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选择题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温故知新】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哪些重要理论成果?【目标导航】高考考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自主探究】:亲爱的同学,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相信你一定行!1.为什么说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4.什么是物质?1.什么是运动?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什么是静止?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1.什么是规律?2.什么是规律的客观性?什么是规律的普遍性?3.为什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谈不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万事万物都只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它们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其次,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各有其属性与特征,而哲学上所说的物质那么舍弃了这些具体属性与特征,它只成认物质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哲学上讲的物质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的、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可能是看得见的、暂时的、可以消灭的。

2、想一想:否认运动会导致什么错误?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什么错误?只成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成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狡辩论。

3、议一议:人在规律面前应该怎么办?尊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并在此根底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误区点拨:1、理解物质概念时应把握的要点:①把握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它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只有这种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才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

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1.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

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至20个物种的功能和生存。

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

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

这说明()A.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自然界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2.“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对恩格斯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物质概念就是各种物的总和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③物质概念概括了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④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有了确切的科学依据。

“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D.认识运动的主体是人的思维4.关于运动的说法有“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以上观点依次属于()A.辩证法、二元论、客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辩证法、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法、相对主义、客观唯心主义D.辩证法、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5.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是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主要体现了()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6.“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这一事例中,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 )①符合唯物主义的要求②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④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7.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2015年高考政治第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 典题例练
考点一 物质 考点透析
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 区 别 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 性——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的具体表现
联 系
(1)物质是从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 (2)二者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 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 (2)从存在来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 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
(3)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类 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 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 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 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考情 分析ຫໍສະໝຸດ 规律 1.从考查内容 上看
(1)规律的概念;(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高频考点主要有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 客观性和普遍性等。
试题考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偶尔涉
考 情 分 析
2. 从考查形式上 看
及非选择题;背景材料的选取灵活多样,既 有各种各样的引言,又有各种各样典型事 例,如人类抵御灾害、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 动等。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承担者。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 运动。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 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3、物质世界是( 绝对运)动和( 相)对静止 旳统一
反对两个错误倾向(形而上学旳不变论、相 对主义和狡辩论)!
(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旳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 踏进同一条河流”。他旳学生克拉底鲁以为: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旳观点
A、否定了世界旳物质性 B、认可意识能够正确地反应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旳绝对性 D、夸张了物质旳运动
(一)运动是物质旳根本属性
4、运动和静止旳关系
不明显
静止 旳两 种情 形
>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根本性质-基本不变
运动, 是运动 旳特殊 状态
思索:运动和静止有什么关系呢?
运动和静止旳关系
1、运动是( 绝对旳 )、(无条件旳 )、 ( 永恒旳 )
2、静止是( 相对旳 ) 、( 有条件旳 )、 临(时旳 )
20
1 23456 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天 数
1885年,艾宾浩斯经过试验不同步间间隔旳 记忆保持量,绘制了著名旳艾宾浩斯曲线
人类思维 旳运动是有规律旳
人类认识发展旳道路
Hale Waihona Puke 实认践识
再 实 践
再 认 识
2、规律旳特点
一切事物旳运动都是有规律旳,规
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旳
运动都是 有规律旳
人类社会旳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旳
3、物质与运动旳辩证关系
运动是物质旳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 上不存在脱离运动旳物质
❖运动是物质旳运动,物质是运动旳承担者,
脱离物质旳运动是根本不存在旳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 了什么样旳错误? 认可物质,否定运动
《坛经》记载: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规律
区别
①规律是内在的、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 ②要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不能用肉眼把握的
联系
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规律的表现, 但规律不等于规律性现象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 是不可违抗的。
答案:C本题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材料信息警示我们必 须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故 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夸大了意识的作用,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 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质认识正确的有( )
过关训练
5.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 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 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 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人们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 ③要尊重客 观规律,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④人定胜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材料表明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人们能够不断克服 困难,掌握新技术,故选D项。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 的发挥始终受客观规律制约,人定胜天的说法不正确,② ④排除。
(2)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尊重 规律,按规律办事。②但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 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同步练习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同步练习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选择题1.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

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解析:其观点否认了静止,而不是否定了客观性,故A项不选。

其观点夸大了运动,而不是夸大主观能动性,故B项不选。

克拉底鲁的观点夸大了运动,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C项应入选。

D项观点不能从题干得到说明,不选。

答案:C2.航天员翟志刚在“神舟七号”飞船外以每秒7.8千米的第一宇宙速度“太空漫步”,由此成为“走”得最快的中国人。

按此计算,他的“第一步”迈出了9 165千米。

但是我们通过电视画面可以看到,翟志刚与飞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稳定的。

这说明( )①运动和静止是一回事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正确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把运动和静止等同,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是错误的。

②③④是对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

答案为A。

答案:A3.“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解析:A、C、D三项本身都错误。

B项正确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且符合题意。

答案:B4.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者含动,动不舍静。

”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A项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静止是相对的;B项也是错误的,运动是绝对的;C项观点明显是错误的;D项正确表达了运动和静止的特征。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

探究世界的本质高中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学案(人教版)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探究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物质的含义(2)运动的含义(3)静止的含义(4)规律的含义◇理解(1)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性(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1)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从分析论证中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3)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2)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能正确把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重点、难点】:1、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是绝对的三、【合作初探】:第一学时本课学习内容自主探究(一)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课堂探究1(P28):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哲学第四课1

哲学第四课1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世界的物质性、运动、静止一、学习目标(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2分钟)1、知识目标: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坚定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在整体感知和把握重点的基础上,整理、记忆基础知识)(一)整体感知: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在劳动中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运动认识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二)重点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静止;运动与静止的关系(三)自学整理,并理解记忆:1、为什么说自然界是物质的?2、什么是物质?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4、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5、什么是运动?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如何?7、什么是静止?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如何?(梳理教材,准确、系统把握)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要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产生、存在、发展及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任何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3、运动的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方法论: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的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易错点一:混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提醒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表明( )①物质具有可知性②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③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感觉是物质存在的基础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含义、特性。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表明物质具有可知性,①符合题意;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表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符合题意;物质是对物质具体形态的抽象、概括和总结,②错误;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④说法错误。

易错点二:混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提醒客观实在是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而客观存在是相对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以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

客观实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概括,但不等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A、C、D排除,B是对“客观实在”的正确理解,当选。

3.步入21世纪,人类不仅能通过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转基因产品,如棉花、大豆、木瓜,而且还能利用动物的细胞复制出大量相同的生命个体,如猪、奶牛等。

这些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证明了自然界不具有物质性②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③证明了人类进入随意创造自然物的时代④为自然界的物质性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转基因技术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证明了自然界的物质性,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②④正确、①错误;创造自然物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4.由于人们大量捕杀猫头鹰、蛇等野生动物,失去天敌的田鼠便大量繁殖,洞庭湖地区就爆发了“鼠患”。

这提醒我们( )①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规律②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③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界已经失去客观性④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

材料体现了违背自然界的客观性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要求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必须以保护自然为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②④符合题意。

自然界是客观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人不能改变自然规律,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③说法错误。

5.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这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主要是完成对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普查。

普查的这些要素( )①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②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③它们具有的客观性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④它们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客观性。

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属于地理环境,是构成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具有客观性,①③说法正确。

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中起着决定作用,②④说法错误。

6.中东呼吸综合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它与人们熟知的非典病毒同属冠状病毒,但类型不同,其传染性弱于非典病毒。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非典病毒( )①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②具有完全相同的表现形式③都能够被人们了解并认识④具有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物质的理解。

病毒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能够被认识的,①③符合题意。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非典病毒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其表现形式不可能完全相同,②错误。

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与非典病毒同属冠状病毒,其运行规律也存在着共通之处,故④错误。

7.因在中微子振荡方面作出突出贡献,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中微子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微子都被认为不具质量。

这两位科学家的发现证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揭示出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是粒子物理学的历史性发现。

这一发现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③认识世界取决于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④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A解析这一发现证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揭示出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体现了①②。

③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④说法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8.[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

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A解析自然灾害属于自然界的客观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说法错误;防灾减灾工作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一味顺从自然。

答案选①②。

命题点2 哲学的“物质”概念9.[2014·上海高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A.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B.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答案B解析客观实在性是一切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共性,B当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A不选;物质不是指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C不选;D是指规律,排除。

10.[2015·广东高考]水在常见的三种形态下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已被人们了解,但在受限空间内却不完全为人所知。

近日,有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在常温下,在石墨烯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

这是常温下水的一种全新存在形式。

该研究成果对于解释低维空间内水的快速输运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新发现再次印证了(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存在形式不同,说明物质的具体形态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材料中人们的重大发现也说明认识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符合题意。

排列顺序不一样,水的存在形式就不一样,体现了内部结构变化引起了事物的质变,②符合题意。

③说法正确,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为事物联系的产生过程,体现的是自在事物内部的联系;④错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不一定有远大发展前景,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事物。

12.[2014·课标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②错误;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③错误;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选B。

13.[2011·江苏高考]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答案B解析荀子的名言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正确。

题干并未强调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与题意无关。

材料未体现自然界与人的意识的关系,B、C不符合题意,且C本身观点错误。

14.[2010·课标全国卷Ⅱ]在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最大,对它的处理方式一般是捕捉后封存。

目前,科学家正致力于二氧化碳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利用它与氢气反应,产生甲醇,再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乙烯,从而为工业提供原材料,使二氧化碳转变为廉价而充裕的可再生能源。

这一研究思路体现了科学家力图通过科技创新( )①生产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物质形态②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新课题③解决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高耗能问题④探索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可行路径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答案D解析①说法明显错误,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只能对其利用和改造,不能创造。

把二氧化碳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并没有解决高耗能问题,故排除③。

②④符合题意。

易错点一:混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5.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表明(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由一切存在物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可知,题中观点强调的是运动,②④强调运动,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①错误;③强调物质,而不是强调运动,排除,故选D。

易错点二: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认识不清提醒 (1)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3)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16.有人指出:“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雾,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在诞生之日起便进入了消失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