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形体结构在发展中形成的类型有哪几大类
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二 分化与同化
•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词汇是语言中 最活跃的因素。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 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新词语不断 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汉字的 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 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 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 以了。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
同化
•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 变得相同了。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就是说,本来不相同 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比如部 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动物的 嘴如龙、熊、蠃(细腰蜂)等由同化而来; 又如春、秦、舂、泰、奏、奉等字的上部, 也是由不同部首经同化而写法一样了。(参 阅叶正渤《汉字部首学》)在汉字的形体演 变过程中,分化是主要的,是主流;同化则 是次要的,非主流的。
字形的趋繁与趋简
• 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 笔划的增多与减少。 • 汉字的总体趋势是简化。但简化是有限度的。因为: 从书写的角度说,当然是笔划越少越简单为好;可 是汉字特殊,它是表意文字,字数众多而字字独立 (上古的合文除外),如果笔划过于简单,不仅会 造成甲字与乙字的难于区别,更重要的还会影响构 形的表意或标声的效果。所以从表意和标声的角度 来说,又是繁比简优越。矛盾的双方交互作用的结 果,就造成了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时而趋简, 时而趋繁,趋简与趋繁交叉出现的复杂现象。
• 又如“然”,下部有个“火”,本义是 “引火点着”“燃烧”,可是又常常被假 借作代词“这样、那样”或形容词“对, 是的”。这些假借意义甚至比本义更常用, 后来用作本义时就再加“火”字旁作 “燃”,形符“火”就变得重复了。
• 2、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 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简化既包括字体形 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 发展演变的主流。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 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简化可分 为三种情况。
汉字形体的演变

• 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因为有的字《说文 解字》没有明确列出籀文字形,各家理解、 取舍不同;二是因为有的字大徐本(徐铉 本)未列出籀文,而段玉裁注据小徐本 (徐锴本)或其他书补出,各家对此是否 采纳。
二、金文
• 2.1 金文概说 •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很早,目前发现的
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 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约5000年。 商代青铜器发达,著名的如司母戊鼎、四 羊方尊。铸有铭文的青铜器主要出现于商 代晚期(帝乙、帝辛时期),少则几字、 十余字,多则四十余字。
• 西周时期,金文有了快速发展。由于宗法 礼制的完善,在礼器上铸刻的铭文急剧增
• “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是逐渐演变为 小篆的,小篆跟统一前的秦国文字之间并 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我们可以把春秋 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小篆合称为篆文。”
总的来看,籀文的形体特点是:笔画起止露锋, 均匀圆转,结构整齐,字形较为繁复。
此外,唐朝初年在今陕西凤翔县三畤原发现的 春秋中晚期或春秋战国之际的秦国石刻文字 (即“石鼓文”)也是大篆。石鼓共十枚,花 岗岩质,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各石镌 刻记叙秦国王公田猎游乐的四言诗一首(又称 “猎碣”),共约700余字,现存356字。现有 拓本传世。
都。”),其间字体也略有变化,总的趋
势是字形在逐渐简化,象形程度逐渐降低, 加注声符的现象在增加,字形逐渐稳定。
• 比如董作宾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商代甲骨文 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大约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此后逐渐演变发展。
总体上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分为古文字阶段(前14世纪—前3世纪,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和今文字阶段(2世纪至今,包括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商周时代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契、卜辞。
又因19世纪末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殷墟文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甲骨共发掘出10万余片,全部单字为4500个左右,已经释读出的约1000个,其余未释读出的多为地名、人名和族名等。
甲骨文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270年间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甲骨文的篇幅大多短小,从文例看,一篇完整的甲骨文大致由前辞、贞(问)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
甲骨文的语体是一种公文语体,具有简约性和程式化的特点。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以象形字、会意字居多,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笔画细瘦,多方笔和直笔,粗细均匀,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
字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瘦长且大小不一,同一字往往有若干变体。
(二)金文先秦称铜为金。
金文即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青铜器以钟鼎居多,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也称钟鼎文、铜器铭文。
青铜器早见于殷商,盛于周代,战国也不乏见。
商代金文很简单,一般有五六个字,形似甲骨文。
西周春秋时期,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臣僚所作,几乎都属于各诸侯国,在铜器上铭文成为一种风气,金文的篇幅明显加大,不乏鸿篇巨制(多者可达500余字)。
从已发现的铜器的铭文内容看,多记述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为歌功颂德之作,如著名的盂鼎、毛公鼎。
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画丰满粗壮,多圆笔,布局匀称,字形长圆,古朴厚重。
汉字的发展规律

汉字的发展规律引言概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汉字的发展规律是指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律和原则。
了解汉字的发展规律,不仅可以匡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还可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汉字的发展规律。
正文内容:1. 汉字的形体演变规律1.1 汉字的象形演变汉字最早是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直接描绘而形成的,这种形式被称为象形。
例如,汉字中的“日”字就是太阳的形象,而“水”字则是水流的形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象形特征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象形元素。
1.2 汉字的指事演变指事是指通过一种符号来指代一种事物或者概念的形式。
例如,“上”字就是手指向上的动作,表示“在上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指事形式逐渐简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指代意义。
1.3 汉字的会意演变会意是指通过两个或者多个意义相近的字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字,表示一种更为复杂的概念。
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表示“人在树下歇息”。
会意形式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合并意义。
2. 汉字的音韵演变规律2.1 汉字的声旁演变汉字的声旁是指汉字中表示音节的部份,例如“木”字的声旁是“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声旁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音节特征。
2.2 汉字的声调演变汉字的声调是指汉字在发音时的音调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声调逐渐变化,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声调特征。
3. 汉字的结构演变规律3.1 汉字的摆布结构演变汉字的摆布结构是指汉字中摆布两个部份的组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摆布结构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组合特征。
3.2 汉字的上下结构演变汉字的上下结构是指汉字中上下两个部份的组合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上下结构逐渐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组合特征。
4. 汉字的意义演变规律4.1 汉字的义项演变汉字的义项是指汉字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义项逐渐增加或者减少,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基本意义。
古文字形体的演变规律

古文字形体的演变规律摘要:在渊源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古文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文字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独特载体沿用至今。
在字形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但是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文字的性质,文字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古文字演变甲骨文分化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呈现着错综复杂的现象。
从发展历史来看,古文字形体演变主要分为字形体态变化和字形结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走向、呈现状态。
而字形结构变化,则表现为声化、简化和繁化、讹变以及分化和整化等。
汉字字体演变,总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从古至今汉字形体发展有几次大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代表文字,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图画性;笔划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合文。
金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早期金文中有明显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
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汉字形体演变概述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小篆:至此,汉字在其发展史上发生了第一次巨大整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丞相李斯意见,作了“书同文”工作,将社会上使用纷繁文字统一为小篆,这就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政府行为,姑且称之为“篆变”。
统一后小篆保存在《说文解字》中。
以《说文解字》为代表小篆字系是对整个战国文字进行整理规范结果。
篆变总体规律:简化和繁化;循化和讹化;分化和整化。
因此可以说,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本着“书同文字”思想强制推行一种规范字体,和大篆并称“秦篆”,其中小篆是为正体。
小篆特点:从字形上看,其笔道线条化,字形匀圆齐整。
汉字的构造

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形旁即意符,它只表示一个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
义范畴,表示大的义类概念,而不表示该形声字 的确切含义。例如,以“水”为形旁的字,都与 河流或流淌于河流之中的液体即通常的“水”的 意义有关:“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淮” 是淮河,“洛”是洛河,“洪”是大水,“涓” 是小流,“汭”是河流相入之貌,“汪”是又深 又广的水,“活”是水流之声,“波”是“水涌 流”,“湍”是水在沙上急速流淌,“洞”是急 速的水流,“浅”是水不深,“涅”是水中的黑 泥,等等。
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 意,上下是也。”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特点的
造字法。
p 23
“指事”二字,是动宾关系,“指”是
“指明”、“指出”之义,“事”表示 “具体的含义”;“指事”是“指明具体 含义所在”的造字方法。“视”是“看” 的意思,“识”表示“认识”、“识得”, “察”表示“仔细审察”、“细致地察 看”,“见”表示“看出”、“领会”之 义。许慎的意思是:“指事这种造字方法, 就是人们一看到所造的字的形体就能识得, 经过仔细地辨认审察,就能看出或领悟到 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用这 种方法造的字。”
汉字的构造
古代汉语讲义
1
1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 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 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 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 附。”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 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 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 字的形体结构。
p 51
声旁即声符,它表示一个形声字初造之时的 读音。凡声旁相同的字,古代的读音都相同 或相近。如“江”、“虹”、“空”、 “缸”、“项”、“红”、“邛”、“肛”、 “贡”、“杠”等字,都从“工”得声,古 代音同或音近。
文字学:形体的演变(上)

牝
②同一个字可以使用不同的部件
逐
牢
③同一部件可以有笔画繁简的不同,如:
齿
丝
④部件的刻写方向可以有正反的不同,如: 即
尹
(2)甲骨文中有较多的“合文”,就是把两 三个字挤着写刻在一个字的位置。例如: 二牛 二朋 之日
(3)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甲骨文一般是先用朱砂或黑墨写在甲骨上, 然后再用刀将笔画刻出,也有的是直接刻 成的。因为是用刀刻,所以笔画瘦劲刚硬, 较少团转。
据汐翁的《龟甲文》说:光绪二十 五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病, 太医的处方有一味药是“龙骨”,家人到 宣武门外菜市口老药房“达仁堂”买药回 来,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似篆 文但又非篆文的文字。王氏是有名的金石 学家,精通铜器铬文,立即派人到“达仁 堂”药店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把有字 “龙骨”全部买回。经过王氏等学者的精 心研究,初步断定甲骨上的刻文是一种年 代久远的古文字。此说的真实性遭到学界 的种种质疑,有人调查光绪年间北京菜市 口外并没有一个“达仁堂”中药店。
商代金文
和商代金文相比, 西周金文具有如下特 点: 1.新的独体字很少出现,有声符的合 体字明显增加。其表现:一是甲骨文中 原无声符的字被加上声符。例如:“其” 字,甲骨文像簸箕形,金文中有加声符 者;“宝”字甲骨文为会意字,金文多 加声符“击”。二是一些甲骨文中罕见 部首的形声字数增多。例如心部、金部、 衣部、言部的形声字,在金文中大量出 现。
刘、孙二人对甲骨学有开拓之功。此后,甲 骨文的重要学术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研究 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学术界 称为“四堂”的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 (号观堂)、郭沫若(号鼎堂)、董作宾(号 彦堂)。 甲骨文的特点: (1)甲骨文的形体往往不固定。这表现为: ①部件的位置比较自由,如: 物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分析

异体字形体上的分歧: 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蚓螾 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3、繁简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字合称为“繁简字”。汉字形体的 繁简问题自古就存在,我们现在所说的繁简字,繁体字指的 是解放之前通行的繁体字,简体字指的是解放之后公布的简 体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简体也是异体字的关系。 简体字排印古籍的影响: 《史记· 孝景本纪》:“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 前后:1、前一个皇后。2、前前后后。
二、形声字的结构形式与汉字的部首 1、形声字的结构——六种形体结构: 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 左声右形——攻期胡邵 上形下声——空箕罟苕 上声下形——汞基辜照 内形外声——辩闷问闽 内声外形——阁國固裏 特殊结构:勝、徒、寳、裁 2、汉字的部首 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 首。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古时字少,常用一个汉字兼职记录一些意义,后世为 理解书面语言时不产生歧义,常为这种兼职字所记录的某 项意义再造新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意义的字合称为 “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 “古字”。 例如《史记· 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 尽王矣。” 又例如《左传· 昭公二年》:“既成昏,晏子受礼。” 莫——暮 其——箕 要——腰 2、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完全同音同义,就叫做“异体 字”。异体字是因为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而形成的,异 体字的存在也与人们写字时求新求异求美的心理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形体结构在发展中形成的类型有哪几大类汉字的形体结构在发展中形成的类型有六大类: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
六大汉字形体结构详细说明
1、甲骨文:据考古发现,汉字最早成体系而流传至今的就是甲骨文,甲骨文指的是在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文字。
古代人称铜为“吉金”,所以把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3、篆书: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椽书”,也就是“官书”,篆书可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
4、隶书:始于秦朝而盛于汉朝,所以隶书也称为“汉隶”,经过西汉二百多年到东汉时隶书才算完成,象形的形貌消失,使文字完全失去了图画的色彩。
5、草书:草书是与汉隶并行的一种字体,人们为了提高书写效率,吸收了战国时期“草篆”的某些简省的写法。
6、楷书:楷书是取代隶书而通行的一种字体,由隶书演变而来。
楷书笔画平直,结构方正,书写方便,楷书在东晋逐渐取代了隶书,成为通行至今的正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