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的最新评价
普京到底如何评判斯大林和他脆弱的俄罗斯民族主义

大红袍特点介绍作文说起大红袍,那可真是茶中的“明星”。
我第一次接触大红袍,还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
那天,朋友神神秘秘地从柜子里拿出一小包茶叶,一脸得意地说:“今天让你们尝尝好东西,这可是正宗的大红袍!”我当时心里就嘀咕:“不就是茶叶嘛,能有多特别?”朋友熟练地开始泡茶,我就在一旁好奇地盯着。
只见他先用热水把茶具冲洗了一遍,说是为了温杯洁具。
然后,他把茶叶放进茶壶,那茶叶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看起来就不一般。
接着,朋友用沸水高冲,瞬间,茶香就像被唤醒的小精灵,一下子充满了整个房间。
那股香气,不是那种刺鼻的香,而是一种醇厚、深沉的香,带着点炭火烘烤后的独特味道,还有一丝丝的花果香在里头,闻着就让人心情愉悦,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花香和果香的果园。
泡好之后,他给我们每人倒了一杯。
我迫不及待地端起来,先看了看茶汤。
哇,那汤色橙黄明亮,就像秋天的阳光一样温暖而清澈。
轻轻抿上一口,哎呀,那滋味,别提多美妙了!刚开始的时候,能感觉到微微的苦涩,但是很快,那种苦涩就转化成了甘甜,在嘴里蔓延开来,就像一场味蕾上的奇妙旅行。
我细细品味着,发现大红袍的口感特别丰富。
它不像有的茶那样清淡,而是有一种厚重感,仿佛每一口都包含着丰富的故事。
茶汤在嘴里滑过,能感受到一种顺滑的质感,就像丝绸轻轻拂过肌肤。
而且,那种回甘持久而悠长,喝完一杯,嘴里还留着那股甜甜的味道,让人忍不住一杯接一杯地喝。
朋友在旁边笑着说:“这大红袍啊,不仅好喝,对身体也有不少好处呢!”我好奇地问:“都有啥好处呀?”朋友掰着手指头说:“它能提神醒脑,让你工作学习更有精神;还能消食解腻,吃了大鱼大肉之后来一杯,特别舒服;而且据说还有抗衰老、降血脂的作用呢!”我一边听着朋友的介绍,一边继续品味着大红袍。
这时候,我才发现,大红袍的茶叶在杯底舒展开来,叶片完整而有弹性,就像刚刚睡醒的美人,慵懒而迷人。
后来,我自己也买了一些大红袍回家。
每天工作累了,就泡上一杯,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的风景,慢慢地品味。
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

说 斯 大 林 对革 命 无 限 忠 诚 , 气 太 粗暴 , 议 把 他 调离 党 的总 书 记 职 务 。在 列 宁 脾 建
去 世 后 的 一 段 时 间 里 , 内 的反 对 派 对 他 颇 有 微 辞 , 总 的 看 . 会 上 对 斯 大 林 党 但 社
的 负 面 评 价越 来 越 少 , 正 面 评 价 越 来 越 多 , 而 最终 推 到 极 至 达 到 了 神 化 的地 步 。 形 成 了 对他 的个 人 崇拜 。 12 9 9年 l 2月 2 1日 , 斯 大 林 5 在 0岁生 目的这 天 , 联 苏 报 刊 刊 登 了 大 量 歌颂 斯 大林 的 文章 , 乎 异 口 同声 地 说 :斯 大 林 是 列 宁 的 惟一 几 “ 助手”是“ 宁事业 的惟_继承人 ”是“ 着的列 宁” , 列 一 , 活 。在 13 94年 召 开 的联 共
多种 评价 同时 并存 .
在俄 罗斯 出 现 的对 斯 大 林 的评 价 要 么是 个 人 行 为 ,要 么 是特 定 人 群 在 特 定
1 2霞 28 o 0. 01 1
时 间 的行 为 。 对 斯 大 林 的这 种 与 俄 罗斯 对 大 国 、 国及 其 缔 造 者 的期 待 相 适 应 强 的评 价 , 映射 出的 不 是 社 会 发 展 模 式 向苏 联 回 归 的 诉 求 。 比如 . 会 重 新服 从 共 不 产党 的一 党 领 导 , 会 重新 实行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 不 会 重新 确立 马克 思 列 宁 主义 不 也 的 官 方 意识 形 态 。俄 罗 斯 社 会 发 展 有 很 大 的 包 容 性 , 比如 俄 共 仍 是 最 大 的 反对
( 十七 大 上 , 大 林 被称 为 “ 才 的 领 袖 ” 代 表 们 高 呼 “ 大 林 万 岁 ” 13 布) 斯 天 , 斯 。 9 8年 出版 的《 共 ( 党 史 简 明教 程 》 是美 化 和 神 化 斯 大林 的集 大 成 者 。在 14 联 布) 更 9 8年 出 版 的《 大 林 传 略 》 , 斯 中 斯大 林 成 为 “ 类 最 伟 大 的 天 才 ” “ 伟 大 的领 袖 ” 人 、最 。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思潮的社会文化原因

些重要 的历 史 和现 实原 因: 斯 大林 取 得 了 战争 的 胜 “
利”、斯大林建设 了强 大的国家” “ “ 、 斯大林时代构建 了和
谐 高 尚的道德生活 图景 ” “ 、 它是 俄罗斯社会危机 的反映 ” 等等 。在对这些 因 素进 行深 入思 考 的同 时 , 些属 于社 一
收 稿 日期 :0 1 0 2 2 1 — 3— 5
、
社 会 文 化 视 角 下 的 重 评 斯 大
林 思 潮
众所周知 , 同社会 制度和政 府决策 相 比, 社会 文化现
20 0 9年 l 2 2月 11 3是斯大林诞辰 10周年纪念 1 , 3 3 在 承认斯 大林 的影 响正逐 渐 扩大 这一 客观 事实 的 基础 上 ,
俄 罗斯对斯 大林及其 主义 的关注达 到 了颠 峰 。民众 清醒 地 了解并 反思过他的错误 , 还是有 “ 但 几乎一 半 的俄 罗斯
一
建少先队” “ 、苏联解 体是 2 世 纪最大 的政 治灾难 ” O 等等
主题 思潮不断产生 的原 因又在哪 里呢?俄罗 斯人 的社 会 良心在社会转轨 带来 的 巨大 阵痛 中被激 发 出来 , 他们 期 望俄 罗斯重新 强 大起来 。而恶 劣 的社会 环境 , 人担 忧 令
的社会发展状况 , 歧路 上徘 徊 的社会 道 德观念 ……这 在
一
俄罗斯学界 和民众对斯 大林 和斯大林 主义 的重新评
价始于本世纪初 , 股思潮 在 2 0 这 0 3年 , 即斯 大林 逝世 5 O
周年之 际达 到 一个 小高 潮。此后 的 几年 间 , 多 的正 面 更 舆论导 向向着斯 大林 和 斯大 林 主义 回归 , 尽管 不 同 的意 见仍然在一 定范围内存在 。
俄罗斯为什么清算斯大林

俄罗斯为什么清算斯大林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俄罗斯著名《消息报》采访时,就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表示说:“如果谈到应如何评价斯大林时期的统治这个问题,那么实际上从新的俄罗斯诞生以来,这个评价就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斯大林针对自己的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虽然说他在管理国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虽然在他的统治下,前苏联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对于自己的人民所犯下的罪行是无法饶恕的”。
对斯大林功过的评价,在俄罗斯隆重纪念卫国战争65周年引起了关注,俄罗斯总统的这个客观评价,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
由于中苏关系的密切,中国特别是毛泽东时代对斯大林一直是敬仰有加,为斯首是瞻。
毛泽东更在斯大林七十大寿上声称:斯大林是我们敬爱的父亲和导师!没有共产国际的成立和帮助,中共是不能有今天的。
斯大林是我们敬爱的父亲和导师!乍听之下,斯大林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
但随着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出台,斯大林真实的历史面目被还原了。
斯大林去世后,特别是贝利亚被捕后,30年代下半期和40年代初国家安全机关迫害党政干部、伪造案件、刑讯逼供的罪行被揭露出来,在广大群众中引起极大义愤,那些受害者家属纷纷给苏共中央主席团写信,要求重新审查历史上的冤假错案。
1955年秋,苏共中央主席团不得不责成苏联总检查院处理这类案件,给无辜受害者平反昭雪。
苏联总检查院遂会同国家安全委员会开始重新审查肃反期间发生的一些重大案件,给许多党政和共青团干部作出平反决定,并把所有有关材料和文件移交党的中央检查委员会来决定被平反者的党籍问题,最后由苏共中央主席团对整个案件作出处理决定。
1955年12月31日,主席团举行会议,讨论了30年代发生的种种迫害事件,并决定成立以中央书记波斯别洛夫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研究有关迫害的各种材料。
在主席团会议上,委员们严肃认真地讨论了斯大林的问题。
赫鲁晓夫直接提出:“我们有没有勇气讲事实真相?”米高扬、波斯别洛夫和谢罗夫引证具体事实指出,斯大林直接领导了大规模的恐怖活动,向市、州、共和国提出了逮捕名额,并亲自批准了“通知单”。
俄罗斯重新评价斯大林_吴恩远

¹
ı ½º¿ -ÏÄ À¿ ±Ê ¶ ÉÄ À? 载俄 文网 站 / 俄 罗斯 杂志 0 ( / Šà üº » ¸Å ¿ ±½ 0 ) , 2003 年 3 月 5 日。
º ± ´½± ³º¶ : C½À³À TÀ³ ±Âº Ê Å CÄ ±½º ¿ Å, ,
2002´ .
一
重评斯大林的时代背景
( 一 ) 是当前俄罗斯存在的社会危机的反映
# 173 #
历
史
研
究
2003 年第 5 期
2003 年 3 月 5 日 , 俄罗斯举行 / 我们怎样认识斯 大林0 圆桌会议。参加者有俄罗斯 / 发展 研究所0 基 金会主席 维 克托 # 米 利塔 列 夫、著 名 政治 家 齐 普科、 莫斯科大 学哲 学 人类 学教 研 室副 主任 弗 # 吉 列 诺克、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阿# 涅克 列萨、 / 欧 亚党0 领袖阿# 杜金等人。弗# 吉列诺克教授认 为今天俄罗 斯 的社会秩序 的混 乱、生活 普遍 不 稳定 / 未 必能 和 10 世纪相比。 0 齐普科教授 指出 : / 今天俄 罗斯年轻人 对 斯大林主义兴趣的增长和试图重新评 价历史 , ,是 俄 罗斯现实存在深刻的社会危机的反 映。可以说 500 年 来俄罗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衰弱。俄 罗斯的年轻 人 比其他人更尖锐感受到国家的衰落和 混乱 , 在他们 中 间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国家强大、民族 复兴的感 情。在 这样的条件下产生了对斯大林的向往。 0¹ 2002 年出版 了由 扎 格拉 维 耶写 的 5 说 给斯 大 林 同志的话6 一书。出版社 介绍该书 时写 道 : / 今天 的 俄罗斯无论是左派或者右派对斯大林的 兴趣都在日 益 增长 , 这是由于国内悲剧性的生活状 况所引起。俄 罗 斯遭受着贫 穷 , 人民 因此 把视 野转向 苏联 历史 光辉、 强大的一页和它的领袖斯大林。 0º 近年来俄罗斯国际地位日渐式微也 使他们怀念 斯 大林时代的俄罗斯大 国地位。 5 消 息报6 指出 , 只 要 扼住俄罗斯的咽喉的手没有松开之时 , 斯大林就会 在 所有人的心中活着 » 。 ( 二 ) 斯大林与 / 稳定0 、/ 秩序0 连在一起 莫斯科大学 教授 弗# 吉 列诺克 认为 : 在任 何历 史 阶段俄罗斯民众都希望社会和秩序的 稳定 , 而在他 们 心目中的印象 , 斯大林 是牢固 地和 / 稳 定0 、 / 秩序0 连在一起。可 以 说在 俄 罗 斯 , 只 要 存 在对 秩 序 的 需 求 , 就会产生 对 斯大 林 主 义 的强 烈 需 求。他 特 别 强 调 , 这是其中内在逻辑因素的作用 , 尤 其是现在在 恢 复传统价值观念 : 家庭、信仰、祖国 的时候。如果 借 口全人类或者文明社会的价值观使家 庭、信仰的观 念 消失 ; 借口 所谓的 / 改革0 而使国 家的概念消 失 , 那 就特别需要加强斯大林主义。要实现现 代化必须使 秩 序制度化 , 就需要相应的权威 , 俄罗斯 特别需要严 厉 的整顿秩序的机构 ¼ 。 2003 年 2 月 27 日 , 基里尔# 亚基梅茨在 5 斯大林 先生万岁6 一文中写道 : / 目前 20 岁一 代的人更希 望 国家强大和有秩序 , 而这些恰恰是现在 的俄罗斯所 缺 的。对这一代人 , 苏维埃政权和斯大林 在其心目中 是 不坏的象征 , 如果历史地看 , 苏维埃政 权在俄罗斯 历 史上是光荣的时代 , 而斯大林则是最后 一个伟大历 史 人物。那时候国家是强大的国家 , 领袖 们都是天才 的 管理者 , 在国家如此有效率的建设中 , 有所牺牲是 不 可避免的。 0½
俄罗斯在“重新评价”斯大林吗?——兼谈《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教师参考书》对斯大林的评价

总第 11 6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Ru sa t d e s in S u i s
No 1 F b 2 0 . , e . 01
Ge No.1 n. 61
俄 罗斯在 “ 重新评价 "斯大林吗 ?幸
— —
兼谈 《 罗斯现代 史 (9 5 2 0 )・ 俄 14 - 0 6 教师参考书》对斯大林 的评价
大量事实表明民族爱国派对斯大林的评价有大幅度的提升但也仅仅是从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的立场来肯定斯大林的而从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观点看他们评价斯大林的基本性质未变因此这并未构成对斯大林的重新评由于民族爱国派当前在俄罗斯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派别而且该派对斯大林的观点和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民众所以对该派政治态度的分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解剖一个典2007年出版的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教师参考书
评 ”斯大 林 的 问题 ,只 存在 某些 方面评 价 上的变 动和 调整 ,这 变动 只是局 部性 的 ,
不 是整体 性 的、全 面 的评价 的变 动 ;只是 某种程 度 的量 的变动 ,不 是质 的 “ 本 评 基
案 ”的意 味 ,是评价 的大 变动 ,可 以说 是从 头到脚 ,从 上到 下 ,翻个 个儿 的评 价和 变动 。
此 外 ,对斯 大林 这样 的政 治领袖 人物 的评 价 ,都还 有一 个观 察 的立场 和观 点 的 问题 。我们 应 是从 马克 思主义 的观 点 、无 产 阶级社 会主 义 的立场 出发 ,来观 察 俄 罗 斯 目前对 待斯 大林 的态度 是不 是属 于 “ 重新评 价 ” 的变 动 ,而不 是从 别 的什么 观 点 和立 场来观 察 这个变 动 , 比如 说 ,就不 能从 大俄 罗斯 民族主 义或 其他 主义 出发 ,去 观察 这种 评价 的变 动 。这样 ,只有 把概念 的界定和 观察 问题 的观 点立 场这 两个 方面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

俄罗斯重评斯大林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和民众涌现一股重新评价斯大林的思潮。
2003年3月5日,在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这股思潮达到一个高峰。
苏联解体以来,围绕斯大林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但这一次的特点,正如《消息报》指出:“在人民领袖斯大林逝世50周年之际,为他恢复名誉完全成为有组织的行动。
”同时,如果说过去对斯大林的情感主要在老一辈人中,现在则呈现出向俄罗斯年轻人转移的倾向;如果说过去主要是共产党人纪念斯大林,现在则扩大到其他党派和民众。
2002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说:“斯大林是一个独裁者,这毋庸置疑。
但问题在于,正是在他的领导下苏联才取得了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一胜利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名字相关联。
忽视这一现实是愚蠢的。
”可见,目前俄罗斯对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引起了相当层次、相当范围的关注。
俄罗斯共产党对此观点十分鲜明。
早在1999年12月21日,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拜谒斯大林陵墓时的讲话对斯大林的评价就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他说,斯大林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史,而且是整个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
2003年3月3日俄共在莫斯科“巴库”电影院举行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动,整个晚会响彻歌颂斯大林的歌曲。
人们纷纷表示:“不准玷污历史”,而把斯大林时代的大清洗只看作是“过火”行为。
据最新统计,重新肯定斯大林已经不局限于共产党(占该党被调查者75%),最多的是自由民主党(占该党被调查者83%),在亲总统的俄罗斯政党“统一俄罗斯”中肯定斯大林者也占到被调查者的58%。
2003年6月10日,《真理报》、《消息报》等多家报纸报道:“统一俄罗斯”诺夫戈罗德分部在当天会议上,将其报纸《我们的时代》主编阿·维诺格拉多夫开除出党,因为他一个月前在报纸上发表攻击斯大林的文章,“犯了政治错误”。
甚至在右翼党派“苹果”党中,肯定斯大林的也占41%。
至于俄罗斯民众在这方面的观点,据国际文传2000年4月21日统计,在问卷调查中,对俄罗斯20世纪最有影响的政治家评价,居第一位的是斯大林,占被调查人中11%;其次是列宁,占1 0%;普京居第三位,占6%。
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与重评斯大林思潮分析

俄罗斯反思苏联历史与重评斯大林思潮分析吴恩远内容提要 关于俄罗斯是否存在着重评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的思潮,学界看法不一。
本文认为,俄罗斯社会不仅存在着重评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的思潮,而且愈演愈烈。
本文回答了关于当前俄罗斯社会有无对苏联历史和斯大林的重新评价、这个评价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其实质到底是什么等一系列热点问题,阐明了探讨该问题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俄罗斯 重评历史 斯大林 思潮笔者在!历史研究∀(2003年第5期)、!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8期)曾发表!俄罗斯重评斯大林∀和!还历史公正###俄罗斯对全盘否定苏联历史的反思∀等文。
时间过去两年了,俄罗斯社会重评苏联历史、重评斯大林的思潮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反而愈演愈烈。
也有不同看法。
以!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发表!俄罗斯是在呼唤∃铁腕%、呼唤强权∀&一文为代表(以下简称∃呼文%),认为目前在俄罗斯根本不存在对斯大林的∃重评%思潮,甚至∃∋当今(否定斯大林的资料实际上还更多一些%)。
对历史事物不断的重新认识和评价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论。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历史研究就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不断的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以期逐渐接近真理。
因此,史学界存在着多年形成的一些争论焦点,如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分期、资本主义萌芽、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等问题,并对此反复争辩和重新评价。
当我们说对某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某一阶段有了新的评价和认识,非常正常。
特别是在当今俄罗斯新的历史档案材料不断被披露、社会又处在急剧动荡变化的情况下,出现对斯大林等苏联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重新评价的思潮,从认识论看完全不必奇怪。
当前俄罗斯社会有无对苏联历史、对斯大林的重新评价,这个评价与以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马龙闪:!俄罗斯是在呼唤∃铁腕%、呼唤强权∀,载!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
)仅2005年7月7日俄罗斯一个网站(www.yandex.ru)的统计就有1884147页有关斯大林的论著,而每页平均有8至9篇(部)文,按这样计算至少约有上千万篇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的最新评价俄国学者对斯大林的最新评价王丽华斯大林是20世纪影响最大、争议也最大的人物之一。
在苏联,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到现在,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
近几年来,尤其是在纪念斯大林50周年之际,俄罗斯又掀起了有关斯大林是非功过的热烈讨论。
一2003年2月,俄罗斯“舆论基金会”做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人仍然对这位前苏联领导人看法不一。
在被调查的1500人中,有36%的人认为斯大林“功大于过”,29%的人持相反意见。
32%的人赞扬斯大林使苏联“井然有序、工业发展,成为令人骄傲的伟大国家”,41%的人则仍然将斯大林与大迫害和劳改营联系在一起。
普京对斯大林保持低调,他在斯大林诞辰纪念日时,曾经举杯赞扬斯大林。
但是在公开场合普京却和共产党人不一样,他从未对斯大林表示支持。
俄罗斯共产党对斯大林的评价一直观点鲜明。
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向斯大林敬献花圈仪式结束后对记者说,斯大林是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和军事统帅。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人民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久加诺夫在俄共2003年3月3日举行的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活动上又说,“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没有完成斯大林的遗训——保住苏联这个伟大的国家。
但我确信,无论发生什么情况,胜利都将属于我们。
因为我们的国家不可能没有社会主义和苏维埃政权而存在。
”了这个国家的工业化,并增强了这个国家的实力,而当他离开人世时,带走的仅是一件衬衫和两件外套,与今日在瑞士银行开设秘密帐户的当权者相比,他看来有点儿像是耶稣基督式的人物。
”当然,对斯大林也有许多截然相反的看法。
在调查中,当问及听到斯大林的名字首先会想到什么时,42%的人说,他们得到的是消极印象:饥荒、恐怖、镇压和内务部劳改局。
苏联元帅、卫国战争中著名的战略家之一伊万·巴格拉米扬赞扬斯大林作为最高统帅具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和惊人的甚至神奇的记忆力,能很快概括各种建议的实质,加以总结并迅速作出正确决定,但与此同时,也指出了斯大林的独断专行和大规模清洗。
对后者巴格拉米扬持谴责态度。
2003年3月初《独立报》发表了一篇访谈文章《斯大林昨天逝世》,记者访问了部分作家对斯大林逝世的反应。
当记者问“按照您的看法,1953年3月5日以后俄国的生活是否有了变化?此事对俄国文学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时,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说,斯大林之死对国内生活起了非常好的作用:几百万人从集中营中解放出来,数以亿计的人摆脱了恐惧。
可惜的是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迄今没有摆脱奴隶的心态。
当然他的死对新文学的产生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在斯大林生前是无法产生的。
作家维克多·叶罗费耶夫说,“形势根本改变了。
1953年3月以前,我们生活在不断枪毙人的古拉格群岛,每个人随时都会被消灭。
从1953年3月起……不管怎么说总算得到了自由……斯大林的死是国家的机遇,这个国家已经被他搞得濒临死亡。
我们把暴君逝世50周年当作某种事件来纪念,这是一种耻辱。
我觉得,他这样作践自己的人民,已经走上绝路。
我走遍了全世界,没有看到过这种几乎被自己的统治者所消灭的人民,其中被消灭的还有最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民还继续爱戴和神话这个统治者。
”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说,“在生活中,斯大林的宇宙毁灭了。
总的说来,依我看,斯大林时代在文学上还会长期继续得到反应。
”作家塔·托尔斯塔雅说,“这是幸事,我要为斯大林不再存在而庆祝。
这个长生不老的凶狠的瘦老头消失了,多大的好事啊!据某些史料,他不是死于3月5日,而是3月1日——乌拉,春天来了,它带来了幸福!”彼得堡大学经济系教授施罗卡罗德在给中国友人的信中说,“如果说10年前出现过‘恢复名誉的浪潮’,斯大林主义的牺牲者成了英雄,斯大林及其拥护者受到各种各样的批判,那么现在也可以看到这种潮流,但与此同时左派越来越活跃了。
他们拥有自己的广播电台(如“言论”)、报纸(首先是《苏维埃俄罗斯》、《明天》、《真理报》)等等。
他们越来越积极地在出版物中出现。
最近印制良好的卡尔波夫的关于斯大林的书《最高统帅》几乎成了畅销书。
这是为斯大林辩护的书。
它带有政治性,而不具有科学性。
不过在我们这里,这种书是很风行的。
当局对左派和右派的观点保持中立。
这是意识形态问题,据我看,当局不很感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目前俄罗斯对斯大林的评价已经引起多层次的广泛关注,有些评价反映出一种对俄罗斯现状不满的怀旧现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是苏联解体以来,国内悲剧性的生活状况使俄罗斯人遭受着贫穷和混乱。
俄罗斯目前存在的深刻社会危机使人民产生了希望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的强烈感情。
因此他们把视野转向了苏联历史中光辉的一页和铁腕人物斯大林。
另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清楚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苏联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人们怀念苏联的强大、怀念斯大林时代苏联的大国地位。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出现各种形式的纪念斯大林的活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普京执政的今天,俄罗斯是不会倒退到斯大林时代的。
二2003年,由纪念斯大林逝世50周年而引发的对斯大林问题的讨论,同以往一样,大体上也是存在两种基本观点,但是今年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这就是一些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对斯大林给予了肯定。
他们认为,过去强加给斯大林的几大罪名应从历史学的角度重新作出评价。
下面就人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一)斯大林与列宁的关系历史学家罗·麦德维杰夫过去曾提出:斯大林主义的一切消极现象,不能由列宁来负责,斯大林主义是对列宁主义的粗暴歪曲和篡改。
亚·季诺维耶夫在他的《世纪伟人》一文中发表了与此完全相反的观点,充分肯定了斯大林的历史作用和对列宁主义的发展。
他说:“在斯大林年代,苏联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宣传总把斯大林描述为‘当今的列宁’。
现在我认为这种描述是正确的。
当然,列宁和斯大林之间有不同的地方,但有一点毕竟是主要的,这就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建设现实共产主义的实践中,斯大林主义都是列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这一思想体系作了最好的阐释。
他是列宁忠实的学生和继承人。
不管他们之间的具体个人关系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历史人物。
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苏共二十大后,人们开始把斯大林和列宁对立起来,把斯大林主义看成对列宁主义的背离。
斯大林确实‘背离了’列宁主义,但并不是从背叛意义上的背离,而是从对列宁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意义上的背离,斯大林的贡献之大,使我们不能不公正地说斯大林主义是一个特殊现象。
”“列宁的伟大历史作用在于:他制定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体系,建立了以夺取政权为目标的职业革命家组织,领导了一支准备夺取政权和保住政权的力量……并冒险夺取了政权。
因此他为在俄国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但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是在列宁去世后,即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
”“由此我们可以断言,没有列宁就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没有斯大林也就不会出现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共产主义社会。
”“20世纪将被称为列宁和斯大林的世纪。
”过去俄罗斯学者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斯大林的理论同列宁主义的关系问题。
总体上看,大都强调斯大林主义和列宁主义是对立的,说斯大林把列宁主义学说庸俗化了,甚至说斯大林歪曲和篡改了列宁思想,他承认的不是真正的列宁主义。
季诺维耶夫对此有相反的看法。
他认为,斯大林没有歪曲和篡改列宁主义,而是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创造,是在马克思和列宁没有制定过任何方案的情况下,建立起新型的由全国千百万人民大众参与的社会组织。
这是把千百万人联合到一个拥有新型的社会结构和崭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的共产主义集体之中的史无前例的过程,是建立一种使千百万人拥有新的心理和新的思想的新生活方式的过程。
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阿·涅克列萨指出:斯大林的贡献是试图在苏联建立一种新的模式,按照一种新观念安排生活。
莫斯科大学历史学副博士瓦·萨哈罗夫在他的《论斯大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贡献》一文中,也肯定了斯大林在民族问题、工业化问题、集体化问题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问题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关于大清洗过去一直认为,斯大林把大量人民内部矛盾和党内矛盾说成是敌我矛盾,发动大规模的“清洗”运动,制造了大量骇人听闻的冤假错案,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是斯大林的罪状之一。
但是最近俄罗斯对此问题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
在2003年3月4日举行的“没有斯大林的50周年”圆桌会议上,斯大林时期的人民委员尼古拉·巴伊巴科夫发言,对领袖做了全面称赞。
在他看来,大清洗的罪过根本不在斯大林,而在贝利亚和卡冈诺维奇。
斯大林的另一个孙子叶夫根尼说,“直到30年代时期,我的祖父都被那些托洛茨基犹太分子包围着,这些人巧妙地操纵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正是他们这些人将人们赶往古拉格集中营,只有在斯大林叫人处决了这些人后,这种行为才被制止。
”季诺维耶夫说,“任何政权不经过大规模清洗都不能确立起码的社会秩序。
”“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形成本身必定伴随着在社会的所有领域、国家的所有地区(包括政权机构、管理机构和惩戒机构在内的各级官僚机构本身)的犯罪的大爆发。
”“粗制滥造、坑蒙拐骗、野蛮耍横、贪污受贿、酗酒成风、滥用职权等这些在革命前就已经泛滥的恶癖变成了苏联人普遍的生活方式。
党组织、共青团、宣传部门、教育机构等作了巨大的努力来干预这些不良行为。
它们的确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在没有惩戒机制时它们却显得软弱无力。
斯大林的大规模清洗制度是新社会为对付日益增长的各种犯罪现象的泛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我保护体系。
这种体系逐渐变成一种在新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新社会进行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
”(三)斯大林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胜利在纪念斯大林忌辰之际,有人认为,以往在谈到卫国战争这段历史时,有些著作歪曲和伪造历史真相,抹杀斯大林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对斯大林进行无情的攻击。
2002年俄罗斯出版了《斯大林统帅》一书。
作者在评价斯大林作为伟大统帅的作用时说:斯大林在战争的全过程中善于选择主攻方向;发动战役表现出突然性、适宜性和坚定性;能巧妙地调兵遣将。
季诺维耶夫在他的文章中指出,1941—1945年反德国法西斯的战争是对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本人的最大考验。
应该说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经受住了这一考验,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战争的伟大胜利。
“有人说斯大林没有使国家做好迎战准备。
事实上,斯大林从当政一开始就意识到,我国不可避免地要遭到西方的进攻。
从希特勒一上台,斯大林就意识到,我国将不得不同德国人打一仗。
……斯大林不仅预见到这一点,而且还要求国家做好战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