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4课变脸(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变脸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答案:戏曲表演;民间风俗;文化传承。
(5) 现代社会对川剧变脸的保护和推广主要体现在____、____和____等方面。
答案:政府政策;教育培训;文化交流。
2. 选择题
(1) 川剧变脸的表演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审美创造。通过学习川剧变脸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学生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升对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锻炼逻辑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变脸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学生将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审美品位和审美创造能力。
答案:现代社会对川剧变脸的保护和推广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加强对川剧变脸的保护和传承;教育培训方面,开设戏曲艺术培训班,培养新一代戏曲演员;文化交流方面,组织川剧变脸表演团队参加国内外艺术节、演出交流等活动,提高川剧变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论述题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பைடு நூலகம்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川剧变脸的历史起源和表演技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川剧变脸的表演技巧。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第14课 变脸(节选)

变脸(节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二、资料助读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糍粑(cíbā)打鼾(hān)阴霾(mái)鹭鸶(lùsī)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变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变脸》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可以使我们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
激烈的矛盾冲突使得剧中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凸现。
悲喜交加的面孔后面所引发的有关价值观的反思,是很值得学生关注和讨论的。
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而要求学生会分析剧中矛盾冲突,领会主题思想,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等,把握人物性格,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作品的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体会剧本的艺术特点。
【教材分析】《变脸》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川剧剧本。
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二场。
这场戏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动人心魄,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注重细节刻画、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戏曲语言既高度个性化,又高度生活化,唱词真切动人,对白自然流畅;思想上注重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引发人们对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层思考。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作者魏明伦戏曲创作的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
【学情分析】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自学能力,而且在学习了课本后面戏剧知识附录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之后,获得了戏剧的理论知识和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熟悉剧情的基础上,更加明确戏剧文学知识,更加准确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欣赏戏曲语言,体会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学习戏曲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欣赏《变脸》的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深层探究,正确理解水上漂的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变脸(节选)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变脸(节选)创新教案人教新课标版设计理念:“解读”式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能力水平,通过对有价值问题的探究,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解释“变脸”艺术。
二、把握剧本,解说“变脸”过程。
1.《变脸》剧情简介:全剧共六场,流浪女孩狗娃被人贩子装扮成男孩,被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水上漂买下,收为自己的孙子,二人之间,就此发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纠葛。
本文节选自第二场。
2.初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3.本文内容在剧中发生了一波三折的变化与发展,请说明其变化过程。
①得狗娃,水上漂乐;②弃狗娃,水上漂怒;③救狗娃,水上漂惜;三、美点寻踪,解剖“变脸”人物。
1.指出文章主要人物:“水上漂”与“狗娃”。
2.精读该文,请谈谈对“水上漂”与“狗娃”两个角色的理解。
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
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
两者之间得、弃、救的关系反映了什么?①文章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剧本的舞台说明交代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仔细品味“水上漂”“狗娃”的角色,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成果展示: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
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
煮饭帮你劈干柴。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
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
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5篇Lesson 14 "face changing" teaching plan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变脸范文(标准版)2、篇章2:变脸模板标准版3、篇章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4、篇章4: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5、篇章5: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变脸》教案篇章1:变脸范文(标准版)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视屏导入:观看川剧变脸片断(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谈一谈川剧变脸艺术(2)师媒体展示:川剧变脸艺术的特点及发展历史导语:芦花丛中,渔夫唱晚。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变脸(节选)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变脸(节选)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变脸(节选)》的内容,了解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
2.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变脸(节选)》的内容,掌握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变脸(节选)》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艺术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变脸(节选)》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变脸(节选)》,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艺术表达。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对课文《变脸(节选)》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变脸(节选)》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2. 教师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变脸(节选)》,使学生了解了川剧变脸的艺术特点,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课堂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分享对川剧变脸的了解和欣赏。
2. 学生通过互动,互相学习和交流,加深对川剧变脸艺术的理解。
七、艺术欣赏(10分钟)1. 教师展示与川剧变脸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变脸的艺术魅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变脸 节选》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变脸节选》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川剧这一地方剧种的特点;2、认识川剧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手段,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教学重难点:川剧表现人物的方法与手段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式一:视频导入:播放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歌舞节目《变脸》。
最后来一个演出照片的定格,待教师导言讲述完毕后再结束放映。
导言:同学们看到的这个节目,就是由省艺校南区的20个姑娘表演的,他们精彩的变脸让观众大饱眼福。
不知同学们知不知道,川剧变脸绝技,是一代又一代川剧艺人在舞台表演中不断地摸索、创造出来的,是300多年来历代川剧艺人呕心沥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讲述有关川剧的变脸艺术的。
很凑巧的是课文名也叫《变脸》,它是由我国当著名的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代表剧目。
方式二:电影导入播放电影《变脸》片断。
导言:1996年,电影《变脸》荣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导演奖,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儿童电影节影片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演员奖,第16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这是著名导演吴天明旅美多年后的第一部作品,手法和技巧更趋成熟,构思独特,表演真实,受到评论界的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变脸》(节选)就是作者根据电影改写的川剧剧本。
方式三:播放川剧《变脸》片断:导言:四川省川剧院演出的《变脸》是新时期轰动剧坛的作品,剧本洗炼流畅,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大开大合。
编剧魏明伦,导演谢平安,主演任庭芳、杨韬,该剧曾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这出优秀剧目的剧本(节选)。
方式四:介绍作者引入:导言: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
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
四十余年未换单位。
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创作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戏曲文学戏本。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变脸》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14:《变脸》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依据新课标第四学段目标与内容有关阅读的方面制定教学重点为: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依据学生的学情制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川剧特点有兴趣,但,对于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1.文献法 2.演读法3.讨论4.美点寻踪法授课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整体感知,积累词语,了解剧情;精读课文,欣赏品味,美点寻踪;着重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教学重点: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电影《变脸》片断。
芦花丛中,渔夫唱晚。
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
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
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二、资料助读: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ài) 鹭鸶(lù sī)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变脸(节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
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二>预习展示
魏明伦:(1941年----)四川内江人。
9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
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等。
川剧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
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
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ài) 鹭鸶(lù sī)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四>合作探究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
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
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
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
剧情达到高潮。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
美在……”的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
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水上漂抛弃狗娃,狗娃落水唤爷又获救,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生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
狗娃是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大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
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置。
狗娃是女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爷孙和美,铺垫一也;水上漂自叙身世,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铺垫二也;变脸家传绝技,传男不传女,铺垫三也。
狗娃停止为爷爷挠痒。
暗示一也;说话结巴,“传儿不传……女……”暗示二也;上岸撒尿。
暗示三也。
生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
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
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3.学生自由选精美的唱词。
体会它们在形式上的特点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
生1:狗娃的唱词“月亮走,我也走……我愿留在小船舟”,清新质朴,通俗易懂,情味十足,写出狗娃惴惴不安的心理。
生2:我喜欢狗娃的唱词“千不该,万不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这一段以紧密的韵脚构成急促的音韵节奏,并运用排比、叠问、比喻、对比、呼告等修辞方法,直抒胸意,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生3:我喜欢水上漂的唱词“芦花丛,白头翁……返老还童”,这一段唱词以景起兴,中间巧用对比、叠词,结尾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子水上漂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自得之情。
……
教师总结:剧中人物的唱词,真切动人,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抒发情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稔熟。
4.如何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学生讨论,明确: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
水上漂收狗娃为孙子,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他需要老有所养,需要传宗接代,而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并声明“传儿不传女”,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庭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究其根源。
5.剧本是如何否定这一世俗观念的呢?
明确:剧本在表现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同时,还描写了狗娃时时处处掩饰女孩真实身份的情景,交代了狗娃的不幸身世,抒写了她被水上漂抛弃的悲苦,叙述了最后水上漂在危急之中将狗娃救起,等等,都具有否定、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的艺术效果。
五、【效果检测】
六、【课堂小结】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阅读戏曲剧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一个准戏迷了。
七、【布置作业】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