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合集下载

快乐百喻经_水火喻

快乐百喻经_水火喻

自相矛盾水火不容【原文】昔有一人,事须用火及以冷水。

即便宿火,以澡盥盛水,置于火上。

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

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因为有家务事需要用火和冷水,于是他便把隔夜的火种留好并用水罐装了水放在火上。

后来当他要用火时,火却已经被熄灭了;再想用冷水,因为火的余温,把水却温热了,这样一来火与冷水都没有得到。

【寓意】我在想,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你正在做什么,而实在是你自己要清楚你要去做什么。

懂自己的选择,执著一心去完成,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许多皈依佛法的人,虽然出家,但却惦记家人及世俗杂事,以及名、利、色、食、邑等五欲的快乐。

由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得道进德的火和洗涤身心的净水,最终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这则寓言使我们想到了《韩非子·难一》篇中《自相矛盾》的故事。

矛是杀身的工具,盾是防身用的武器,本来是互相矛盾的。

在人类社会中,矛与盾都是古战场上有用的武器。

没有什么东西都能够刺穿的盾和什么东西都能够刺穿的矛,似乎是不能在一个世界上存在的。

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在一起用,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自相矛盾。

但是,是不是就不能把它们放在一起呢?假如我们仔细研究它们的性能,研究“矛”与“盾”统一的规律,就不会发生这则寓言中“二事俱失”的结果。

“矛”与“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我们遇事首先要头脑冷静,克服盲目性,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世上无不陷之矛,也没有不可陷之盾,矛之锋利与盾之坚固都只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将其绝对化,便自然陷入自相矛盾的悖论之中,产生相反的结果。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正人【原文】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

昼夜受恼,甚以为苦。

有一医师,多诸方术。

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

若令我治能得差㈣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扰,欲求长生不死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与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

”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

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

”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头上没有头发,冬天感到很冷,夏天则非常灼热,还被蚊虫叮咬。

白天黑夜都很烦恼,他非常痛苦。

有一个医生会很多偏方和秘术。

这个秃头的人就去找他,对医生说:“我只希望您为我治愈秃头病。

”恰巧这位医生也是个秃头,于是便摘下帽子给那个人看他的头,并对他说:“我也患了秃头病,很是痛苦。

如果能让我治好你的病,我应该先治好自己才对。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被生、老、病、死所困扰,想要找个长生不死的处所,听说有沙门、婆罗门等是世上的良医,善于治疗多种疾病,于是前往他们的所在,并对他们说:“我只希望您能为我解除人生无常、生死痛苦的忧患,使我常常处于安乐的状态中,并且保持安乐,永远不变。

”这时婆罗门告诉他:“我也会为了生、老、病、死而忧患,并且想尽办法寻求长生的处所,但始终找不到。

现在我要是能让你安乐,我也应该首先自己安乐了,然后才可能让你获得啊!”正如那个秃头的人,白让自己耗费力气。

却不能治好病。

【寓意】这则寓言以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很实际的道理:连自己的毛病都医治不了,如何能医治别人同样的毛病呢?的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毛病感到不满,也会发发牢骚,但在不满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自己的身上其实也有相同的毛病,在埋怨别人、纠正别人之前是否应该先纠正自己身上的错误呢?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不足:我们不要犯只看到别人的毛病而看不到自己毛病的错误啊。

快乐百喻经_治鞭疮喻

快乐百喻经_治鞭疮喻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原文】昔有一人,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马屎傅之,欲令速差。

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法。

”即便归家,语其儿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

”儿为鞭背,以马屎拊之,以为善巧。

世人亦尔。

闻有人言,修不净观,即得除去五阴身疮。

便作是言:“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

”未见不净,返为女色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被国王用鞭子打了。

打完之后,就用马粪涂在伤口上,想使它赶快长好。

有个蠢人看到之后,心里高兴,就说:“我很快就学到一个迅速治好疮伤的药方。

”赶紧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儿子:“你用鞭子抽打我的后背,我得到一个好方法,现在想试一试。

”他儿子就用鞭子抽打他脊背,然后用马粪敷在伤口上,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子。

世间有些人也是这样,听得人说,修习不净观,就可以除去自己身心的贪着五欲之疮。

他就这样说:“我现在就来修习不净观,专观女色以及其他色、声、香、味、触五境能引起贪欲心的五欲。

”未看到不净却去修不净观,反而受到女色的蛊惑,沉沦生死,长受地狱之苦,这种做法跟自求鞭笞再用马粪敷疮的蠢人没有两样。

【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待事物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做法,充其量只是治标不治本。

寓言中的人只看到用马粪可以治好伤口,却不知为何要这样做。

其实这样做只不过是想恢复健康的身体,而愚人只是盲目模仿其治疗方法,却毁坏了他原本就很健康的体质。

可谓得不偿失,多此一举。

至于未看到不净却去修不净观的人,也只是做“表面文章”,试想一个不知道自己病症所在的人,又如何能根除疾患呢?恐怕结果只会是弄巧成拙。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种人,他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看到别人“下海”赚钱了,自己也放弃了原本很好的工作去经商;看见有人出国风光了,自己也不顾老婆孩子一心想出去;他们只是一味盲目效仿,却不去探究原因,也不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

转述句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由来

转述句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由来

转述句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由来摘要:考察《百喻经》中“之”、“其”、“他”的所有用例可知,“之”主要继承了上古汉语的用法,“其”的功能得到扩展,能充当主、定、宾语,成为一个成熟的第三人称代词;“他”仍然作为旁指代词或旁称代词,但出现第三人称代词的萌芽。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他《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虽名为百,其实只有九十八篇。

《百喻经》是南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语料。

书中的譬喻故事篇幅短小精炼,通俗易懂。

鲁迅先生评价道:“佛藏中经,以譬喻名者,亦可五六种,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学界对《百喻经》非常重视,但对其中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则关注不多。

本文拟对《百喻经》中“之”、“其”和“他”做详尽考察,利用穷尽式的统计,描绘《百喻经》的第三人称代词基本面貌。

对《百喻经》的第三人称代词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在此期的发展情况,认识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发展脉络。

一、第三人称代词的界定学界对第三人称代词的判定标准往往不一致,这导致人们对一些成分是否属于第三人称代词存在很大的分歧。

一般认为表示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第三者的,即为第三人称。

有的认为如果一个代词是回指其前面出现的某个特定的指人名词,而且又充当句子的主语,那么这个成分就是第三人称代词。

[1]姚振武则认为典型的第三身范畴应该是对“我”(第一身)“你”(第二身)之外的第三者(人)的单纯的称代。

他说:“所谓第三身称代一般只限于举在叙述句或描写句中承指的位置上,称代上文刚刚出现过的人的例子,这样的称代,……其第三身称代的性质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2]专家学者们对上古有无第三人称代词这一问题看法有很大不同。

王力在《汉语史稿》一书中指出,上古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厥”等。

[3]①张斌、胡裕树认为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有彼、夫、其、之”等。

吕叔湘、郭锡良则认为上古汉语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

经典百喻经故事

经典百喻经故事

经典百喻经故事《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

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经典百喻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经典百喻经故事:得金鼠狼喻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路而进。

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man who found a gold weasel while traveling. He put it inside of his shirt as he leaped for joy. Traveling on, he reached a river where he took off his clothes for crossing. Subsequently, the gold weasel changed into a poisonous snake.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

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旁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著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Nevertheless, the man did not throw it out and kept it in the shirt. Deeply grateful, the snake changed back into pure gold. A stupid man nearby who saw it with his own eyes, took it for granted that it should always turned out that way. He then put a poisonous snake inside of his shirt. He got bitten and died soon after.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快乐百喻经_五百欢喜丸喻

快乐百喻经_五百欢喜丸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原文】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

种种设计,不得其便。

会值㈤其夫,聘使邻国。

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

诈与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

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与尔。

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

”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

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

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

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

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驱向彼国。

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

会于中路,值于彼王。

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其相斫射。

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

由是之故,我得此马,乃以珍宝,来投王国。

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

”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

王时欣然,叹未曾有。

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

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

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跨越旧臣。

”远人闻已,至作是言:“谁来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伎能。

”旧人愕然,无敢敌者。

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狮子,截道杀人,断绝王路。

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狮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

”作是议已,便白于王。

王闻是已,给赐刀仗,寻即遣之。

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狮子所。

,狮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

远人惊怖,即便上树。

狮子张口,仰头向前。

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狮子口。

狮子寻死。

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自于王。

王信宠遇。

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敬施;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洹,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致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敌抗衡;杀狮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著道果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偏听偏信害己害人【原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

其子人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

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

”?”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

”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

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译文】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

儿子进入树林被熊咬伤,熊爪还抓伤了他身体,儿子急忙逃出树林回到父亲身边。

父亲见:到他儿子的样子后奇怪地问:“你是怎么回事,遭受这样的伤害?”儿子回答道:“有一个家伙,身上长了很多毛,是它来害我的。

”于是父亲拿着弓箭来到树林中,看到一个仙人长着长长的毛发,于是想要拉弓射他。

有人评道:“为什么要射他呢?这个人没有害处,还常常帮助他人改正过错呢。

”世间的蠢人都是这样,被那些身披法服却没有道行的人骂了之后就去伤害善良有德行的人。

就好像那位父亲,熊伤了他的儿子,他却把罪过错加在神仙身上。

【寓意】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的一面之言就差点错怪了好人!儿子也许是情况危急中只记住了伤他的东西的某部分特征,这还情有可原,怛是父亲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这就应该说是太鲁莽了。

其实僧道之人也是如此。

他们本该是修行的有德行的善良人,可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这种人干下了不耻之事,辱没了僧道的清白名声,还连累其他有德之人替他挨骂。

不过这种情形自古有之,哪一朝哪一代没有个昏庸的君主,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了诸多忠臣良将。

这些昏君根本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只一味信赖无德之人,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革命形势极其严峻,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分子投敌之后还混迹于革命队伍中,幸而问题被及时发现,党采取了果断措施,但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却犯了一概打倒的错误,致使很多好同志受到打击,使得打击面扩大化。

《百喻经》优秀课件

《百喻经》优秀课件
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 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
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 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 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 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 可能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 呢?
成语和佛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之五 佛理禅趣
佛理禅趣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简介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采用寓 言譬喻的方式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是古天 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 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 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 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 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 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 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 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 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 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 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①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食盐
翻译
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
解析 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
但 “外道” 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 益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 蠢的举动。
入海取
昔有长者子①,入沉海取水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
一车,持来归家。诣③市卖之,以④其贵故,卒⑤无 买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⑥,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 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⑦。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⑧。 2注释 编辑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又名沉 香。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方:才,刚④持:拿⑤诣:到、去。 ⑥以:因为⑦卒:最终⑧经历:经过(时间) ⑨售:卖出去。⑩即:于是,就11 诣市卖之:之,指 代前面的沉香 12如是:像这样 13.直:通“值”,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放弃是跨越海纳百JII前途光明
【原文】
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
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
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竞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与别人结了仇,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这样忧愁憔悴?”
他回答说:“别人欺辱了我,可我却没有法子报复。

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报我的仇?为此我才天天忧愁悲伤啊。


别人就告诉他:“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能伤害他。

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弊病,就是未及伤人,得先害己。


这人听了,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我,只要能报我的仇,咒死他,即使我自己受点伤害,也心甘情愿。


世上的人其实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因为和别人结了怨仇,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对方,不仅未能害人,自己反倒因一点点怨仇受到伤害,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

这同那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报仇的蠢人想法是一样的。

【寓意】
林则徐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这个人,因为与别人结仇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自己变得憔悴不堪,既伤了身,又伤了心。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能伤害那个与他结仇的人,即使自己会受伤也在所不惜,这是怎样刻骨的仇恨啊!可是,世上又有什么仇会让人如此呢?都说“世上最广阔的
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而这个人的心胸却是多么狭小啊。

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陷入仇恨之中,整日想着报仇、报仇,直到报了仇了,却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因小失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你就会感到万物都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是你的朋友。

要知道,一个整日陷在仇恨与报复中的人是不会快乐的。

谅解与宽恕是人类的美德,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每一个人,即使有人损害了你的利益,或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也应该给予宽容与谅解,这样,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源于美好内心的快乐。

能够放弃是一种跨越,当你能够放弃一切做到简单从容地活着的时候,你生命中的低谷也就过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