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无差异曲线分析共37页

合集下载

微观经济学(无差异曲线)

微观经济学(无差异曲线)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性质6 :任意两条IC永远不会相交 证明方法:反证法。
微观经济学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
性质7:在比较任意两个消费集时,消费者偏好离 原点最远的IC上的消费集 原因:对于消费者而言,比A好的消费集都位于过A 点的IC的右上方,而比A差的消费集都位于左下方。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完全互补品)
Y
微观经济学
X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完全替代品)
Y
微观经济学
X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Y商品是坏商品,
Y bads)
-Y
微观经济学
X
X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Y商品是中性商品)
Y
微观经济学
X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
性质1: I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 如果相对于另一消费集,某消费集其它商品数量一 样,但至少一种商品数量更多,那么消费者境况会 变好,而不是无差异。即为实现同样满足程度,增 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
第七章意消费集A的IC将所有比A好的消费集 和所有比A差的消费集分隔开来 由于消费者总认为多多益善,因此所有比A好的消 费集都位于IC的右上方,所有比A差的消费集都位 于IC的左下方。
第七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微观经济学
性质5: IC充满整个平面 选取任何一点(商品组合),就可以画出一条无差 异曲线,因此,IC均匀的分布在整个平面的各个地 方。
微观经济学第七章消费者行为理论微观经济学第七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完全互补品微观经济学第七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完全替代品微观经济学第七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y商品是坏商品bads微观经济学第七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特殊形状的无差异曲线y商品是中性商品微观经济学第七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五章 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五章 无差异曲线分析

1.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z 在切点E,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者的斜率相等。
消费者选择的最优商品组合应使MRS等于两种商品的价 格比。 这时:消费者愿意交换的两种商品的数量比,应等于该 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 一种商品的数量。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比较
基数效用论的均衡条件: MU1 = MU2
无差异曲线与消费可能线相切时, 商品的组合(M,N), 是消费者在既定支出水平上(AB) 所能实现的最大化满足程度(I2)
如果I与AB两条曲线相 交(C,D),
则是以较多的钱实现 较低的满足程度,
I1<I2,浪费了。 I3>I2,但无法实现。
X2
BC
N
E
I3
I2
D I1
O
M
A X1
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 是负的。
(3)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多比少好。
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 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 ,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 消费。
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 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 的效用。
边际替代率递减。
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平行的无差异曲线
Y I1 I2 I3 I4
引起满足程度变化,表 现为均衡点从一条无差 异曲线上移动到另一条 无差异曲线上。
希克斯分析法:不改 变消费者的满足水平, 表现为同一条无差异曲 线上点的移动。 斯勒茨基分析法:不 改变原来的消费组合。
Ⅰ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z正常物品: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 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 向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 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正因如此,正常物 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无差异曲线,也被称为边际替代率曲线,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一个消费者在不同商品组合之间做出选择时所表达的偏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无差异曲线的定义。

无差异曲线表示了消费者在保持总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各种商品组合之间的可互相替代的程度。

换句话说,无差异曲线是消费者对不同商品之间偏好的图形化表示。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以下是无差异曲线的几个重要特点:首先,无差异曲线呈现出向下倾斜的形状。

这是因为消费者对于任何一种商品,随着其消费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

因此,为了得到相同的总效用,消费者需要减少其他商品的消费量。

其次,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这表明了边际替代率的递减性质。

换句话说,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种商品的量增加时,他们愿意减少其他商品的消费量的意愿越来越小。

此外,无差异曲线还是连续的。

这意味着在无差异曲线上的任意两点之间,都存在无限个点。

即使在小范围内微调商品的消费量,也可以得到微小的效用变化。

最后,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这是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有限,而商品有价格。

这意味着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要考虑价格和收入的影响。

无差异曲线对消费者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无差异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消费者在不同商品组合之间的选择行为。

根据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几点:首先,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会追求效用最大化。

他们会选择位于无差异曲线上的点,以使得总效用最大化。

其次,边际替代率给出了不同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

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组合时,会根据边际替代率来进行权衡。

边际替代率越高,消费者愿意做出更多的替代,反之亦然。

再次,收入和价格的变化会导致无差异曲线的移动。

当收入增加或商品价格变动时,消费者的选择行为也会随之变化。

最后,通过比较不同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我们可以了解到消费者之间的偏好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差异曲线,体现了他们对商品的不同偏好。

综上所述,无差异曲线是微观经济学中关于消费者选择行为的重要工具。

无差异曲线分析

无差异曲线分析

无差异曲线分析图 要素供给的原则和无差异曲线分析图中,横轴l 表示自用资源的数量,纵轴Y 表示要素供给所带来的收入。

因此,图中每一点均代表一个收入Y 和自用资源l 的组合。

0U 、1U 和2U 是消费者的三条无差异曲线。

在同一条曲线上,不同的点代表着相同的效用水平。

与通常的无差异曲线一样,在这里,0U 、1U 和2U 也假定为向右下方倾斜和向原点凸出。

这意味着,收入和自用资源都是“好商品”,多多益善,并且它的重要程度均随数量的增加而下降;此外,较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着较高的效用,即:012U U U >>。

再设消费者在初始时拥有L 单位的既定资源(比如每天24小时)和y 单位的非要素收入(例如为财产收入),即它处于图中正点的位置。

如果消费者将其全部初始资源《都作为生产要素供给市场,则所得到的要素收入就是L ·W(W 为要素价格),从而其拥有的全部收入(要素收入加上非要素收入)就是K=L ·W+Y 。

于是连接点正和纵轴上点K 的直线显然就是该消费者的预算线。

消费者现在的问题是:在预算约束之下选择最优(即使效用量最大)的收入Y 和自用资源l 的组合。

这个最优组合当然就是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U1的切点 *G (这里的逻辑与第三章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完全相同)。

换句话说,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是在初始的全部资源正中,保留数量为*l 的资源自用,而将其余的(L —*l )部分作为生产要素供给市场以获得收入,从而使自己的收入从初 始的铲增加到*Y 。

由图可知,最优点*G 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预算线的斜率容易推得,它等于:W L W L L Y K -=∙-=--即预算线斜率是要素价格的相反数。

什么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呢?形式上看,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可以表示为收入增量与自用资源增量之比的极限值dY /dl ,即收入对自用资源的导数。

于是,最优点*G 的必要条件可以写成为: W dl dY -=两边同乘(-1)即得:W dl dY =- (1)上式左边可称为资源供给的边际替代率,它表示: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愿意减少的收入量;而右边的要素价格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为增加一单位自用资源所必须放弃的收入量。

微观经济学无差异曲线分析

微观经济学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二节无差异曲线分析上节中,我们谈到可以用基数1,2,来表示效用的大小,这是基数效用论的观点。

有关这一点,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持有异议,他们认为,效用是指人们的偏好,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感觉,无法用具体的效用单位来衡量,而只能按先后次序来排列。

因而提出了序数效用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无差异曲线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消费者的行为一、序数效用指用顺序来衡量效用。

如只能说A ≻ B,B ≺ C,不能说A的效用为B的若干倍,或C的效用为B的若干分之一。

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是序数效用论的基础。

二、无差异曲线及特征1、无差异曲线。

用来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技术和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商品组合的满足程度是无区别的曲线(或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

无差异曲线表明,线上的任何一点,给某个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相同的。

2、标准无差异曲线的特征(1)向右下方倾斜,具有负斜率。

说明在收入、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

两种商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2)当消费者的收入与商品的价格不同时,可得到其他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产生若干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

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满足程度越低。

也就是说,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满足程度是相同的。

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上,满足程度是不相同的(4)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这意味着无差异曲线的每个点都在其切线的上方。

有关这一点。

下面还要用边际替代(换)率的概念说明。

3、直角形无差异曲线——非标准情形在商品之间有完全互补关系的条件下,无差异曲线成为直角弯曲的曲线。

例如,眼镜架和眼镜片是互补商品,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但眼镜架和眼镜片必须按严格的比例来组合,太多的眼镜架或太多的眼镜片,一点也增加不了效用。

需要说明的是,无差异曲线只表示消费者对可能存在的商品组合的主观反应,并不能说明消费者将选择哪些商品组合的商品束。

消费者行为理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消费者行为理论无差异曲线分析

微观经济学原理
图-a
X
15
二、预算线
Y
2、预算线的变动 A 第二种情况:以纵轴上某 点A为轴心旋转 收入不变,X价格变化,Y 价格不变。
∵ 斜率 P X 变化 PY
X降价,向外转,更平坦。 X涨价,向内转,更陡峭。 O
2020/5/3
微观经济学原理
X
图-b
16
二、预算线
2、预算线的变动
3、边际替代率及其递减趋势
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s of substitution):
是消费者在保持相同的效用时,减少的一种商品的消 费量与增加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之比。
简写MRS,计算公式:
MRXSYXY
dY,无差异曲线上 线一 斜点 率切 的绝对 dX
由于总效用不变 X, M所 UX 以YMUY 0
右侧收入不够用,线上 收入刚好用完。
Y1
A
无差异曲线离原点太远 Y2 买不到全部,太近商品
E B U1 U0
组合不合理,与预算线
U2
相切刚刚好。
O X1 X2
X
2020/5/3
18
微观经济学原理
三、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1. 消费者均衡及其均衡条件
收入变动以及价格变动时对消费者选择的影 响主要体现在预算线的移动上。
C O
都与价格反向变动。
E1 E3
B1 X1 X3
E2
U1 X2 D
U2 B2 可乐
替代效应 总效应 收入效应
2020/5/3
28
微观经济学原理
四、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 低档商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低档商品:需求量与收入反向变动。

第四章无差异曲线分析

第四章无差异曲线分析
5

以B、C两点进行比较。B、C两点之
BF − 1 = = −1 。就是说,从B到C,增加1 • 边际替代率== CF + 1
• 千克的米所增加的效用,等于减少1米布所减少的效用。 ∆Y • 从上述两种消费品X与Y之边际替代率的含义(X )可 ∆ • 以看到,这个比率的绝对值也表示这两种物品的边际效用
11

连结A、B两点的一条直线称为预算线(Budget Line)。
12
• •
因AB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0A = == 0B
收入(12元) 布的价格(2 元) 收入(12元) 米的价格(3元)
=
布的数量(6米) 米的价格(3元) = 米的数量(4包) 布的价格(2元)
• 故知家庭预算线的斜率的绝对值,等于米与布的价格之比。 • 令X和Px代表物品X的数量和价格,Y与Py代表物品Y的 数量和价格,M代表给定的收入,则预算线是这样一条直 线,它上面的每一点表示,把既定的收入全部花费时所能 买到的X与Y的不同数量之各种可能的组合。预算方程式可 写为: • ∵ M==XPx+YPy (X、Y是未知数,其余为已知数) • ∴
3
每一种组合所包含的米与布的数量合计提供的总效用是 相同的。就是说,在他看来,他买进1千克米与6米布,或 者买进2千克米与3米布……,由于每种组合提供的总效用 总效用 相同,因而他究竟选择A还是选择B、C、D,总效用是并 无差别的,故称为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由于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 无差异曲线 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物品之不同数量的组合提供的总效 用是相等的,所以无差异曲线也叫做等效用 等效用线。 等效用 • 同理,U2表示另一条无差异曲线,U2上的任一点代表 的米与布的不同数量组合所提供的效用相同。 • 理论上可以假设一个人对于米与布这两种物品有无限多 的无差异曲线存在。由U1、U2、U3……Un组合成的座标图, 称为无差异曲线图。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某一既定的总 效用。 •

西方经济学论文消费者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西方经济学论文消费者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消费者偏好的无差异曲线分析摘要:对于消费者偏好有三种分类:严格偏好、无差异偏好、弱偏好三种分类,为了更好地研究无差异偏好,并且排除一些其他的外在条件因素,提出了四条关于偏好的公理性假设:完备性公理、传递性公理、反身性公理、非饱和性公理。

本文将对如何描述消费者偏好以及对于消费者偏好的描述性分析进行分析。

主要从无差异曲线来描述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当中是如何体现自己的偏好。

关键字:消费者偏好,无差异曲线一、消费者偏好与无差异曲线1、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喜好程度。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愿对可供消费的商品或商品组合进行排序,这种排序反映了消费者个人的需要、兴趣和嗜好。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2、消费者偏好特点及其假设消费者偏好具有如下特点:差异性,即消费者对于不同的产品或产品组合具有不同的偏好;不确定性,即随着社会或文化环境的变化,消费者偏好不确定的;稳定性,即消费者偏好一旦形成,在短时期内并不发生改变;价值决定性,消费者消费心理或体验决定产品价值,如果消费者觉得该产品或产品组合效用高,那么他宁愿为此而多付较高价格。

消费者偏好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基础之上:偏好的完全性,即消费者总是可以对不同商品或商品组合给予偏好排列;偏好的可传导性,即消费者对商品A的偏好大于商品B,商品B的偏好大于商品C,那么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偏好的非饱和性,即消费者对于每种商品的消费都没有达到饱和点。

3、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在香港译为等优曲线,在台湾译为无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一般为负值,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放弃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