错误,而是为整个自己贴上标签,如“我是个失败者”。
那些看待事物方式与你不同的人被贴上“白痴”或更差的标签。
4.过分承担责任:
你认为自己是某些外在消极事件的原因,而实际上主要不应由你负责。
5.过分泛化:
你把一小件负性事件作为永无休止的失败的证据。
6.全或无思维:
你看事物非黑即白。
如果你的表现不够完美,你就认为自己是全盘失败。
7.心理过滤:
你挑出一个消极的小细节,对它进行过多的思考,使你对整个现实的看法都变得阴沉,就像一滴墨水使整个浪花变色。
8.抹煞积极体验: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积极体验你坚持“它们不算数”而拒绝。
这样你就能保持一种与你的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消极信念。
9.“必须”与“应该”:
你用这些词把所有事都变成紧急事件。
而不是在真正有必要时才做。
10.草率结论:
即使没有明确的事实能有力地支持你的结论,你也作出消极的解释。
11.读心术:
你武断地下结论说有的人在对你作出消极的反应,而且你根本不去核实一下。
12.预言错误:
你预期事情结果都会很糟,然后就把你的预测当成一个已经确立的事实。
不合理的认知还会有很多,这个需要我们去分析自己思维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合理认知,尤其是对一些存在于心理困扰的朋友,那么更需要好好的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