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的故事

合集下载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
嘿,您知道吗?我和报纸之间有段特别好玩的故事。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周末,我正百无聊赖地在街上溜达。

突然,我看到街角有个卖报纸的小摊儿,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

我走过去,好奇地瞅了瞅那些报纸。

老大爷热情地跟我搭话:“姑娘,来份报纸看看呗,可多有意思的新闻啦!”我笑着摇摇头:“大爷,现在都用手机看新闻啦,谁还看报纸呀?”大爷一听不乐意了:“你这小姑娘,报纸那才有感觉呢!”
我被大爷的认真劲儿逗乐了,就随手拿起一份。

这一拿,还真就被吸引住了。

报纸上有篇讲乡村孩子努力求学的故事,写得特别生动。

正看着呢,旁边来了个小伙子,急匆匆地问:“大爷,有体育版的不?”大爷指了指:“有,就在那儿,自己挑!”小伙子翻了几下,满意地买走了。

我继续看着我的报纸,越看越入迷。

这时,一个大妈也凑过来,瞅了瞅我手里的报纸说:“哟,这报纸上是不是有超市打折的消息呀?”我帮着大妈一起找,还真给找到了。

不知不觉,在这个小小的报纸摊儿前,因为一份份报纸,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

从那以后,我时不时就会去那个小摊儿买份报纸,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温暖和乐趣。

这不,现在我还是会经常想起那个街角的报纸摊儿,想起那个热情的老大爷,还有那些因为报纸而产生的有趣对话。

报纸,它不仅仅是一堆纸张和文字,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呢!。

报纸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

报纸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

报纸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报纸的故事11935年春季,我失业居家。

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

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

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

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

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

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

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

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庸报》等,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失意的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

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

通讯也好,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

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刊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

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

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

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谈话就这样中断了。

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

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待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

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

特别是最后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可能有十五元钱。

报纸的故事课件

报纸的故事课件

报纸的故事课件报纸的故事报纸是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它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故事。

然而,在数字时代的冲击下,报纸逐渐失去了它曾经的辉煌。

而今天,我将通过一个故事课件,为大家展示报纸的故事,以及它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部分:报纸的历史报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在过去,报纸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它们传递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世界的变化。

报纸的发展也推动了新闻行业的进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及时和全面。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网络来获取新闻。

报纸的销售量逐渐下降,许多传统报纸不得不停刊或转型为线上媒体。

尽管如此,报纸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部分:报纸的价值报纸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深度和多样性的信息。

与网络新闻相比,报纸的报道更加全面和详细。

它们经过编辑和校对,确保了新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报纸还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评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问题。

另外,报纸还有助于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批判思维能力。

与网络新闻不同,报纸需要读者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

这种深度阅读的过程可以锻炼读者的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第三部分:报纸的未来尽管报纸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它们仍然有机会在数字时代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些传统报纸已经开始转型为线上媒体,通过建立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来吸引更多的读者。

他们也在创新内容形式,如长篇报道、专题报道和深度分析,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此外,一些报纸也开始与社交媒体和其他数字平台合作,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读者群体。

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闻和故事,报纸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读者,增加他们的订阅和广告收入。

然而,报纸的未来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和创新。

它们还需要保持其核心价值和原则,如客观、公正和独立。

只有这样,报纸才能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中脱颖而出,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和观点。

结论:报纸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媒体形式,它曾经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报纸的故事》读后感 4篇_读后感

《报纸的故事》读后感 4篇_读后感

《报纸的故事》读后感 4篇《报纸的故事》读后感一灵宝市一小六(12)班史嘉骏说起读书,我就想起我们语文书上的一篇《报纸的故事》,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孙犁写的。

这篇文章写了由于作者孙犁失业在家,却要订报看。

后来他不光订了报纸还向这份报纸投了稿。

他坐在柴草上,读报纸时,“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的读,而且读过后,还珍重的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当作者把一个月的报都读完了也没见自己的文章。

作者看报时不是只看一次,而是看完一遍,又拿出来反复读。

有一次,下大雨,房子的东西都脱落了,于是作者便把报纸糊起墙来,他把广告糊在顶棚,把社论和副刊糊在里边,这样作者又可以读自己喜爱的文章了。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孙犁那种对报纸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他那种对文学追求的精神让我感到敬佩。

同时又想到我;记得有一次,很晚了,爸爸看见我还在看书,就让我快睡,我不听,仍在看书。

爸爸生气了,把书放在书桌上,然后把灯关上。

突然,我想起了一个好方法,我从床头上拿起手电筒小心翼翼踮着脚尖走到书桌旁,把刚才读的书拿到被子里看。

直到眼皮都垂下来了,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原位才睡觉。

记得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书店买书,妈妈在那里翻来覆去,找她要的书。

当我们走到少儿文学类的书籍时,我一下看到了一本叫《巧克力味的暑假》眼光一下子拉直了,我大略地看了一下,一下子就被书里的精彩内容吸了进去。

于是,我非要妈妈给我买,可是,妈妈一会儿要去考试,急着找书,没功夫理会我,她找到要买的书后,一下子就走出了书店,我跟在妈妈后边,不敢说,因为在买书之前,妈妈因为我买书而生气。

第二天,我终于忍不住了,便对妈妈说我想买《巧克力味的暑假》那本书,于是妈妈又带我去书店买了那本书,买完后,我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和孙犁比起来,在当时社会文化教育落后,看份报纸都很难的情况下,孙犁能那么认真地读书,对知识那么渴望,而在今天我们物质丰富,看书和报纸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我们却不珍惜读书的美好时光,我以后要多读书,让书把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
我坐在柴草上,读者报纸。先读社 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 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 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 放到屋里去。 这样,在天气晴朗,或是下雨刮风 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脱去鞋 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 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想一想
• 最后一句话除了表达作者对报纸的喜爱和 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之外还表达什么?
文章结尾处作者用一种愉悦的 心情写出了自己的闲适与满足, 而实际上作者是一种苦中求乐 的心理。作者那么热爱文学, 追求真理,却受到生活的限制, 是很悲哀的。是作者自我解嘲。
一是作者认为《大公报》是一份 严肃的报纸。 二是《大公报》上的文章好。 三是想给《大公报》投稿。
和妻子商量订报纸这一情节作者注 重心理描写。
• 1 首先使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展 现人物心理。 • 2 其次是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 写,把作者自尊心受到损伤的内 心感受淋漓尽致地披露了出来。
作者是怎样读《大公报》的?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孙犁(1913.4.6-2002.7.11)

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 孙遥城村人。当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的 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 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 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 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 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 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 编辑。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在延安发 表“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 荡》”等短篇小说,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 艺界的注意。
报纸的故事
孙犁
大公报创刊号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

报纸的故事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社论和公告等各类信息传播活动中。

它将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人们的思想和观点、以及各种商业活动等内容,以文字、图片和插画等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故事。

报纸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现代报纸则始于17世纪。

当时出现了一批具有时事感的各种刊物,如《伦敦公报》和《牛津公报》等,它们是当时欧洲各国的新闻报道和文化宣传的主要媒介之一。

但是直到18世纪末期,报纸才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如《泰晤士报》、《曼彻斯特卫报》、《爱尔兰时报》等,它们成为了英国和欧洲各国最受欢迎的报纸。

20世纪初期,报纸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传统的报纸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印刷厂,这大大提高了报纸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随着新闻报道的内容日益丰富和精细化,人们也对报纸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满足读者越来越复杂的需求,报纸逐渐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版块,如“社论”、“国外新闻”、“财经”、“娱乐”等。

在20世纪末期以及21世纪,报纸的发展遭受了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冲击。

由于新媒体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更广泛的篇幅以及更具互动性的特点,许多读者逐渐转向了互联网和新媒体。

这也迫使一些传统的报纸面临倒闭或转型的风险。

不过,一些优秀的报纸如《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等却能够坚持下来,并且通过网络等渠道拓展读者群。

除了新媒体的冲击,报纸还面临着另外一些问题。

首先是道德和准确性的问题。

由于压缩发行周期,以及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贪污和不道德行为,许多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版面设计和内容营销的问题。

许多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开始采取一些夸张和耸动的标题和图片,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感。

不过,无论如何,报纸仍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每天早晨收到一份报纸,读一下头版新闻,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的时事和社会动态;阅读社论、专栏和评论,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时局分析;看一看文化版面,可以让我们了解各类文化活动以及文学艺术的前沿动态。

报纸的故事集

报纸的故事集

报纸的故事集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订了一份报纸。

那可不是现在随处可见的电子资讯,而是实实在在能拿在手里,有着淡淡墨香的报纸。

每天清晨,送报员叔叔总是会准时把报纸塞到我家的信箱里。

我呢,一听到那熟悉的塞报纸的声音,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出去取。

记得有一次,我正准备去取报纸,却发现隔壁的王奶奶也站在信箱前。

她眯着眼睛,嘴里念叨着:“这报纸咋还不来呢?”我笑着对王奶奶说:“王奶奶,您别急,我家的来了,说不定您家的也快啦!”王奶奶瞅了我一眼,笑着说:“还是你这小鬼机灵,奶奶我呀,就盼着这报纸上的养生知识呢!”
我拿着报纸回到屋里,爸爸妈妈还没起床。

我悄悄地坐在沙发上,小心翼翼地翻开报纸,就像在开启一个神秘的宝藏。

那时候的我,认字还不全,总是连蒙带猜地读着上面的新闻和故事。

有一回,我看到一篇关于动物园的报道,兴奋得不行。

我跑到厨房,拉着正在做早饭的妈妈,指着报纸说:“妈妈,妈妈,你看,动物园里来了新动物!”妈妈一边忙着手里的活儿,一边说:“等会儿,宝贝,妈妈做完饭再看。

”我可不干,缠着妈妈非要她马上看。

到了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爸爸拿着报纸,给我们读着上面的有趣新闻,我和妈妈听得津津有味。

爸爸读着读着,还会停下来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妈妈也会跟着附和几句。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我始终忘不了那段和报纸相伴的日子。

那份报纸,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和欢乐。

现在偶尔看到街边的报亭,我还是会忍不住走上前去,买上一份报纸,重温那份曾经的温暖和期待。

报纸的故事说课稿

报纸的故事说课稿

《报纸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报纸的故事》属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个主题单元“往事”的第四篇课文。

是一片阅读课文。

这是作者孙犁记叙自己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经历,全文笔调低沉、哀惋、表现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更好的阅读。

教会他们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考阅读题常见题型分析本文可能出现的试题,并加以解决。

本文我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是了解作者,学会本文字词。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段落划分。

学会加小标题的方法,并学着给文章所讲的几件事加小标题。

第二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把握作者的情感。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运用老师教会的阅读方法当堂练习阅读并完成课件上的阅读题。

2.情感目标: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学习,体会作者的窘迫生活。

让学生明白现代生活的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重点为学习重点词语,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为学会阅读的方法,并运用于实践阅读中。

为有效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我预计分两课时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本课内容:第一课时:侧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学习,于是我在设计本课时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字词。

在展示对文本的理解时,我采用“我抢麦克风”这个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深层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对文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的精神。

并用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课件上的阅读题。

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发现”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因此教学本课之前,我先下发导学案引导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对文本先作初步全面的整体感知:1、认真读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备课参考:
孙犁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逝世,现代作家。

原名孙树勋。

河北安平人。

1933年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到北平流浪,为了谋生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校当职员。

l936年到安新县同口镇的小学校教书,白洋淀一带人民的生活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

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

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

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
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

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

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著作书目: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
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
《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
《耕堂散文》1982,花城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
《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