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课程讲授
2 真命题与假命题
归纳: 1.要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可以用演绎推理加以
论证; 2.要判断一个命题为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
说明该命题不成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定义:数学中这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
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 依据,即出发点.这样的真命题视为基本事实.我们也 称它为公理.
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
证明几何命题的一般步骤:
1.明确命题中的_已__知___和__求__证__; 2.根据题意,_画__出__图__形__,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_要__证__的__结__论_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例 已知直线b∥c, a⊥b .求证:
a⊥c.
b
c
证明:∵ a ⊥b(已知), ∴ ∠1=90°(垂直的定义).
1
2
a
∵ b ∥ c(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2=∠1=90°(等量代换), ∴ a ⊥ c(垂直的定义).
课程讲授
3 定理与证明
练一练:求证: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l3分别与l1,l2交于点A,点B,且∠1=∠2.
求证:l1∥l2. 证明:∵ ∠1=∠2 (已知),
∠3=∠2 (对顶角相等),
l3
1(
)3 B
l2
)2 A
l1
∴ ∠1=∠3 (等量代换).
∴ l1∥l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 ⑴对顶角相等; 是 ⑵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不是 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是 ⑷a,b两条直线平行吗?不是 ⑸温柔的李明明; 不是 ⑹玫瑰花是动物; 是 ⑺若a2=4,求a的值; 不是 ⑻若a2= b2,则a=b. 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3.1平行线的性质

● A.平行
B.相交C.平行或相交 D.不能确定
● 4.如果∠A与∠B的两边分别平行,∠A比∠B的3倍少36°,则∠A的度数是
(
)
● A.18°
B.126°
C.18°或126°
D.以上都不对
● 5.下列说法:①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相等的角是对顶 角;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④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其 中正确的有(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 6.小明从A处出发沿正东方向行驶至B处,又沿南偏东15°方向行驶至C处,此时需把 方向调整到正东方向,则小明应该( )
● A.右转165° B.左转75°
C.右转15°
D.左转15°
9∴1∴∴∴A直(④性1三平两简内解性∴∵理位求再小①线C解1A思∴讨A1问的1∴2直A④(解●●●●●●●●●1. .、 .22....AA∠∠∠∠∠∠.线两两质、行直单错:质由置角任结在所:考论题角线两两:...BM3A31B1∵∵下下 掌下004277①的位A8①平是A9A相1==+=a直 点 3平 线 线 说 角 1: 关 的 意 : 同 截 : : 。 得 a点 直 A∥小BA若若∥个个个0aa0∠列列 ∥::握面∥BCE. . . . . . 0C°//°C1∠∠线之行和平成相∵系度画平一,类平到之线明//∠∠2bb∥bb=在 两 角 内 行 这 交1=D.说命 两两平的N2AA(AA, ,平间线角行:等得数一行平所似行新间平5在C两((((下 已 下10若B(B∠∠与与内两法°题 条条行语同D所所同 条 相 错 ; 两 ,(行直的的时两,C到的条线面得地线的直行∥楼个 若A直B已已等∠∠,错直一: 平平线句位+列 知 列直CCC以以,线基大,直两角基截的内的,三一线,BBB上线BB知知量一 线 等 角 ④ 点 则BDD理角D线两定① 行行的,...角∠∠∠的的同最本小应线直的本线判,同已个组最内点平))((.说 下 说线.代2由已相2两 2平正相 线线基不113相两两平 段 ; 相 同 间 它=位短性关联平线数思定不位知性平短错dA个==行,,个个个换如知等直行确等 被被本正,等处1a法列法边边1角,质系想行平量路与相角两质行,角∠∠,)同面必⑤等旁的们下8),线∥角的 的第 第 , 性 确同.,行11分分,相其是到,行关:性交相直的线其相30中 结 一==位:两平是角 三三质的样同°两到别别内 平 两 ; 内 距 互等中紧平内系根质的等线条,中等,的b77角行直(是 条条,是度位直楼正 论 定平平,00)正密行错,据两⑤平件这正)CCC相, 行 条 ② 角 离 相BC°°,线两对 直直能(量角线...下行行..确联线角通平条两行是种确. .确 : 正a等同平顶 线线用各相)平222点,,不 ; 平 相 互 ; 平的系的相过行直条,什角的边∥个个个)位行角 所所几个等)行B.22的 确且且有在三等上线线平能么的有处重 ③ 行 等 补 其 行))角分; 截截何个角c)∠∠..(一个述的必行否?大(..有 的的,相,,语A的A合 相 线 的 ; 中D起性相判平线得结小别比比小等同同言度.( 是的质互定行被到论关则DDD))∠∠丽的 等 被 角 ⑤ 正CD)平旁位准数....BB,,转由②第同是系. . 两(的b内角确,的的331两 的 第 是 垂 确由化角过三旁什与行个 个 个∥俯角相表你3333条两,的一条内么直倍倍角条 角 三 对 直 的,个互等述的)c条从数点直角?少少不是补性猜.B直 是 条 顶 于 有直而量有线之它而443.质想.00相2且所间与)°°线 对 直 角 同D(°其,还,,,一只截的判. 交会成则则那若 顶 线 ; 一有,数定中条用立∠∠4的么一一量有BB不 角 所 ③ 条一个基吗)点直条对关什==直个本?B相 ; 截 过 直直内系么__个线性__处线线错?区__交 ④ , 直 线角质的__的与角别__叫进小度度, 两 一 线 的已的?比平行丽做..知角(则 条 对 外 两另简看行直平分平单点必 直 内 一 条线分组一线的A行垂线讨处平 线 错 点 直个推有直互论的线理行 被 角 有 线③相)角小且,相平明; 第 的 且 平的并只等行的能②三角只行的3仰有有倍角角在条平有;条一是是少理同直分一⑥对_条地_4顶_一线线条两将0_C角_°过.平所互直点:__程④,_若面截相线之写_两_那出两_内,平与间条_来_直么条_,所行已的,_线这度且线不得.知线被.能第两段相的直段解三个决不交同线就条实直际 角的度数是(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第5章5.2.1平行线及其基本事实

精彩一题 17.问题:两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
解:如图 a,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将平面分成三部分; 如图 b,两条直线不平行时,它们将平面分成四部分.
【思路点拨】 根据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情况(0 个、1 个、2 个、 3 个)进行分类讨论.
精彩一题 根据上述内容,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上面问题的解题过程应用了__分__类____的数学思想(填“转 化”“分类”或“整体处理”); (2)三条直线可以将平面分成几部分? 解:如图所示.
【答案】A
课堂导练
4.如果线段 AB 与线段 CD 没有交点,则( C ) A.线段 AB 与线段 CD 一定平行 B.线段 AB 与线段 CD 一定不平行 C.线段 AB 与线段 CD 可能平行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课堂导练 5.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三次,产生的折痕间的位置关系
是( C )
A.平行
B.垂直
C.平行和垂直 D.无法确定
课堂导练 6.如图,经过点 P 画一条直线使它与直线 l 平行.
画法:(1)一落:把三角尺的一边落在__直__线__l____上; (2)二____靠____:紧靠三角尺的另一边放一直尺 AB;
课堂导练
(3)三____移____:把三角尺沿直尺的边移到三角尺的第一边恰 好经过点 P 的位置;
经 (1)过直直线线l 外(2一)靠点,(3有)移且只(有4)画
D.不存在或者只有一条
提一示条: 直点线击与这条进直入线习平题行
【点拨】 当点 第一五条章 直线相与交这线条与直平线行平线行
(第1)1直课线时l 平(2行)靠线及(3其)移基本(事4)画实
P
在直线
AB
上时,这样的直线不存在;当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课件(30张ppt)

知识点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比例规张开的相对的两个角,就是一对对顶角.
知识点 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
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
知识点 垂线与垂线段
用直角三角尺和量角器画垂线的方法:
知识点 垂线与垂线段
垂线段是图形,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数量,是该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所以不能说“垂线段是距离”,也不能说“作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 命题、定理和证明
妈妈要榨果汁,她有苹果、橙子、雪梨三种水果,且其克数比为 9∶7∶6,小明发现妈妈榨完果汁后,苹果、橙子、雪梨的克数比变为 6∶3∶4,且榨果汁时妈妈没有使用雪梨.
知识点 命题、定理和证明
小明这样想:原来苹果、橙子、雪梨的克数比为9∶7∶6,即 18∶14∶12;榨汁后苹果、橙子、雪梨的克数比变为6∶3∶4,即 18∶9∶12.由于没有使用雪梨,所以也没有使用苹果. 他利用所学数学知识推断出妈妈榨果汁时只使用了橙子.
借助三角尺与直尺画平行线时,必须保持紧靠,否则画出的直线不平行.
知识点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在绘制斑马线时,只要保证相邻的两条线彼此平行,就能保证所有的斑 马线都彼此平行.
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木工用角尺的一边紧靠木料边缘,另一边画两条直线a,b,根据“同位角 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这两条直线平行.
知识点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内,若 a⊥c,b⊥c,则a∥b.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知识点 平行线的性质
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又回到与原来相同的方向,如果第一次转弯时 ∠A=140°,根据性质2可得∠B=140°.
初中数学人教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垂线

生活中的垂直
3.垂直的书写形式:
如图,当直线AB与CD相 A
D
交于O点,∠ AOD=90°时,
AB⊥CD,垂足为O。 书写形式:
O
∵∠ AOD=90°(已知)
C
B
∴AB⊥CD(垂直的定义)
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
,那么,∠ AOD=90°.
书写形式:∵ AB⊥CD (已知)
孝 感 市 文 昌 中 学 学 生 专 用 尺
C m
3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
4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
问题:过已知直线 l 和l上(或外)的一点A ,作l的 垂线,可以作几条?
能作一条,而且只能作一条.
结论: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 放 2、 靠
o
3、 移 4、 画
角.这个推理过程可以写成:
∵AB⊥CD(已知) ∴∠AOC=90°(垂直的定义)
三、垂线的画法(课本4页)
问题: 怎么样画垂线?
1.垂线的画法:
工具:直尺、三角板
如图,已知直线 l,作l的垂线。
A
问题:
这样画l的
垂线可以
画几条?
O
l
无数条
1放、 2靠、 3画线、 4标符号 和名称
0 1 2 3 4 5 6 7 8 9 1 0 1 1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1、 放 2、 靠 3、 移 4、 画
o
过直线上一点有且只有一条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o
o
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已知直线外)有且只有一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例3:下列说法(1)一条直线只有一条垂线; (2)两条直线相交就是垂直; (3)线段和射线也有垂线。
七下数学人教版课本知识点总结非常完整

七下数学课本知识点总结非常完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一、1、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 两 种: 相交 和 平行 , 垂直 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 一个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 没有 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 公共顶点 且有 一条公共边 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所示,∠1与∠3互为对顶角。
∠1=∠3;∠2与∠4互为对顶角,∠2=∠4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 ∠1 = 90°时, a ⊥ b 。
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 a ⊥ b 时,∠1 = ∠2 = ∠3 = ∠4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同一方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
同位角呈“F ”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 之间 ,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两侧 ,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
内错角呈“Z ”③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 之间 ,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 同一旁 ,这样的两个角叫 同旁内角 。
同旁内角呈“U ”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人教版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2:命题、定理、证明(1)课件

如果两个角是同旁内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16
知识点一:命题
学以致用
2、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下列各命题 的题设和结论,
①、内错角相等;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③、同角的余角相等; ④、同平行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⑤、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⑥、等角的补角相等; ⑦、正数与负数的和为0。
①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 ②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1
2
1 2
20
知识点二:真命题和假命题
归纳总结
判断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 反例等方法。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 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那么..."的形式,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知道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会通过举反例判 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重点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以及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
知识点一:命题
新知探究
刚刚我们复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这些语句都对某 一件事情作出判断,如: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2)题设是“两直线平行”,结论是“同位角相等”;
(3)题设是“两个角是邻补角”,结论是“这两个角互补”.
13
知识点一:命题
互动探究
先独立完成导学案互动探究2,再同桌相互交流, 最后小组交流;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专题练习(附答案)

小专题(一)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模型1 M型【例1】如图,已知AB∥CD,则∠B,∠BE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由已知条件知,AB∥CD,但图形中没有截这两条平行线的第三条直线,因而不能直接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为此可构造第三条直线,即过点E 作EF∥AB,于是BE,DE就可以作为第三条直线了.变式当点E运动到平行线的外侧1.已知AB∥CD,点E为AB,CD之外任意一点.(1)如图1,探究∠BE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探究∠CDE与∠B,∠BE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1)如图1中,AB∥CD,则∠E+∠G与∠B+∠F+∠D有何关系?(2)在图2中,若AB∥CD,又能得到什么结论?如果出现多个拐点时,可以作多条平行线,从而将多拐点问题转化为一个拐点问题来处理.M型最终的结论为: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朝右的角之和.模型2 铅笔型【例2】如图,直线AB∥CD,∠B,∠BED,∠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3.(1)①如图1,MA1∥NA2,则∠A1+∠A2=度;②如图2,MA1∥NA3,则∠A1+∠A2+∠A3=度;③如图3,MA1∥NA4,则∠A1+∠A2+∠A3+∠A4=度;④图4,MA1∥NA5,则∠A1+∠A2+∠A3+∠A4+∠A5=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如图5,MA1∥NAn,则∠A1+∠A2+∠A3+…+∠An=度.小专题(二)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类型1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求角度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l∥OB.若∠1=52°,则∠2的度数为( ) A.52° B.54° C.64° D.69°2.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10°,则∠AOF 的度数是( )A.20° B.25° C.30° D.35°3.如图,AB∥CD,CB∥DE,∠B=50°,则∠D=.4.如图,已知EF∥AD,∠1=∠2,∠BAC=80°,求∠AGD的度数.类型2 借助学具的特征求角度5.如图,将直尺与30°角的三角尺叠放在一起.若∠1=40°,则∠2的大小是( )A.40° B.60° C.70° D.80°6.如图,一块直角三角板的两锐角的顶点刚好落在平行线l1,l2上,已知∠C是直角,则∠1+∠2的度数等于( )A.75° B.90° C.105° D.120°类型3 折叠问题中求角度7.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ABC=26°,则∠ACD=.8.如图,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C=130°.把纸片按如图所示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B′点,AE是折痕,则∠AEB的度数是.类型4 抽象出平行线模型求角度(建模思想)9.如图,∠AOB的一边OA为平面镜,∠AOB=38°,一束光线(与水平线OB平行)从点C射入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落在OB上的点E处,已知∠ADC=∠ODE.则∠DEB的度数是度.10.如图1是我们常用的折叠式小刀,图2中刀柄外形是一个梯形挖去一个小半圆,其中刀片的两条边缘线可看成两条平行的线段,转动刀片时会形成如图2所示的∠1与∠2,则∠1与∠2的度数和是.小专题(三)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教材P37T13的变式与应用教材母题(教材P37T13):完成下面的证明.(1)如图1,点D,E,F分别是三角形ABC的边BC,CA,AB上的点,DE∥BA,DF ∥CA.求证:∠FDE=∠A.证明:∵DE∥BA,∴∠FDE=.∵DF∥CA,∴∠A=.∴∠FDE=∠A.(2)如图2,AB和CD相交于点O,∠C=∠COA,∠D=∠BOD.求证AC∥BD.证明:∵∠C=∠COA,∠D=∠BOD,又∠COA=∠BOD( ),∴∠C=.∴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五种:①平行线的定义;②平行公理的推论;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⑤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判定两直线平行时,定义一般不常用,其他四种方法要灵活运用,推理时要注意书写格式.(3)由两条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解题时应结合图形先确认所成的角是不是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或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同时要学会简单的几何说理,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据.1.如图,已知AD⊥BC,EF⊥BC,垂足分别为D,F,∠2+∠3=180°.试说明:∠GDC=∠B.下面是不完整的说理过程,请你将横线上的过程和括号里的理由补充完整.解:因为AD⊥BC,EF⊥BC(已知),①所以∠ADB=∠EFB= (垂直的定义).②所以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所以∠1+∠2=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又因为∠2+∠3=180°( ),⑤所以∠1=∠3( ).⑥所以AB∥DG( ).⑦所以∠GDC=∠B( ).2.如图,点G在射线BC上,射线DE与AB,AG分别交于点H,M.若DF∥AB,∠B=75°,∠D=105°,求证:∠AME=∠AGC.3.如图,AB∥CD,AE平分∠BAD,CD与AE相交于点F,∠CFE=∠E.求证:AD ∥BC.4.如图,∠E=∠1,∠3+∠ABC=180°,BE是∠ABC的平分线.你能判断DF 与AB的位置关系吗?请说明理由.5.如图,AB⊥BD于点B,点E是BD上的点,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1+∠2=90°.求证:CD⊥BD.6.如图,把一张长方形ABCD的纸片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上.若∠EFG=55°,求∠1,∠2的度数.7.如图,已知BC∥GE,∠AFG=∠1=50°.(1)求证:AF∥DE;(2)若AQ平分∠FAC,交BC于点Q,且∠Q=15°,求∠ACQ的度数.参考答案:小专题(一)平行线中的“拐点”问题模型1 M型【例1】如图,已知AB∥CD,则∠B,∠BED,∠D之间有何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思路点拨】由已知条件知,AB∥CD,但图形中没有截这两条平行线的第三条直线,因而不能直接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为此可构造第三条直线,即过点E 作EF∥AB,于是BE,DE就可以作为第三条直线了.【解答】∠BED=∠B+∠D.理由:过点E作EF∥AB,则EF∥CD.∴∠B=∠BEF,∠D=∠DEF.∴∠BED=∠BEF+∠DEF=∠B+∠D.变式当点E运动到平行线的外侧1.已知AB∥CD,点E为AB,CD之外任意一点.(1)如图1,探究∠BED与∠B,∠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探究∠CDE与∠B,∠BE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1)∠B=∠BED+∠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EF=∠B,∠D=∠DEF.∵∠BEF=∠BED+∠DEF,∴∠B=∠BED+∠D.(2)∠CDE=∠B+∠BED.理由如下:过点E作EF∥AB,则AB∥CD∥EF.∴∠B+∠BEF=180°,∠CDE+∠DEF=180°.又∵∠DEF=∠BEF-∠BED,∴∠CDE+∠BEF-∠BED=∠B+∠BEF,即∠CDE=∠B+∠BED.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2.(1)如图1中,AB∥CD,则∠E+∠G与∠B+∠F+∠D有何关系?(2)在图2中,若AB∥CD,又能得到什么结论?解:(1)∠BEF+∠FGD=∠B+∠EFG+∠D.理由:过点E,F,G分别作EM∥AB,FN∥AB,GH∥AB,由AB∥CD,得AB∥EM∥FN∥GH∥CD.∴∠BEM=∠B,∠MEF=∠EFN,∠NFG=∠FGH,∠HGD=∠D.∴∠BEF+∠FGD=∠BEM+∠MEF+∠FGH+∠HGD=∠B+∠EFN+∠NFG+∠D=∠B+∠EFG+∠D.(2)在图2中,有∠E1+∠E2+∠E3+…+∠En=∠B+∠F1+∠F2+…+∠Fn-1+∠D.如果出现多个拐点时,可以作多条平行线,从而将多拐点问题转化为一个拐点问题来处理.M型最终的结论为:朝左的角之和等于朝右的角之和.模型2 铅笔型【例2】如图,直线AB∥CD,∠B,∠BED,∠D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解答】∠B+∠BED+∠D=360°.理由:过点E作EF∥AB.∵AB∥CD,∴AB∥CD∥EF.∴∠B+∠BEF=180°,∠D+∠DEF=180°. ∴∠B+∠BEF+∠D+∠DEF=360°,即∠B+∠BED+∠D=360°.拓展平行线间有多个拐点3.(1)①如图1,MA1∥NA2,则∠A1+∠A2=180度;②如图2,MA1∥NA3,则∠A1+∠A2+∠A3=360度;③如图3,MA1∥NA4,则∠A1+∠A2+∠A3+∠A4=540度;④图4,MA1∥NA5,则∠A1+∠A2+∠A3+∠A4+∠A5=720度;从上述结论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2)如图5,MA1∥NAn,则∠A1+∠A2+∠A3+…+∠An=180(n-1)度.解:每增加一个角,度数增加180°.小专题(二)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类型1 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求角度1.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l∥OB.若∠1=52°,则∠2的度数为( C ) A.52° B.54° C.64° D.69°2.如图,CD∥AB,点O在AB上,OE平分∠BOD,OF⊥OE,∠D=110°,则∠AOF 的度数是( D )A.20° B.25° C.30°D.35°3.如图,AB∥CD,CB∥DE,∠B=50°,则∠D=130°.4.如图,已知EF∥AD,∠1=∠2,∠BAC=80°,求∠AGD的度数.解:∵EF∥AD,∴∠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2,∴∠1=∠3(等量代换).∴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AC+∠AG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AC=80°,∴∠AGD=100°.类型2 借助学具的特征求角度5.如图,将直尺与30°角的三角尺叠放在一起.若∠1=40°,则∠2的大小是( D )A.40° B.60° C.70° D.80°6.如图,一块直角三角板的两锐角的顶点刚好落在平行线l1,l2上,已知∠C是直角,则∠1+∠2的度数等于( B )A.75° B.90° C.105° D.120°类型3 折叠问题中求角度7.将一个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图形.若∠ABC=26°,则∠ACD=128°.8.如图,一个四边形纸片ABCD,∠B=∠D=90°,∠C=130°.把纸片按如图所示折叠,使点B落在AD边上的B′点,AE是折痕,则∠AEB的度数是65°.类型4 抽象出平行线模型求角度(建模思想)9.如图,∠AOB的一边OA为平面镜,∠AOB=38°,一束光线(与水平线OB平行)从点C射入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落在OB上的点E处,已知∠ADC=∠ODE.则∠DEB的度数是76度.10.如图1是我们常用的折叠式小刀,图2中刀柄外形是一个梯形挖去一个小半圆,其中刀片的两条边缘线可看成两条平行的线段,转动刀片时会形成如图2所示的∠1与∠2,则∠1与∠2的度数和是90°.小专题(三)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运用——教材P37T13的变式与应用教材母题(教材P37T13):完成下面的证明.(1)如图1,点D,E,F分别是三角形ABC的边BC,CA,AB上的点,DE∥BA,DF ∥CA.求证:∠FDE=∠A.证明:∵DE∥BA,∴∠FDE=∠BF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DF∥CA,∴∠A=∠BF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FDE=∠A.(2)如图2,AB和CD相交于点O,∠C=∠COA,∠D=∠BOD.求证AC∥BD.证明:∵∠C=∠COA,∠D=∠BOD,又∠COA=∠BOD(对顶角相等),∴∠C=∠D.∴AC∥B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有五种:①平行线的定义;②平行公理的推论;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⑤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判定两直线平行时,定义一般不常用,其他四种方法要灵活运用,推理时要注意书写格式.(3)由两条直线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解题时应结合图形先确认所成的角是不是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的同位角或内错角或同旁内角,同时要学会简单的几何说理,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据.1.如图,已知AD⊥BC,EF⊥BC,垂足分别为D,F,∠2+∠3=180°.试说明:∠GDC=∠B.下面是不完整的说理过程,请你将横线上的过程和括号里的理由补充完整.解:因为AD⊥BC,EF⊥BC(已知),①所以∠ADB=∠EFB=90°(垂直的定义).②所以AD∥E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所以∠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又因为∠2+∠3=180°(已知),⑤所以∠1=∠3(同角的补角相等).⑥所以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⑦所以∠GD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如图,点G在射线BC上,射线DE与AB,AG分别交于点H,M.若DF∥AB,∠B=75°,∠D=105°,求证:∠AME=∠AGC.证明:∵DF∥AB(已知),∴∠D=∠BHM(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B=75°,∠D=105°(已知),∴∠B+∠BHM=75°+105°=180°.∴DE∥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ME=∠AG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如图,AB∥CD,AE平分∠BAD,CD与AE相交于点F,∠CFE=∠E.求证:AD ∥BC.证明:∵AE平分∠BAD(已知),∴∠1=∠2(角平分线的定义).∵AB∥CD(已知),∴∠1=∠CF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1=∠2(已证),∠CFE=∠E(已知),∴∠2=∠E(等量代换).∴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图,∠E=∠1,∠3+∠ABC=180°,BE是∠ABC的平分线.你能判断DF 与AB的位置关系吗?请说明理由.解:DF∥AB.理由:∵BE是∠ABC的平分线,∴∠1=∠2(角平分线的定义).∵∠E=∠1(已知),∴∠E=∠2(等量代换).∴AE∥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A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3+∠ABC=180°(已知),∴∠A=∠3(等量代换).∴DF∥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如图,AB⊥BD于点B,点E是BD上的点,AE平分∠BAC,CE平分∠ACD,且∠1+∠2=90°.求证:CD⊥BD.证明:∵AE平分∠BAC,CE平分∠ACD(已知),∴∠BAC=2∠1,∠ACD=2∠2(角平分线的性质).∴∠BAC+∠ACD=2∠1+2∠2=2(∠1+∠2).∵∠1+∠2=90°(已知),∴∠BAC+∠ACD=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B+∠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D=180°-∠B(等式的性质).∵AB⊥BD(已知),∴∠B=90°(垂直的定义).∴∠D=90°,即CD⊥BD.6.如图,把一张长方形ABCD的纸片沿EF折叠后,ED与BC的交点为G,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上.若∠EFG=55°,求∠1,∠2的度数.解:∵AD∥BC,∠EFG=55°,∴∠2=∠GED,∠DEF=∠EFG=5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由折叠,知∠GEF=∠DEF=55°.∴∠GED=110°.∴∠2=110°.∴∠1=180°-∠2=7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7.如图,已知BC∥GE,∠AFG=∠1=50°.(1)求证:AF∥DE;(2)若AQ平分∠FAC,交BC于点Q,且∠Q=15°,求∠ACQ的度数.解:(1)证明:∵BC∥GE,∴∠E=∠1=50°.∵∠AFG=∠1=50°,∴∠E=∠AFG=50°.∴AF∥DE.(2)过点A作AP∥GE,∵BC∥GE,∴AP∥GE∥BC.∴∠FAP=∠AFG=50°,∠PAQ=∠Q=15°.∴∠FAQ=∠FAP+∠PAQ=65°.∵AQ平分∠FAC,∴∠CAQ=∠FAQ=65°.∴∠CAP=80°.∴∠ACQ=180°-∠CAP=1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
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1与∠5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4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4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
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
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定理与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难题巧解点拨】
例1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B
例2如图,AB、CD两相交直线与EF、MN两平行直线相交,试问一共可以得到同旁内角多少对?
例3已知:∠B+∠D+∠F=360o.求证:AB∥EF.
例3-1如图所示,已知AB//CD,求证:∠B+∠E+∠D=360°,要求:至少用三种方法证明
证明:
(1)连接BD
∵AB∥CD(已知),
∴∠ABD+∠CD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2+∠BED=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ABD+∠1+∠CDB+∠2+∠BED=360°,
即∠ABE+∠CDE+∠BED=360°.
(2)延长DE交AB延长线于F
∵AB∥CD(已知),
∴∠F+∠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E=∠FEB+∠F,
∠BED=∠FBE+∠F(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ABE+∠CDE+∠BED
=∠FEB+∠F+∠CDE+∠FBE+∠F
=180°+180°
=360°.
(3)过点E作EF∥AB
∵AB∥CD,
∴AB∥EF∥CD(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B+∠BEF=180°
∠D+∠DE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B+∠BEF+∠D+∠DEF
=180°+180° =360°.
例4如图,∠1+∠2=∠BCD,求证AB ∥D E 。
【典型热点考题】
例1 如图2—15,∠1=∠2,∠2+∠3=180°,AB ∥CD 吗? AC ∥BD 吗?为什么?
例2 已知直线a
、b 、c 在同一平面内,a ∥b ,a 与c 相交于p ,那么b 与c 也一定相交.请说明理由.
小试牛刀
一、选择题
1.图2—17中,同旁内角共有 ( )
A .4对
B .3对
C .2对
D .1对
2、光线a 照射到平面镜CD 上,然后在平面镜AB 和CD 之间来回反射,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若已知∠1=35°,∠3=75°,则∠2=( )
A .50°
B .55°
C .66°
D .65°
3、如图3,把长方形纸片沿EF 折叠,使D ,C 分别落在D ',C '的位置,若65EFB =∠,则AED '∠等于( )
A .50
B .55
C .60
D .65
A
B E D
C
第2题图 第3题图
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所成8个角中有一对内错角相等,那么 ( )
A .8角均相等
B .只有这一对内错角相等
C. 凡是内错角的两角都相等,凡是同位角的两角也相等 D .凡是内错角的两角都相等,凡是同位角的两角都不相等
5、一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
平行前进,则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以是 ( ) A.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B.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 C.第一次向左拐40°,第二次向左拐140° D.第一次向右拐40°,第二次向右拐40°
6、已知:如图,AB//CD ,则图中α、β、γ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为( ). A 、α+β+γ=360︒
B 、α+β+γ=180︒
C 、α+β-γ=180︒
D 、α-β-γ=90︒
7、如图,把三角形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ED 内部时, 则∠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
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 (A)∠A =∠1+∠2 (B)2∠A =∠1+∠2 (C)3∠A =2∠1+∠2 (D)3∠A=2(∠1十∠2)
二、填空题
1、用等腰直角三角板画45AOB =∠,并将三角板沿OB 方向平移到如图17所示的虚线处后绕点M 逆时针方向旋转22,则三角板的斜边与射线OA 的夹角α为______
2、如图2—30,直线CD 、EF 相交于点A ,则在∠1、∠2、∠
3、∠
4、∠B 和∠C 这6个角中.
(1)同位角有______; (2)内错角有______;
(3)同旁内角有_____。
第1题图
第
2
题图
3、如图2—31,直线a 、b 被直线AB 所截,且AB ⊥BC ,
(1)∠1和∠2是_______角;
(2)若∠1与∠2互补,则∠1-∠3=_______.
4、如图,图中有_________对同位角,_________对内错角,_________对同旁内角.
三、解答题
1、已知:如图2—33,∠ABC=∠ADC ,BF 、DE 是∠ABC 、∠ADC 的角平分线,∠1=∠2.
求证:DC ∥AB .
2、在3×3的正方形ABCD 的方格中,∠1+∠2+∠3+∠4+∠5+∠6+∠7+∠8+∠9之和是多少度?
22
3、已知:如图,CD//EF ,∠1=65︒,∠2=35︒,求∠3与∠4的度数.
4、如图,哪些条件能判定直线AB ∥CD?
5、如图,已知DE 、BF 平分∠ADC 和∠ABC ,∠ABF =∠AED ,∠ADC =∠ABC ,由此可推得图中哪些线段平行?并写出理由.
6、实验证明,平面镜反射光线的规律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和被反射出的光线与平面镜所夹的锐角相等.
(1)如图,一束光线m 射到平面镜a 上,被a 反射到平面镜b 上,又被b 反射.若被b 反射出的光线n 与光线m 平行,且∠1=50°,则∠2= °,∠3= °. (2)在(1)中,若∠1=55°,则∠3= °;若∠1=40°,则∠3= °.
(3)由(1)、(2),请你猜想:当两平面镜a 、b 的夹角∠3= °时,可以使任何射到平面镜
a 上的光线m ,经过平面镜a 、
b 的两次反射后,入射光线m 与反射光线n 平行.你能说明理由
吗?
7、潜望镜中的两个镜子MN 和PQ 是互相平行的,如图所示,光线AB 经镜面反射后,∠1=∠2,∠3=∠4
,试说明,进入的光
1
4 3 2 A D
C B
3
2
1n
m
b
a
线AB 与射出的光线CD 平行吗?为什么?
8、如图:已知DEF ABC ∆∆与是一副三角板的拼图,
在同一条线上D C E A ,,,.
(1)、求证BC EF // ; (2)、求21∠∠与的度数
9.完成下列推理过程:如图,已知AB∥CD,CD∥EF,∠A=105°,∠ACE=51°,求:∠E
的度数.
10.如图,已知AB ∥CD ,EF 交AB,CD 于G, H, GM, HN 分别平分EHD AGF ∠∠,,试说明GM ∥HN.
11.如图,已知AD ∥CE,C A ∠=∠,说明AB 与CF 的位置关系,理由是什么?
初中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