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教学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教学设计(通用13篇)六年级下册第9课《如梦令》篇1教学过程:一、导入1、背诵学过的词《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
2、出示《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六盘山》,导说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
3、在比较中简略带过词牌在押韵、句式、字数上有规定。
4、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首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读词1、词牌名是——,题目是——2、指名读词,像这样具备1、3、4、5、6句押韵、第5句反复、共33字特征的词牌叫——3、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力争读出节奏、韵味。
4、检读:正音:兴、藕;理解藕花,写字。
节奏——可以与理解意思结合5、导入理解意思三、解义1、自学,尝试理解全文的意思。
不理解的字、句打问号,然后同桌相互探讨。
2、集体交流、探讨字义、句义。
3、想象画面,情景相生。
完成练习:想象情景:时常想起从前的一个日落时分—————————。
兴致得到满足后,很晚了才——————————。
四、解惑、品词解惑,围绕“醉”字品味词中之景、事、情、理。
醉而忘返——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而返——晚(兴致不易满足)花又醉人——误,无意中的过失;花醉误?——缘何至深处?;酒醉误?情醉误?暮夜误?争渡争渡——动作、性情醉人鸟惊人醉——一滩,满滩。
沉醉往事——写下《如梦令》(常记——)1、细读课文,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捕捉看到的画面——可以划出。
2、讨论、交流。
溪亭日暮——一道残阳铺水中、三亚落日、酒逢知己千杯少、景也醉人何必酒……(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溪亭日暮图”,读出“溪亭日暮”的美。
(2)、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3)、朗读——浓浓的醉意。
(酒微醉,人陶醉)藕花深处——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1)、想象“藕花深处”的画面。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

《如梦令》李清照的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解读李清照的《如梦令》,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如梦令》的艺术特色;欣赏并背诵《如梦令》。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作者背景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有“词中之冠”之称。
2.2 作者成就李清照的词风格清新脱俗,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背景《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3.2 诗歌译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第四章:艺术特色分析4.1 语言特色4.2 修辞手法诗歌运用了对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第五章:教学活动5.1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如梦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5.3 背诵诗歌引导学生背诵《如梦令》,加深对诗歌的印象。
5.4 写作练习以《如梦令》为灵感,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词。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本章旨在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如梦令》的理解程度和诗词鉴赏能力。
6.2 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朗读和背诵的表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教材资源《如梦令》原文、注释和译文,相关李清照的词集或选集。
7.2 网络资源有关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词作解析的网站和文章。
7.3 音频视频资源朗读《如梦令》的音频视频材料,有关李清照的纪录片或讲座。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诗人介绍介绍其他宋代著名词人,如苏轼、辛弃疾等,让学生了解其词风特点。
8.2 诗词创作活动组织学生尝试创作词,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诗歌鉴赏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如梦令》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如梦令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生平。
2.理解并掌握如梦令的内容、意境和艺术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
1.教师用丰富的语言为学生讲解如梦令的背景和发展历程,便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和主旨。
2.通过示范朗读和专家解读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诗歌概念、韵律、语言表达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通过听写、填空、翻译等方式进行理解检验,同时引导学生用个人语言描述自己的理解,增加课堂互动性。
4.花絮版《如梦令》MV欣赏,展示如梦令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它的情感。
5.班级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所学进行表演呈现,可以是朗诵,也可以是创意小品,降低学生的文学恐惧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情感沟通的能力。
【教学评估】
课程结束后,可以通过口头与笔头的方式进行评估。
1.口头表达评估: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来检测
其是否理解了如梦令的内容和主旨。
2.笔头作业评估:通过布置一些作业,检查学生对如梦令的
掌握程度,比如写一篇小作文,从文字的角度探讨如梦令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几个角度展开对如梦令的鉴赏,除了让学生了解了背景和内容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创意表演的方式参与其中,使其在提高文学欣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文学素养。
如梦令的鉴赏教案,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从而促进其艺术修养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
一、导入:
1.介绍作者: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写作背景:当时,李清照遭遇亡夫之痛,住在济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
1.听录音,思考这首词讲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2.交流感受。
3.自由读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词义:
1.对照注释自学,把不理解的词找出来以待讨论。
2.交流讨论。
3.再读词,理解词意。
4.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体会意境。
5.讨论交流: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6.背诵这首词。
四、拓展:
1.你还知道李清照的哪些词?交流。
2.小练笔:以“昨夜梦中”为开头写一段话。
如梦令教案

如梦令教案如梦令教案范文汇总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如梦令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如梦令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
(了解词牌名)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1、播放音频:听读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板书:醉)——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与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

5.家长的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增进亲子关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6.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高表达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期待大家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助力学生不断提高。
4.讲解词中的意象,如“夜雨寄北,小楼东风”,引导学生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词中的某一句或某一修辞手法进行讨论,探讨其含义和作用。
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2.强调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应注意的事项,如体会意境、感悟情感、掌握修辞手法等。
3.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李清照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她的才情和创作风格,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布置以下作业: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精讲精练,强化写作实践
-对词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吃透词意。
-布置相关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水平。
5.课后拓展,提升文学素养
-推荐相关古诗词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拓宽知识面。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3.掌握词中的生字、难字,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理解能力。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如梦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清照的思想感情,理解其在诗词中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2)理解《如梦令》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如梦令》的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词语含义的理解,如“绿肥红瘦”、“夜长亭”等。
(2)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借景抒情、对仗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如梦令》。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文献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李清照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主朗读《如梦令》,感受诗词韵味。
3. 讲解词语含义,解释难点句子。
4. 分析诗词意象特点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
5.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与拓展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如梦令》的特点和魅力。
2. 拓展活动:推荐其他李清照的作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提交的《如梦令》译文和赏析文章,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拓展阅读评估:收集学生推荐的拓展阅读作品,评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如梦令》的相关知识点,是否有重点难点的突破。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如梦令》。
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分析并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感。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如梦令》。
理解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教学难点: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如梦令》。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读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情感。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及时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的情况。
2. 学生对诗词意境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3. 学生掌握诗词中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的情况。
4.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如梦令》。
2. 相关参考资料和古汉语词典。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4. 网络资源。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
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
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
“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
“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
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
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
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
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
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
作品到此,戛然而止。
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却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
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二、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2.了解词人的生平及作品风格,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3.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技巧,提高诗词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吟诵词。
,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体会词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
体会李清照的词作特色。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
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
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
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
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这样称赞她:“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她就是被称为“词国女皇”的——李清照。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少女时代的一首词——《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㈡初读全词,理解诗意教师:同学们都知道要理解一首词,对作者必须要熟悉,要知悉词的写作背景。
那么,有没有同学介绍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呢?同学:………教师:嗯,看来大家对李清照还是有所了解的。
那么,我就再补充一些知识。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
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之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而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词就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下这首词,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富有感情。
(学生大声的读……)好了,现在同学们标出这首词中不懂得词语,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我请一名同学给咱们翻译一下这首词。
同学:………教师:同学翻译的不错,全词的大意:经常回忆起在溪边凉亭游玩饮宴的情景,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别不出来了。
一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掉转船头回去。
结果却搞错了方向,船行到了藕花深处。
奋力地划啊,奋力地划啊,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全都飞起来了。
㈢美读全词,领悟意境教师:下面我在黑板上列出三组意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同学们能描绘出什么样的画面呢?1)溪亭日暮:教师: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在这样有意境的地方,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饮酒作诗、聊天赏景、下下棋。
)教师:她与谁在一起?同学:知己。
教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
唐代诗人李白就是酒仙,一喝酒就能挥笔做诗,因而古人云“李白斗酒诗百篇”;李清照虽为女子,也爱喝酒,在他的很多词中都提到了“酒”字。
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读出来的?同学:沉醉。
教师:此时,她也醉在了美酒中。
但是,词人仅仅是因为酒而沉醉的吗?那她还沉醉于什么呢?她还因为这溪亭日暮的美景而醉。
⑵误入藕花深处教师:这是一片怎样的荷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荷塘美景。
(展示多媒体课件)生自由交流。
(荷叶密密层层,有的像大玉盘,有的像撑开的小伞;无数粉色的荷花从绿叶中冒出来,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仙子一般)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
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是啊,李清照误入藕花深处,却看到了这么迷人的景色,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又一次沉醉了)教师: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也和你们一样活泼可爱又顽皮,酣畅淋漓的玩了一天,天色又很晚了,才误入藕花深处,此时的她面对这清香幽静的美景,更加陶醉了。
让我们闭上眼睛陶醉地读。
⑶争渡惊起鸥鹭你还看到了什么?(鸟多、壮观)听到了什么?(鸟叫声)出示图片:你看,在溪水旁,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多么壮观的场面啊!朗读“一滩鸥鹭”,读出壮观。
你还听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中听到的?(争渡)争着划船,大声的笑啊叫啊,那是多么欢快热闹的场面啊!这里用了两个“争渡”,为什么?比较:更表现出着急而又欢快的心情和热闹而又有趣的场面。
“惊”字除了讲惊起鸥鹭,谁也惊了?惊什么?这真是“鸟被人惊”、“人被鸟惊”啊!“一滩鸥鹭”带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使大家沉醉在这意外的大自然的壮观中,再一次沉醉在郊游快乐的心情中。
教师:因为沉醉于溪亭日落的美景,不小心误入了藕花深处,没想到却惊起了一滩鸥鹭。
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着迷的流动的画面。
教师:这首词构思巧妙。
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
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
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㈣总结: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
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
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
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
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我们学完了这首词,也了解了它的意境,接下来老师给你们放一下这首词的录音,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在脑海里勾绘这首词的所描写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㈤练习题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不知归路。
()(2)兴尽..晚回舟,误入。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如梦令”是词牌名,而题目是“常记溪亭日暮”。
()(2)《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
()(3)《如梦令》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争渡”,是为了把鸥鸟惊飞。
()3、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散文。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唱这首词。
⒋《如梦令》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心底欢娱的词语是(),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和()。
㈥对照比读,延伸课外教师:同学们阅读一下李清照的另一首《如梦令》,这是词人的后期作品,体会它与前期所做的《如梦令》的不同之处比较两首词:字数、句式、“醉”相同;表达的内容、感情不同,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人生变化。
同样的词牌,可以写出不同风格的词。
李清照前半生生活条件优越,家庭幸福美满;43岁时,由于金兵入侵,宋朝南迁,全家逃亡,第二年丈夫又病故。
国破、家亡、夫死三者之痛,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沦落到孤苦无依的老妇,李清照的后半生非常痛苦,她常常“借酒浇愁”,但“愁更愁”。
所以,这两首《如梦令》正是她人生变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