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踏长者口喻
《百喻经》

动词,增加
名词,好处 名词,好处 副词,更加 动词,祸害 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患 名词,祸患 名词,灾祸 动词,担忧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来 1.汝当斩头,自得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2.既复杀驼,而复破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史·韦敻传》
赏读:崇尚平易简朴,无心于功名利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知识卡片
一、作家作品
伽斯那,天竺(古印度)高僧,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编纂者。
译者是求那毗地,天竺(古印度)僧人,是伽斯那的弟子。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二、文体常识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像,似
比得上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如此 表假设,如果,假如 和“夫”连用,用在一段话的开头, 以引起议论,像那,至于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代骆驼头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无意 动词,到 代词,此 结构助词,的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活页规范训练
这和故事中的愚人是一样的,因为盐可以使饭菜味美而多吃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国学】 知识积累 · 《百喻经》 全国通用

第六课【国学】知识积累·《百喻经》➽课程目标学习《欲食半饼喻》,积累文言字词,学会翻译方法《百喻经》积累国学知识,明白积累的重要性➽百喻经《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现存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偈颂共为百则。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欲食半饼喻》欲食半饼喻① 譬如②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
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恚悔③(嗔恙),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④自捐弃⑤,设⑤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 注释①出自《百喻经》,旧题《百句譬喻经》,是一部以寓言来阐述道理的著作。
②壁(pì)如∶比如。
③恚悔(huìhuǐ)∶悔恨。
④唐∶空,徒然。
⑤捐(juān)弃∶抛弃。
⑥设∶假如;如果。
➽练习1、解释下列画线词。
(1)因其饥故∶(2)食六枚半已∶(3)而作是言∶(4)由此半饼∶2、翻译下面的句子。
我今饱足,由此半饼。
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3、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昔有长者子》昔有长者子①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③。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
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④。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即沉香木,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③售:卖出去。
④直:通“值”。
➽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诣市卖之:(2)以为苦恼: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偏听偏信害己害人【原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
其子人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
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
”?”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
”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
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译文】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
儿子进入树林被熊咬伤,熊爪还抓伤了他身体,儿子急忙逃出树林回到父亲身边。
父亲见:到他儿子的样子后奇怪地问:“你是怎么回事,遭受这样的伤害?”儿子回答道:“有一个家伙,身上长了很多毛,是它来害我的。
”于是父亲拿着弓箭来到树林中,看到一个仙人长着长长的毛发,于是想要拉弓射他。
有人评道:“为什么要射他呢?这个人没有害处,还常常帮助他人改正过错呢。
”世间的蠢人都是这样,被那些身披法服却没有道行的人骂了之后就去伤害善良有德行的人。
就好像那位父亲,熊伤了他的儿子,他却把罪过错加在神仙身上。
【寓意】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的一面之言就差点错怪了好人!儿子也许是情况危急中只记住了伤他的东西的某部分特征,这还情有可原,怛是父亲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这就应该说是太鲁莽了。
其实僧道之人也是如此。
他们本该是修行的有德行的善良人,可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这种人干下了不耻之事,辱没了僧道的清白名声,还连累其他有德之人替他挨骂。
不过这种情形自古有之,哪一朝哪一代没有个昏庸的君主,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了诸多忠臣良将。
这些昏君根本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只一味信赖无德之人,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革命形势极其严峻,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分子投敌之后还混迹于革命队伍中,幸而问题被及时发现,党采取了果断措施,但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却犯了一概打倒的错误,致使很多好同志受到打击,使得打击面扩大化。
快乐百喻经_伎儿着戏罗刹服共相惊怖喻

世间本无鬼半夜敲门心不惊【原文】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
经婆罗斯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刹。
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
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座。
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
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
时彼伴中著罗刹衣青,亦复寻逐,奔驰绝走。
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奔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
处于烦恼之著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无上法食,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途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书,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译文】从前乾陀卫国有一帮歌舞演员,因为年岁饥荒,就到别的地方去找活路。
路过婆罗斯山,这山里一向有许多恶鬼,还有吃人的罗刹。
当时这些演员夜里住宿在山里,风大天冷,大家烧火取暖,睡起觉来。
他们这帮演员中间有一个还是感到寒冷,就起来穿上装扮罗刹的戏装,对火坐着。
一个同伴从睡梦中醒来,突然看到火旁边坐着一个罗刹,顾不得仔细看,爬起来就跑。
一下子惊动了其他伙伴,大家一起跟着跑起来。
那穿罗刹衣裳的,也不明白是什么缘故,也跟着大家争先恐后地跑起来。
逃跑的人看见他紧跟在后面,以为罗刹追着要吃人,更加恐惧,翻山渡河,有的还掉到山沟里,把身体都摔伤了。
真是狼狈疲惫极了。
一直到天亮,才知道不是罗刹。
世间凡夫就是这样。
凡夫被喧哗烦恼逼乱心神,又缺乏对佛教的理解和把握,而想要远求无上长生慧命之法,永享常、乐、我、净的妙乐。
但由于一向我见炽盛,固执色、受、想、行、识五阴之身为我,以致在生死道中流转奔驰,为各种烦恼所困扰,使心不得自在,结果坠入三途恶趣,奔走跌倒在山沟里,一直到天明。
如同人们的生死之夜已尽,迷惑已去,自己智慧明晓,才知道色、受、想、行、识五阴假合之身并无真正的实我。
【寓意】乾陀卫国的演员们被错扮罗刹的同伴吓得惊慌失措、狼狈逃跑、疲惫至极,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另一方面则是缺乏独立判断,身:处困境不冷静的表现。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快乐百喻经_尝庵婆罗果喻

谨小慎微过了头过犹不及令人愁【原文】昔有一长者,遗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
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闻持戒施得大福乐,身常安稳,无有诸患。
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
”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
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译文】从前有一位富家老爷,差佣人拿钱到果园里去买芒果,他再三叮嘱道:“要拣又甜又大的芒果买。
”佣人随即就带上钱到果园里去买鲜芒果。
果园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的芒果。
每一个都是又大又好的,没有一个是坏的。
你先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芒果的佣人却自作聪明地说:“我应当每一个都尝一尝,然后才买。
如果仅仅尝一个,怎么能知道所有的果子都是好的呢?”说罢,就把要买的芒果都咬上一口尝尝。
佣人买好芒果后,带回了家,那老爷一看所有果子都被咬过,恶心极了,结果把芒果全都扔掉。
世间之人也都是这样。
他们听说持戒、布施能够修得幸福快乐,使生活永远处于安逸和平静之中,没有灾祸,也无病痛。
但他们并不肯真正相信,心里总是这样想:“布施能够得到善报,我得亲身经历了才相信。
”其实只要睁眼看一看世上的贵贱贫富,这本身就是前世修行所得的报应。
但他们却不懂得举一反三,以此求证因果报应,却始终心存疑惑,要求必须亲身经历,才肯真信。
可一旦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不但不能亲历因果报应关系,而且所有的财物也会随之失去,如同那个买芒果的愚蠢的仆人.非得将一个一个果子先尝一遍才买,结果所有的果子都因为他啃过,不得不扔掉。
【寓意】凡人做事,谨慎是可取的,但若过于谨小慎微就会事与愿违。
我们说,做事要讲求一个“度”,即过度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

《百喻经》的文学阐释作者:王少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7期摘 ; 要:《百喻经》是大乘佛教中比较特殊的一部经书,譬喻说法是这本经书最突出的特色。
本文从文学性角度对《百喻经》的语言叙述、故事内容、故事背后的意蕴进行阐释。
关键词:百喻经;故事;譬喻中图分类号:B948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014-01佛经的语言以“精简”著称,《百喻经》也不例外。
它的语言以四言为主,兼用杂言。
四字一句的模式是佛经宣法的最重要形式。
语言上的一句四字不仅给人简练的感觉,同时这种整齐的句式具有典雅庄重的美感,当然也有利于诵读和记忆。
故事情节和最后引发的譬喻议论,四字一句的句式是最常见的。
例如故事较短的“灌甘蔗喻”这则故事,基本上就是这种语言叙述说法的典型。
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诗经》四字格模式相一致,所以翻译过程中吸取中国传统的叙述语言模式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譬喻语言的运用在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能够将其含义向不同的方向进行阐释,以此喻彼,此可以一,但彼可以多,这样就是将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体现了出来。
无论故事长短,叙述模式均是“谜面加谜底”这种样式,并且基本上都是前后分明的两段。
这一方面说明佛经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
在这九十八个故事中语言叙述有某种相似性和一致性,而且有语言叙事上的固定模式。
例如:首先故事情节均以“昔有······”等开头来叙述;后一段则是“世间愚人,亦复如是”,“凡夫愚人,亦复如是”等这样的譬喻议论。
所以,叙述模式相对固定之下,四言为主,兼用杂言的语言特点,使得故事简而有味,显而意深。
在了解了叙述模式和四字格式的语言后,对于《百喻经》文本故事内容的理解也是对其文学性阐释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学性意味较浓的《百喻经》意在宣扬佛法,使众生获得智慧,不堕“三毒”之境;所以它的内容就具有普遍性、通俗性和可读性。
快乐百喻经_得金鼠狼喻

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虚名半是钱【原文】昔有一人在路而行,道中得一金鼠狼,心中喜踊,持置怀中,涉路而进。
至水欲渡,脱衣置地,寻时金鼠变为毒蛇。
此人深思:宁为毒蛇螫杀,要当怀去。
心至冥感,还化为金。
傍边愚人见其毒蛇变成真宝,谓为恒尔,复取毒蛇内着怀里,即为毒蛇之所蜇螫,丧身殒命。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见善获利,内无真心,但为利养,来附于法。
命终之后,堕于恶处,如捉毒蛇被螫而死。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正在路上行走,捡到一只金鼠狼,高兴地跳起来,赶紧揣在怀里。
仍然沿着路往前走。
要渡过一条河,他把衣服脱下放在地上,一会儿金鼠狼变成一条毒蛇。
这个人心里在想:“我宁愿被毒蛇咬死,也一定要把金鼠狼带回去。
”由于诚心暗合所感动,这毒蛇又变成了金鼠狼。
旁边的蠢人,看见毒蛇会变成真金,以为这是必然的事情,也捉来一条毒蛇放在怀里,结果被毒蛇咬死,白白地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世间也有这样的蠢人。
他看到了善行得到好报,但自己却无真心行善.只是为了取得名闻利养。
这是借善法为名来掩盖自己的伪善面貌,以致命终之后堕于恶处。
这正像那个蠢人捉来毒蛇放在怀中指望变成真金,终被毒蛇咬死一样。
【寓意】中国有句俗话叫:“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用在这里,揭示该篇文章的寓意应是再合适不过了。
美与善本来就是古今中外人所景仰、崇拜、极力追求的境界。
人们总会说“善有善报”。
无论是传说、童话里,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做好事,行善行,终能得到好的报答。
正如文中的前者,因其心中存善,真真正正地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自然能让毒蛇这样可怕的东西也受其感动,变回金鼠狼,得到那份应当属于他的对善的报答。
只可惜世上被“名利”二字迷了心窍的人实在太多。
所谓“世上何物催人老,半是浮名半是钱”。
文中的后面这位老兄,是否被名闻利养催得老态龙钟我们暂且不谈,但因为追名逐利而“反误了卿卿性命”却是事实。
尤其可观的是,他还打着善行的幌子,穿着仁义的戏袍,想要演一出好戏。
可惜,幌子倒了,戏袍破了,戏演砸了,命也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谀奉承心花怒放
【原文】
昔有大富长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尽恭敬。
长者唾时,左右侍人以脚踏却。
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诸人踏却。
欲唾之时我当先踏。
”于是长者正欲咳唾,时此愚人即便举脚踏长者口,破唇折齿。
长者语愚人言:“汝何以故踏我唇口?”愚人答言:“若长者唾出口落地,左右谄者已得踏去。
我虽欲踏,每常不及。
以是之故,唾欲出口,举脚先踏,望得汝意。
”
凡物须时,时未及到,强设功力,返得苦恼。
以是之故,世人当知时与非时。
【译文】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有权有势,周围的人想讨好他,都对他十分恭敬。
他吐唾沫在地上时,旁边侍候他的人便立即用脚去擦掉。
有一个傻子来不及去擦,他这样想道:“如果等吐到地上,别人便先擦掉了。
我应当在他刚要吐的时候,就先去擦掉。
”有一天,当这位长者正想吐唾沫的时候,这个傻子便飞起一脚,朝他嘴上踏去,结果长者的嘴唇被踏破,还折断了几颗门牙。
这个长者质问这个傻子说:“你为什么故意踏我的嘴巴?”这个傻子回答说:“如果您把唾沫吐出口落到地上,您身边巴结您的人便争着擦掉了。
我即使想给您擦掉,却常常来不及。
因为这个缘故,我想等您刚要吐唾沫的时候,便抬起脚来先擦掉它,希望讨得您的欢心。
”
一切事物都要借助于时机因缘。
如果时机因缘没有成熟,勉强干的,反会受到苦恼。
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什么才是合乎时宜,什么是不合时宜。
【寓意】
巴结是一种坏风气,故事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它对被巴结的人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告诫人们:要力戒巴结别人,而被巴结的人要力拒别人的巴结。
每个人都希望听到别人的赞扬和夸奖,赞美之话可以让人心花怒放,即使知道是假的,人们也宁愿欺骗自己,告诉自己这是真的,从心里往外美,这是人的本性。
但是不知大家是否想过,一个不真实的赞美、奉承,会使你无法摆正位置,从而影响你前进的步伐。
巴结别人可以在短期内得到好处,但是长时间的阿谀奉承会让被巴结人感到不真诚、不真实,从而对你产生厌恶之情,结果必将是一败涂地。
与其这样倒不如踏踏实实做人,用自己真正的实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巴结奉承是一种非常不良的社会风尚,我们应该同心协力去克服这种坏风气,使大家在一种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真真诚诚的氛围中工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