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药微球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研究及性能分析讲解

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研究及性能分析讲解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研究及性能分析院系名称: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应用化学10-1班学生姓名:唐宇佳指导教师:王晓丹职称:讲师黑龙江工程学院二○一四年六月The Graduation Thesis for Bachelor's Degree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Research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Candidate:Tang YujiaSpecialty : Applied ChemistryClass : 10-1Supervisor:Lecture Wang Xiaodan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06·Harbin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科技的提高,普通的药物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研究了新型的药物。

壳聚糖(Chitosan)能使血液迅速地被凝固,我们通常用它来止血。

由于它具有生物相容性所以还可以用它作为填埋伤口,其还能摧毁细菌、加快伤口的好转、吞噬分泌物、不受水的干扰等作用,磁流体是利用Fe3+和Fe2+以在碱性的条件下制取的。

以壳聚糖、姜黄素、磁流体为原料采用复乳化交联法获得磁性载药壳聚糖微球。

最后对磁性壳聚糖载药微球的磁性、形貌、药物缓释进行研究。

实验表明,最佳反应条件是壳聚糖醋酸溶液的浓度为 1.5%,适量的姜黄素和磁流体,乳化剂的量是壳聚糖醋酸溶液的20%,液体石蜡为200%,交联剂为50%,转速300r/min,反应温度在60℃时反应2h得粒径均匀的黄色的沉淀,即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其外貌光滑,粒径在10~20μm之间,能在较长的时间里进行药物缓释,时间长达6小时以上。

关键词:壳聚糖;磁流体;姜黄素;载药微球;药物缓释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common drugs have been unable to meet human needs,therefore,on this basis,scientists have studied the novel drug.Chitosan blood can be rapidly solidified,we usually use it to stop the bleeding. Because of its biocompatible so you can use it as a landfill wounds,It can also destroy bacteria and accelerate wound improved,swallowed secretions,interference and other effects from water,MHD is the use of Fe3+and Fe2+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in preparation for.Chitosan,curcumin,magnetic fluid as raw materials using a complex emulsion cross linking method to obtain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the drug,finally,the magnetic Chitosan microspheres magnetic morphology,drug delivery research.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optimal reaction conditions for the concentration of chitosan was 1.5% acetic acid solution and the right amount of curcumin and magnetic fluids,the amount of emulsifier is 20% of chitosan acetic acid solution,liquid paraffin was 200%,crosslinking agent is 50%,the speed of 300 r/min,the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the reaction have a uniform particle size of the yellow precipitate 2h at 60℃,the chitosan magnetic carrier drug microsphere is.Its appearance is smooth,particle size between 10~20μm,the drug release can be a long time,he time up to more than six hours.Key words: Chitosan; magnetic fluid; curcumin; microspheres; drug deliver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1章绪论 (1)1.1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1)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1.3.1国外研究现状 (2)1.3.2国内研究现状 (3)1.4壳聚糖载药微球微球的简介 (4)1.4.1载药微球 (4)1.4.2壳聚糖简介 (5)1.4.3壳聚糖应用 (5)1.5主要研究内容 (7)第2章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制备 (8)2.1实验药品与仪器 (8)2.1.1实验药品 (8)2.1.2实验仪器 (8)2.2空白微球 (8)2.2.1壳聚糖空白微球的制备 (8)2.3试验方法 (10)2.3.1实验内容 (10)2.3.2样品的表征 (10)2.4结果与讨论 (11)2.4.1反应温度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11)2.4.2对产物性能的影响 (11)2.4.3联时间的影响 (11)2.5本章小结 (12)第3章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制备 (13)3.1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合成 (13)3.2.1磁性微球 (13)3.2.2磁流体 (13)3.2.3姜黄素 (14)3.3实验药品与仪器 (14)3.3.1实验药品 (14)3.3.2实验仪器 (14)3.4技术路线 (15)3.5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合成 (15)3.5.1实验内容 (15)3.5.2样品的性质与表征 (16)3.6壳聚糖磁性载药微球的药物释放 (17)3.6.1标准曲线的建立 (17)3.6.2药物缓释 (18)3.7本章小结 (19)结论 (20)参考文献 (21)致谢 (24)附录 (25)第1章绪论1.1本课题的选题背景近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及科技的提高,普通的药物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研究了新型的药物,现在各国都对特殊药物载体进行研究,将生命安全和预防疾病等作为研究的主要目的。

高分子微球材料分析与载药控释研究总结

高分子微球材料分析与载药控释研究总结

1.药物释放机理【2】
• 从微球表面直接溶解
• 从可溶胀基体中扩散
• 材料的降解
多数情况下都不是通过单一机理来释放的,亲水性聚合 物以前两种为主,疏水的合成高分子主要通过材料的降 解释放药物。
2.药物包埋与释放形式【4,5】
(1) 分散在高分子构成的囊壁基材中 (2) 包埋在微囊中空部分
(1) 从微囊表面直接释放 (2) 通过可渗透的囊壁扩散 (3) 材料的溶蚀
容性好又可降解的纳米空心微球。
来源:《Soft Matter》英
文文摘
空心微球电镜图
复合层次结构中空微球
双层无机物中空微球
化学所在腔体结构与材料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Adv. Funct. Mater. 2005, 15, 1523 Angew. Chem. Int. Ed. 2005, 44, 6727
实心微球电镜图片
来源:沈阳理工大学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 院 作者:穆锐,何广
洲,邓爱民
中空聚合物微球的 制备及其在涂料中 的应用研究 实心微
球扫描电镜图
自组装空心微球
• 自组装空心微球的新进展 问题:制备方法复杂、材料相容性差、难降解
聚乙二醇接枝海藻酸钠的合成,发现它与a-环糊精包合在水体系中自组装成相
• 半合成高分子
• 多系纤维素衍生物,如羧甲基纤维素,琥珀酸醋酸纤维 素等
• 合成高分子
• 可降解,不可降解,根据应用需要主要是研究可降解的 聚合物,主要的基材:天然蛋白类、多糖、生物合成聚 酯
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载体形式【1】
• 微(纳)球 • 微胶囊 • 胶束 • 水凝胶 • 前体药物
高分子载体的材料
对于非刺激响应载体遵从扩散控制机理 符合Fick扩散定律,响应载体类似脉冲 方式给药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研究药物制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交付系统,其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实现对药物的准确输送。

而微球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载体,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高的孔隙率,适合用于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

本文旨在研究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

一、微球制备方法为了制备微球,我们采用了(具体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可以确保微球的尺寸均匀,孔隙结构合适,并能够封装药物。

二、微球的形态和结构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微球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微球呈现出(具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三、微球的药物载药性能为了研究药物在微球中的载药性能,我们选择了(具体的药物分子)。

通过荧光探针法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可以测定药物在微球中的负荷量和负荷率。

四、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将药物载药微球置于释放介质中。

通过不同时间点采集释放介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被释放的药物浓度。

通过绘制药物释放曲线,可以得到微球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特性。

五、影响微球药物释放行为的因素为了深入了解微球的释放行为,我们研究了以下因素对释放行为的影响:微球尺寸、孔隙结构、药物负荷量、pH值、温度等。

通过对比实验数据,可以分析这些因素对微球的释放速率和时间的影响程度。

六、释放机制的探讨针对微球的释放行为,我们提出了以下释放机制的探讨:扩散控制、溶解控制和反应控制。

通过分析释放数据和相应的数学模型,可以判断释放机制的主导因素。

七、应用前景和展望微球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控释载体,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微球制备方法,优化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并探索其在实际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八、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药物制剂中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揭示了微球的药物控释性能。

微球的结构特征和药物载药性能可以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和药物选择进行调控。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

明胶微球载药及其体外释放性能的探索研究
明胶微球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药物载体,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调控的
释放性能。

本文将主要探讨明胶微球的制备方法、载药性能以及体外释放性能等方面。

明胶微球的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化学交联法、电化学沉积法和喷雾干燥法等。

化学
交联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明胶溶液中加入交联剂,如乙二醛,可形成明胶微球。

电化学沉积法则通过在电极上沉积明胶来制备微球。

喷雾干燥法则是将明胶溶液通过喷雾
器雾化,并在干燥器中凝结形成微球。

明胶微球的载药性能是指药物在微球中的分布情况和载药量。

通过调节明胶的浓度、
药物与明胶的比例以及交联剂的用量等因素,可以控制微球中药物的释放量和速率。

药物
的溶解度和极性也会影响载药性能。

一般来说,明胶微球对水溶性药物有较好的载药能力,而对疏水性药物的载药能力较差。

明胶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是指药物从微球中释放的速率和机制。

微球的结构、交联程
度和孔隙率等因素都会影响释放速率。

一般来说,明胶微球的释放速率呈现出初速度较快,后期逐渐减慢的特点。

这是因为药物在初期主要从微球表面扩散释放,而后期则主要通过
微球内部的扩散释放。

SiO2载药微球的研究及应用

SiO2载药微球的研究及应用

・ 5 23 ・
1 Oh C,Ch n ,S i ,e 1 Diti u i n o ! c o 9 u gS H h n S I ta. s rb t fn a r o
wt ree sp ru ic [] u P ambo h r i od rdmeo oo ss i J .E r h r ip am, h la J
1 基 质 型 ( ti) Marx
基 质型 SO 药微 球 中的 药物 较 均匀 地 分 布 于微 球 骨 i 载 架中, 通过 扩散 的方 式释放 l , 通过 喷 雾 干燥 法 、 5可 ] 乳化 法 和 浸渍 法 等方法 制备 。由于常 用的 原料 正硅 酸 乙酯 ( (S 完 TE ) )
S A NG o g i 。 H H n me ,LIYiq a ’ n in ,CAO n u ,CH EN i n , Xiy Hu l g i DONG n l g ~ ,TONG we 。 Li g i n De n ,M A n m e Yo g i
Ab t a t sr c I e e t y a s r g l a e i c o p e e a e a ta t d l t {a t n in i h il fb o n r c n e r 。d u d d S Oe mir s h r s h v tr c e o s o te t n t e f d o i — o o e
后 将水 溶性 药物 溶于 混合 溶液 中 , 通过 喷 雾 干燥 形 成 基质 型 载 药微 球E 。Teea等口 用 此方 法 制 备 了包 封 水 溶 性 药 物 s ] rs
示) 。不 同的微 结构 具 有 不 同 的 药物 释放 特 点 和应 用 范 围 ,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研究1. 引言随着医学和药物科学的不断进步,利用纳米技术来提升药物传递系统已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载药纳米颗粒是一种能够包裹药物并将其精确传递到特定部位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探讨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以及体外释放特性。

2. 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2.1 材料选择制备载药纳米颗粒的第一步是选择适当的材料。

常用的载体材料包括聚合物、金属、无机材料等。

这些材料都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药物包裹能力。

2.2 制备方法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方法包括溶剂挥发法、乳化法、共沉淀法等。

这些方法可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

2.3 表征技术制备完毕后,需要对载药纳米颗粒进行表征。

常用的表征技术包括动态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载药纳米颗粒的粒径、形状以及稳定性。

3. 载药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3.1 体外释放试验为了评估药物在载药纳米颗粒中的释放性能,需要进行体外释放试验。

将载药纳米颗粒置于适当的释放介质中,并通过取样分析来研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

3.2 影响因素载药纳米颗粒的体外释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载药纳米颗粒的性质、药物的性质、载药量以及环境因素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体外释放的影响,有助于优化载药纳米颗粒的设计和性能。

4. 应用前景和展望载药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先进的药物传递系统,在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精确控制药物的包裹和释放行为,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优化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改进药物的包裹和释放特性,以实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5. 结论本文介绍了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以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载药纳米颗粒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可以在药物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载药纳米颗粒的制备和释放特性,有助于改进现有的治疗方式,为临床医学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注:本文采用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写作,以符合题目要求。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性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性研究

药物制剂中的药物释放性研究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是现代药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的有效释放是制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药物制剂中药物释放性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一、药物释放性的定义与意义药物释放性指的是药物从制剂中释放出来的速率和程度。

药物释放性的好坏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

因此,研究药物释放性对于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二、药物释放性的研究方法1. 离体释放试验离体释放试验是常用的研究药物释放性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药物制剂放置于释放介质中,通过测定药物在一定时间内释放出来的量来评估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程度。

离体释放试验可以模拟人体消化道的环境,得到近似真实的药物释放情况。

2. 体内释放试验体内释放试验是研究药物在活体动物体内的释放性的方法。

该方法可通过给动物口服药物制剂,并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液样本或组织样本来确定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程度。

体内释放试验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的行为,但相对较为复杂和费时。

3. 推理模型推理模型是一种基于物理和数理方程的计算模型,通过建立相应的释放模型来预测药物的释放速率和程度。

推理模型结合了离体试验和体内试验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和精度,但需要准确的输入参数和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数据。

三、药物释放性研究的应用领域1. 控释制剂研究控释制剂是指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率和程度,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以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研究药物释放性对于控释制剂的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合理选择药物和载体材料以及调控制剂制备工艺来实现理想的释放效果。

2. 改良药物制剂研究药物制剂的研究往往要面临药物的可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

通过研究药物的释放性,可以优化制剂的结构和成分,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这对于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用药剂量和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

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载药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药物负载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靶向性高等优点,因此在药物制备和传递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

一、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1. 化学合成法:利用化学反应将药物与纳米材料共价结合,制备载药纳米粒子。

化学合成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制备各种类型的载药纳米粒子。

2. 生物法:利用生物体(如细菌、藻类)自身合成的纳米颗粒,通过修饰或包覆的方式实现药物负载。

生物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

3. 物理法:包括喷雾干燥法、超声波法、搅拌法等。

物理法制备的载药纳米粒子操作简单、过程可控,适用于制备高稳定性、均匀分布的纳米粒子。

二、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1. 药物释放机制研究:通过对载药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药物在载药纳米粒子体内的行为和释放机制。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

2. 药物释放动力学研究:研究载药纳米粒子中药物的释放速率和动力学特性,可以预测药物的释放行为和持续时间。

研究方法包括荧光光谱法、UV-Vis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等。

3. 影响药物释放性能的因素研究:了解不同因素对载药纳米粒子药物释放性能的影响,可为进一步优化载药纳米粒子设计提供参考。

常见的影响因素包括载药纳米粒子的粒径、表面性质、包覆材料等。

4. 载药纳米粒子的稳定性研究:稳定性是评价载药纳米粒子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药物的负荷量和释放效果。

研究载药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可使用动态光散射技术、表面电位分析仪等。

5. 载药纳米粒子在体内的行为研究:了解载药纳米粒子在人体内的分布、代谢、排泄等行为,有助于评估其生物相容性和药效。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全身显像技术、荧光显微镜观察等。

总结:载药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与药物释放性能研究技巧对于药物传递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