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散步课后习题部编版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散步课后习题部编版

6 散 步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步(sǎn) 很累.(lèi) 信服.(fú) 脚踝.(huái) B.嫩.芽(lèn) 铺.着(pū) 煎熬.(áo) 水泡.(pào)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下(dūn) D.霎.时(shà) 鱼塘.(táng) 稳.当(wěn) 水波粼.粼(lín)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全国人大代表在谈到大学自主招生时说,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各得其所....。

(2)纳米材料环保工艺画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纳米复合材料,可以消除新房子内的甲醛。

将自己喜欢的工艺画挂在房间里,既优雅别致,又可净化居室环境,真是两全其美....之策。

4.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散步》课后读读写写、多音字形近字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6课】

《散步》课后读读写写、多音字形近字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6课】

补充:
熬.过强.壮领袖.拆散.委.屈水波粼粼.桑.树
鱼塘.
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散:拆散.松散.
强:强.壮强.迫倔强.
形近字:
桑.树嗓.子推搡.
分歧.四肢.岐.王
取决.口诀.抉.择
熬.过累赘.煞.费苦心
鱼塘.搪.瓷冰糖.
鱼鳞.麒麟.水波粼粼.
参考答案:
一、生字词注音:
补充:
熬.过áo强.壮qiáng领袖.xiù拆散.sàn委.屈wěi水波粼粼.lín桑.树sāng 鱼塘.táng
二、多音字、形近字注音:
多音字:
散:拆散.sàn松散.sǎn
强:强.壮qiáng强.迫qiǎng倔强.jiàng 形近字:
桑.树sāng嗓.子sǎng 推搡.sǎng
分歧.qí四肢.zhī岐.王qí
取决.jué口诀.jué抉.择jué
熬.过áo累赘.zhui煞.费苦心shà
鱼塘.táng搪.瓷táng冰糖.táng
鱼鳞.lín麒麟.lín水波粼粼.lín。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04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04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一、选择题(共2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不少人驻足..观赏,那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B.夕阳像一个巨人被捆缚了手脚,使出浑身解数....,憋红了脸,在天边挣扎。

C.阅读课上,同学们像一只只勤奋的小蜜蜂,扑在书上,呕心沥血....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

D.湖边的那棵柳树,依旧舒展着美丽的枝桠,随风轻轻地摇曳着它的妖娆..身子。

2.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步》一文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文中对南方初春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极佳的自然环境,用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C.“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文章写了祖孙三代人的心理活动,突出写的是“我”的心态。

D.结尾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了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霎.时脚踝.讷.讷步履.蹲.下蹒跚..水波粼.粼4.填空。

《散步》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作者是。

课文叙写了祖孙三代人在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

三、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课后练习题有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092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课后练习题有参考答案 -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1092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6《散步》课后练习题有参考答案- 中学语文试卷测试题6《散步》课时训练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分歧( ) 拆散( ) 熬过( )粼粼( ) 桑树( ) 一霎时( )2.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

( )(2)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3)我决定委曲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 )(4)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艰苦支持)B.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C.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形容水的明净)D.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意见不一致)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各有一处错误,请在横线上加以改正。

(1)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散步》这篇文章,同学们明白了父母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B.父母外出打工后,姐姐挑起了家庭重担,像母亲一样无时无刻呵护着弟弟妹妹。

C.由于徐力维勇敢地帮妈妈承担起赡养老人、照顾爸爸的责任,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被誉为“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

21·cn·jy·comD.同学们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6.仔细观察右边漫画《传承》,请写出漫画的寓意。

7.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母亲想走大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子想走小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母亲与儿子的分歧,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散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

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示例:本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来的,“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另拟标题,如《母亲与儿子》《选择》《背上的世界》,这些标题与文章的中心相关;《初春漫步》《大路还是小路》,这两个标题提示了文章的线索。

二、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参考答案:从表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唯恐有闪失。

从更深层面上来看,“我”和“妻子”都已人到中年,站在人生的中点上,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对上,肩负着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

形象地表明了“我”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对人生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同时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用:通过对初春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渲染了融洽的氛围,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

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参考答案:课文中运用对称式的句子有很多。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练习题及答案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练习题及答案精品课件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还将价值近200万的乳制品,发放到了监利县各区域内乘客 家属住宿的宾馆内。
3日下午,监利县媒体发布缺少房源信息后1个小时之内,就接到了市民自愿提供 的200多套房源,很多市民都将自己的住房收拾干净,来满足家属需要。城区各酒店宾 馆都纷纷行动,贴出告示,为家属提供免费食宿。虽然高考在即,所有预定了酒店的家 长、考生也顾全大局,主动腾出房间,把更多公共资源拿出来保障救援、接待家属。
课堂小结
1.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呀? 和同桌说说有什么收获。
2.师生共同总结反思学习情况。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再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谷谏父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 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 于野。谷随,收舆④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 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 车。⑤凶:不吉利。
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5分) A.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B.田里的冬水也沽沽地起着水泡。 C.后来发生了分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D.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解析】B项“沽沽—咕咕”,C项“岐—歧”,D项“折—拆”。
第二单元
第6课:散步
1.注音或写汉字。(9分)
散步( sàn )
莫怀qī( 戚 ) 熬过( áo )
分qí( 歧 )
shà( 霎 )时 委屈( qu )
水波粼粼( lín ) 嫩芽( nèn) 蹲下(dūn ) 2.多音字注音,形近字组词。(6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03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03 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嫩.芽(lèn)调.皮(tiáo)散.步(sàn)煞.笔(shā)B.霎.时(shà)依偎.(wěi)店铺.(pù)埋藏.(cáng)C.蹲.下(dūn)背.起(bèi)步履.(lǚ)咕.咕(gū)D.粼.粼(lín)拆.散(chāi)蹒.跚(pán)分歧.(qí)2.下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信服挺住铺着水泡B.分岐取决强壮拆散C.委屈桑树蹲下鱼搪D.幼小毕竞嫩芽温馨3.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B.《散步》一文对景物描写着墨不多,仅有两处,却充满了诗情画意,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C.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件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有头脑的人类为了控制某些不受待见的生物,居然采取了一些污染整个环境的做法,而且这些做法甚至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B.《经典咏流传》节目中的歌词,意境优美,婉转悠扬,深受观众好评。

C.通过5月22日在西安举办的以“伟人故里·灵秀南充”为主题的南充旅游推介会,再一次把南充旅游业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D.上级通知王明同学6月5日前去参加我市“红旗飘飘,伴我成长”演讲活动。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④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⑤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A.②④①③⑤B.②①⑤④③C.④②①⑤③D.③②⑤①④二、填空题6.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 含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散步 含课后习题答案
意见不一致。
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
【随意】 【分歧】 【委屈】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粼粼】
相信并佩服。
【信服】
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短时间。
【熬】 【霎时】
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各得其所】
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要求: 声音洪亮、吐词清楚; 字音正确、停顿恰当; 做到抑扬顿挫。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 田野上散步。
精读细研
1.细读课文,分别用几个词语概括出母亲、妻子、儿子、 “我”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孝顺、善良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 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 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整体感知
2.根据课文内容抢答。 时间: 初春 地点: 田野 人物: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起因: 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经过: 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结果: 我们一家人向前走去,其乐融融。
整体感知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散步的 经历?散步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情吗?你有 什么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 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6 散步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重点)
( lèi )劳累 累 ( léi )累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散步》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本课重点】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作者为我们展现了的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多么幸福和温馨!文中的“我”,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站在人生的中点,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基础练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散背
()()
()()
行重
()()
2.选词填空。

(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A任意 B肆意 C随意)
(2)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A 平坦 B顺利 C平顺)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的儿子。

(A健康 B强壮 C强健)。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他的时日还长。

(A伴同 B伴随 C陪同)
3.摘录描写南方初春美景的佳句。

(1)
(2)
4.一本好书,可学的东西往往很多,想一下子全部学到手是不太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每
次读书都把思想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只从这一方面、、,其余的暂且不管。

A,理解吸收思考 B,思考理解吸收
C.吸收理解思考 D,思考吸收理解
【拓展阅读】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2.朗读下列的诗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2)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三代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

本来我是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

岂料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我赶紧跳下车,不安地说:“对不起!对不起!”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地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

可是,我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

(1)“他突然急速地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那位先生为什么要自己撞上来?
(2)怎样理解“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幅感人的画面”?
(3)将“小孩”和“老者”比喻成“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你觉得这个比喻形象吗?为什么?
4.课外研读朱自清的《背影》,感受其中的亲情。

比较《背影》与《散步》,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5.以“母亲”或者“妻子”的角度,重新构思这篇文章,你觉得其中能够赋予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描写?
6.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亲情,请你通过一个不经意的方式,向你的父母或者师长表达你的情感。

【火眼金睛】
1.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的很累。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扑着,有的浓,有的淡。

(3)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精析:(1)“觉得很累”是个后补短语,所以把“的”改成“得”。

(2)“扑”改成“铺”,平铺的意思。

(3)“绝”改成“决”,决定的意思。

【学习预报】
1.自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歌,思考:《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纸船》有什么独特吗?
(2)这两首诗歌分别用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搜集积累有讴歌父爱、母爱的诗词歌赋。

23.散步
【基础练习】
1.散(sàn散步sǎn分散)背(bēi背起bèi后背)
行(xínɡ行走hánɡ银行)重(zhònɡ重要chónɡ重庆)
2.C C B A
3.(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2)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4.C
【拓展阅读】
1.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在这个时候。

作为中年的“我”,其实已经成了承前启后的代表,“我”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2.(1)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眷恋,以及游子对母亲的思念。

(2)友情。

对朋友的怀念和勉励。

3.(1)他怕撞到他的父亲或小孩。

(2)这位先生,舍“身”撞车,多少有些“悲壮”,让阿尔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这是一个充满亲情,充满温馨的家庭。

(3)形象地表现出“父亲”与“孩子”对于“那位先生”同等的重要性,让我们感受到“那位先生”崇高的责任感。

4.略。

5.略。

6.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