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膏穴位敷贴法治疗眩晕共29页
穴位敷贴疗法 ppt课件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历史源流
•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 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 这就是中药贴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 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 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肾经井穴, 能引火下行,治疗上部热证。
ppt课件
17
外感发热
治疗原则:解表散热、引火下行
药物方义:麻黄---解表散寒
肉桂---引火下行
石膏---清热
ppt课件
18
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由外源性或内在的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 导致以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为特点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 反复阵发性支气管痉挛而致的气急、咳嗽、咳泡沫痰和肺部 伴有哮鸣音。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病多因肺有内伏之痰,外 感风寒之邪,或因饮食、情志、劳累过度所致。
ppt课件
15
意外处理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 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立即停药,对症处理。出现全 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ppt课件
16
外感发热
取穴:神阙、涌泉
方义:神阙穴即肚脐,在经络理论中脐与五脏六腑相通; 在生理上是胎儿从母体摄取营养的通路,而且脐部皮肤薄、 敏感度高、血运丰富、渗透性强、吸收力快,有利于药物 吸收,是一个能吃药的穴位。有人做过实验,在脐部做隔 姜灸,10几分钟后口中就感觉到有辣味了。山东中医药大 学的高树中院长曾经编写过一本《中医脐疗大全》,收录 了能够通过脐部外敷药物、艾灸等疗法治疗的几百种疾病。
穴位敷贴法课件PPT

缺点
皮肤过敏风险
部分人对某些中草药成分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导致皮肤红肿、瘙 痒等症状。
疗效不稳定
穴位敷贴法的疗效受到个体差异、操作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 时会出现疗效不稳定的情况。
需要专业指导
穴位敷贴法的操作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应在专业医师或针 灸师的指导下进行。
发展前景
1 2
结合现代科技
病变部位
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 穴位,如咳嗽可选择肺俞、 天突等穴。
少而精原则
选取少数几个关键穴位, 避免过多或过于分散。
贴敷材料
中药散剂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用适量的介 质调和制成药饼或药丸进行贴敷。
鲜药
选取新鲜的中草药,洗净后直接贴 敷在穴位上。
膏药
市售的成品膏药,根据需要选择合 适的进行贴敷。
操作步骤
清洁皮肤
敷贴结束后,用温水清洁穴位 周围的皮肤。
调整饮食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以免影响药效和刺激皮肤。
休息与活动
敷贴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 动和出汗,以免影响药效和造
成不适。
03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内科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腹泻等,可以通 过穴位敷贴法缓解症状, 调整消化功能。
呼吸系统疾病
穴位敷贴法课件
目 录
• 穴位敷贴法简介 • 穴位敷贴法操作流程 • 穴位敷贴法临床应用 • 穴位敷贴法实证研究 • 穴位敷贴法优缺点分析 • 穴位敷贴法常见问题解答
01
穴位敷贴法简介
定义与历史
定义
穴位敷贴法是一种将药物敷贴在 特定穴位,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 的渗透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的中医疗法。
清洁穴位用酒精或温水清洁所选 穴位,去除污垢和油脂。
中药贴敷治疗 眩晕及美白

眩晕眩晕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证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一,单方便方吴茱萸:将吴茱萸研细末过筛,每晚临睡前取15~30g,用醋调贴敷双侧涌泉穴,次日取下。
10日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停用,随访观察3个月。
二秘验方验方[组成1马钱子12g(去壳,取仁),白丑2g,黑丑2g,鸡苦胆12g(鲜用)组成。
[用法]取前三味药混匀捣碎,然后加入鸡苦胆共捣成膏状,装入棕色瓶中备用。
用药前将脚洗净,洗法为:先用温水洗净,擦干。
换淡温盐水(每2000ml水中加食盐50g)浸洗10min,然后将脚擦干,取配好的药膏敷于涌泉穴上,用纱布包敷,胶布固定。
静卧10~15h,隔日1次,4次为1疗程。
治疗期间禁烟、酒、房事,停服降压药物,但高危者应及时采用降压措施治疗。
验方组成蓖麻仁50g,吴茱萸20g,冰片10go(用法]上药共捣成膏,每晚临睡前贴双足涌泉穴,晨起除去,7日为1疗程。
[组成]桃仁,杏仁各12g,栀子3g,胡椒7粒,糯米14粒。
用法]上药共捣烂,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
于每晚临睡晨起除去不用。
每夜1次,每次敷1足。
两足交替贴前贴敷于足心涌泉穴,晨起除去不用,每夜一次,每次1足。
6次为1疗程。
每3日测量一次血压,敷药处皮肤出现青紫色无妨。
美白五白散[组成]白菊花、白芷、白及、白蔹、白附子等。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制成面膜粉。
患者平卧,先用洗面奶清洁面部皮肤,紫外线负离子喷雾(免开紫外光灯)15min,用磨砂膏清洗毛孔污垢及死皮。
涂按摩膏按摩面部,对神庭、上星、头维、印堂、山根,四白、太阳、承泣、阳白、上关、下关、迎香、地仓、颊车等穴位行重点按摩。
擦去按摩膏,用脱脂棉球将眉、眼及口做保护性遮盖,取适量五白散面膜粉,用30C水搅拌调成糊状,迅速敷盖整个面部,厚度0.8cm,颜面周边用毛巾护围,30min后揭掉面膜,隔日1次,6次为1疗程。
穴位贴敷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有人做过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 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 8-10倍。《理瀹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 每方都用姜、葱、韭、蒜、槐枝、柳枝、桑 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蓖麻、 皂角等气味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 占97%以上。
1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四、基本操作方法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 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 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 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时, 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穴位贴敷概述
❖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延 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的药 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常用于 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口疮、小 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 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 副作用小等特点。
七、禁忌症
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 敏者慎用。
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0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三、基本操作方法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 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 性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 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3-6小 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四、贴敷疗法的特点
1.作用直接,适应证广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 并通过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 于其他部位,作用较为直接,其适应证遍 及临床各科,“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 治之不及”,对许多沉疴痼疾常能取得意 想不到的显著功效。
一、概述
从针灸学角度看穴位贴敷疗法属于灸法的 延伸,多选用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特性 的药物,具有一定的“发泡疗法”特征。 常用于久咳久喘、腹泻、痹证、喉瘖病、 口疮、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病证。穴位贴敷 疗法是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 效佳、价廉、副作用小等特点。
二、发展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用树叶、草茎之类涂敷伤口治疗 与猛兽搏斗所致的外伤而逐渐发现有些植物外敷能减轻 疼痛和止血,甚至可以加速伤口的愈合,这就是中药贴 敷治病的起源。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用芥 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来治疗毒蛇咬伤。 当为穴位贴敷疗法的最早记载。
二、发展历史
穴位贴敷疗法不但国内影响广泛,在国 外也逐渐兴起,如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 部发明的避孕膏,贴敷在腋下可收到避 孕良好效果;日本大正株式会社研制的 中药贴膏深受人们的欢迎,如温经活血 止痛的辣椒膏等。
三、基本操作方法
辨证选穴用药 1.腧穴选择及配伍: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 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 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 (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 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 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PPT课件

二、药物特性:
各种药材除具备寒热温凉、升降沉浮的特 性外还各自有解表、清热、理气、理血、 祛风、安神、调补气血等作用。
《理论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治理, 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发耳”。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3、循环系统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 4、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糖尿病, 高脂血症,
肥胖症。 5、五官科疾病: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 6、妇科疾病:月经失调,痛经,慢性盆腔炎,
附件炎等。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7、儿科疾病:婴幼儿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 小儿遗尿症等。
8、骨科疾病:颈椎病、腰椎病、膝关节病等。 (膏药贴敷应用广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谢谢!
疗程
2~7天穴位贴敷一次, 3次为一疗程 天灸的疗程:一般是三伏、三九天期间治 疗,连续3~5年
穴位贴敷疗法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胃肠病(胃食管返 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功 能性便秘),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肝炎,慢性胆病,脂肪肝等。
2、呼吸系统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选穴原则
基本上与针灸用穴基本一致,但又有其特殊 性,如多直接用痛点,即“阿是穴”以利于 药物作用于患处。其次多选用窍穴,如神阙 穴。
Hale Waihona Puke 1 局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根据每一腧穴都能 治疗所在部位和邻近部位的病证这一普遍规 律而取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明显和较局 限的症状,如胃痛取中脘、梁门。
2 远端取穴
四大用药特点
贴膏穴位敷贴法治疗眩晕

眩晕的诊断标准 西医标准
头晕目眩,可伴 头晕目眩, 有视物旋转或者 恶心呕吐;症状 恶心呕吐; 可反复发作; 可反复发作;头 部血管TCD检查 部血管TCD检查 提示椎---基底动 提示椎---基底动 脉供血不足。 脉供血不足。
中医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 辩证,均为脏腑气 血阴阳的偏胜偏衰 型,经颅多普勒超 声检查,均有不同 程度的颈内动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 足。
贴膏穴位贴敷法的简要介绍
贴膏贴敷于体表穴位,一方面可以被腧穴所在 部位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络经脉输布全身, 以发挥其药理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药物对穴 位的刺激,激发经络系统的功能,起到纠正脏 腑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补虚泻实,活血通络, 扶正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促进中风、眩晕等 疾病的康复,与针灸比较,穴位贴敷无刺激, 无痛苦,更简便。
应用推广的前景
西医治疗眩晕,困难之处首先在于难以确定病因, 西医治疗眩晕,困难之处首先在于难以确定病因, 其次药物副作用较明显, 其次药物副作用较明显,而中医可以根据患者不 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因此, 同表现固本培元治疗,减少眩晕的复发,因此, 无论古方还是自拟方,临床有效率都在85%以上 以上。 无论古方还是自拟方,临床有效率都在85%以上。 再者,广西地区的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再者,广西地区的眩晕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有较好的病源基础,本疗法具有无刺激,无痛苦, 有较好的病源基础,本疗法具有无刺激,无痛苦,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价格便宜, 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疗效肯定等特 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点,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1袋,Tid; 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1袋,Tid;5%GS 500ml加天麻素注射液10ml( ml/支) 500ml加天麻素注射液10ml(5 ml/支) ivdrip,Qd。 ivdrip,Qd。
穴位贴敷疗法图文

详细描述
腹泻贴敷疗法主要选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位,贴敷药物多为健脾止泻类中药,如白 术、山药、砂仁等。通过刺激穴位和药物作用,达到健脾止泻、缓解腹泻症状的目的。
痛经贴敷疗法
总结词
痛经贴敷疗法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贴敷 药物来缓解痛经症状的方法。
VS
详细描述
痛经贴敷疗法主要选取关元、气海、三阴 交等穴位,贴敷药物多为活血化瘀类中药 ,如丹参、红花、川芎等。通过刺激穴位 和药物作用,达到活血化瘀、缓解痛经症 状的目的。
药物选择与制备
药物选择
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具有相应 功效的药物,如辛温解表药、清 热解毒药等。
药物制备
将药物研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溶 剂(如黄酒、醋等)搅拌均匀, 制成糊状或膏状。
贴敷方法与技巧
贴敷方法
将制备好的药物均匀地涂在穴位上, 然后用胶布固定。根据病情需要,可 选择单穴贴敷或多个穴位贴敷。
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穴位贴敷疗法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贴敷时间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贴敷时间, 一般为2-4小时,不宜过长或 过短。
饮食调理
贴敷期间注意饮食清淡,避免 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贴敷前准备
确保穴位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无破损、炎症等异常情况。
贴敷后护理
贴敷后避免剧烈运动、热水洗 澡等,保持皮肤干燥,避免感 染。
历史
穴位贴敷疗法源于古代,经过长期实践和发展,已成为中医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人们常用天然药物、动物器官等 制成药膏或药饼,直接敷贴在穴位上,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原理与特点
原理
穴位贴敷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经络气血,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 疾病的目的。同时,药物通过皮肤的吸收和渗透,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发 挥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