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品生产的基本技术

合集下载

生物制品的制备3篇

生物制品的制备3篇

生物制品的制备第一篇:细胞培养与生物制品制备生物制品指的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疫苗、生物诊断试剂等。

生物制品制备的关键是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细胞培养可以得到大量纯化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利用类似于生物体内的环境及培养基的条件,使动植物细胞在体外不断地生长、繁殖和分化的技术。

细胞培养可以按照培养的方式分为两类:悬浮培养和贴壁培养。

其中,悬浮培养以悬浮细胞为主要培养对象,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等;贴壁培养以附着细胞为主要培养对象,如肝细胞、肺细胞等。

2. 细胞培养的流程(1)选择细胞种类及培养条件。

不同类型的细胞需要不同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氧气含量、培养基成分等。

选择合适的细胞种类及培养条件是细胞培养成功的第一步。

(2)种植细胞。

使用无菌的操作方法将细胞存储于试管或细胞培养瓶中的培养基内。

种植之前需要进行细胞计数,以确定种植的细胞数量。

(3)细胞培养。

细胞在培养基内不断地进行生长和分裂,在此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检测细胞数量和培养状况。

(4)细胞分离。

在细胞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细胞分离,以解决细胞密度过高而导致的缺氧和营养不足问题。

3. 利用细胞制备生物制品的技术(1)蛋白表达技术。

利用工程细胞表达外源蛋白,并通过纯化等步骤获得纯化的外源蛋白质。

(2)单克隆抗体技术。

利用合成单克隆抗体的技术来替代动物源性抗体。

这种技术通过制造合成抗体来避免使用动物来生产抗体。

(3)基因治疗技术。

通过治疗包含特定基因的疾病来治疗疾病。

这种技术基于对人类基因组的理解和在细胞生物学中的新发现。

细胞培养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在生物制品制备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制品将在医药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生物制品纯化技术生物制品的制备和纯化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内容。

其中,纯化技术是为了获得高纯度的生物制品而开发的技术,主要通过分离和纯化的方式来获得高纯度的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生产技术—免疫血清生产的基本程序

生物制品生产技术—免疫血清生产的基本程序
每次间隔10 d。第三次免疫后9~ 11 d放血,也可以多次采血。
(二)破伤风抗毒素 1 选择5~12岁营养良好的马匹,先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基础免疫。 2 第一次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油佐剂抗原1 ml,第二次注射2ml。 3 1~3个月后进行高度免疫。 4 第一程高度免疫注射5~8针,最后一次免疫后6~7 d采血,隔l天再次采血,检 测效价。 5 抗毒素效价每毫升不低于1 200个单位(AE)。休息14~16d,进行第二程免疫, 一般免疫3次,间隔5~7 d,最后一次免疫后7~9 d采血。
一. 免疫血清的概念
又称高免血清,亦称为抗血清,为含有高效价特异性抗体的动物血清制剂,能用于治 疗或紧急预防相应病原体所致的疾病。此种血清凶含有特异性的免疫抗体,用作被动免疫。 根据免疫血清作用的对象不同,可分为抗病血清和抗毒素两类。
二. 高免血清的制备流程
动物的选择与管理 免疫原 免疫程序及制定的原则 血液采集与血清的提取
6 破伤风血清,用胃酶消化,按次序加入15%、20%硫酸铵进行沉淀, 7 加入10%的明矾使明矾含量为1%,静置使之沉淀。 8 取沉淀后的上清加38%的
硫酸铵沉淀,沉淀物经透析 即成精制破伤风抗毒素。
(三)卵黄抗体(IBD): 1.健康产蛋鸡群,油佐剂灭活苗 肌注2ml/只7~10日后,重复注射一次; 2.再过7~10刚再注一次,油苗剂量适度递增; 3.定期检测卵黄抗体水平,琼扩效价达1:128时,收 集高免蛋大约一个月。
动物的选择与管理: 动物的品种 :马、牛、山羊、绵羊、 猪、兔 等,马居多。 年龄及健康状况 :青壮年 动物的管理
免疫原: 制备抗苗免疫血清,基础免疫用抗原多为疫苗或死菌,而高度免疫的抗原,一般选用毒 力较强的毒株。 制造抗病毒免疫血清 (如抗猪瘟血清) 基础免疫的抗原,可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高 度免疫抗原,则用猪瘟血毒或脏器毒乳剂等强毒。

兽医生物制品基本生产技术—病毒培养技术

兽医生物制品基本生产技术—病毒培养技术

细胞的制备
2.单层细胞的传代 多采用EDTA(乙二胺四乙酸)-胰酶消化法,胰酶浓度为
0.025%,EDTA浓度为0.01%。 具体方法:单层细胞弃去营养液,加37℃预热的EDTA-胰
酶消化液(覆盖细胞表面),待细胞开始脱落时,弃去消 化液,加入少量生长液轻轻吹打使细胞分散,再用生长液 稀释,分装成2~3瓶培养。 某些半悬浮培养或悬浮培养的细胞如SP2/O瘤细胞,不需 消化液消化,采用机械吹打即可形成单细胞。
病毒的细胞接种增殖技术
3.病毒增殖的判断指标 • 细胞病变效应(CPE )
细胞圆缩 细胞聚集 形成合胞体 轻微病变
倒置显微镜
病毒的细胞接种增殖技术
接种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人角膜上皮细胞(CPE) (A-正常细胞,B-感染后8h,C-感染后12h, D-感染24h )
病毒的细胞接种增殖技术
4.病毒的收获 一般在CPE达80%左右时收获。 通过冻融、超声波等方式破碎细胞,使病毒充分释放,
病毒的增殖过程
4.生物合成
•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作为生物合成机构,使病毒核酸表达和 复制,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和核酸。
mRNA的合 成
早期:特异性酶的合成 核酸复制 结构蛋白质合成
病毒的增殖过程
5.装配与释放 • 新合成的毒粒结构组分组装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称做病毒
的装配,亦称成熟。
• 成熟的子代病毒颗粒以一定的途径释放到细胞外。
如,猪甲状腺细胞培养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非宿主动物细胞
如,鸭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马立克氏病病毒。
病毒的细胞接种增殖技术
2.影响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因素 (1)血清
• 维持液中血清含量:一般不超过2% (2)温度
• 最适温度多为37℃。 • 有些病毒生长的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37℃。 如,狂犬病

医疗生物制品的技术开发

医疗生物制品的技术开发

医疗生物制品的技术开发是近年来科技界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医疗生物制品作为一种新型的疗法,在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等领域已经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未来医疗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医疗生物制品的基础是基因工程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利用真菌、细菌、Escherichia coli等生物体,将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内,并表达产生有效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可以被用作药物、诊断试剂和疫苗等方面。

其中,最常见的医疗生物制品包括生物制剂、单克隆抗体、蛋白质药物等。

生物制剂是一种基于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药物,它是由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等基因重组分子组成的。

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表达系统,另一种是细胞培养系统。

表达系统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重组,通过纯化、加工制剂等过程制成药品;细胞培养系统则是将细胞进行培养,产生蛋白质,并经过对蛋白质的纯化和加工等过程制成药品。

生物制剂具有高效、低毒、低副作用等优点,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以恩达利莫(Enbrel)和希素莫环(Humira)为例,它们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生物制剂,对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细胞株产生的抗体,可以对特定目标物选择性结合,相对于传统化学药物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核心技术是通过融合细胞的方法进行生产。

这种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大规模地制备相对于传统药物更为安全和便捷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以赫赛汀(Herceptin)为例,它是一种针对癌症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结合HER-2受体,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蛋白质药物则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进行制备的药物,与生物制剂不同的是,蛋白质药物具有更加复杂的分子结构,但是也因此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例如,格列卫(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agonist)类药物可以减缓糖尿病的进程,这是因为它们可以降低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广受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菌种、毒种、虫种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菌种、毒种、虫种

(一)、自然选育培养法
在测定时,还应设生理盐水或培养液阴性对照和同种菌(毒、虫)种的阴性对照,以 免得出错误结论。 如果阴性对照动物发病,则实验不能成立; 如果阴性对照不发病,则对结论应慎重。 免疫原性测定是使对菌(毒、虫)种免疫敏感的动物产生免疫力,然后再用强毒攻击, 如果动物不发病死亡则表明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如果分离的菌(毒、虫)株有数种,可 分别免疫,然后交叉攻击感染以确定抗原谱。 作为菌(毒、虫)种应选用的免疫原性好,且抗原谱广,能提供交叉保护的菌(毒,虫) 株。
(二)、人工选育培养法
(2)通过细胞培养物 ➢将强毒力菌(毒、虫)株通过细胞培养物反复传代也可以使其毒力减弱或消失。 如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弱毒株,山羊痘细胞弱毒株,通过猪肾细胞继代的伪狂犬 病弱毒株等。 ➢通过上述方法人工选育培养的菌(毒、虫)种,其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可能也会随之改
变,但最重要的是要保证遗传上稳定的弱的毒力和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二)、按菌(毒、虫)种的用途分类
1、生产用菌(毒、虫)种 是指用于生产生物制品的菌(毒、虫)种,即指生产疫苗、抗毒素、类毒素、 抗血清及诊断用品的菌、毒种。 2、检定用菌(毒、虫)种 是指用于检定生物制品效力等菌(毒、虫)种。 3、工具用菌(毒、虫)种 是指在生物制品生产中作为工具使用的菌(毒、虫)种。
(二)、人工选育培养法
1、物理学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温 度 ➢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如果改变温度可引起发生变异,以 适应环境。再通过选择生产性能比较稳定的变异株,如巴斯德将炭疽杆菌培养 于42℃育成减毒株,用于预防注射;猪肺疫内蒙古系弱毒株也是经高温培养选 育的。的条件
➢菌(毒、虫)种是决定生物制品质量的重要因素,悬于培养好的菌(毒、 虫)种也是生物制品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好的菌(毒、虫)种应具备如 下条件。

第二章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

第二章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

强毒株→含海鸥牌洗衣粉培养基上传630代
羊链球菌弱毒菌株(F60) 马流产弱毒菌株(C355) 禽霍乱弱毒菌株(G190E40) 布鲁氏菌羊5号弱毒菌株 牛肺疫兔化弱毒株 牛瘟兔化弱毒株、猪瘟兔化弱毒株 羊痘弱毒株、鸭瘟弱毒株 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株 鸡痘弱毒株 口蹄疫A型鼠化弱毒株、O型鼠化弱毒 株、ZB型弱毒株
3、寄生虫在抗原变异,抗原摹拟和寄生虫摄入宿主DNA和获得 宿主蛋白或以宿主抗原伪装自己方面也表现出非常复杂而有效的 免疫逃避机制。但是,任何一种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的免 疫逃避机制均未能完全搞清楚。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课题。
二、寄生虫疫苗的分类(category of parasite vaccine)
• 消毒:以物理或化学等方法杀灭物体上或介质中的病原微生物。
• 防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
• 热原: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一种致热性物质,是发生在注射给药后病人高热反应的根源。 这种致热物质被认为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内毒素是 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由于此物质具有热稳定性,甚至用高压灭菌器或 细菌过滤后仍存在于水中。
源,高温灭菌区平行流热空气是自动循环使用 的,加热时所产生的部分温热空气由下部排风 机排出,由另一台小风机补充新鲜空气。)
主要用于针剂联动生产线上,适用于2-20mL安瓿瓶、 西林瓶、口服液瓶和其他药用玻璃瓶的灭菌干燥。
湿热灭菌设备
一、原理
利用饱和水蒸汽或沸水来杀灭细菌。当被灭菌物品置于高温高压的蒸汽介质中时,蒸汽遇冷 物品放出潜热,把被灭菌物品加热,温度上升到某一温度时,就有一些沾染在被灭菌物品上 的菌体蛋白质和核酸等一部分由氢键连接而成的结构受到破坏,尤其是细菌所依靠、新陈代 谢岁必须的蛋白质结构-酶,在高温和湿热条件下失去活性,最后导致微生物灭亡。

生物工程与生物制品制造技术

生物工程与生物制品制造技术

自动化发酵设备
通过自动控制和优化发酵条件,提高发酵效率 和产品得率。
自动化灌装与包装设备
实现生物制品的快速、准确灌装和包装,提高生产线的整体效率。
智能化监控系统保障安全生产
智能化环境监测系统
实时监测生产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关键参数,确保生 产环境符合要求。
智能化过程监控系统
对生物制品制造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确 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03
血浆站建设与管理
血浆站是血液制品生产的重要源头,加强血浆站建设和管理是确保血液
制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未来,将进一步加强血浆站监管力度,提
高采浆量和采浆质量。
诊断试剂市场需求预测
诊断试剂市场概述
诊断试剂是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诊断试剂 、生化诊断试剂等。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健康意识 的增强,诊断试剂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未来政策走向预测
加强产业创新支持
未来政策将更加注重对产业创新 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和 应用。
严格监管保障安全
未来政策将继续加强对生物制品 产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把控产品 质量安全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未来政策将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与 交流,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对 接和互认,提升我国生物制品产 业的国际竞争力。
03
挑战与机遇并存
人工智能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仍面临 数据质量、算法可解释性等挑战,但 同时也为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产业未来
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兴起
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在降低能 耗、减少污染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并重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灭活剂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灭活剂
时间处理为好
( 三 )、影响灭活剂灭活的因素
1、被灭活物质的种类和特性 • 不同种类的被灭活物质对各种灭活剂的敏感性是不完全一样的。 • 被灭液的浓度如含菌或含蛋白量高,应适当增加灭活剂剂量或适当稀释灭活
剂,否则易造成灭活不完全。
( 三 )、影响灭活剂灭活的因素
2、灭活剂的种类和特性

不同种类的灭活剂适用的灭活范围不同
(四)、常用的化学灭活剂
2、结晶紫
是一种碱性染料,为甲基紫的纯品。易溶于水和乙醇,溶液为紫色 其灭活作用机制是通过他的阳离子与微生物蛋白质带阴电的羧基形成弱电离化合物, 破坏了微生物的正常代谢,扰乱微生物的氧化还原而起灭活作用
(四)、常用的化学灭活剂
3、苯酚
又称石炭酸,其抗菌作用是通过它在细胞膜上的表面活性作用而损害细菌细胞膜, 使胞浆漏出,菌体溶解。
( 三 )、影响灭活剂灭活的因素
5、有机物质对灭活的影响 • 有机物质中主要是蛋白质对灭活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杂质蛋白质含量高则对
细菌、病毒以及毒素呈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利于灭活剂的灭活。 • 灭活前应采用适当方法如离心、过滤等除去杂蛋白,以提高灭活效果。
(四)、常用 用于制造菌类疫苗和类毒素的灭活,浓度一般为0.1%~0.8%;而用于病毒类疫苗 的灭活浓度常为0.05%~0.2%。 疫苗灭活结束时应加入过量的焦亚硫酸钠中止反应。
一、灭活与灭活剂
制备生物制品,在20世纪初Lowenstein和Eisler(1911)就开始用甲醛减毒制 备破伤风类毒素;
1924年Puntoni以0.1%甲醛或0.1%苯酚制成犬瘟热疫苗; 1925年CastaBoyer和Plaudi等用甲醛灭活制备猪丹毒菌苗等。 随后许多学者还试用氯仿、甲苯、胺叶油等灭活剂制牛瘟脏器苗。到了20世纪 的30年代,Dorset等用结晶紫制猪瘟疫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10万级区、万级区和局部百级区。
六大系统:供电、供水、供汽、污水处理、净化、监控。
厂房、设施和仪器设备
• 检验设施
质检室 检验动物舍(应配备有符合各类实验动物级别饲养设施)
• 仓储设施
原辅材料库 半成品库 成品库
厂房、设施和仪器设备
• 灭菌设备:高压蒸气灭菌柜、干热箱、锅炉等; • 净化设备:净化机组、无菌室、超净工作台等; • 微生物培养设施设备:温室、孵化器、细胞培养转瓶机、各种罐体、
➢一般来说,动物接种后产生80%以上的保护即为有良好的 免疫原性。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是一个生物学过程,受到遗 传、环境等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论使用菌(毒、虫)种的免疫 原性多么好,都不可能一次使免疫动物获得100%的保护。
➢生物诊断用品的菌(毒、虫)种应以少量注入动物体内就能 产生强烈免疫反应,这样才能生产出既特异又灵敏的诊断用 品。
➢如生产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用的猪瘟种毒,生产 破伤风类毒素的破伤风菌种,生产炭疽抗血清的 Ⅱ号炭疽杆菌C40~22菌种,制造牛型结核菌素 的牛型结核杆菌菌种等.
2、检定用菌(毒、虫)种
是指用于检定生物制品效力等菌(毒、虫)种。如效力 检验中攻毒用的新城疫强毒,猪丹毒强毒菌种等。另外, 还包括用于检定诊断血清交叉反应的菌(毒、虫)种。
➢自然选育培养法是对自然界中已存在的菌(毒、虫)株进行 分离,从中选择适于种用的菌(毒、虫)株。一般常以感染的 动物,媒介昆虫以及污染物等获得分离。
➢分离到菌 (毒、虫)株的毒力,抗原性往往都不同。
某些自然分离的菌(毒、虫)株毒力很强,如自然分离的多 杀性巴氏杆菌等。这些强毒株适于制造灭活菌、诊断抗原和 检定用。
生化培养箱等;
• 乳化设备:各种罐体、胶体摸、高压匀浆机等; • 冻干设备:冻干机; • 灌装设备:洗烘连动线、自动灌装加塞联动机; • 包装设备:扎盖机、帖标机; • 冷藏冷冻设施设备:冷库、冷柜、液氮罐等; • 污水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灭菌柜、消毒罐、污水处理站; • 检验仪器设施设备:各种显微镜、水分测定仪、二氧化碳培养箱、
在菌(毒、虫)种的选育培养过程中还要避免 污染强毒和其他病原体,尤其是用于活疫苗生 产的菌(毒、虫)种。 ➢因为在生产活疫苗时,不加任何灭活剂,使 污染的强毒和病原体得不到应有的处理。 ➢对于毒种来说,控制污染外源病原体是较难 的。因为用于病毒培养的细胞、鸡胚及动物不 易做到完全无污染。
选育培养的菌(毒、虫)种要有典型的生物学性状,如形 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特性、抗原结构、致病性、宿 主适应范围、代谢产物、色素产生以及抵抗力等。 这些生物学性状是鉴别菌(毒、虫)种的重要标志,可用 以区分其他微生物,进而在生产和检定生物制品时依据这 些性状来控制质量。 如果发现某些性状改变就标志着菌(毒、虫)种发生了变 异或发生外源污染,应及时废弃或更换,如果是用弱毒或 无毒菌(毒、虫)种生产生物制品,这些性状也是区别强毒 株的标志,从而保证制品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2、化学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培养时的气体环境 ➢需氧菌培养在厌氧环境中,或厌氧菌培养在 有氧环境中,也能够逐渐适应,产生变异株。 如Stern在二氧化碳环境中选育出了无荚膜的 炭疽杆菌变异株,
(2)改变培养基的组成
➢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或去掉其中物质可以引起变异, 并使毒力下降,成为弱毒株。 如马流产C355弱毒株是在培养基中加入了醋酸铊育 成的;猪肺疫630弱毒株是在含海欧牌洗涤剂培养基中 连续传代育成的;猪丹毒G4T10弱毒株是在含维黄素 的血琼脂上培养选育的;Williams应用亚硝酸和羟胺 诱变选育了腺病毒株。 ➢能够引起变异的化学物质种类很多,除上述外还包括 许多碱基化合物、烷基化合物以及吖啶类。
3、生物学方法 主要包括以Leabharlann 几个方面。(1)通过动物机体
➢将强毒菌(毒、虫)株通过非易感的动物机体,可以改 变强毒株的毒力,使其成为弱毒株。 如将猪瘟强毒通过兔体传代使其成为猪瘟兔化弱毒用 于疫苗生产,已在世界享有盛誉;通过鹌鹑成功地培育 了鸡痘鹌鹑化弱毒;通过豚鼠成功地培育了布氏杆菌羊 五号弱毒株;通过乳兔成功地培养了猪地方性肺炎乳兔 化弱毒株等。也可以通过鸡胚培育弱毒株,如鸡胚致弱 的羊痘鸡胚化弱毒。
生物制品使用的菌(毒、虫)种除具有良好的 免疫原性外还应安全。菌(毒、虫)种的安全性 主要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是菌(毒、虫) 种本身的残余毒力;另一方面是混有强毒或其 他病原体。 ➢残余毒力是指减毒后的弱毒菌(毒、虫)种仍 残存一定的毒力或致病力。如鸡新城疫Ⅰ系弱 毒疫苗种毒就保持较强的毒力,对雏鸡接种后 有致病性,而2个月龄以上的鸡接种才安全。
➢人工选育培养法就是分离的菌(毒、虫)株在培养和传 代过程中采用某些理化和生物学方法诱发其发生变异, 使毒力减弱或消失而仍保持一定的免疫原性。 ➢有的毒力致弱后毒力稳定,用于制苗的代数不受限制; 也有的在继代时免疫性亦随之丧失,制苗使用代数较窄。 ➢入选的微生物要经过毒力和免疫原性稳定性测定,在 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后不改变的,说明稳定性良好且有使 用价值。 ➢人工选育培养菌(毒、虫)种可具体分以下几种方法。
微生物在传代和生产过程中,由于大量增殖时基因突 变而表现出某些特性变异。如形态、生化特性、毒力、 抗原性及药物敏感性的变异。 人工选育培养弱毒菌(毒、虫)株就是利用毒力变异的 特性在一定条件下经多次传代而使毒力减弱的。 然而,选育出的菌(毒、虫)种在用于生产时要注意具有 稳定的遗传特性和保持微生物群体的一致性,尤其是毒 力和免疫原性的遗传稳定性,以避免毒力返祖和免疫原 性下降,从而确保生物制品的质量。
※对于菌(毒、虫)种要有明确的来源,分 离时动物病情及流行情况,传代及生物 学和免疫学特性,生产工艺质量检定, 动物试验等各方面的研究资料和数据都 应完整。这样的菌(毒、虫)种方可用于 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用的菌(毒、虫)种还应该易于培养 和大量繁殖,并能稳定地达到和保持较高的 滴度。
★用于生产类毒素和抗毒素的菌种,应该能够 大量产生外毒素。对于某些生物制品还应考 虑提取、纯化手段等。
➢在菌(毒、虫)种的选育培养时,尽量降低毒力, 保持良好的抗原性,使动物接种后既能产生良好的 免疫,又不致于引起发病或损伤。 ➢而在实践中,一般免疫原性与毒力呈正相关,免 疫原性强毒力也强。如果采用某种方法使毒力降低, 免疫原性也随之降低。用于生产灭活疫苗的强毒都 有很好免疫原性,而用于生产活疫苗的弱毒,免疫 原性都有一定程度下降。这是选育培养菌(毒、虫) 种时需要注意和解决的一个矛盾,从某种意义上讲 安全更为重要。
一般采用限制菌(毒、虫)种的传代次数和培养条 件来控制变异幅度,并定期进行检定。发现有性 状变化时可通过育种、传代、蚀斑纯化等方法来 恢复性状;如果在微生物群体中发现性状不一致, 可采用传代和筛选等方法进行纯化,例如,细菌 可挑选典型的单个菌落,病毒可挑选蚀斑进行纯 化。 菌(毒、虫)种在遗传上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生产 至关重要。
➢按着菌(毒、虫)种的标准选育培养 优良的菌(毒、虫)种是生物制品研究 和生产的关键。选育培养方法一般有 如下几种。
➢人们对生物制品菌(毒、虫)种的选育培养最先采用的方法 就属于自然选育培养法。
➢远在15世纪,我国民间就用良好的天花患者的干燥痂皮研 成粉末吹鼻免疫。100多年前,巴斯德就选用鸡霍乱巴氏杆 菌陈旧培养物制备疫苗,并获得免疫成功。此后又有学者采 用加热杀死鸡霍乱巴氏杆菌首次制成了死菌疫苗。
(2)通过细胞培养物
➢将强毒力菌(毒、虫)株通过细胞培养物反复传代也可 以使其毒力减弱或消失。 如马传染性贫血驴白细胞弱毒株,山羊痘细胞弱毒 株,通过猪肾细胞继代的伪狂犬病弱毒株等。 ➢通过上述方法人工选育培养的菌(毒、虫)种,其形态、
3、工具用菌(毒、虫)种
是指在生物制品生产中作为工具使用的菌(毒、虫) 种。如基因工程中表达某些异种抗原用的宿主大肠杆菌、 枯草杆菌、酵母菌等。
➢菌(毒、虫)种是决定生物制品质 量的重要因素,悬于培养好的菌(毒、 虫)种也是生物制品工作中最重要的 一环。好的菌(毒、虫)种应具备如 下条件。
➢由于生物制品主要是免疫制剂,故耍求菌(毒、虫)种应具 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使用后能产生坚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 疫,并持续较长时间,同时对某些菌(毒,虫)种而言还应是 抗原谱广。
作为菌(毒、虫)种应选用的免疫原性好,且抗原谱广, 能提供交叉保护的菌(毒,虫)株。
由于死疫苗免疫效果不理想,而且反应重, 这便促使人们研究和使用弱毒活疫苗免疫。 生产弱毒活疫苗所用的菌(毒、虫)种只靠自 然选育培养是远不能满足要求的,因而开始了 人工选育培养菌(毒、虫)种。目前,在生产中 用于制造疫苗菌(毒、虫)种多为人工选育培养 获得。 本法是生物制品菌(毒、虫)种选育培养的最 重要、最常用的方法。
1、物理学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温 度 ➢各种微生物都有其最适宜的生长繁殖温度, 如果改变温度可引起发生变异,以适应环境。 再通过选择生产性能比较稳定的变异株,如巴 斯德将炭疽杆菌培养于42℃育成减毒株,用 于预防注射;猪肺疫内蒙古系弱毒株也是经高 温培养选育的。
(2)射 线 ➢将微生物暴露于紫外线或χ射线、γ射线下, 大大增强了微生物的突变频率,可从中选出变 异株。如制造乙型脑炎疫苗的2-8弱毒株就是 采用紫外线处理和小鼠皮下传代选育的。仔猪 副寒C500号菌株选育过程中就使用了钴γ 射 线处理。
自然选育培养菌(毒、虫)种时,首先从分离的菌(毒、 虫)株中选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理化特性典型的, 并与相应诊断血清出现明显血清学反应的菌(毒、虫)株, 然后再测定其毒力和免疫原性。
测定时首先用实验动物进行初选,然后再用原宿主动 物测定。
毒力测定一般是先选用敏感的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 培养物等,测定菌(毒、虫)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致死量(MLD),半数感染量(ID50)或者是半数 鸡胚致死量( CELD50 ),半数鸡胚感染量 (CEID50 )、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