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97例临床特点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专家共识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专家共识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方案专家共识乳腺癌是影响女性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骨骼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60%~75%o研究发现激素受体阳性型乳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

乳腺癌骨转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溶骨性病变,少数患者表现为溶骨成骨混合性病变。

骨转移灶破坏骨的生理结构与机械强度,常伴有中重度骨痛,严重者可发展为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灶形成的软组织包块可对周围重要神经血管形成压迫,导致肢体局部功能丧失。

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及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ke1.eta1.-re1.atedevents,SREs)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自主活动能力及生存质量。

骨放射性核素显像(ECT)是骨转移筛查的最常用方法。

另外,影像学评估还有X线检查、CT、MR1.PET-CT等;对疑似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还应进行病理学及生物化学标志物评估。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作为一种终末期全身性恶性疾病,治疗应以全身治疗为主。

其中,内分泌治疗、化疗、抗HER-2药物治疗为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基本治疗方式,新型靶向治疗如PARP抑制剂、TrOP2靶点的抗体藕联药物、CDK4/6抑制剂、PI3K∕mT0R通路抑制剂等在特定患者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1.1和CT1.A4在乳腺癌特别是三阴性乳腺癌中显示处一定疗效,双磷酸盐及地舒单抗可用于预防和延缓骨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

合理的局部治疗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转移相关症状,手术和放疗是骨转移局部治疗的有效手段。

此外,完善的疼痛管理和关怀支持治疗不可或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流程见图1。

乳腺癌骨转移治疗流程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一般状态、月经状况、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激素受体状态和HER-2状态、既往治疗情况(疗效、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无病间期、肿瘤负荷(转移部位和数量)等因素,并应根据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是否有快速控制疾病和(或)症状的需求,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

乳腺癌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析

乳腺癌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析

乳腺癌病理特征和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10-23T16:23:43.8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8期供稿作者:程雄飞1 李珍2(通讯作者)[导读] 本研究青年组和中老年组乳腺癌病理类型均以浸润性癌为主,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性,但青年组所占比率高于中老年组。

程雄飞1 李珍2(通讯作者)(1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十堰 442000)(2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病理科湖北十堰 442000)【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差异,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

方法回顾性分析十堰市太和医院75例年龄≤35岁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且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146例3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青年女性乳腺癌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诊治时分期偏晚,病理类型以浸润性癌为主。

青年组ER、PR阳性率低于中老年组(分别为39.75%、36.45%;58.57%、46.26%,P<0.05),HER-2阳性率高于中老年组(分别为65.27%;40.33%,P<0.05),青年组HER-2阳性率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多而升高。

结论青年组患者较中老年乳腺癌侵袭性强、预后差。

HER-2表达状况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且HER-2表达情况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早期诊断有助青年女性乳腺癌的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青年女性临床特征病理特点【中图分类号】R73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8-0015-02 近年来乳腺癌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目前临床报告多将年龄≤35岁的乳腺癌称为青年乳腺癌。

研究报道,青年乳腺癌预后较其他年龄阶段的乳腺癌差[1]。

造成这种差别可能与这两个年龄段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的不同有关,例如青年患者乳腺癌病灶的体积大、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表达高等,而老年乳腺癌则相反[2-3]。

骨转移癌的诊疗和治疗

骨转移癌的诊疗和治疗

(四)诊疗
❖ 当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患者出现骨破坏时,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 可能,但有22.6%-30%旳病例缺乏恶性肿瘤病史,应对这些 未知起源转移瘤病人进行原发肿瘤旳诊疗。
❖ 1. 年龄、病史及发病部位:在40岁以上旳病例中,骨转移瘤旳发 生率远高于原发骨肿瘤。骨转移瘤一般位于四肢骨旳近端或脊柱。 未知起源骨转移瘤,多数来自肺或肾,所以经过对胸腹腔脏器旳 检验,可能发觉多数旳原发肿瘤。
微创治疗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骨转移瘤旳治疗中逐 渐发展起来。微创手术常可在局麻下进行,和 常规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 费用低旳优点,对于多处转移、一般情况比较 差旳患者尤其合用。
放疗
局部放疗是治疗骨转移非常有效旳措施, 对于80 %~90 %旳患者具有明显旳止痛效 果。其作用机理是放射线克制或杀伤肿瘤细胞, 阻止对骨旳侵袭破坏,提升成骨细胞活性,增 长胶原蛋白合成形成新骨。放疗常需要配合手 术等其他治疗,单独应用多见于:①无法耐受 手术,预期生存期短于6个月;②病理骨折风险 较低;③脊柱病变无明显脊柱不稳和神经症状; ④骨盆肿瘤未累及髋臼,无明显功能障碍者; ⑤对放疗反应敏感旳肿瘤。
❖ 5. 病理诊疗:除以上检验外,还经常需要经过病理检验明确诊疗, 结合免疫组化可取得更多原发瘤信息。与临床病史及其他检验结 合可在高达72%旳病例中辨别肿瘤细胞旳起源。
(五)治疗
对骨转移瘤应采用综合性治疗,涉及手术、 放疗、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对原发病旳系统 治疗(全身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疼痛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等。
疼痛治疗原则
❖ 一、口服用药 ❖ 二、按阶梯用药 ❖ 三、按时用药 ❖ 四、个体化给药 ❖ 五、注意详细细节
谢谢!
❖ 2. 体格检验:仅有约8%旳病例经过体检能够发觉原发肿瘤。体 检旳要点应放在前列腺、乳腺、甲状腺和腹部,这么有可能取得 较多提醒。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全身骨显像影像分析

乳腺癌术后骨转移~(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注射液全身骨显像影像分析
化 收 缩 及 浸 润 , op r 带 增 生 扭 曲 所 致 。 本 组 有 2 C oe 韧 2例
[ ] 全 国肿 瘤 防治 办公 室 , 国抗 癌 协会 . 国常见 恶 性 肿 瘤 2 中 中
诊 治规 范 [ . 京 : 京 医科大 学 出版 社 ,9056 M]北 北 1 :—. 9 [] 冯敢生 , 萍. 视乳 腺影像学 []临床 放射学 杂志 , 3 韩 重 J.
C T值 常 增 加 5 u 以 上 , 诊 断 乳 腺 癌 的 重 要 标 准 0H 是
之 一 。
2 13 钙化 : 性钙 化为 乳腺癌 的特 征之 一 , 时 单凭 这 .. 恶 有

特 征 即 可 确 定 诊 断 。 有 文 献 报 道 3 % 的 乳 腺 癌 在 x l
线 上可 以发现 钙化 , 化 可发 生 在 肿块 中 、 钙 肿块 边 缘 和 肿 块外, 也可 发生 无 肿 块 的单 纯 簇 样 钙 化 。本 组 钙 化 灶 达 2 9例 , 现 为泥 沙 样 、 表 短棒 状 , 簇 或 多 簇 , 在 或 聚 拢 。 单 散
本组 H C R T对 钙 化 的 显 示 , 别 是 泥 沙 样 钙 化 的 显 示 明 显 特
总之 , C HR T能 提 高乳 腺 癌 直 接 和 间接 征 象 的显 示
率 , 组术 后病 理标 本 与 HR T图像 对 比观 察 , 乎 能 显 本 C 几
示 与大 体标 本相 似 的
2 0 .0 1 : -. 0 1 2 ( ) 56
[ ] 周 定 中 , 光 春 , 林 , . 腺 癌 钼 靶 x线 、 C 4 彭 李 等 乳 S T诊 断 与 病 理 对 照 研究 [ ] 湘 南 学 院 学 报 : J. 医学 版 ,0 7 9 1 : 20 , ( )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治疗创造奇迹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治疗创造奇迹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多发于40—60岁之间绝经期前后的妇女。

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低,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到了晚期,甚至出现扩散转移。

骨转移是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极大,而中医治疗安全、无副作用受到很多患者的欢迎,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乳腺癌骨转移中医治疗创造奇迹吧。

中医治疗癌症从患者的角度上出发,能够有效的考虑到患者自身的承受能力,同时还能够全面的去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

通过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抗癌中草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使肿瘤迅速缩小、改善患者血尿、疼痛的情况,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破坏其生长环境使其肿瘤细胞完全失去繁殖能力,对正常组织没有伤害,同时改善患者进食的情况,大大延长存活时间,减少痛苦,提高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治疗乳腺癌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不只是局限在缩小肿块、消灭肿瘤细胞本身,更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相协调的全身情况来考虑。

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疗效持久稳定。

通过下面这位患者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的效果患者情况:陈林凤,女,66岁,洛阳市涧西区人,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经历:2008年7月,陈林凤在洗澡时发现左乳房有个凹陷的“坑”,随后在洛阳市乳腺病医院确诊为乳腺癌。

确诊后,陈林凤做了两次手术切除,以及6个疗程的化疗。

由于臀部疼痛,无法站立,2008年11月29日就医检查的陈林凤又被告知出现骨转移。

复发后,陈林凤又按照医生要求做了2个疗程的化疗。

此时,骨转移及严重的毒副反应令陈林凤的身体虚弱,下不了床,走不了路,极度绝望的陈林凤开始安排后事。

康复历程:2009年1月5日,不愿意放弃的女儿拉着陈林凤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寻求中医治疗。

袁希福院长一边为其开具药方,一边对陈林凤进行开导,让陈林凤当场热泪盈眶,“求医半年来,我都没有碰到过说话这么和和气气的医生。

老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

老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

( 编辑a 栾a 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文章编号: O@@@"2/@/ ( 1@O@ ) O/"O2@D"@O
个案与短篇
老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
李a 凌, 陈立章a a ( /O@@@F 长沙,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系)
O> 1a 方法
O> 1> Oa 免疫组化检测 PL 表达 a a 重新收集切除肿物的蜡块 后以厚度为 D !G 连续切片, 用 H"_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标 本 PL 表达。 PL 抗体来自 \$*$ -)G(5*, U6K 基因有限公司。 按照说明书操作, 以 _:H 替代一抗为阴性对照, 以试剂盒中已 知阳性切片为阳性对照。
!" 资料与方法 O> Oa 临床资料
a a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A 年 O 月至 1@@F 年 O1 月 A2 例年龄在 C@ 周岁以上的初诊为乳腺癌且未经过治疗的 患者, 均经病理学诊断并行根治术或者改良根治术。患者年龄 (CB> C@ d /> FD ) 岁, 中位年龄为 A@ 岁。腋窝淋巴结转移以病理 学诊断为依据。左侧 D2 例, 右侧 /@ 例。肿物的大小从无明显肿 块到直径 B> @ #G, 平均直径为 1> 2 #G, 中位直径为 1> @ #G。
第 D1 卷第 O/ 期 第a 三a 军a 医a 大a 学a 学a 报 ?)%> D1 ,Z)> O/ a a a a a a a a a a 1@O@ 年 A 月 D@ 日 N-!Na N-N.PQINPa QP.I-IZNPa QIUI!NLIHa !PL!INP =4%> D@a 1@O@ !"#$%% &$’()*’$ +, -./ 0 -.12 0 &$34%56)&, ! #$%%’ 7* (567$*6’ 8769 9$(567" [ =] > = ?7&)%, 1@@2, AB (C) : DD11 EDD1F> 67’ : ;7&4’ 7*<$#67)* [ F ] !’4*$G7 H,I85’5J7 !,IG5K) !,!" #$> L$%567)*’97( )< -./ 0 -.12 0 &$34%56)&, ! #$%%’ 6) 7GG4*$ ’6564’ 7* MI?"7*<$#6$K (567$*6’ [ =] > 1@@2 , OB (B) : FAB E FFC> NI.H, [ B ] N5*K59% P Q,Q7#95$%’’)* =,Q)&$66) R =,!" #$> M4G5* -./ 0 -.12 0 &$34%56)&, ! #$%%’ #)*6&)% !"#$%% &$’()*’$’ 6) 94G5* 7GG4*)K$" <7#7$*#, ;7&4’ 5*K #,6)G$35%);7&4’ 5*673$*’ [ =] > = ?7&)%,1@@/ ,AF (2) : 1/2/ E 1/2B> [ O@ ] S4 .,T4 =,=7* U,!" #$> -7&#4%567*3 5*K %7;$& &$’7K$*6 -./ 0 -.12 0 &$34%56)&, ! #$%%’ 5#67;$%, 7*<%4$*#$ 69$ 5*67;7&5% 7GG4*$ &$" ’()*’$ 5*K K7’$5’$ (&)3&$’’7)* 7* (567$*6’ 8769 9$(56767’ : [ =] > = IG" G4*)%, 1@@C , OAA (O) : ADB E A/A> [ OO ] L)9 H,V7G V> W;$&#)G7*3 6)%$&5*#$ 7* 9$(56767’ : ;7&4’ 6&5*’3$*7# G7#$:5 ()’’7+%$ 7*;)%;$G$*6 )< &$34%56)&, ! #$%%’ [ =] > Q7#&)+7)% IG" G4*)%, 1@@D , /A (C) : /2D E /C@> [ O1 ] R5*3 H, M5* X, Y95*3 Z, !" #$> M:#N3OF"1A $(76)($ <4’$K 6) MI?"!56 (/B"2A)5K[4;5*6$K 8769 -(\ W.Z 7*K4#$’ 7GG4*)69$&5($467# $<<$#6’ 7* [ =] > IGG4*)% U$66, 1@O@, O1A (1) : O/D E O/B> 6&5*’3$*7# G7#$

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经验总结及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经验总结及临床观察的开题报告

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经验总结及临床观察
的开题报告
题目: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经验总结及临床观察
背景: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形式。

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

陆德铭教授是乳腺癌骨
转移领域的著名专家,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本研究旨
在总结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经验,探讨其临床疗效及机制。

研究目的:
1.总结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经验和方法;
2.分析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和机制;
3.探讨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优越性和对未来治疗的启示。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和临床观察方法,收集并分析陆德铭教授近
十年来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情况、治疗方案、
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情况等,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

研究意义:
通过对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经验总结和临床观察,可以
更深入地了解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
好的参考。

同时,对于探索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
法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预期成果:
1.总结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经验和方法;
2.分析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和机制;
3.探讨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优越性和对未来治疗的启示。

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Ⅳ期乳腺癌是指肿瘤已经转移至其他器官或淋巴结远处的阶段。

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下面将分析不同转移部位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首先,在转移到骨骼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骨质疏松、骨痛、骨折等症状。

这类患者的骨转移多发生在脊柱、髋关节和肋骨等部位。

研究表明,这类患者的肿瘤多为激素受体阳性,并且有更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

预后方面,骨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通常预后较好,存活时间较长,疼痛控制也相对较好。

其次,在转移到肺部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

肺转移的Ⅳ期乳腺癌多见于激素受体阴性和HER2阳性的患者。

研究发现,肺转移者的预后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此外,肺转移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加重患者的呼吸困难。

再次,在转移到肝脏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肝肿大、上腹部疼痛、黄疸等症状。

肝脏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研究发现,肝转移者有较高的肿瘤负荷和代谢亢进,药物耐受性也较高。

最后,在转移到脑部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中,临床病理特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癫痫等症状。

脑转移的Ⅳ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脑转移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不同远处转移部位的Ⅳ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骨转移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好,存活时间较长;肺转移和肝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存活时间较短;脑转移的患者预后也较差,存活时间较短。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考虑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属于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统计资料表明,我国65 %~75 %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最终会发生骨转移。

发生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及骨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质量。

因此,深入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点,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措施干预骨转移发生的相关因素,降低骨转移发生率,也是临床需关注的。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460例患者资料,患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初治乳腺癌,其中筛选出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证实发生骨转移的患者97例(21.09 %)。

97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初诊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7±6)岁,均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

1.2组织学分型方法原位癌又称作非浸润性癌,指癌细胞局限在上皮基底膜生长,癌灶尚没有转移,原位癌发展较为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早期浸润癌是指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已突破上皮的基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有癌灶转移现象。

浸润癌指癌细胞已经突破上皮基底膜限制,广泛侵犯周围组织的一种类型,浸润癌患者也很容易发生瘤灶转移[1 ]。

本组460例乳腺癌患者中,原位癌84例,早期浸润癌139例,浸润癌237例。

1.3骨转移诊断方法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均进行定期的复查或随访,后期观察阶段若患者出现骨损伤、骨痛等与骨相关的事件而怀疑骨转移时,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血钙,血酐等肝肾功能及血生化检查,并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骨扫描技术骨ECT进行初期筛查,然后再利用CT扫描、X线片进一步的诊断,并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观察早期的骨转移病灶、骨周围软组织情况。

1.4治疗方法患者在乳腺癌手术后,根据预后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相应的辅助治疗方案。

97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14例在术后未行辅助化疗,58例行CAF方案化疗,11例行TAC方案化疗,14例行CMF方案化疗,患者的化疗时间2~6个周期;针对肿瘤原发病灶直径≥5 cm,或阳性淋巴结≥4个,或阳性淋巴结1~3个伴腋窝清扫不彻底者,于乳腺癌手术6个月内进行放疗;存在内分泌治疗指征者,积极行内分泌治疗。

1.5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可能影响骨转移的因素(肿瘤大小、化疗周期、HER2、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年龄、月经、腋窝淋巴结数目等)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乳腺癌骨转移97例临床特点分析王莉莉米彦霞郑永明吴波030013 太原,山西省肿瘤医院核医学科通信作者:吴波,Email:1359219076@DOI:10.3760/cma.j.issn.1006-9801.2016.10.015【摘要】目的对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相关特点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460例患者资料,筛选乳腺癌骨转移病例,分析骨转移患者的病史、原发肿瘤来源、好发部位、转移时间等临床相关特点。

结果46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骨转移97例(21.09 %)。

骨转移的好发部位以椎体、骨盆、胸骨为主,乳腺癌早期浸润癌与非浸润性癌患者无骨转移发生。

乳腺癌手术后3年内的骨转移发生率高达62.89 %(61/97)。

经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乳腺癌术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状况、腋窝淋巴结阳性数、HER2表达及术后辅助化疗等属于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以椎体、肋骨、骨盆、胸骨为主,以乳腺浸润性癌发生骨转移最为常见,患者发生骨转移与术后化疗、HER2表达及病情变化有关。

【关键词】乳腺肿瘤;骨转移Bon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97cases Wang Lili,Mi Yanxia,Zheng Yongming,Wu Bo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Shanxi Cancer Hospital,Taiyuan030013,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u Bo,Email:1359219076@·短篇论著·万方数据2结果2.1乳腺癌骨转移发生情况2.1.1浸润性乳腺癌各亚型骨转移发生情况46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骨转移97例(21.09 %)。

乳腺癌原位癌与早期浸润癌者未发生骨转移。

237例浸润癌中97例发生骨转移,浸润癌类型有:浸润性非特殊型癌46例(47.42 %),单纯癌19例(19.59 %),浸润性小叶癌13例(13.40 %),浸润性导管癌7例(7.22 %),其他亚型癌12例(12.37 %)。

2.1.2骨转移部位97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经综合检查,均明确骨转移发生部位:椎体52例(53.61 %),包括颈椎、胸椎与腰椎骨转移;骨盆16例(16.49 %),包括髂骨、耻骨、坐骨、骶骨骨转移;胸部29例(29.90 %),包括肋骨、胸骨、锁骨、肩胛骨骨转移。

97例发生骨转移的患者中,单发病灶者34例(35.05 %),多发病灶者63例(64.95 %)。

2.1.3骨转移发生时间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时间在乳腺癌手术后13个月~8.2年,平均(3.86±1.08)年;在术后3年内发生骨转移者64例(65.98 %),3年后发生骨转移者33例(34.02 %)。

2.2乳腺癌骨转移相关因素2.2.1单因素分析对460例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肿瘤大小与骨转移发生无相关性(P>0.05),但患者年龄、月经情况、HER2表达、化疗时间、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与骨转移的发生及预后相关(P<0.05)。

2.2.2多因素分析将与骨转移相关的单因素代入Cox比例风险模型中,结果显示,患者雌孕受体阴性、淋巴结转移、HER2过度表达、化疗不规范与骨转移的发生及预后相关(P<0.05)。

3讨论随着女性对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妇科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早期检出乳腺癌并积极接受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

晚期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可高达75 %[2 ]。

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乳腺癌患者中,大多数行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治疗,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疗效。

但同时也发现,很大一部分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5年内会发生骨转移。

骨转移引起的骨痛、病理性骨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2014年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制定了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4版)[3 ]。

研究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的临床特点也成为我院近年来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次研究中,抽取我院2006年至2012年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乳腺癌患者460例。

分析发现,只有浸润性癌的患者有骨转移发生,可见癌细胞已经突破上皮基底膜限制,广泛侵犯周围组织,发生瘤灶转移的患者,由于病情严重,发生骨转移的概率增加。

本研究还发现,患者骨转移的发生部位以椎体、胸部、骨盆等部位最为常见,且患者术后腋窝阳性淋巴结数、HER2过度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情况以及辅助化疗的效果都可能影响骨转移的发生以及预后。

骨转移严重时,会导致患者预后差,生命质量下降,生存期也会明显缩短[4-7 ]。

因此,临床必须重视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极高,患者一旦确诊为乳腺癌,便要对影响骨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提高重视,同时规范治疗,尽量降低骨转移发生率,为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打好基础。

利益冲突无参考文献[1 ]叶骉飞,王斌,代丽,等. 408例恶性肿瘤骨转移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2013(4):217-220.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9.Ye BF,Wang B,Dai L,et al. Analyses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of408malignant tumor cases with bone metastasis[J]. Chin J Clin Oncol,2013(4):217-220. 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3.04.009.[2 ]Casas A,Llombart A,Martín M. Denos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bone metastases in advanced breast cancer[J]. Breast,2013,22(5):585-592. DOI:10.1016/j.breast.2013.05.007.[3 ]江泽飞,陈佳艺,牛晓辉,等. 乳腺癌骨转移及骨相关性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4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15,95(4):241-247.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04.001.Jiang ZF,Chen JY,Niu XH,et al. Expert consensus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one metastasis and bone related diseasesof breast cancer(2014)[J]. Nat Med J China,2015,95(4):241-247.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5.04.001.[4 ]张桂香. 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2. DOI:10.7666/d.y1718302.Zhang GX. Study about clinical features and influence factor ofprognosis for bone metastasis of bre ast cancer[D]. Yinchuan:Ningxia Medical U niversity,2012. DOI:10.7666/d.y1718302.[5 ]郭翠华,陈思林,付曦. 70例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11,24(3):194-197. DOI:10.3969/j.issn.1674-0904.2011.03.016.Guo CH,Chen SL,Fu X. 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for70cases of breast cancer with bone metastasis[J]. Journal of Cancer Control and Treatment,2011,24(3):194-197. DOI:10.3969/j.issn.1674-0904.2011.03.016.[6 ]孙献甫,崔树德,孙淼淼,等. 血清P1 NP、β-C T X检测在老年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4):3827-3828.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4.14.005.Sun XF,Cui SD,Sun MM,et al. Value of detection of P1 NP and β-C T X in serum on diagnosis of bon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J].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2014(14):3827-3828.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4.14.005.[7 ]刘胜,吴春宇,程旭锋,等. 从OPG/RAN K L/RAN K系统阐述补骨脂-蛇床子抑制乳腺癌骨转移的机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5):684-689.Liu S,Wu CY,Cheng XF,et al. Inhibitory acting mechanism of psoralen-osthole on bone metastasis of breast cancer-an expatiation viewing from OPG/RAN K L/RAN K 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2011,31(5):684-689.(收稿日期:2015-12-27)(本文编辑:吕晶丽校对:陈磊)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