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类型学一

夏鼐:《齐家期墓葬的新发现及其年代的修 订》,《考古学论文集》1961年。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 《陕西省宝鸡县斗鸡台发掘所得瓦鬲的研究》 (1941)及《瓦鬲的研究》(1948),《苏秉 琦考古学论述选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绝对年代:在历史上可以确定的具体年代。 (Absolute Chronology)
相对年代:不能确定具体年代,而仅能比较 和推定先后时序。
(Relative Chronology )
1、绝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2、相对年代的研究方法 (1)地层学(Stratigraphy ) 就遗迹本身的特点来说 相对准确 就遗物的特点来说 可能有偏差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北平。
袋足
折足
矮脚
锥形脚袋足
Aa、Ab、Ac、Ad、Ae
Ca、Cb、Cc、
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苏秉琦第一次明确地使用 双重或三重符号来表述同类不同型(亚型)。
蒙特留斯(Oscar Montelius) (1843~1921)
瑞典人·瑞典国立博物院院长
《东方和欧洲古代文化诸时期》
(1903)
1937年滕固将该书的第一卷 《方法论》译成中文名为
《先史考古学方法论》
该书中将“类型学”译为“古物体 质学”
20世纪30—60年代中国类型学研究举例
梁思永:《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 一》,《梁思永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1959年。
苏秉琦(1909—1997):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1934)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34—194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1949) 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始人 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田野考古

田野考古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
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有时则要根据调查结果,测绘地图,作为记录的附件。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
利用航空照像和卫星照像、磁力探察和地抗力探察等方法以发现遗迹和遗物,用红外线摄影和用其他各种特殊的摄影技术测量和制图,为进行花粉分析和各种物理化学断代而取样,以及将发掘出来的遗迹保存于现场等等,都使得田野考古学的工作面扩大,技术性加强。
调查发掘的对象也由一般的居住址和墓葬等扩大到道路、桥梁、沟渠、运河、农田、都市、港口、窑群和矿场等各种大面积的遗址,从而使得考古工作者必须与各有关学科的专家协作,才能完成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任务。
发展历史一、中国古代:《史记》、《水经注》、《长安志》、《长安图志》、《河溯考古记》。
二、近代田野考古学产生:鸦片战争后。
疑古学派、古史辨派的激发。
考古学发现:1899年殷墟甲骨,直接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
日本人鸟居龙藏,东北;英国斯坦因,西北;伯希和,新疆、敦煌。
安特生,1921年仰韶;《甘肃考古记》。
1926年,李济,山西夏县西阴村,中国人第一次独立科学发掘。
1928年,殷墟。
1930年,城子崖。
三、田野考古学科学化。
梁思永,1931年,后岗三叠层,地层学,按底层堆积发掘。
殷墟。
城子崖。
燕下都调查。
宝鸡斗鸡台,徐旭生,中央研究院,《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报告》,《斗鸡台瓦鬲的研究》,类型学,周秦探源。
四、新中国的田野考古学。
周口店、殷墟,一些大型遗址的发现、发掘,半坡,1953年,新中国起点,第一次有目的、严格操作的遗址。
洛阳中州路,战国墓葬,《洛阳中州路》的后记,类型学的发展,遗迹单位的类型学。
新的科学技术的引进,碳-14。
考古学 第2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二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地层学、年代学概论
一、地层学
1 、地层 地层:考古学上把由人类活动形成的层次关 系称为“地层”。 生土层:遗址中没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 土层。 熟土层:遗址中有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形成 的土层,包含有人类使用的物品等。
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 或因自然灾变,在熟土层之间有时会出现不 含有任何人类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 层”。 “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 带,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造成高 处原有的堆积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而原在底 部的堆积物最后移向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 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其包含物的实际年代 是下层晚上层早。
墓葬发掘的方法
先用探铲作钻探工作,弄清层位关系、分布 位置及墓葬的确切周边范围。墓口找到以后, 即可进行发掘。 要注意以下几项:墓坑侧壁是否已挖到;是 否经过盗掘及盗坑的范围,区别被扰部分的 界限以及盗掘情况;是否有打破的情况;合 葬墓是否有二次葬入的迹象。
刮 平 面 看 现 象
土 坑 墓
器物量坐标
(二)墓葬发掘
发掘古代墓葬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古代墓葬的埋葬习俗和墓葬的形制; 对墓中人的骨骼进行鉴定,从中了解古代不 同种族的人种及其不同的体质特征; 通过墓中的随葬器物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和 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 葬俗:埋葬的习俗。 土葬(一次葬、二次葬)、火葬、水葬、悬棺葬。 ☆ 葬具:用来保护尸体或骨灰的东西。 木(石)棺、椁,(陶)瓮棺,瓦棺等。 ☆ 葬式:死者下葬时肢体的姿势。 俯身葬、仰身葬、直肢葬、曲肢葬等。 ☆ 墓葬的形制结构: 土坑(竖穴)墓、(土、 石、砖)洞室墓(洞穴 墓)、崖墓。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地层学一

3、叠压与打破
叠压:是指在一种堆积的表面形成另一 种堆积的现象。
打破:是指一种堆积在形成过程中破坏 了原有堆积的现象。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2006)
4、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是指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所处 的特定位置。
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 或打破关系。
安特生(Andersson.J.):
瑞典人·中国北洋政府顾问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引进者
1923—1924年 在青海洮河、湟 水进行考古调查
和发掘。
仰韶 文化
1921年 发掘 河南渑池仰 韶村遗址。
1925年安特生发表了《甘肃考古记》一书,将甘肃、 青海地区的远古文化分成六期,其中:
早:齐家(黑、灰陶) 晚: 仰韶(彩陶)
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基本理论
研究确定考古学遗存的时 空关系的地层学与类型学, 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如果把近代考古学比喻为一 部车子的话,地层学和类型 学则是这车子的两轮。
——张忠培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5期。
《田野考古学》第二章 田野考古学理论
第一节 地层学
在实际运用地层学的过程当中,主要有两 个任务。 第一,区分堆积:依土质土色 第二,判断堆积的早晚:依靠叠压、打 破关系。
一、地层学的定义、任务及相关术语
(三)、地层学的相关术语
1. 堆积 2. 单位 3. 叠压与打破 4. 层位与层位关系
1. 堆积:
由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 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 堆积。
在表示层位关系时,一般使用“→”来表 示叠压或打破关系。
河北唐县南放水遗址T88北壁剖面
2-1.田野考古勘察

实际操作流程(以剖面为例)
(3) 拍照:
基本正对目标面拍摄一张照片即可, 要求所有控制点都在像 片范围内;
(4) 计算机处理: 将拍摄的像片从数码相机中导出存入数据库, 录入各控制点 的坐标, 最后进行纠正, 生成正射影像, 即数字化底图;
(5) 制图输出: 在底图上直接数字化、添加各种标注、属性赋值、修饰, 最 后通过布局窗口生成考古所需的四壁剖面图。
在田野考古中采用数码相机作业的优势:
(1) 近景摄影测量是一种非接触测量方式, 能最大程度减 少对考古现场的破坏, 有效地保护了古遗迹的原貌。
(2) 能即时看到拍摄结果, 及时调整;
(3) 可大量拍摄, 40GB 硬盘可存至少5 万张300 万像素的 数字影像, 如果不输出影像, 基本上不需消耗材料, 这不仅可以节省可观的费用, 而且图像宜于长期保存; 而普通相机需要用专门的设备冲洗, 不仅数据处理周 期长, 信息反馈慢, 而且像片保存时间越长效果越差;
共同点:都要采用摄影、测量等方法,以文字、表格、照片、 绘图等方式,将资料记录下来
传统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勘察
传统考古调查方法:
地表踏查: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充分地图和地名学 的研究成果,以便求得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
人工铲探:除了对某一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遗址内部不同区域 遗存状况进行了摸底之外,主要是为正式发掘作 准备。
田野考古勘察
考古勘探的工作程序
田野考古勘探的对象和任务
对象:都是探求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遗存如城址、墓葬、建筑 (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窖穴、灰坑等。
任务:掌握各种遗迹的位置、分布范围、形状、布局、堆积 程度以及保存情况等。 目的有二: 1.为发掘作准备。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 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2.调查本身也是一项研究工作,可以解决一些考古学上 的问题。如探明某一考古学文化中地域上的分布范围 ,了解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第一章:田野考古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理解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学的定义和起源2. 田野考古学的发展历程3. 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4. 田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5. 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活动:1. 导入:通过展示田野考古学实例,引发学生对田野考古学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
3.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田野考古学在考古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包括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
2. 了解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学会运用田野考古学方法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
教学内容:1. 地层学:地层的划分、地层关系、地层学的应用2. 类型学:器物形态分析、类型学的应用3. 年代学:绝对年代学、相对年代学、年代学的应用4. 田野考古学方法的应用:考古调查、发掘、记录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地层学、类型学、年代学等田野考古学基本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应用。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器物形态分析和年代判断。
3. 讨论:学生分享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讨论各种方法在田野考古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田野考古学的调查与发掘教学目标:1. 学会进行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基本技能。
2. 掌握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步骤和方法。
3. 了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1. 田野考古调查:目的、方法、步骤2. 田野考古发掘:目的、方法、步骤3. 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中的注意事项教学活动:1.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目的、方法、步骤。
2.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模拟考古发掘,亲身体验调查和发掘的整个过程。
田野考古PPT课件

田野考古的重要性
田野考古是获取古代人类文化信息的 重要途径,对于了解人类历史、文化 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田野考古能够揭示古代人类的文化特 征、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等方面的信 息,为人类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保 护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
田野考古的历史与发展
田野考古起源于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探 险活动的增加,学者们开始对各地的古代文化遗存进行调查 和发掘。
田野考古ppt课件
目录
• 引言 • 田野考古的方法与技术 • 田野考古的实践与案例 • 田野考古的成果与影响 • 田野考古的挑战与展望
01
引言
什么是田野考古
01
田野考古是人类学和考古学的重 要分支,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发 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揭 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
02
田野考古涉及的内容包括遗址的 发现、发掘、记录、整理和保护 等方面,旨在获取古代人类文化 、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田野考古的发现有时能够纠正一些历 史记载中的错误,为历史研究提供更 准确的信息,推动历史研究的进步。
保护文化遗产
保护文物
田野考古的发掘和研究有助于更 好地保护文物,防止文物被破坏 和流失,为后代保留宝贵的历史
遗产。
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田野考古的成果和宣传有助于提高 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引导 公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制定保护政策
田野考古的发现和研究结果可以为 政府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供科 学依据,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 开展。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术交流
田野考古的发掘和研究结果可以 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 路,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
相关学科的发展。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

《田野考古》课程简介一、课程号:04196470二、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三、周学时:2学分:2四、预修课程:考古学通论、素描五、教学内容简介本课程着重介绍田野考古的基本方法,包括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考古测量、考古绘图、遗物鉴定、考古断代方法等内容。
通过课堂教学与考古实习结合,使学生能在考古知识和考古技能方面得到双重收益。
六、推荐教材或参考书:《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1990年。
《田野考古》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田野考古(field archaeology)一、课程号:04196470二、周学时:2-0 学分:2三、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1、从事文物、考古和博物馆工作,应该具备必要的田野考古知识和技能。
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结合田野考古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技能。
2、鉴于上述的目的,田野考古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是着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安排必要的时间开展田野考古实习,通过教学实习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得到双重的受益。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田野考古的历史进展二、田野考古的任务三、田野考古的作用第二章考古调查(2学时)一、考古调查的对象二、考古调查的目的三、考古调查的基本要求四、考古调查的方法第三章考古发掘(8学时)一、考古发掘的对象二、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三、遗址的发掘四、墓葬的发掘第四章考古材料的整理和编写报告(2学时)一、发掘出土物的整理二、研究整理三、如何编写报告第五章出土物的清理和修复(2学时)一、田野出土物的清理和临时处置二、室内文物的修复三、文物修复常用的材料和配方第六章考古测量(8学时)一、基本知识二、小平板测量三、大平板测量四、测斜仪的应用五、利用水平视线测高差及高程六、地形测量七、在现成地形图中测定遗迹相应位置的方式第七章考古绘图(8学时)一、投影二、器物图的起稿方法三、器物图的着墨清绘四、复原图与展开图五、遗迹位置图和地层图第八章遗物鉴定(2学时)一、花粉分析二、人骨鉴定三、兽骨鉴定第九章几种断代方法(2学时)一、碳-14断代二、热释光法测定年代三、古地磁法断代四、钾-氩法断代五、裂变径迹断代六、树木年轮断代法七、墨曜岩水合断代法五、考试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六、推荐教材:《考古学通论》张之恒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孔的布置 普探:梅花式布孔、探孔密度大,更易发现大型建筑址或大型墓葬 重点钻探: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加大布孔的密度 钻探记录:文字、表格、图纸
编号;填写钻探记录表;绘制钻探图
1.梅花式布孔 2.井字形布孔 3.十字形布孔及墓 葬“卡边” 4.房址钻探的平剖 面图
二、物探方法 原理:利用了考古遗存能改变所在区域土壤的物理、化学结构,使土 壤的物理性质出现异常现象这一特点 程序:资料收集;工作设计;现场探查;对资料进行解释和分析 电阻率法:通过探测遗迹、遗物与周围土壤的电阻差异,来确定目标 物的深度、范围和形状
三、化探方法:汞测试法,通过测试汞元素的化学异常来寻找地下遗迹 1981年对秦始皇陵封土的测试 四、勘探资料的整理:各种记录资料以及部分实物资料
再次或多次调查
考古实习调查,考古调查培训班等一般都采用常规的地面踏查
程序和方法: 准备工作: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工具;分组;拟订路线和重点;获取
文物部门支持
实地调查:口勤、眼勤、腿勤、手勤
沟渠、田埂、小路、梯田断面、河岸向阳高地、
河流二三级阶地、平地高起的冈地或台墩等
就分布范围、堆积状况、所在位置、地理环境、
一、常规勘探 考古钻探(或铲探) “洛阳铲”
辨别土质、土色和结构,判断地下遗迹和地层堆积的性质及分布状况 生土:纯净自然土层,堆积深厚,钻探时应尽量探到生土为止 灰土:有机物腐殖质和生活垃圾及灰烬,土质松软,往往包含各种遗物 夯土、路土和居住:土质比灰土坚硬,夯土和路土都会分层
夯土较厚,路土由硬而薄的土层构成
偃师二里头遗址两种分布范围对比图
四、调查资料的整理 包括遗存资料和记录资料两大类 三个基本任务:系统整理、分析研究和编写报告 (一)实物资料的整理: 检查与核实:清污、拼对和修复
资料条理化和分析:编号、分类统计、登记信息卡、提炼结论
(二)记录资料的整理:
检查与核实,防止遗漏
分类,删减、合并和完善 应围绕课题的设计目标对资料做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三)编写调查报告:简报 正式报告
保存状况等项内容深入了解详细信息
采集遗物:
全面采集那些特征鲜明且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遗物标本
尽量选择能够反映其质地、颜色、纹饰、形制和时代的各类标本,尤
其要选择能够反映器物整体形态的口沿、足、底、流、纽等关键部位标本
对于可复原的标本或以往少见的标本(包括陶瓷器、石器、金属器
等),则应全部采集
第一节
考 古 调 查
考古调查是指在基本不破坏遗址现状的情况下,通过对遗址表面的 实地踏查或勘查,发现和获取古代遗存资料的科学行为 考古调查主要包括普通调查、重点调查两种工作方式,是中国长期 以来采用的田野调查方式 区域系统调查作为区域聚落形态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重 视并逐渐推广
一、普通调查:常规的地面踏查 普查:对一个地区所有古代遗存进行的普遍调查,不分时代、不分性 质的全面调查 复查:在过去调查或普查的基础上,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
(二) 大遗址调查:洹北商城的勘察 (三) 环境考古调查:青海民和县官亭盆地和山东寿光市沿海 (四)遗址资源域调查:山东青岛丁字湾沿岸史前遗址
三、区域系统调查
为了系统获取一个地区古代聚落形态演变资料而进行的全覆盖
式考古调查,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区域系统调查已被正式规定为各地进行考
遇到暴露于地表、包含遗物丰富的遗迹,采集的标本要单独编号存放
记录环节:
贯穿于整个调查的全过程,发现的重要遗存和用手持GPS采集的数据
都要随时记录下来
记录主要有文字、绘图和影像三种形式,具体则为文字、表格、图
件、照片、录像等,这些都要求及时做成电子档案,以便于长期保
存和室内整理时使用
其中遗址调查登记表是对调查收获的描述性记录,具有直观、简洁、
居住面有人工迹象,烧面、抹泥面、白灰面等易辨识,
红烧土及草木灰:用火行为,泥土红色,产生黑灰色灰烬,
灶或陶窑、房址和灰坑
墓葬五花土:挖出和回填的混合过程,墓穴填土五颜六色,
五花土堆积往往是判断墓葬存在与否的重要线索
淤土:河底、沟底和井底等低洼处,以灰色、青灰色居多,质地细腻,
层状分布,含水分较多,包含的水生动植物遗骸较多
统一等优点,有助于调查资料的系统化和数字化
二、重点调查
又称专题调查,是指为了解决特定学术课题对一个地区的某类遗存
专门开展的地面勘查
(一) 文化谱系调查
1959年徐旭生主持的豫西“夏墟”调查,发现了登封王城岗、偃 师二里头等重要遗址,拉开了考古学探索夏文化的序幕,填补了中 原地区先秦考古文化谱系的空白
第二章
田 野 考 古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采用科学方法,获取和记录实物资料,形成自成体系的野外调查、
勘探、发掘和室内整理、分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这一工作被 称为田野考古 科学的田野考古是现代考古学诞生的基本标志 田野考古可分为考古调查、考古勘探和考古发掘三种基本方式
古调查的必备项目
湖北天门县石家河 山东日照沿海
河南伊洛河地区二里头文化聚落分布图
程序和方法
准备工作:确定调查区域;准备调查需要的各种工具和设备
实地调查:呈“一”字形或“人”字形排开步行勘查
采集和记录:标本单独存放,在标签和标本袋外表写明代号、分区号、 姓名和日期
如何确定古代聚落的真实存在和实际范围 如何进一步改进调查技术也是比较迫切的问题
蚌埠双墩一号墓电阻法探测(左)和发掘结果(右)对比图
磁法探测:探测遗迹堆积与周围堆积的
磁异常,来确定目标物的深度、范围和形状
探地雷达法:通过探测地下介质的电性 (主要是介电常数、导电率)差异,
了解遗迹遗物的分布情况
1998年浙江绍兴印山大墓的发掘
青海民和喇家遗址磁法探测磁场分布和发掘的窖穴对比图
包括工作过程、调查资料和调查认识
第二节
考 古 勘 探
使用探铲及各种科技手段对遗址表面进行勘查,发现和了解地下埋藏
的古代遗存状况的科学行为,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地下遗存的概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技手段的大量运用促使考古勘探发展成为独立的田野考古工作方式 考古勘探主要有常规勘探、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和地球化学勘探( 简称化探)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