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周邦彦)解析讲课稿
《苏幕遮》周邦彦 说课稿

《苏幕遮》说课稿祥云一中李颖一、说教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读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的重点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诵读教学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苏幕遮》是一首将思乡情绪和荷花的风姿融合在一起的佳作。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荷花”是两片的感情纽带,其中每一句都带有动作性或视觉性,几乎句句都可构成一个或几个画面,构成角度不同的镜头。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诵读体验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最后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平行班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但高二阶段学生已不习惯于高声朗诵,学习的自主性也比较差,想在课堂上自主完成阅读有较大的难度,老师的有效导引犹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诵读中体会本词景与情的关系。
②深入分析本词是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
③赏析本词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过程与方法: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运用分析、演绎、比较、质疑等方法体验并赏析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周邦彦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
感受作者久居京华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深入品味此词的丰富感情和优美意境。
(三)教学难点:分析本词如何把羁旅愁思与所咏之物巧妙地融为一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法:讨论法、诵读法。
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感情。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课件)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 觉)。
拟人的手法
鸟雀呼晴图
把鸟儿们东 张西望的神 态表现得活 灵活现。
呼:更显人性化,表 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 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下片(抒情)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
荷花点燃了词人的思 乡情,他的家乡在钱塘 吴门,那里的西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 日荷花别样红。”
于是词人喃喃自语: 故乡是那样遥远, 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苏幕遮 周邦彦
liǎo rù qīn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kuī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jí
pǔ
燎沉香,消溽暑。 稍慢 低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有人说“久”字意味深长,你如何理解?
“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的 厌倦。
长期客居、仕途殊不称意,早年进京时的豪情壮 志如今已消磨殆尽。 世事的无常、仕途的阻滞、官场的黑暗,使他不 由地想起故乡的往事。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 《八声甘州》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教案【篇一:《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篇二:苏幕遮_教案_(周邦彦)】苏幕遮(周邦彦)教学目的:1、了解周邦彦的生平事迹。
2、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品味语言。
4、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内容及表现技巧,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好,我们今天来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
二、解题苏幕遮,词牌名。
三、作者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其作品善铺叙而含蓄,富丽精细,格律精严。
漂泊的孤独和憔悴失意,是周邦彦词的情感基调。
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
周邦彦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他不同于苏轼追求创作自由,注重抒情言志,而是强调精心勾画,法度井然,注重词境的开拓。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四、朗读课文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学生齐读。
2、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基调是伤感低沉的,因而在语速上要缓慢、低沉、绵长。
大家都知道词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所以词也是非常讲究韵律美的。
《苏幕遮》一词押仄韵到底,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和重点词的重读,结合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即气韵,读出作品音乐美和情韵美。
3、指定同学朗读。
4、再次齐读五、赏析词义1、整体感知: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明确: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苏幕遮》(周邦彦)-上课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王国维认 为这两句词, “真能得荷之 神理者”,请 细细品味它妙 在何处。
这两句不事雕饰,风格简约,荷之神态、 精神跃然纸上。
①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的,“清圆” 的荷叶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婷婷玉立 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 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总结全文
1、艺术特色 语言自然淡雅,词境清新爽
朗。 2、主旨
通过回忆想象联想,以荷花 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 又颇有诗意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深化主题
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 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
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 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 在生活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 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 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探究二:作者上片写荷花, 下片直接写思乡,联系上下两片 感情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却 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词 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 的西子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 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进而 发出感叹:故乡是那样遥远,我 何时才能回去呢?
“五月渔郎相忆否?运用了什么手法?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探究二:词的下片)
探究: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
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 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 面、荷花。 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素洁淡雅。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对写法
作者思念家乡之人,却不直 说,而说渔郎是否记起自己, 不落俗套地表达了自己对家乡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解读《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提升人生境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作者周邦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简单介绍《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结构。
2.2 课文讲解逐句讲解《苏幕遮》的歌词,解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词中的情感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2.3 词牌特点讲解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结构,包括平仄、韵脚等。
示范创作一首《苏幕遮》的词,帮助学生理解词牌的特点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幕遮》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词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苏幕遮》的仿写或创作。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词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4.2 词作评价评估学生在词作中的表现,包括对词牌结构的掌握和对意境的创造。
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4.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和逻辑思维。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周邦彦的词作选集、词牌特点的讲解资料等。
推荐一些古典诗词鉴赏的书籍和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
苏幕遮-周邦彦(优秀课件)

——《江南》
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细节描写。 随着荷叶的颤动,荷叶上的水珠便 如晶莹的明珠在碧玉盘中滚动着,闪烁着。 点面结合。 开始由叶上水珠在风中滚动,扩大 到水面上无数的碧荷在微风中摇曳,最后远望 整个池塘,仿佛摄影一般。
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让思念从彼岸飞来,愈见得 杜甫的思念之深切。
shì
——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 本思家,偏想家人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对对写写法法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 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走近作者
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 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 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 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 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 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 词的集大成者。
故乡是那样遥远, 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有人说“久”字意味深长,你如何理解? “久”字体现了作者对飘泊生活的厌倦和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
“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 《八声甘州》
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
五月渔郎相忆否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用设问反写 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对故乡、对 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细腻真切,而且不 落俗套。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 觉)。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第一篇: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我将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五、说教法和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八、说效果一、说教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并受到感染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说学情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
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通过鉴赏感受诗词的画面美,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学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和技能:1、因声求气,品味诗词的音乐美。
2、缘景入境,赏析诗词的画面美。
3、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感悟诗词的思乡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
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设计问题,让学生探讨,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教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写法。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 佳节倍思亲”,但是却不直说自己冬 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 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 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家的情感,给读 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课后作业:
因声求气,置身诗境, 体会作者情感,背诵《苏幕 遮》。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 所以乡愁很浓。 旅:旅居,客居之意。
“五月渔郎相忆否?”
对写法
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反 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不仅把自己 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 更细腻真切 ,而且使得不落俗套 的意境又进一层。
问题探究三:
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 你觉得突兀吗?想想联系上下两片感情 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风荷。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 羁留京城,旅居他乡。此时家乡的西子 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 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 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是那样遥远, 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燎沉香,消溽暑。 稍慢 低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欢快 声音清脆 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炼字题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 句中描述景象。 (3)手法 (4)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探寻规律
问题探究二:
词的下片是怎么抒发作者情 感的?你认为哪些字体现了作者 的情感?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遥:距离家这么远,怎么可能 不想家呢?
《苏幕遮》(周邦彦)解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 宋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幕遮
周邦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感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
品味诗意。 能力目标:
liáo
rù
kuī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
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
jí
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
pǔ
芙蓉浦。
注释
燎:烧 沉香:木名,其芯材可作熏香料。沈,现写作沉。沈
(沉)香,一种名贵香料,置水中则下沉,故又名 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 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五月,我故乡的 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 去的杭州西湖荷花塘。
整 体 感 知
问题一: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欣喜 语势连贯 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伤愁 放慢速度
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怅然 喃喃自语
缓慢而深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 行人”一句抒发感情的方法奇特,为 后人称道,请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也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 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 惟肖。
“风”字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 叶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
“举”字写出了荷婷婷玉立的姿态, 把荷茎修长挺立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风荷图
温故知新
深 入 赏 析
问题探究一: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 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荷举。
上片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你 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可从意象、画面风格、写景角度、炼 字角度来赏析。)
燎 香 图
燎沉香——消溽暑
•
时间: 五月的清晨 室内环境: 又潮又湿 心情: 如房间的环境一样,闷闷的
掌握词的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 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走近作者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 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北宋婉约派词人,妙解音律,善 于作词。有“词家之冠”、“词 中老杜”之称。一生在仕途上不 得意,几度奔波于地方州县,因 此羁旅愁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
苏幕遮 周邦彦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故后世每借
指京都。词中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浦,水湾、河流。芙蓉,又 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读懂诗意
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鸟雀鸣叫 呼唤着晴天,拂晓时分鸟儿在屋檐下窥探叽喳。荷叶上 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 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都挺出水面。
燎香图
鸟雀呼晴图
•
呼:呼唤,写出小鸟 叽叽喳喳的欢快叫声 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同时,古诗词中鸟雀 呼唤还暗示着雨过天 晴。
“窥”:窥看、 窥探,写出了 鸟儿们在屋檐 下探头探脑、 东张西望的有 一点点怕人的
神态。
运用拟人手法,
表现出作者在雨 过天晴后的欢快 之情。
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
鸟雀呼晴图
风荷摇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