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80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癌免疫组化与临床病理分析(附80例报告)

乳腺癌免疫组化与临床病理分析(附80例报告)
高岩;宋莲芳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3(005)005
【摘要】乳腺恶性肿瘤中绝大部分为乳腺癌, 占所有乳腺恶性肿瘤的95%以上; 在我国乳腺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4.5%~10.8%,占女性恶性肿瘤的6.96%~19.4%[1],乳腺继发性肿瘤更少见.妇女乳腺癌十分常见,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子宫颈癌.据文献报道,我国乳腺癌好发于绝经前后的妇女,发病年龄69.2%为40~59岁[2].
【总页数】2页(P606-607)
【作者】高岩;宋莲芳
【作者单位】山东省苍山县人民医院,苍山,277700;山东省苍山县人民医院,苍山,277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37.9
【相关文献】
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刘宁娜;袁勇;梁爱琳;王小敏;王军
2.毛发上皮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比较(附74例报告) [J], 阳桂丽;钟先荣;胡碧清;聂洪华
3.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附28例报告) [J], 杜舜颖;施旻;曹丽
华
4.头颈部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电镜观察:附33例报告 [J], 安建成;赖日权;等
5.甲状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附5例报告) [J], 王淑真;莊益顺;张海萍;陈佩琼;陈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R、PR、HER-2、ki67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表达及意义

ER、PR、HER-2、ki67乳腺癌免疫组化中的表达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ER、PR、HER-2、ki6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我院80例乳腺癌病例,切片经病理医师诊断。
结果:80例乳腺癌中ER、PR、HER-2、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3%、58.8%、35%、和 81.3%。
ER、PR、HER-2和ki67之间有相关性,ER与PR 表达呈正相关(P<0.05),ER、PR与CerbB-2、Ki-67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ER、PR、HER-2、ki67在乳腺癌表达中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多项免疫组化指标联合使用,能为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及化疗提供正确的依据及判断乳腺癌的预后。
关键词:乳腺癌:免疫组化:ER:PR:HER-2:ki67乳腺癌是全世界领域内深深危害女性康健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乳腺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4.5%-10.8%,占女性恶性肿瘤的6.96%-19.4%[1],因此,乳腺癌防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乳腺癌生长转移过程中细胞分子生物学决定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和 KI-67细胞增殖指数,是乳腺癌重要的免疫标志,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探讨乳腺癌与免疫组化之间的联系,为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病人,2015 年5月到2017年5月,年龄28-75 岁,临床乳房出现疙瘩、质硬、不能推动、边界不清,手术后组织经病理确诊乳腺癌,再行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KI-67。
1.2病理学方法常规取材,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使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ssidase,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80例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病理特征。
结果≥65岁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率、浸润性导管癌率、孕激动素受体(PR)阳性率、临床分期Ⅰ期率均低于0.05)。
结论0.05)。
3 讨论近年来,受女性生存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等多因素影响,乳腺癌人群逐年增多,且呈年轻化趋势。
乳腺癌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36~50岁,51~60岁居其次,最低年龄段为≥65岁,与报道中亚洲高发年龄符合。
研究示,病理类型是重要的对乳腺癌患者预后造成影响的因素,有文献指出,浸润性导管癌为最常见乳腺癌类型,本次研究中共61例,占76.3%,与文献报道的75%~84%一致。
浸润性导管癌在≥65岁患者中发病率低于<65岁患者,但小叶癌在此年龄段发病率却成高于<65岁患者显示,相较浸润性导管癌,小叶癌有相对理想的预后[2,3]。
就病理特征而言,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差,侵袭性强,年轻乳腺癌患者以浸润性癌为主,且多为浸润性导管癌,有研究示,其原发肿瘤直径也呈较大显示,pTNM分期较晚,HER-2呈高表达,是对预后造成独立影响的因素。
我国老年乳腺癌的原发病灶明显大于年轻患者,但有较低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表明老年乳腺癌有较好的生物学行为。
有报道示,老年患者患小叶癌、小管癌及粘液癌的比例高于年轻患者,从组织学上分析,有更理想的预后[4-6]。
大量报道指出,年轻乳腺癌患者以肿瘤体积大、分期晚为主要表现,而老年患者与之相反[7,8]。
本次选取的病例,肿瘤T4期在≥65岁患者中占有较高比例,表明相较其他年龄段,原发灶呈更大显示。
TNM分期中,Ⅰ期在≥65岁患者中均居较低水平,Ⅳ期居较高水平,与部分文献报道不同,可能与我国妇女未彻底接受健康普查,特别是老年群体,乳腺健康常识缺乏,无法较好的对乳房自我检查,有乳房肿物出院时,也较少到院就诊相关,促使确诊时,病灶较大,临床分期较晚,严重者甚至已远处转移[4,5]。
86例乳腺癌病理分析

86例乳腺癌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的病理特点,为临床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2年12月间确诊的86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86例乳腺癌患者中,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74例,导管内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黏液癌2例,小管癌1例,富于脂质癌1例。
雌激素受体(ER)阳性64例(74.4%),孕激素受体(PR)阳性49例(56.9%),C-erBb-2阳性34例(39.5%),E-cadherin在64例浸润性导管癌中62 例(96.9%)阳性,E-cadherin在3例浸润性小叶癌表达均为阴性,P53阳性46 例(53.4%)。
结论乳腺癌其诊断及预后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从而为患者提供及时诊断,合理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分析病理诊断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1],对妇女心身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收集2008年2月—2012年12月间确诊的86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结合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2月—2012年12月间确诊的86例乳腺癌患者病理资料。
肿瘤直径为0.7~8.6cm。
1.2方法标本均经10%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1~2名高年资病理医师确诊,并经研究者复检。
每例连续切几张4μm厚石蜡切片贴于多聚赖氨酸涂胶玻片上作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标记项目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P53,E-cadherin,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
2 结果2.1病理类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系列(2006年)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册乳腺癌病理分型标准,86例乳腺癌患者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74例,导管内癌5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黏液癌2例,小管癌1例,富于脂质癌1例。
乳腺恶性肿瘤病历分析报告

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积 极心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05
化疗、放疗和内分泌 治疗方案介绍
化疗药物选择及剂量调整策略
药物选择
根据乳腺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化疗药物,如 蒽环类药物、紫杉类药物等。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耐受性和化疗反应,适时调整药物剂量,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轻毒副 作用。
检测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突变 等,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多学科专家团队讨论
结合影像学、病理学、外科学 等多学科意见,制定综合治疗
方案。
手术前准备工作安排
完善术前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等, 评估手术风险。
签署手术同意书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手术方案、风险及术 后注意事项,签署手术同意书。
术前讨论与风险评估
由手术团队进行术前讨论,明确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和风险点。
术前准备
包括备皮、禁食禁饮、肠道准备等,确保手 术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记录及并发症处理
手术过程记录
详细记录手术时间、手术方式、 术中出血量、切除范围等信息。
并发症处理
针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 感染、皮瓣坏死等,制定相应处
理措施。
病理标本处理
乳腺恶性肿瘤病历 分析报告
contents
目录
• 患者基本信息与病史回顾 • 乳腺检查与影像学评估 • 病理学诊断与分子分型探讨 • 治疗方案制定与手术过程回顾 • 化疗、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方案介绍 • 预后评估与生活质量改善建议
01
患者基本信息与病史 回顾
患者基本信息介绍
姓名
XXX
婚育史
已婚,育有X子
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临床上女性乳腺癌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发病比例、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ER、PR表达.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调取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回顾各组发病比例、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和ER、PR表达情况;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中年组乳腺癌发病明显高于青年和老年组(p<0.05),青年组乳腺癌发病比例明显低于中年和老年组(p<0.05).青年组髓样癌明显多于中年和老年组(p<0.05),老年组粘液腺癌明显高于青年和中年组(p<0.05);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等见于各年龄段, 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分级中,青年组处于Ⅰ级、Ⅱ级的比例明显较中年组、老年组少(p<0.05);青年组Ⅲ级明显多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ER 表达阳性者中,中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PR表达阳性者中,中年组亦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结论乳腺癌主要发生于中年女性;髓样癌多见于青年女性,粘液腺癌主要见于老年女性;青年女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高于于中年和老年;青年和老年女性以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为主,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主要见于中年女性. 【关键词】乳腺癌;女性;年龄;病理【中图分类号】R7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81-01乳腺癌多发生在女性,男性乳腺癌较为罕见.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发病年龄也逐渐年轻化.探讨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乳腺癌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期和ER、PR表达等特征性表现,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本院近5年收治的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历和病理资料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期为女性乳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病例与分组从本院2000年1月2014年12月病理确诊的女性乳腺癌手术病例中,随机选择150例女性乳腺癌病例,年龄26~75岁,平均50+12岁.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1.2方法调取入选病例的临床病历及其病理资料.所有乳腺癌肿瘤切除标本,全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所有病例肿瘤大小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来源于病理检查.组织学分级标准参照Bloom-Richardson(1957年)和Elston等(1991)的方法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ER、PR的表达,以癌细胞胞质或胞核内含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阳性细胞总数>10%即为阳性病例. 1.3统计学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各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比例的比较本组150女性乳腺癌病例中, 青年组乳腺癌发病比例为14.0%(21/150);中年组乳腺癌发病比例为59.3% (89/150);老年组乳腺癌的发病比例为26.7% (40/150).其中,以中年组女性乳腺癌的发病比例最高,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p<0.05);女性青年组乳腺癌的发病比例最低,明显低于中年组与老年组(p<0.05). 2.2各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病理类型的比较本组150女性乳腺癌病例病理类型包括:导管内癌、浸润性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粘液腺癌等.其中青年组髓样癌明显多于中年和老年组(p<0.05),老年组粘液腺癌明显高于青年和中年组(p<0.05);浸润性癌、单纯癌等见于各年龄段,差异无显著性(p>0.05). 其他详见表1.3讨论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40~60岁人群.美国癌症协会估计,2014年美国乳腺癌新发病例23.3万,死亡4万,仅次于肺癌,居恶性肿瘤死亡第二位[1].我国属于乳腺癌低发国家,但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有近40%的患者在40~49岁被确诊为乳腺癌,发病年龄高峰比西方提早10年[2].本组150女性乳腺癌病例中,中年组乳腺癌发病比例最高,青年组乳腺癌发病比例高达14.0%,和国内同类文献报道的4.1%~19.6%一致[3].有研究认为[4],年轻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具有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临床上起病隐匿,不易发现,误诊率高,就诊较晚,成为乳腺癌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期、类固醇激受体表达等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生物学因素.本研究回顾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到,女性乳腺癌主要病理类型包括导管内癌、浸润性癌、单纯癌、髓样癌、硬癌、粘液腺癌等,其中髓样癌以青年多见,粘液腺癌主要见于老年人,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等见于各年龄段无明显差异.本组150女性乳腺癌病例组织学分级中,青年组处于Ⅰ级、Ⅱ级的比例明显少于中年组、老年组;青年组Ⅲ级明显多于中年组和老年组,说明多数青年乳腺癌较中、老年乳腺癌恶性程度高,这种现象可能与年龄较小的患者体内新陈代谢速度快,致使病情发展快速,恶化程度高有关[5-7]. 乳腺癌属于激素依赖性肿瘤,其肿瘤的生长依赖ER、PR 并受其调控,因此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内分泌治疗仅对ER(+ )患者有确切疗效,对绝大部分ER(-)患者却无效.业已表明,ER、PR均为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其中PR 的合成需有雌激素参与,是雌激素作用的最终产物.PR的存在及表达水平可反映ER酶的生物活性.本组病例中观察到,中年组乳腺癌ER、P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和老年组,说明青年组和老年组以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为主,而中年组以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多见,这与中年女性易出现雌孕激素紊乱,雌孕激素水平升高作用于乳腺时间长可能有一定关系.B(ae[11]等报道ER(+)、PR(+)乳腺癌细胞一般分化较好、发展慢,而ER -)、PR (-)乳腺癌细胞则分化差,侵袭性强,恶性程度较高.研究证明ER(+ )、PR(+ )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率为60%~70%,两者单一阳性患者的反应率为20%~30%,两者均阴性患者的反应率小于10%[8-10].提示ER、PR 阳性说明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预后良好,可以应用激素进行治疗. 综上,不同年龄段的女性乳腺癌,其病理类型、组织学分期、类固醇激受体表达具有一定特征.本研究观察到,髓样癌多见于青年女性,粘液腺癌主要见于老年人;青年女性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高于于中年组和老年组;青年人和老年人以非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为主,激素依赖性乳腺癌主要见于中年女性患者. 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SiegelR,MaJ,ZouZ,etal.Cancerstatistics,2014[J].CACancerJClin,[ 2014,64(1):9-29.2]韦锦涛,黄文河,张国君.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治疗策略[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3,7(4):282-287. [3]汤红平,谢闺娥,黄犁,等.106例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乳腺病杂志,2013,7(3):184-187. [4]孙莹,于晶,魏军民,等.35岁以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2(7):71-74. [5]杨成万,龙汉安,陶明珠,等.不同年龄乳腺癌的对比分析[J].四川医学,[ 2003,23卷(5):452-453.6]曹志星.76例不同年龄段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分析[J].2013,[ 51(10):88-89.7]冯国红,于汪营,王猛.乳腺癌患者76例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2012,32(6):89-90. [8]苗轲轲,李孟圈,许瀚,等.ER(-)与ER(+)乳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生物学特性比较[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2,25(2):120-122. [9] DowsettM,HoughtonJ,IdenC,etal.Benefitfromadjuvanttamoxifentherapyinprimarybre astcancerpatientsaccordingoestrogenreceptor,progesteronereceptor,EGFreceptorand HER2status[J].Ann Oncol,[ 2006,17(5):818-826.10] BaeYK,GongG,KangJ,etal.HormonereceptorexpressionininvasivebreastcanceramongK oreanwomenandcomparisonofantiestrogenreGceptorantibodies:amulti-institutionalretrospectivestudyusingtissuemicroarrays[J].AmJSurgPathol,2012,36(12):1817-1825.。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标本的病理学分析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
一次完整的病例分析需要详细描述病例的相关信息,并对可能的诊断进行讨论和分析。
本文将以一例乳腺癌为例,进行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例患者为一名40岁女性,主要症状为左侧乳房肿块,并伴有乳房疼痛。
体格检查发现左乳房有明显肿块,直径约3cm,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晰。
没有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乳房肿块周围皮肤无红肿,乳房皮肤温度正常。
乳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肿块呈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对该患者的乳腺病变进行以下分析。
乳腺肿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乳腺癌是引起乳腺肿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考虑乳腺癌的可能性。
基于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比如肿块质地坚硬、肿块边界不清晰,我们应高度怀疑这种情况。
此外,乳腺癌可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当肿瘤侵犯神经时。
但这种临床表现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不具特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在诊断乳腺疾病时,B超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
根据B超检查结果,乳腺肿块呈现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这进一步提示了乳腺癌的可能性。
分叶状的肿块形态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异常血流信号则可能反映了肿瘤血供的改变。
为了更明确地确定诊断,病理学分析对于乳腺肿块是非常关键的。
为此,患者需要进行乳腺穿刺活检,以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分析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级。
根据乳腺病理学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
良性病变通常有清晰的边界,细胞排列有序,没有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则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的增多、细胞核增大等。
此外,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比如雌激素受体和HER2综上所述,对乳腺癌的病例分析,我们应该首先怀疑乳腺癌的可能性,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商江峰;吴旦平;汪波;宋佳;顾芯烨;苏文捷;孙凯律;杨志学【摘要】目的:研究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80例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患者(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组)及50例单纯乳腺癌患者(单纯乳腺癌组)的临床资料.将乳腺癌与甲状腺癌诊断时间相隔≤6个月患者纳入同时组(n=24),将乳腺癌与甲状腺癌诊断时间相隔>6个月患者纳入异时组(n=56).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4年的随访,统计患者无病生存(DFS)情况.结果: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组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率显著高于单纯乳腺癌组(P<0.05).在随访期间,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组复发转移9例,死亡3例;单纯乳腺癌组复发转移3例,死亡1例,两组DFS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同时组复发转移5例,死亡2例;异时组复发转移4例,死亡1例,两组DFS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 阳性、P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具有更高罹患甲状腺癌的概率,乳腺癌合并甲状腺癌可能增加疾病进展、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风险.【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9(036)006【总页数】5页(P919-923)【关键词】乳腺癌;甲状腺癌;双原发癌;特征【作者】商江峰;吴旦平;汪波;宋佳;顾芯烨;苏文捷;孙凯律;杨志学【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常熟215500;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 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1乳腺癌指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生率居我国城市女性高发癌症首位,虽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但近年来仍呈上升趋势,对我国女性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材 料 与 方 法
裹2 O 8 例乳腺癌患者淋 巴结转移情况
1 病例来源 :0 . 1 10例研究病 例均来 自本医院 ,包括 临床 表 现、 病理信息及治疗方式 。这些病 例主要 由本市及附近县 医 院转诊病例 , 基本可代表本地区乳腺癌发病患者群情况 。 1 方法 : - 2 乳腺 癌手 术标本经 甲醛 固定 , 石蜡包埋切片 , 常规 苏木素一 伊红 ( E) H 染色 , ̄ 1 2名高年资病理 医师确诊 , 并经研 究者复检 , 按世 界卫生组 织 ( WHO) 类( 0 3年 ) 分 20 重新 分类 分级分期 , 然后对临床病 理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化, 常合并 良性疾病 , 未能到医院定期检查 , 因而延误诊 断, 于 是造成进展期患者数 目增加 。 乳腺癌发病率提高 , 而且发病年
21 临床资料 . 8 O例患者均为女性 , 左侧乳腺 5 4例 , 右侧乳腺 2 , 4例 双
龄提前 , 因此 , 我们应该重视对青年人乳腺癌 的研究。文献f1 5
实用医技杂志 2 1 年 3 00 月第 l 卷第 3 7 期 Jt l f rc cl e i l eh i e 。 a h2 1 , 0 玎 , o 3 o ma 0 Pat a M d a T cn u s M r 0 v 1  ̄ i c q c0 . N .
・7 ・ 2 3
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2 . 组织学类型及 淋巴结转移情况 : .2 2 见表 2 。
3 讨 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 的恶性肿 瘤之一 , 发病 率近年来在全
球 范围 内呈上升 趋势 , 2 在 0世纪 9 0年代 , 界范 围内乳腺 世
癌 的患病率提高 1 ,而且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 而增 长f O倍 J 】 。 青年期女性乳腺癌在I 临床上较为少见 , 国内文献【- 】 2 4报道 占 全部乳腺癌 的 O3 1. .%一 63 %。青年乳腺癌往 往I 临床表现 多样
2 病理牦 点 . 2
外 各种因素 的影响常出现内分 泌功能紊乱 ,使得性激素分泌 出现异 常,发生乳腺癌的危 险性大 ,近年发病 率有上升 的趋 势, 且发病 年龄年轻化 。 据统计 乳腺癌在我国一些 大城市是女 性恶性肿瘤 的第 2 ,就全 国范围来说 ,占女性恶性肿瘤的 位
61 1 .%,好发 年龄在 4 0岁之 间 ,尤 以 4 — 9岁和 . % 74 06 54 6 ~ 4岁 的发病率最高[ 06 5 1 手术方式 的选择上 , 。在 生物观念的
见多数在 T 、2才被发现 ,以乳腺肿 块为首发症状而就诊 。 1T 组织学类型上以浸润性癌居多 ,本组浸润性导管癌 4 , 6例 其 他类型浸润癌 3 例。原位癌 相对很少 , 明乳腺癌早期发现 1 说
率仍较低。
乳腺癌 的病 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但多数学者认 为其发病 与雌激素水平持续作用有关 ,青年女性由于受体 内
乳腺癌 8 例临床病理分析 O
山西省 大同市第二人 民 医1 0 7 0 )  ̄(3 0 5 董志敏
为了解本地 区乳腺癌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病理特点 ,对我 科 20 - 2 0 04 0 9年收集 的 8 0例乳腺癌病例进行 回顾 分析 , 亦 为进一步开展乳腺癌防治研究工 作打下基础 , 现将研 究的病
・
2 4・ 7
医技杂志 2 l 00
T h iu s,Mac Dl c e nq e r h2 O,V。.1 ,No 3 1 7 .
Ta asl A,De i P too ya d g n t so ro t fte v soiF vhe P. ah lg n e ei ftn u so h c u b e s n e l e ia ra s y n I ra ta dfmae gntlog n .L o : ABC rs, 0 3 Pe s 2 0 .
乳房 的外上象限 , 肿块直径多为 2 5c 多数患者无触痛 , m, 活
动度差 , 边界不清 。 8 O例乳腺癌患者按年龄具体分布情况 , 见表 1 。
表1 0 8 例乳腺癌患者年龄分布表
是近百年来实践经 验的总结 。乳腺癌 的早期发 现 、 早期诊断
尤为重要 。此外 , 经济条 件有 限以及对 放 、 化疗不 良反应 的 恐惧心理也制约 了规范 化治疗 方案的实施 。本组病例 , 乳腺 肿 瘤长径平均 3 6c . m。按 T M分类 , 1 0 N T 期者( . c 2 ≤2 m) 7 0 例 ;、 者 (. 5 m) 0例 ;3期者 ( 5 m)1 1 2期 20 . c 4 0 T >. c 0 7例 , 可
报道乳腺癌患者年龄为影响预后的独立 因患者无 明显 临床症
状, 一般都是体 检或无意 中发 现乳房肿 块而就 诊 , 大多位 于
目前认 为,能有效提高乳腺癌生存率和降低 病死率的决
定性 因素并不完全 决定 于治疗手段 , 而是应早期 发现 , 这也
出血 、 死。 坏
转变推动乳腺癌外科 向微小手术的方 向发展 。改 良根治 术逐 渐成为治疗 青年期乳腺癌的主要外科手段 。保乳手术仍 存在 较大争议 ,临床实验表明在恰当选择 的年轻患者中施行保乳 术是适 当的[ 但结合我国国情, 谨慎实施 。 6 1 。 仍应 乳腺癌预后 的 诸多因素如年龄 、 组织学 类型 、 浸润 程度等中 , 有无腋窝淋 巴 结转移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早发现 、 及时治疗 , 对改善患者
2 . 大体特点 : 例患者乳腺肿物大小不一 ,最小直径约 .1 2 8 O
1 m, 大直 径约 76c 质 硬 , .c 最 5 . m, 切面呈灰 白色 , 界不清 , 边 有放射状 小梁从癌实 质 向周 围脂肪组 织伸展 而呈 明显 的星
状 , 面不光滑 , 表 部分 呈结节状 。部分患者腋 窝淋巴结肿大 , 最小直径约 O5c 最大直径约 5c 切面呈灰 白色 , 部有 . m, m, 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