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动静脉瘘(2017最新)
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f o r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h e mo r r h a g e e x c e p t or f c o r t i c a l v e n o u s d r a i n a g e i n p a t i e n t s wi t h d u r a l a te r r i o v e n o u s i f s t u l a s
级 I I 级 ( O R 3 . 8 5 2 ,9 5 %C I :1 . 1 2 3~ 1 3 . 2 0 7 ,P = O . 0 3 2 ) 和 I I I 级 ( O R 1 4 . 0 7 0 ,9 5 %C I :2 . 7 4 1~
7 2 . 2 3 7 ,P = O . 0 0 2)。结论 瘘 口位 于大静脉窦 区,引流方式为 B o r d e n I I 级和 I I I 级是 D A V F患者发生 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 因素 。 【 关键 词】硬脑膜动静脉瘘 ;危险因素 ;皮层静脉引流 ;颅内出血
Ne u r o s u r g e r y , C h a n g h a i Ho s p i t a l , S e c o n dMi l i t a r y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 2 0 0 4 3 3 , C h i n a
现D A V F在上述参 数上 的差 异 ,并进行 L o g i s t i c回归 分析。结果 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 发现颅 内出血发
硬脑膜动静脉瘘PPT课件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DAVFs)
朱振国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1
• • • • • • •
概念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分型 治疗
2
概念
•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DAVFs)是发生在硬脑膜异常的动静脉分流,由 于动脉血液直接流入静脉窦而导致静脉窦内血液 动脉化及静脉窦内压力增高,从而使得脑静脉回 流障碍甚至逆流,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 代谢障碍、静脉窦血栓、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 变。
Borden type 1 Cognard typeI/Ⅱa
• 侵袭性DAVF – 颅内出血 – 颅内高压 – 非出血局部神经缺失 – 血管性痴呆 – 死亡
Borden type 2/3 Cognard type IIb-Ⅴ
皮层静脉返流(CVR)或深静脉引流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9
10
11
诊断
24
• 肝素化治疗18天,头痛逐渐缓解、双眼外 展恢复,症状完全缓解后2013-07-27逐渐过 度为华法令抗凝。 • 并于2013-08-06出院,出院时华法令2.5mg qd,PT-INR控制在2.17 。
18
• 2013-07-08头颅MRI示:T1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等信号异常病 变;T2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等信号异常病变。
19
• 2013-07-08头颅MRI示: DWI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高信号异常病变。 MRV上矢状窦、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未显影。
20
• 2013-07-08颈椎MRI示:小脑扁桃体下疝5mm, 伴脊髓中央管扩张。
硬脑膜动静脉瘘干预护理

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患者疼痛程度 护理前后护理效果各指标对应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患者对护理前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患者自我评估: 患者对护理效果 的主观感受和评 价
护理效果量表评 估:使用标准化 的量表对护理效 果进行客观评估
按病因分类:创伤性、自发性、医源性等 按瘘口大小分类:大瘘、小瘘 按病理特点分类:单纯性、复杂性 按病变部位分类:前部、后部、顶部、底部等
头痛:反复发作的头痛,通常在用力或咳嗽时加重
视力障碍:视野缺损、视物模糊等 颅内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破裂导致颅内出血,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 状 癫痫:硬脑膜动静脉瘘刺激脑组织导致癫痫发作
创伤:颅脑外伤或手术损伤可能导致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发生。 感染:颅内感染可能引起硬脑膜动静脉瘘。 肿瘤:部分肿瘤疾病可能导致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发生。 先天性因素:部分患者可能由于先天性因素导致硬脑膜动静脉瘘。
关注患者情绪 变化,及时给 予心理支持和
疏导。
讲解疾病知识 和治疗过程, 增强患者信心
和配合度。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硬脑膜 动静脉瘘。
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 心情愉悦。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 食、适量运动等。
如有疑虑或出现相关症状,及时 就医检查。
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检查,监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变化情况 密切关注患者症状和体征,如头痛、视力障碍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建立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便于跟踪随访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硬脑膜动静脉瘘 是一种脑血管疾 病,发生在硬脑 膜上的动静脉之 间形成异常的交 通。
硬脑膜动静脉瘘

F有一定价值。
保守疗法适用于下述病例:老年患者伴搏动性耳鸣,经不完全栓塞后症状改善者;临床症状轻微、静脉窦顺向引流通畅且无皮层静脉引流者;不同意手术以及存在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的病例等。
(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尽管有随访表明少数海绵窦区DAVF能够自愈,但大多数DAVF病例需要干预性治疗,特别是:(1)有出血史者;(2)有难以耐受的耳鸣或颅内血管杂音者;(3)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者;(4)局部压迫症状者;(5)颅内压增高者;(6)影像学存在出血危险因素(如皮层静脉引流)者。
血管内栓塞是首选治疗方式。
下述情况应分步栓塞:儿童DAVF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术中技术困难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或造影剂用量过大者;多发性高流量瘘口等。
对于儿童DAVF伴严重心功能不全,首步策略是减少DAVF血流,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待病情稳定时再行进一步栓塞。
下述情况需急诊或限期栓塞:具有皮层静脉引流的DAVF发生出血时;伴多发静脉血栓或静脉迂曲扩张者;海绵窦、前颅窝或眶部DAVF伴急性视力减退者。
(三)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禁忌证1.DAVF的颈外供血动脉与颅内动脉存在危险吻合,而超选择插管又不能避开危险吻合者不应选择经动脉入路栓塞。
颅底的颅骨穿通支在颈外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之间、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构成吻合。
实施DAV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危险在于人工栓子可通过这些吻合血管进入正常血管分支,造成该血管分布区的栓塞。
颈内、外动脉吻合以及颈动脉与椎动脉的吻合,系指胚胎时期残留的神经脊供血动脉,其在成年人仍是上颈段神经的供血动脉,见表4。
表4 正常先天性血管及其分布区脑膜中动脉发出的眼动脉支(第II颅神经)海绵窦区副脑膜支(第III、IV、V、VI、VII颅神经)副脑膜支发出眼动脉支(第II、III、IV、V、VI、VII颅神经)舌下动脉残留(脑干)副脑膜支发出眼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咽小脑动脉(咽升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寰椎前动脉残留(脑干)上述“危险动脉分支”并不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绝对禁忌证,但它们限制了某些栓塞材料的使用。
硬脑膜动静脉瘘

F有一定价值。
保守疗法适用于下述病例:老年患者伴搏动性耳鸣,经不完全栓塞后症状改善者;临床症状轻微、静脉窦顺向引流通畅且无皮层静脉引流者;不同意手术以及存在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的病例等。
(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适应证尽管有随访表明少数海绵窦区DAVF能够自愈,但大多数DAVF病例需要干预性治疗,特别是:(1)有出血史者;(2)有难以耐受的耳鸣或颅内血管杂音者;(3)进行性神经功能缺失者;(4)局部压迫症状者;(5)颅内压增高者;(6)影像学存在出血危险因素(如皮层静脉引流)者。
血管内栓塞是首选治疗方式。
下述情况应分步栓塞:儿童DAVF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者;术中技术困难导致手术时间过长或造影剂用量过大者;多发性高流量瘘口等。
对于儿童DAVF伴严重心功能不全,首步策略是减少DAVF血流,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待病情稳定时再行进一步栓塞。
下述情况需急诊或限期栓塞:具有皮层静脉引流的DAVF发生出血时;伴多发静脉血栓或静脉迂曲扩张者;海绵窦、前颅窝或眶部DAVF伴急性视力减退者。
(三)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禁忌证1.DAVF的颈外供血动脉与颅内动脉存在危险吻合,而超选择插管又不能避开危险吻合者不应选择经动脉入路栓塞。
颅底的颅骨穿通支在颈外动脉系统和颈内动脉系统之间、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构成吻合。
实施DAV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过程中,主要危险在于人工栓子可通过这些吻合血管进入正常血管分支,造成该血管分布区的栓塞。
颈内、外动脉吻合以及颈动脉与椎动脉的吻合,系指胚胎时期残留的神经脊供血动脉,其在成年人仍是上颈段神经的供血动脉,见表4。
表4 正常先天性血管及其分布区脑膜中动脉发出的眼动脉支(第II颅神经)海绵窦区副脑膜支(第III、IV、V、VI、VII颅神经)副脑膜支发出眼动脉支(第II、III、IV、V、VI、VII颅神经)舌下动脉残留(脑干)副脑膜支发出眼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咽小脑动脉(咽升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寰椎前动脉残留(脑干)上述“危险动脉分支”并不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绝对禁忌证,但它们限制了某些栓塞材料的使用。
硬脑膜颈动脉瘘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DAVFs)是海绵窦、侧窦、矢状窦等硬膜窦及其附近动静脉间的异常交通,为颅内外供血动脉与颅内静脉窦沟通,多见于成年人。
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发生在硬脑膜的动静脉分流,其供血动脉为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或椎动脉的脑膜支,血液分流入静脉窦。
由于动脉血液直接流入静脉窦而导致静脉窦内血液动脉化及静脉窦内压力增高,从而使得脑静脉回流障碍甚至逆流,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代谢障碍、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变。
疾病成因硬脑膜动静脉瘘临床较少见,可见于任何年龄,硬脑膜动静脉瘘多为后天获得,常由于外伤、炎症或肿瘤(如脑膜瘤)压迫等原因造成硬膜大静脉窦的狭窄或闭塞形成的病理改变,但在10岁以下的患儿脑血管畸形中也常见到,且无任何明显的诱因,因此被认为多为先天性原因造成的。
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供血主要来自颈外动脉系统的脑膜中动脉分支、枕动脉、咽升动脉、颌内动脉分支和颞浅动脉,部分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参与供血。
病程表征根据硬脑膜动静脉瘘发生的部位、静脉引流的方向和是否伴有扩大的静脉湖而有多种不同的分型。
其形成的病理基础主要是由于硬脑膜大静脉窦的狭窄或闭塞,异常增粗的一侧或双侧颈外动脉分一个或多个瘘口向静脉窦内的大量供血,造成窦内静脉血动脉化改变,以致于窦内压力异常增高,使窦内血液逆流入原大脑凸面或深部的正常回流静脉,再通过侧裂静脉、岩上下窦到颈内外静脉回流。
病情特征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耳鸣、突眼、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走不稳、精神障碍甚至意识不清、昏迷等症状。
从头皮上可见或触之增粗搏动的枕动脉和颞浅动脉、突出的眼球可有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充盈怒胀的静脉。
头颅CT增强扫描显示一侧或双侧,甚至全脑实质内与凸面增粗显影的血管,MRI可清晰显示多个大小不等或粗细的血管流空影,大的静脉湖有时可见流空影周围形成的血栓,全脑血管尤其颈外动脉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通过不同部位的摄像,可明确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具体部位、瘘口大小与多少、血流与静脉引流的方向等血管影像学特点。
硬脑膜动静脉瘘导致双侧丘脑病变(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硬脑膜动静脉瘘导致双侧丘脑病变(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 DAVF) 是硬脑膜及其附属静脉窦、大脑镰和小脑幕发生的动静脉直接交通的一类血管性疾病, 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0%~15%, DAVF可发生在脑膜的任何部位, 临床表现多样, 发生于直窦附近的DAVF可造成双侧丘脑病变, 尽管发生率较低, 但对患者造成的危害较大, 临床上不易识别, 易出现误诊误治, 文中收集DAVF导致双侧丘脑病变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报道, 结合复习文献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病例1临床资料1.病史:患者住院号:B0061×××, 男性, 63岁。
因“反应迟钝, 懒言少动近2个月”于2014年2月10日就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我院) 神经内科。
2.现病史:2013年12月15日起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 对答缓慢, 有时不能应答, 少语少动, 动作变慢, 表情少。
自觉反应迟钝, 计算力下降,记忆力变差, 但尚能认识家人, 睡眠时间增多, 能工作和骑车。
此后患者症状逐渐加重, 以致生活不能自理。
2014年2月7日外院检查发现左侧胼胝体压部后方囊性病灶, 考虑脑囊虫病可能。
3.既往史:既往有背部肿物切除史, 具体病理结果不详;有高血压病和肝囊肿病史;2005年曾有脑干出血史, 7~8个月后肌力恢复。
否认肝炎、结核和伤寒等传染病病史, 否认食物过敏史。
4.个人史和家族史:生长发育正常, 有吸烟史, 否认疫源接触史, 无酗酒嗜好, 否认毒物接触史, 否认精神活性药物使用史, 否认冶游史。
否认两系三代成员有类似家族史。
5.神经科检查:神志清楚, 语速慢, 对答切题, 言语略显贫乏, 计算力和近事记忆减退, 常识有所下降。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瞳孔直径2 mm, 对光反应灵敏, 双侧上睑下垂, 右侧更明显, 眼球活动尚可, 未查及眼震, 颈项无抵抗, 四肢肌力5级, 肌张力不高, 四肢反射可引出且对称,Babinski征、Chaddock征等病理征未引出, 深浅感觉尚可。
硬脑膜动静脉瘘(2017最新PPT)

颅内出血 头痛
头痛 搏动性突眼 球结膜水肿 和充血
颅神经麻痹
眶周杂音 进行性视力 下降
头痛 颅内出血 肢体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杂音,耳鸣 感觉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颅内出血 意识障碍 头痛,耳鸣,杂音 眼部症状 颅内出血(少见)
临床表现
• 良性DAVF – 搏动性杂音 – 眼眶充血 – 颅神经麻痹 – 慢性头痛 – 无症状
(2013-7-8)生化(急) :肌酐:120μmol/L ↑,尿素氮: 6.2mmol/L ,C反应蛋白:13.6mg/L ↑,
(2013-7-8)凝血功能常规(急) :APTT 27.7s ,D-二聚体: 347μg/L ↑。
• 2013-07-08头颅MRI示:T1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等信号异常病 变;T2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等信号异常病变。
• 2013-12-20 因“头痛12年,加重伴左耳耳 鸣1月。”入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入院诊断:硬脑膜动静脉瘘
前后DSA对比
2013-12-23附一医
• 右侧颈内动脉新生细分支汇入窦汇 • 右侧颈外动脉-枕动脉分支直接汇入窦汇
2013-12-23附一医
• 右侧椎动脉分支分支直接汇入窦汇
• 2013-07-09 9:00患者头痛较前加重,双眼 外展受限明显,颈亢颌胸2指,考虑颅内高 压明显,予以加用甘露醇针脱水,予以克 赛针抗凝,联合华法林片。
• 2013-07-09 19:30患者后枕部及双侧颈肩部疼痛 难忍,口服西乐葆胶囊及卡马西平片等后症状无 缓解,予以强痛定针稍缓解。
• 予以停用克赛针及华法林片,予以肝素钠针静推 及微泵维持加强抗凝治疗,先予以肝素钠针5000u 静推,后予以每小时500u微泵维持,每2h监测一 次APTT维持在基线值2倍左右(54.8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7-8)凝血功能常规(急) :APTT 27.7s ,D-二聚体: 347μg/L ↑。
• 2013-07-08头颅MRI示:T1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等信号异常病 变;T2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等信号异常病变。
分型
• 按DAVF部位分型:与临床表现、血供来源及治 疗途径密切相关;
• 按静脉引流方向分型(Cognard):与临床表现 及预后密切相关;
• 静脉引流方向与病变部位相结合分型。
按DAVF部位分型
• 横窦-乙状窦DAVF • 海绵窦DAVF • 小脑幕DAVF • 上矢状窦DAVF • 前颅窝DAVF • 边缘窦DAVF • 岩上/下窦DAVF • 舌下神经管DAVF
需重视继发性头痛的诊断
病例分享——颅内静脉窦血栓合并硬脑膜 动静脉瘘、 Chiari’s畸形伴脊髓空洞症
病史资料
• 患者金某某,男,39岁,已婚。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3年,无其他病史。
• 因“反复头痛12年,加重3天。” 于2013-07-08入住 我院。
• 为双侧颞部致后枕部紧缩样、压榨性头痛,左侧为著
• CT与MRI:对良性DAVF敏感性较低;对侵袭性 DAVF,可显示异常血管,颅内出血,局部占位 效应,脑水肿,脑积水,静脉窦血栓形成及颅骨 骨质异常等征象
• CTA与MRA:可显示异常增粗的供血动脉和扩 张的引流静脉及静脉窦,对瘘口位置及“危险吻 合”显示欠佳。
诊断
• DSA是诊断的“金标准” – 供血动脉 – 瘘口位置 – 引流静脉 – 静脉窦扩张与闭塞 – 脑循环异常
硬脑膜动静脉瘘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DAVFs)
朱振国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2017-3
• 概念 • 流行病学 •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 临床表现 • 影像学检查及诊断 • 分型 • 治疗
概念
• 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 DAVFs)是发生在硬脑膜异常的动静脉分流,由 于动脉血液直接流入静脉窦而导致静脉窦内血液 动脉化及静脉窦内压力增高,从而使得脑静脉回 流障碍甚至逆流,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 代谢障碍、静脉窦血栓、血管破裂出血等病理改 变。
• 侵袭性DAVF – 颅内出血 – 颅内高压 – 非出血局部神经缺失 – 血管性痴呆 – 死亡
Borden type 1 Cognard typeI/Ⅱa
Borden type 2/3 Cognard type IIb-Ⅴ
皮层静脉返流(CVR)或深静脉引流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诊断
• 经颅多普勒:可探测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异性较 低
颅内出血 头痛
头痛 搏动性突眼 球结膜水肿 和充血
颅神经麻痹
眶周杂音 进行性视力 下降
头痛 颅内出血 肢体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杂音,耳鸣 感觉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颅内出血 意识障碍 头痛,耳鸣,杂音 眼部症状 颅内出血(少见)
临床现
• 良性DAVF – 搏动性杂音 – 眼眶充血 – 颅神经麻痹 – 慢性头痛 – 无症状
症状持续、阵发性加剧,曾多次在温州各大医院就诊。 予止痛药治疗能缓解,但反复加重。
• 查体:神清,颈软,颅神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 常,病理征(-)。
辅助检查
2013-07-08急头颅CT显示:上矢状窦、窦汇、 左侧横窦高密度逗点征。
(2013-7-8)血常规(急诊) :血红蛋白:176g/L ↑,红细胞计 数:5.79×10^12/L ↑,血小板计数:169×10^9/L ,血红 蛋白增多症,
• 2013-07-08头颅MRI示: DWI上矢状窦流空影消失,高信号异常病变。 MRV上矢状窦、左侧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未显影。
• 2013-07-08颈椎MRI示:小脑扁桃体下疝5mm, 伴脊髓中央管扩张。
• 诊断: 1.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2. Chiari‘s畸形伴脊髓空洞症 3. 红细胞增多症 4.慢性肾功能不全 5.高血压
• 2013-07-09 9:00患者头痛较前加重,双眼 外展受限明显,颈亢颌胸2指,考虑颅内高 压明显,予以加用甘露醇针脱水,予以克 赛针抗凝,联合华法林片。
• 2013-07-09 19:30患者后枕部及双侧颈肩部疼痛 难忍,口服西乐葆胶囊及卡马西平片等后症状无 缓解,予以强痛定针稍缓解。
• 予以停用克赛针及华法林片,予以肝素钠针静推 及微泵维持加强抗凝治疗,先予以肝素钠针5000u 静推,后予以每小时500u微泵维持,每2h监测一 次APTT维持在基线值2倍左右(54.8s)。
流行病学
DAVFs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15 %左右,可发生于 硬脑膜的任何部位, 但以横窦、乙状窦、海绵窦 及小脑幕多见,多见于成年人,未成年人少见。
发病机制
• DAVF与手术、头外伤、感染、静脉窦血栓形成、 雌激素等因素有关,但确切发病机制不明
• 两种假说 – “生理性动静脉交通”开放:硬脑膜动静脉 之间存“生理性动静脉交通”(dormant channels)或“裂隙样血管”(crack-like vessels),某些病理状态使其开放,形成 DAVF。 – 新生血管:某些血管生长因子异常释放促使 硬脑膜新生血管形成,致使DAVF形成
• 肝素化治疗18天,头痛逐渐缓解、双眼外 展恢复,症状完全缓解后2013-07-27逐渐过 度为华法令抗凝。
• 并于2013-08-06出院,出院时华法令2.5mg qd,PT-INR控制在2.17 。
• 诊断: 1.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2. Chiari’s畸形伴脊髓空洞症 3. 红细胞增多症 4.慢性肾功能不全 5.高血压 6.2-型糖尿病 7.高脂血症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诊断需明确 部位、供血动脉、瘘口位置、 引流静脉、是否存在危险吻合
• 危险吻合是指在多条供血动脉之间存在吻 合通道,
治疗
治疗措施的选择与发生部位和Cognard分型 密切相关,常用选择方法:
引流动脉栓塞(弹簧栓、明胶颗粒等) 开颅引流动脉夹闭 引流静脉栓塞 放疗 目前多采取复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