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治鞭疮喻

合集下载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快乐百喻经_小儿得欢喜丸喻

干大事雄心壮志图小利大事不成【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璎珞、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璎珞,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译文】以前有一位奶妈,怀抱着小孩赶路,走得又困又乏,疲惫不堪,便在路边睡熟了。

这时,有一过路人用手里的欢喜丸子哄骗小孩,小孩拿了欢喜丸,吃得又香又甜,就什么都不顾了。

结果这骗子就从小孩身上解下了锁圈、项链、珠宝,甚至还脱去了小孩的衣物,一并拿去了。

出家人做事有时也像那小孩,喜欢在闹闹哄哄、繁忙嘈杂的地方,去贪图一点小小的供奉,结果被各种烦恼毁掉了以往修行的功德,例如戒宝、璎珞、珠玉等。

就像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偷去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可悲。

【寓意】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就是讽刺那些为了贪图小利而吃了大亏的人,这与此寓言的寓意是相同的。

寓言中上当的是个孩子,不懂得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有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

就拿人们买东西来说吧,贪图便宜是许多人的购物心理,看到同类的商品,只要便宜就买,也不管质量如何,或自已是否需要。

正是有这种贪小便宜的购物心理存在,才使得许多造假者有了生存的空间,他们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然后投入市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也许一时以为自己少花了钱,是得了便宜,谁知这些买来的商品,不是质量太次,就是售后服务不完善,结果弄得自己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蒙受了损失。

一般商品也就罢了,如果碰上了假药、假酒,那可是要丢命啊。

贪小便宜不光为造假者填满了腰包,也为行骗者提供了机会。

他们正是利用某些人的这一心理,制造出诸如丢钱包、中彩票、换外汇等骗局,让上当者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果说消费者和上当者是吃了亏,那么那些贪官则更是吃了“大”亏,他们以为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贪点污、受点贿,没什么大不了的,权钱交易做得真可谓春风得意,不亦乐乎。

快乐百喻经_医治脊偻喻

快乐百喻经_医治脊偻喻

喧宾夺主本末例置
【原文】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译文】
有一个人,突然害了驼背病,请一个医生治疗。

这个医生用酥油涂在他的背上,上下夹了两块木板,然后用力挤压,不料这个人的双眼一下子进出来了。

【寓意】
医生绝对是个称职的医生,你让我治驼背,我就帮你治好驼背。

至于驼背治好以后的你是死还是活,又与我何干?
这让我想起了十年以前的东北林区。

那时候因为穷,一门心思抓效益,于是全林区的人都操锯上阵,热火朝天地“促生产,增效益”。

结果到了最后,那几年的钞票倒是赚得不少,然而树也砍了个精光,工人全都没了出路,再也没有什么效益可谈了。

许多人做事就是不分主次,认死理,只要把任务完成了就行,至于付出什么代价,引发什么后果,那都是用不着去管的,反正死死活活的也都不是自己。

如果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有这个毛病倒还危害不大。

但若是决策能影响到很多人的领导者染上了这个毛病,则其后果不堪设想:小至属下家庭,大至社会安定都会产生变动,后果难以弥补。

所以,做了领导的人,最好还是先留住人家的命,再治人家的病比较好。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正人【原文】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

昼夜受恼,甚以为苦。

有一医师,多诸方术。

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

若令我治能得差㈣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扰,欲求长生不死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与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

”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

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

”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头上没有头发,冬天感到很冷,夏天则非常灼热,还被蚊虫叮咬。

白天黑夜都很烦恼,他非常痛苦。

有一个医生会很多偏方和秘术。

这个秃头的人就去找他,对医生说:“我只希望您为我治愈秃头病。

”恰巧这位医生也是个秃头,于是便摘下帽子给那个人看他的头,并对他说:“我也患了秃头病,很是痛苦。

如果能让我治好你的病,我应该先治好自己才对。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被生、老、病、死所困扰,想要找个长生不死的处所,听说有沙门、婆罗门等是世上的良医,善于治疗多种疾病,于是前往他们的所在,并对他们说:“我只希望您能为我解除人生无常、生死痛苦的忧患,使我常常处于安乐的状态中,并且保持安乐,永远不变。

”这时婆罗门告诉他:“我也会为了生、老、病、死而忧患,并且想尽办法寻求长生的处所,但始终找不到。

现在我要是能让你安乐,我也应该首先自己安乐了,然后才可能让你获得啊!”正如那个秃头的人,白让自己耗费力气。

却不能治好病。

【寓意】这则寓言以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很实际的道理:连自己的毛病都医治不了,如何能医治别人同样的毛病呢?的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毛病感到不满,也会发发牢骚,但在不满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自己的身上其实也有相同的毛病,在埋怨别人、纠正别人之前是否应该先纠正自己身上的错误呢?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不足:我们不要犯只看到别人的毛病而看不到自己毛病的错误啊。

快乐百喻经_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快乐百喻经_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原文】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又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日:“我与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掳笞众生。

【译文】譬如有五个人共同买了一个侍女,其中一人对侍女说:“给我洗洗衣裳。

”接下来又有一个人也说要洗衣裳。

侍女就告诉后说的这个人:“(他先提出的要求)我先给他洗吧。

”这个后提出要求的人生起气来,说道:“我和他共同花钱买了你,为什么只给他洗?”于是,就拿起鞭子打了侍女十下。

随后.这五个人每个人都打了侍女十下。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蕴,即以此五阴名为人、我、众生。

这里用五个人比喻五阴,一婢比喻众生)也是这样。

过去的烦恼,通过主因和助缘,生成了人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类别的合成物。

在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五阴会产生无量苦恼来折磨人们。

【寓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这则寓言读完,使人颇有感受。

感受之一是:当五人想共买一婢使用时是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节省人力,节省金钱。

此时,五人的心是真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感受之二是:五人共买一婢使用时应该有一个“使用计划”——用今天最时髦的话说,即是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而寓言中的五个使用者与此正好相反,他们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人人想争先,个个怕吃亏,既无方术,又无打算,没有一点儿计划,更谈不到如何使用人才,如何管理人才。

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就会事倍功半,如同寓言中的结果一样。

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莫过于真诚的心,而且要出自于内心的真诚。

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每个人只要都有一颗真诚的心,一定能够培养出冷静的心情,进而能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和判断一切事物。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偏听偏信害己害人【原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

其子人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

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

”?”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

”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

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译文】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

儿子进入树林被熊咬伤,熊爪还抓伤了他身体,儿子急忙逃出树林回到父亲身边。

父亲见:到他儿子的样子后奇怪地问:“你是怎么回事,遭受这样的伤害?”儿子回答道:“有一个家伙,身上长了很多毛,是它来害我的。

”于是父亲拿着弓箭来到树林中,看到一个仙人长着长长的毛发,于是想要拉弓射他。

有人评道:“为什么要射他呢?这个人没有害处,还常常帮助他人改正过错呢。

”世间的蠢人都是这样,被那些身披法服却没有道行的人骂了之后就去伤害善良有德行的人。

就好像那位父亲,熊伤了他的儿子,他却把罪过错加在神仙身上。

【寓意】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的一面之言就差点错怪了好人!儿子也许是情况危急中只记住了伤他的东西的某部分特征,这还情有可原,怛是父亲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这就应该说是太鲁莽了。

其实僧道之人也是如此。

他们本该是修行的有德行的善良人,可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这种人干下了不耻之事,辱没了僧道的清白名声,还连累其他有德之人替他挨骂。

不过这种情形自古有之,哪一朝哪一代没有个昏庸的君主,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了诸多忠臣良将。

这些昏君根本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只一味信赖无德之人,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革命形势极其严峻,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分子投敌之后还混迹于革命队伍中,幸而问题被及时发现,党采取了果断措施,但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却犯了一概打倒的错误,致使很多好同志受到打击,使得打击面扩大化。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小儿得欢喜丸喻【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1]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2]、璎珞[3]、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

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4]、璎珞。

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注释】[1] 欢喜丸:一种用面粉和果脯混合的甜食。

[2] 钳锁:小孩颈中所戴贵重金属饰物。

[3] 璎珞:以珠玉等编织而成的装饰品,是有身份者的象征。

[4] 戒宝:指持戒为修学佛法的珍宝。

【译文】从前有一奶妈,抱着主人家的孩子赶路,走得累极了,就倒在路边睡着了。

当时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欢喜丸送给小孩。

小孩拿到了欢喜丸,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连身上戴的东西就不管了。

那人便立即把小孩身上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全都拿走了。

有些比丘僧也是这样。

他们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利养,却在不知不觉间,被各种烦恼夺走了以往的功德、戒宝、璎珞。

就如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贼拿走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

【评析】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免不了会遇到诸多的诱惑。

倘若我们没有一定的控制力,一味地贪多,就会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贪吃欢喜丸,却丢掉了身上值钱的饰品。

由此可见,修炼自己的定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

在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他们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来,让自己丢掉了原本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

故事征引贪小便宜,会迷失自己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心地善良,每天都吃斋念佛。

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在诵读*** ,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卖香,于是婆婆决定出去买香,以备日后敬佛用。

到了街上,她看到卖香的竟然是一个出家人,婆婆心里感到很高兴,她心想:能买到出家僧人的香烛,那也是上等的缘分。

于是立刻上前施礼道:“请称香料二斤。

”出家人闻得,便随手在香袋中抓出一把,说:“二斤也。

”婆婆见僧人并未过秤,疑其信口胡言,于是要求拿回家称一称,然后再付钱。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学会放弃是跨越海纳百JII前途光明【原文】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竞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与别人结了仇,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这样忧愁憔悴?”他回答说:“别人欺辱了我,可我却没有法子报复。

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报我的仇?为此我才天天忧愁悲伤啊。

”别人就告诉他:“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能伤害他。

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弊病,就是未及伤人,得先害己。

”这人听了,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我,只要能报我的仇,咒死他,即使我自己受点伤害,也心甘情愿。

”世上的人其实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因为和别人结了怨仇,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对方,不仅未能害人,自己反倒因一点点怨仇受到伤害,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

这同那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报仇的蠢人想法是一样的。

【寓意】林则徐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这个人,因为与别人结仇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自己变得憔悴不堪,既伤了身,又伤了心。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能伤害那个与他结仇的人,即使自己会受伤也在所不惜,这是怎样刻骨的仇恨啊!可是,世上又有什么仇会让人如此呢?都说“世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而这个人的心胸却是多么狭小啊。

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陷入仇恨之中,整日想着报仇、报仇,直到报了仇了,却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因小失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你就会感到万物都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是你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原文】
昔有一人,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马屎傅之,欲令速差。

有愚人见之,心生欢喜,便作是言:“我快得是治疮方法。


即便归家,语其儿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试之。


儿为鞭背,以马屎拊之,以为善巧。

世人亦尔。

闻有人言,修不净观,即得除去五阴身疮。

便作是言:“我欲观于女色,及以五欲。


未见不净,返为女色之所惑乱,流转生死,堕于地狱。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被国王用鞭子打了。

打完之后,就用马粪涂在伤口上,想使它赶快长好。

有个蠢人看到之后,心里高兴,就说:“我很快就学到一个迅速治好疮伤的药方。


赶紧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儿子:“你用鞭子抽打我的后背,我得到一个好方法,现在想试一试。


他儿子就用鞭子抽打他脊背,然后用马粪敷在伤口上,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子。

世间有些人也是这样,听得人说,修习不净观,就可以除去自己身心的贪着五欲之疮。

他就这样说:“我现在就来修习不净观,专观女色以及其他色、声、香、味、触五境能引起贪欲心的五欲。


未看到不净却去修不净观,反而受到女色的蛊惑,沉沦生死,长受地狱之苦,这种做法跟自求鞭笞再用马粪敷疮的蠢人没有两样。

【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待事物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做法,充其量只是治标不治本。

寓言中的人只看到用马粪可以治好伤口,却不知为何要这样做。

其实这样做只不过是想恢复健康的身体,而愚人只是盲目模仿其治疗方法,却毁坏了他原本就很健康的体质。

可谓得不偿失,多此一举。

至于未看到不净却去修不净观的人,也只是做“表面文章”,试想一个不知道自己病症所在的人,又如何能根除疾患呢?恐怕结果只会是弄巧成拙。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种人,他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看到别人“下海”赚钱了,自己也放弃了原本很好的工作去经商;看见有人出国风光了,自己也不顾老婆孩子一心想出去;他们只是一味盲目效仿,却不去探究原因,也不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

这些人正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典型。

因此,我们看问题、做事情时要深入其中,找出事物的根源,这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