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五百欢喜丸喻

合集下载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干大事雄心壮志图小利大事不成【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译文】以前有一位奶妈,怀抱着小孩赶路,走得又困又乏,疲惫不堪,便在路边睡熟了。

这时,有一过路人用手里的欢喜丸子哄骗小孩,小孩拿了欢喜丸,吃得又香又甜,就什么都不顾了。

结果这骗子就从小孩身上解下了锁圈、项链、珠宝,甚至还脱去了小孩的衣物,一并拿去了。

出家人做事有时也像那小孩,喜欢在闹闹哄哄、繁忙嘈杂的地方,去贪图一点小小的供奉,结果被各种烦恼毁掉了以往修行的功德,例如戒宝、璎珞、珠玉等。

就像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偷去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可悲。

【寓意】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就是讽刺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吃了大亏的人,这与此寓言的寓意是相同的。

寓言中上当的是个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

就拿人们买东西来说吧,贪图便宜是许多人的购物心理,看到同类的商品,只要便宜就买,也不管质量如何,或自已是否需要。

正是有这种贪小便宜的购物心理存在,才使得许多造假者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然后投入市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也许一时以为自己少花了钱,是得了便宜,谁知这些买来的商品,不是质量太次,就是售后服务不完善,结果弄得自己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蒙受了损失。

一般商品也就罢了,如果碰上了假药、假酒,那可是要丢命啊。

贪小便宜不光为造假者填满了腰包,也为行骗者提供了机会。

他们正是利用某些人的这一心理,制造出诸如丢钱包、中彩票、换外汇等骗局,让上当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消费者和上当者是吃了亏,那么那些贪官则更是吃了“大”亏,他们以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点污、受点贿,没什么大不了的,权钱交易做得真可谓春风得意,不亦乐乎。

《百喻经》六则译文

《百喻经》六则译文

笨人食盐之阳早格格创做昔有笨人,至于他家,仆人与食,嫌浓有趣.仆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好,便自念止:“所以好者,缘有盐故.罕见尚我,况复多也?”笨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心爽,返为其患.譬彼中讲,闻节饮食不妨得讲,即便断食.或者经七日,或者十五日,徒自困饥,无益于讲.如彼笨人,以盐好故,而空食之,致令心爽,此亦复我.翻译:往日有一个笨笨的人,到他人家去做客.仆人留他用饭,他嫌菜肴太浓,味讲缺累.仆人知讲后,便正在他菜里加了一面盐.他感触菜的味讲佳多了,便自止自语讲:“那味讲所以那样好,是果为有盐的去由.加了那一面尚且味讲陈好,如果再多加些岂不更佳!”那个无知而不头脑的人,便空心吃起盐去.截止吃得心搞舌苦,反而使他自己痛苦.那便像中讲中的那些人一般,听道节造饮食对于建止有佳处,于是便继绝饮食.有的通过七天,有的通过十五天,黑黑天受一番饥饥的困苦,丝毫不减少一面讲止,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劳不堪,并不证得实讲.便像那个笨伯一般,以为不妨减少好味,于是空心吃盐,以至于心搞舌苦,那也是一般.渴睹火往日有人,痴无聪慧,极渴须火,睹热时焰,谓为是火,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所,对于视不饮.傍人谈话:“汝患渴逐火,今至火所,何故不饮?”笨人问止:“若可饮尽,我当饮之.此火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我时寡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翻译:往日有部分,笨笨不聪慧,心渴极了,念要赶快喝火,瞅睹由热气流降腾经阳光合射而成的幻影,便以为是火,坐时逃赶曲到印度河.到达印度河之后,里对于着河火却不喝.他人对于他道:“您果为心渴觅找火,当前到了有火的场合,为什么不喝呢?”笨人回问道:“如果不妨喝尽那些火,那我便喝.但是那里的火太多了,皆不可能喝尽,所以我不喝.”当时寡人听了那些话,皆大声天嗤笑他.进海与重火昔有父老子,进海与重火,积有年载,圆得一车.持去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购者.经历多日,不克不迭得卖,心死疲厌,以为苦恼.睹人卖冰,时得速卖,便死念止:“不如烧之做冰,可得速卖.”即烧为冰,诣市卖之,不得半车冰之价曲.翻译:从前有位父老的女子,到海里挨捞重香.通过一年,才挨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重香运到商场上去卖,由于代价高贵,向去不人购.通过了许多天,也不克不迭出卖去.内心感触很厌烦,格中苦恼.瞅睹他人卖木冰,时常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爆收了一个设念:不如把重香烧成木冰,不妨很快便出卖去.于是便把重香烧成了木冰,到商场上去卖,截止只卖了不到半车木冰的价钱.尝庵婆罗果昔有一父老,遣人持钱至他园中购庵婆罗果而欲食之,而敕之止:“佳苦好者,汝当购去.”即便持钱往购其果.果主止:“我此树果,悉皆好佳,无一恶者.汝尝一果,脚以知之.”购果者止:“我今当一一尝之,而后当与.若但是尝一,何以可知?”觅即与果,一一皆尝.持去归家,父老睹已,恶而不食,便十足皆弃.翻译:从前有位父老,派人拿钱到他人的园子里去购庵婆罗果去吃.他叮嘱道:“品量佳、味讲苦好的果子,您便购回去.”于是那部分便拿着钱去购.园子的仆人道:“我那树上结的果子,皆很佳,不一个短佳的.您只消尝一个,便知讲了.”购果子的人道:“我当前该当一一品尝,而后才购,如果不过尝一个,怎么能知讲个个皆很佳呢?”交着他与去果子,每个皆尝了一下,才拿着回了家.父老睹了,厌恶得吃不下,于是齐皆扔了.诈止马死昔有一人,骑一乌马进阵打贼,以其怖故,不克不迭战斗,便以血污涂其里目,诈现死相,卧死人中,其所乘马为他所夺.军寡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黑马尾去.既到舍已,有人问止:“汝所乘马,今为天圆?何以不乘?”问止:“我马已死,遂持尾去.”旁人谈话:“汝马本乌,尾何以黑?”缄默无对于,为人所笑.翻译:从前有部分,骑着一匹乌马加进阵天攻打仇人.由于害怕,不克不迭战斗.便用血涂正在脸上,拆死躺正在死人堆里.他所骑的马也被他人夺去了.士兵们撤离战场后,他念回家,便割了他人所骑黑马的一截马尾.回家后,有人问他:“您骑的马,当前正在哪里?为什么不骑呢?”他回问道:“我的马已经死了,只佳戴着它的尾巴回去.”中间的人听后道:“您的马本本是乌的,尾巴怎么形成黑的了?”他无话可道,被人们所讥笑.驼瓮俱得昔有一人,先瓮中衰谷.骆驼进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既不得出,以为忧恼.有一老人去语之止:“汝莫忧也,我教汝出.汝用我语,必得速出.汝当斩头,得意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复杀驼,而复破瓮.如许痴人,世间所笑.翻译:从前有一部分,先是正在瓮里衰着谷子.骆驼把头探进瓮中吃谷子,截止出不去了,使他感触很烦恼.有一个老人过去报告他道:“您不要忧,我教您一个不妨让骆驼出去的办法.您听我的话,一定很快便不妨出去.您该当把骆驼的头砍下去,骆驼自然便出去了.”于是便听了他的话,用刀把骆驼的头砍了下去.杀死骆驼之后,又挨破了瓮.那样笨笨的人,被人们所讥笑.。

《百喻经》优秀课件

《百喻经》优秀课件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 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 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 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 呢?
成语和佛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五 佛理禅趣
佛理禅趣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采用寓 言譬喻的方式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是古天 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 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 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 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 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 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 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 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食盐
翻译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解析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 益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 蠢的举动。
入海取
昔有长者子①,入沉海取水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
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④其贵故,卒⑤无 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⑥,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 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⑦。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⑧。 2注释 编辑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又名沉 香。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方:才,刚④持:拿⑤诣:到、去。 ⑥以:因为⑦卒:最终⑧经历:经过(时间) ⑨售:卖出去。⑩即:于是,就11 诣市卖之:之,指 代前面的沉香 12如是:像这样 13.直:通“值”,价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小儿得大龟喻【原文】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

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1]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2],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注释】[1] 天魔波旬: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魔王,多眷属,常率领他们到人间破坏佛道。

[2] 极意六尘:极力纵情于物欲。

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佛教认为此六境是产生物欲的基础,能污染心性,是正智的障碍。

【译文】从前有一个小孩,在陆地上玩耍,捉到了一只大龟,便想杀掉它,但又不知用什么方法,便问别人道:“怎么才能杀掉这只乌龟呢?”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把乌龟扔进水里,它立刻就会被淹死了。

”当时小孩信了这个人的话,就赶紧把乌龟扔进水中。

乌龟到了水里,立即就游走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

他们想守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想修行种种功德,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便问人道:“凭借什么样的因缘才能解脱呢?”有那邪魔外道,如魔王波旬及修邪恶知识的人就教唆道:“你只要纵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恣情于财、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话做去,你们必定可以获得解脱。

”那些愚蠢的人也不去认真思考这话的对错,就依了他的话去施行。

等到身死命终之时,就会堕于三恶道中。

就像那个小孩轻信了别人的话,将乌龟扔进水中一样,杀不死反而将其放走一样的愚蠢。

【评析】故事里的这个小孩单纯幼稚,未加判断就听信了别人的话,将捉到的大龟放回水里,刚到手的东西就这样白白地溜走了。

也许有人觉得像这样的蠢事,自己是绝对不会干的。

但是,有的人终究还是逃不出骗子的陷阱,常因轻信而中了别人的诡计。

南北朝-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人效王眼瞤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人效王眼瞤喻南北朝-百喻经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语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

王问之言:汝为病耶?为着风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

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

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翻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问余人言:从前有一个人,想讨国王的欢喜,就问他人:云何得之?如何才能得国王的欢心?有人语言:有人说道: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当效之。

你想讨国王的欢喜么,他的形相,你应该仿效。

此人即便往至王所,见王眼瞤,便效王瞤。

此人这就到国王那儿去,见国王眼皮眨巴眨巴,于是也仿效着眨巴眨巴。

王问之言:国王便问他:汝为病耶?你是病了?为着风耶?还是着了风了?何以眼瞤?怎么眼皮眨个不停?其人答王:此人答道:我不病眼,亦不着风,欲得王意,见王眼瞤,故效王也。

我眼没病,也没着风,想要讨得大王的欢喜,见大王眼皮眨巴,所以也学着眨巴。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即便使人种种加害,摈令出国。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即刻令人对他施行种种惩罚,并赶出国去。

世人亦尔,于佛法王欲得亲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长。

世人也是这样,想要亲近佛陀,求得顺理益己的善法,来使自己的德行增长。

既得亲近,不解如来法王为众生故,种种方便,现其阙短,或闻其法,见其字句不正,便生讥毁,效其不是。

既已亲近了佛陀,却不懂得如来法王为了大众的缘故,佛陀用种种善巧权便的方法来引导世人进入佛法之中,不免显出一些阙失短处来,或是听到佛法有字句不正的地方,就讥讽毁谤起来,学它的不是之处。

由是之故,于佛法中永失其善,堕于三恶,如彼愚人,亦复如是。

快乐百喻经_得金鼠狼喻

快乐百喻经_得金鼠狼喻

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虚名半是钱【原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路而进。

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

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

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捡到一只金鼠狼,高兴地跳起来,赶紧揣在怀里。

仍然沿着路往前走。

要渡过一条河,他把衣服脱下放在地上,一会儿金鼠狼变成一条毒蛇。

这个人心里在想:“我宁愿被毒蛇咬死,也一定要把金鼠狼带回去。

”由于诚心暗合所感动,这毒蛇又变成了金鼠狼。

旁边的蠢人,看见毒蛇会变成真金,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也捉来一条毒蛇放在怀里,结果被毒蛇咬死,白白地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世间也有这样的蠢人。

他看到了善行得到好报,但自己却无真心行善.只是为了取得名闻利养。

这是借善法为名来掩盖自己的伪善面貌,以致命终之后堕于恶处。

这正像那个蠢人捉来毒蛇放在怀中指望变成真金,终被毒蛇咬死一样。

【寓意】中国有句俗话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用在这里,揭示该篇文章的寓意应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与善本来就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

人们总会说“善有善报”。

无论是传说、童话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好事,行善行,终能得到好的报答。

正如文中的前者,因其心中存善,真真正正地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自然能让毒蛇这样可怕的东西也受其感动,变回金鼠狼,得到那份应当属于他的对善的报答。

只可惜世上被“名利”二字迷了心窍的人实在太多。

所谓“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浮名半是钱”。

文中的后面这位老兄,是否被名闻利养催得老态龙钟我们暂且不谈,但因为追名逐利而“反误了卿卿性命”却是事实。

尤其可观的是,他还打着善行的幌子,穿着仁义的戏袍,想要演一出好戏。

可惜,幌子倒了,戏袍破了,戏演砸了,命也丢了。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

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6百喻经【白话译文】(20)·人说王纵暴喻二十、人说王纵暴喻原典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

」王闻是语,即大瞋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①使剥脊,剥百两肉。

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

夜中呻唤,甚大苦恼。

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以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

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得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

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注释①仰:命令。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谈说国王的过失,说:「国王太暴虐了,治国行政毫无道理。

」国王听了这话,就勃然大怒,竟不追究清楚是谁说的,偏信身傍佞人的谗言,捉来一位贤臣,下令剥开他的背脊,取出百两肉来。

有人证明他没有说这话,国王心中便后悔了,索来千两肉,用来给他补脊背。

贤臣很是苦痛,夜中呻唤不已。

国王听见了,问道:「为何这般苦恼呢?取你百两,还了你千两,心中还不满足么?为何苦恼呢?」傍人说道:「大王,譬如截掉了孩子的头,后来虽然得了一千个头,也不免孩子的死去。

如今他虽得了十倍的肉,却免除不了苦痛。

」愚人也是如此,不畏惧后世的恶报,贪图现世的快乐,拼命压榨世人,驱遣百姓,广罗财物,而后进行施舍,祈望可以灭罪,得到福报。

就譬如那位国王,剥了他人的脊背,取了肉,以其他的肉来补,想使他不痛,这是不合情理的。

解说《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通过阿闍世王之口介绍了六师外道的学说,他们各各以为没有后世,没有业报轮回。

印度学者恰托巴底亚耶(Chattopadhyaya)在其《顺世论》一书中引述了他们的观念,其所据的是巴利文《长部经典》(南传佛教经籍,北传佛教称《长阿含经》)的英译本:不阑迦叶的学说:对于行为者,或促使别人行为者,对于伤害人或唆使别人伤害他人者,对于惩罚或使别人惩罚者,对于造成忧愁苦恼者,对于疑惧发抖或使别人疑惧发抖者,对于杀害生命者,不与取者,破门入室者,当强盗或拦路抢劫,或奸淫,或诳语者,对于他们这样的行为,是没有罪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原文】
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

种种设计,不得其便。

会值㈤其夫,聘使邻国。

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

诈与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

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与尔。

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


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

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

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

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

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驱向彼国。

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

会于中路,值于彼王。

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
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其相斫射。

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

由是之故,我得此马,乃以珍宝,来投王国。

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


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

王时欣然,叹未曾有。

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

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

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跨越旧臣。


远人闻已,至作是言:“谁来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伎能。

”旧人愕然,无敢敌者。

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狮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

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狮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


作是议已,便白于王。

王闻是已,给赐刀仗,寻即遣之。

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狮子所。

,狮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

远人惊怖,即便上树。

狮子张口,仰头向前。

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狮子口。

狮子寻死。

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自于王。

王信宠遇。

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敬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致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敌抗衡;杀狮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著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

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

是故应当于福田所勤心修施。

【译文】
从前,有一个妇人,纵情淫荡,情欲旺盛,很讨厌她的丈夫,常常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丈夫害死。

可是种种办法都未能成功。

恰好她丈夫奉命到邻国去访问,她秘密想了一个毒计,她做了一些有毒的饼子,想用它来毒死丈夫。

她假意告诉丈夫说:“你现在要去很远的地方,怕你路上缺少吃的,我特意做了五百个欢喜丸,送给你做干粮。

你要是出国到了人家地界里,没有吃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充饥。


丈夫听了她的话,到了外国地面,还没来得及吃,已经到了夜里,只好住宿在一个树林里。

因为害怕猛兽,他爬到树上躲起来。

他把带的欢喜丸忘在树下,恰好这天夜里有五百个盗贼偷了国王五百
匹马和一些珍宝,来到树下,由于他们是逃到这里的,又渴又饿。

看到树
下有欢喜丸,这些贼就拿起来,每人吃了一丸。

药力极强,不一会儿五百
个贼一下子都死去。

到了天亮,树上的人看见这一群盗贼都死在树下,便把死尸一个一个
用刀斫箭射,假做成战死的样子,然后赶着盗贼们偷来的马,驮着财宝,
往城里走去。

这时,国王正带着许多人马,顺着盗贼逃去的方向跟踪追来,他在半路上正好碰上,并遇到了国王。

国王问他:“你是什么人?从哪里得到这些马匹?”
他回答说:“我是某国人,在路上遇到这些盗贼,我和他们厮杀起来,
现在那五百个盗贼已经被我全部杀死在前面的树林里,我因此夺得了这些
马匹、珍宝,正打算送到您那里去。

如果大王不相信,可以派人到前面我
杀死盗贼的地方去看看。


国王立刻派了亲信前去查看,果然像他所说的一样。

国王非常高兴,
惊叹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回到城里,封给他爵位,还重重地赏给他许
多珍宝,分给他领土田地。

国王的旧臣们心里很嫉妒他,对国王说:“他是一个远处来的人,不可深信。

大王怎么一下子就这么宠爱他?封官赏赐,超越了一些老臣?”
这人听了这些话,就说:“你们谁有勇气和武艺,敢和我到郊外去比试比试?”这些旧臣听了十分惊慌,没有谁敢和他比试。

后来,这个国家的荒郊野外,发现了一头凶恶的狮子,拦路伤人,把交通都阻断了。

旧臣们就一起议论:“这个远处来的人,自称自己是多么勇敢,武艺高强,世无敌手,要是能杀死这头狮子,为国为民除一大害,那就真正了不起了。


他们商量定了,就去求见国王。

国王听了这些旧臣们的话,遂即赐给这人刀杖等武器,派他去杀死狮子。

他听到国王的命令,只好奉旨遵命,鼓起勇气,来到狮子经常出没的地方。

狮子看见有人来,大发威风,大叫大跳地跑来,把他吓得了不得,赶紧爬到树上。

狮子仰着头,张着嘴望着他。

他惊慌失措,手里那把刀不觉失手掉落,恰恰掉在狮子张着的嘴里。

狮子立刻死了。

这个人高兴极了,连蹦带跳地去报告国王。

国王对他更加宠爱优待。

从此,全国的人没有一个不夸奖他的,人人对他十分敬佩。

这段故事中,那妇人做的欢喜丸,比喻各种以妄心行布施的“不净施”;王遣其夫作使者,比喻善知识;聘使邻国,比喻上生诸天;杀死盗贼,比喻善知识得到声闻乘须陀洹初果,坚持断除五欲及诸烦恼;中路遇见国王,比喻得遇圣贤;旧臣都生嫉妒心,比喻外教修道人见到智者能断五欲及诸烦恼,便生诽谤,说无此事;旧臣没有一个敢与远人比试,比喻外教修道人不敢与已见道的初果人相抗衡;远人使狮子致死,比喻除了恶魔;既断除了烦恼,又降伏了恶魔,比喻得到无碍菩提涅槃这样的宠遇和封赏;平常畏惧怯懦,比喻以弱制强,以静制动。

总的来说,尽管初时虽然不是出于清净行布施,但由于它是施给了善知识,便得到了各种殊胜的果报。

不净施的果报尚且如此殊胜,何况以善心、欢喜心去行布施呢?所以应当对于能种福田的对象(包括父母师长、三乘贤圣、贫穷困苦之人等)勤心修行布施。

【寓意】
中国有句俗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机未到。

时机一到,一切全报。

”用这句俗语概括这则寓言故事是再恰当不过了。

寓言中的“丈夫”就是文中的“善知识”。

故事中的“善知识”就是比喻那些正直而有道德、能教导正道的人——“仁”者。

寓言中的“丈夫”,“仁”者,他有逢凶化吉之能,他以自己的正义迎接三种邪恶势力:一是他的妻子,做了五百个“欢喜毒药丸”一心致他于死地;二是“丈夫”在当差的路上遇到了五百个强盗;三是“丈夫”到了他国后遇上了凶猛的狮子,险些把他咬死。

面对三种“恶魔”,他都能先逢凶而后化吉。

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最后转危为安呢?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是正义者——仁者,他是正义的化身,正义之人——仁者,总会交好运。

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一句名言——与人为善。

仁者正是与人为善之人。

古人云: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孔子“仁”的学说,一个重要方面是与人为善。

这一名言说的就是孔子对善与不善的态度。

看到了好的人,会去接近他,向他学习;看到了好的事,会争着去做、去参加,那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表现。

孔子进一步要求的是‘‘如不及”,就像稍一迟疑会来不及去做一样,要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去做。

看到了恶人、坏事,正直、善良的人都会唾弃、鄙视、反对,孔子的进一步要求是“如探汤”,像以身体的某一部分去接触热得发烫的水一样,立刻离开,离得远远的,不再去碰它、接触它。

“如探汤”的比喻十分形象,因之,“见不善如探汤”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在后人的脑子里,而且还化出了“难如探汤”、“避之探汤”等说法来。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这是传统的道德美德。

当代青年,初入社会,要看清社会的复杂性,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要学会区分善恶,要有“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精神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