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百喻经》教学ppt课件

• 3.你且看他:
•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
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
骗我,如何处置乎?”
•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 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
过几年你且看他。”
25
• 4.悟性如光: •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
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
9
• 这就像外道中的那些人一样,听说节制饮食对修 行有好处,于是就继绝饮食。有的经过七天,有 的经过十五天,白白地受一番饥饿的困苦,丝毫 没有增加一点道行,把自己的身体弄得疲惫不堪, 并没有证得真道。就像那个蠢人一样,以为可以 增加美味,于是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这 也是一样。
10
《愚人食盐》
18
入海取沉水
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沉水:即沉香,因木质坚硬,能沉于水,故名。
年载:年岁
卒:最终
直:通“值”,价值
诣:到
19
• 从前有位长者的儿子,到海里打捞沉香。经过一年,才 打捞了一车,把它运回了家。他把沉香运到市场上去卖, 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经过了许多天,也不能 卖出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十分苦恼。看见别人卖木炭, 经常能够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不如 把沉香烧成木炭,可以很快就卖出去。于是就把沉香烧 成了木炭,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 价钱。
3
全书两卷,共有98个寓言故事,均为宣扬 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 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 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4
文学背景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 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 动物,也可以是人或者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 充满智慧哲理
快乐百喻经_二子分财喻

兄弟为钱反目夫妻因财分家【原文】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
”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分。
兄言弟分不平。
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
云何破之?所谓衣裳中割作二分,槃瓶亦复中破作二分,所有瓮、瓦亦破作二分,钱亦破作二分。
如是Ⅲ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分。
”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如诸外道,偏修分别论。
论门有四种:有“决定答论门”,譬如人一切有皆死,此是决定答论门。
死者必有生,是应分别答。
爱尽者无生,有爱必有生,是名“分别答论门”。
有问人为最胜不?应反问言:汝问三恶道,为问诸天?若问三恶道,人实为最胜,若问于诸天,人必为不如。
如是等义名,反问答论门若问十四难,若问世界及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如是等义各“置答论门”,诸外道愚疑,自以为智慧,破于四种论,作一分别论,喻如愚人分钱物,破钱为两段。
【译文】古印度摩罗国有一位大臣,他得了重病 (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便嘱咐他的两个儿子说:“我死之后,你们要妥善地分配财物。
”两个儿子遵照他的遗言,在他死后,把财产分成两份,可是哥哥说弟弟分得不公平。
这时有一个愚蠢的老人说:“我教你们分财物的办法,一定能分得公平,把所有的东西都破开作两份。
怎么破呢?衣裳从中间撕开,盘子、瓶子从中间敲开,盆子、缸子从中间打开,钱也锯开,像这样一切都是一半。
”这样的分法,受到了人们的嘲笑。
这就像外教修道者,只注意研修一种分别论。
按说,论门有四种:一、决定答论门。
比如,一切人都会有死的时候,这是肯定回答的方式。
二、分别答论门。
比如,死者必有下一世生,应当分开两种情况小乘极果阿罗汉一切漏尽,无有贪爱,后世中便不再生,贪爱未尽的就定有下一生。
三、反问答论门。
比如问,人是不是最优越,就应当先反问:你是问跟三恶道相比,还是跟诸天相比?如果是跟三恶道相比,人就是最优胜的;若是跟诸天相比,人就不如诸天。
四、置答论门。
此如问十四个极难回答的问题,如问到世界和众生有边、无边、有终始、无终始等一类问题。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

百喻经全文及译文百喻经是一部佛教经典,包含有大量的比喻故事,旨在让人们通过比喻来理解佛陀的教义和人生的道理。
下面是百喻经的全文及译文。
第一喻:庄严应行从前,有一位富翁,他嫌自家的院子不够大,于是便在自家的院子和前街之间建了一道高墙。
外人看到这道高墙,都以为富翁家的院子很大,因为他们看不见内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当像这位富翁一样,庄严自己的行为,让外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他人的赞许和尊重。
第二喻:十支弓箭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喜欢射箭,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仆人去打造了十支弓箭,每支箭尖都经过严格的抛光和细磨。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像这位王子一样,给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抛光和磨砺,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高尚、强大的人,正如十支弓箭一样坚强。
第三喻:修正虔诚从前,有一位农夫,他种了麦子后,很快就看到了新苗,但这些苗子都是歪曲的,他感到非常失望。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有时候也会像这位农夫一样面对挫折,但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修正我们的心态,用虔诚的心去改变生活。
从前,两条蛇争抢一些食物,但食物太小,结果两条蛇把自己缠住了,最后被沙漠中的鹰吃掉了。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谨慎地进行斗争,最后可能会徒增烦恼,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
第五喻:平等观念从前,有一个人想看瓶子里的水是否清澈,就拿来了两个不同大小的瓶子。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像这个人一样摒弃个人主观意识,从而认识到世态之殊,不应该因为表面的差异而将人或事物区分出来,而应该具有平等观念。
第六喻:独立自我从前,在一个森林里,有一只小鸟被妈妈推出了窝,它开始尝试独立自我生活。
虽然起初会受到当地其他鸟儿的欺负,但它坚定不移地努力,并终于成为了基督山伯爵般的鹰。
佛陀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应该学会独立自我,尝试去摆脱社会的文化束缚,掌握自己的人生,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喻:黑暗与光明从前,有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些笼罩的东西,他并不知道那是什么。
2016人教版语文选修百喻经六则word学案1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百喻经》六则《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也称《百譬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98篇,全书两卷,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百喻经》中的故事原均为宣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这本书完全可以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启发意义。
不仅《百喻经》如此,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作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一、注音嫌.________ 嗤.笑________ 庵.________ 敕.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益⎩⎪⎨⎪⎧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患⎩⎪⎨⎪⎧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汝患.渴逐水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不患.寡而患不均归⎩⎪⎨⎪⎧方得一车,持来归.家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后五年,吾妻来归.当⎩⎪⎨⎪⎧若可饮尽,我当.饮之 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我今当.一一尝之 为⎩⎪⎨⎪⎧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 其所乘马为.他所夺三、古今异义食已口爽.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徒自困饿..,无益于道 ________ 以其怖故,不能战斗..________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若但尝一,何以可知________汝马本黑,尾何以白________何以不乘________即用其语,以刀斩头________默然无对,为人所笑________如此痴人,世间所笑________六、积累名句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欲更求子喻》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北朝-百喻经《妇女欲更求子喻》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妇女欲更求子喻南北朝-百喻经往昔世时,有妇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
问余妇女:谁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语此妇言: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
问老母言:祀须何物?老母语言:杀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
时此妇女,便随彼语,欲杀其子。
傍有智人,嗤笑骂詈:愚痴无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杀现子。
愚人亦尔,为未生乐,自投火坑,种种害身,为得生天。
翻译:往昔世时,有妇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
过去有个女人,已有了一个儿子,还想要一个。
问余妇女:就问其他女人:谁有能使我重有子?谁能使我再有一个儿子?有一老母语此妇言:一位老太婆对这女人道:我能使尔求子可得,当须祀天。
我能使你实现求子的愿望,需要祭祀天神。
问老母言:她问道:祀须何物?需用何物来祭祀呢?老母语言:老太婆说道:杀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
杀了你的儿子,拿他的血来祭祀天神,必定能有很多儿子。
时此妇女,便随彼语,欲杀其子。
这女人当时就听从了她的话,要杀自己的儿子。
傍有智人,嗤笑骂詈:傍边一位聪明人嗤笑骂詈道:愚痴无智,乃至如此!你愚痴无知到了这般地步!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还没有生出来的儿子,都还不知究竟能不能得?而杀现子。
却想杀掉眼前的儿子。
愚人亦尔,为未生乐,自投火坑,种种害身,为得生天。
愚人也是这样,为了那还没有产生的快乐,自愿投身到火坑中去,做种种损害身体的苦行,为了能够生到天上去。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
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
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
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
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
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
《百喻经》释义之四:妇诈称死喻

《百喻经》释义之四:妇诈称死喻(四)妇诈称死喻昔有愚人。
其妇端正。
情甚爱重。
妇无直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
邪淫心盛欲逐傍夫舍离己婿。
于是密语一老母言。
我去之后。
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
云我已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
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
老母语言汝妇已死。
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
大[卄/積]薪油烧取其骨。
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
语其夫言。
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
我妇久死。
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
谓为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释义:以前有一个愚人,他的夫人长得很端正,他很喜欢她。
但是这夫人却并不只是情系他一人,过不了多久,就红杏出墙了。
她去找一个老妇人商量,让老妇人找一具死尸放在家里代替自己,等丈夫回来后就告诉他,说自己死了。
这愚人听说后就跑去一看,误认为真是自己夫人没了,就嚎啕痛哭,把尸身火化,装入一个囊袋里头,白天黑夜都抱着不放。
后来,他夫人厌倦了那人,自己回家来了。
对丈夫说:“我是你妻子啊!”可是这个榆木脑袋却说:“我妻子死了很久了,你是谁呀在这里胡言乱语?”夫人反复解释,他也不信。
这个比喻是说,有很多人,一旦听到了其他的外道邪说,便信以为真,认为那些说法就是真实的,永远都不能更改;即使遇到了真实的佛法,也不能再信闻受持了。
我们自己总是要保留一点理性思考的权力和能力,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说服力很强的理论或说法,也要牢牢把握住“依法不依人”的判断标准。
一旦遇到了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和说法出现时,便还有机会再重新选择和更正错误。
请给自己的理性留一点余地。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大龟喻》译文赏析小儿得大龟喻【原文】昔有一小儿,陆地游戏,得一大龟,意欲杀之,不知方便,而问人言:“云何得杀?”有人语言:“汝但掷置水中,即时可杀。
”尔时小儿,信其语故,即掷水中。
龟得水已,即便走去。
凡夫之人,亦复如是。
欲守护六根,修诸功德,不解方便。
而问人言:“作何因缘,而得解脱?”邪见外道,天魔波旬[1]及恶知识而语之言:“汝但极意六尘[2],恣情五欲,如我语者,必得解脱。
”如是愚人,不谛思惟,便用其语,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如彼小儿,掷龟水中。
【注释】[1] 天魔波旬:印度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魔王,多眷属,常率领他们到人间破坏佛道。
[2] 极意六尘:极力纵情于物欲。
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佛教认为此六境是产生物欲的基础,能污染心性,是正智的障碍。
【译文】从前有一个小孩,在陆地上玩耍,捉到了一只大龟,便想杀掉它,但又不知用什么方法,便问别人道:“怎么才能杀掉这只乌龟呢?”有人告诉他:“你只要把乌龟扔进水里,它立刻就会被淹死了。
”当时小孩信了这个人的话,就赶紧把乌龟扔进水中。
乌龟到了水里,立即就游走了。
凡夫之人也是这样。
他们想守护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想修行种种功德,却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便问人道:“凭借什么样的因缘才能解脱呢?”有那邪魔外道,如魔王波旬及修邪恶知识的人就教唆道:“你只要纵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恣情于财、色、名、食、睡五欲,照我的话做去,你们必定可以获得解脱。
”那些愚蠢的人也不去认真思考这话的对错,就依了他的话去施行。
等到身死命终之时,就会堕于三恶道中。
就像那个小孩轻信了别人的话,将乌龟扔进水中一样,杀不死反而将其放走一样的愚蠢。
【评析】故事里的这个小孩单纯幼稚,未加判断就听信了别人的话,将捉到的大龟放回水里,刚到手的东西就这样白白地溜走了。
也许有人觉得像这样的蠢事,自己是绝对不会干的。
但是,有的人终究还是逃不出骗子的陷阱,常因轻信而中了别人的诡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搬教条杀儿害己
【原文】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
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旁人见已。
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
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
”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
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复藏,自说清净。
或有智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获明珠,不使缺落。
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
”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
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译文】
从前有一个脑子很笨的人,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突然夭折。
当时这个笨人看见儿子已经死了,这个人便把尸体停放在家里,自己想离开家到别的地方去。
邻居们见到这种情况,就告诉他说:“生与死是两种不同的境地,应当赶快把尸体料理停当,送到远处埋葬起来。
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到别处去呢!”
当时蠢人听了这番话,心里盘算着:“如果不能停放,一定要安葬的话,一具尸体怎么担呢?还得再杀一个儿子才能使担子两头均匀好挑。
”于是就又杀了一个儿子,把两具尸体一担挑着,送到野外的林子里埋了。
当时人们见到这种举动,对这从来没见过的怪事感到惊讶,深深地发出嗤笑声。
拿这件事来比方,有的比丘私下违犯了某一戒条,心里害怕去求悔过出罪,便隐藏在心里不肯发露忏悔,只说自己持戒清静。
有的智者就对他说:“出家人守持禁戒,要像守护明珠和爱护眼睛一样,不使它失落、受损。
你现在犯了戒律,怎么想不忏悔?”犯戒者说:“如果需要忏悔,等我下次犯戒之后,再一起暴露自己的罪过悔改。
”犯戒的人就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继续破戒,做更多不好的事,那时再一下子说出犯戒,请戒忏悔。
这正像上面讲到的那个蠢人,一个儿子死了,又去杀一个儿子。
现在这个比丘也和这个蠢人一样。
【寓意】
故事告诉读者,人应该知错就改,不能一错再错找借口不改正错误,这样的人就正像文中那个笨人一样杀儿入葬让人嗤笑。
文中的比丘总是推脱不肯承认错误,因此一错再错,总是想等到下次承认错误就等于根本没有承认错误的机会,这就像蠢人一样。
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勇于改正错误,引以为戒,吃一堑长一智,如果一直错下去,就没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了。
而且如文中比丘不仅不改正错误,还为自己继续犯错找理由,如此一来一而再,再而三,错误就一直犯下去没有穷尽了。
这简直是比蠢人还愚蠢,而人一旦犯错又不积极改正将会毁掉一生。
因此,现代人应该吸取教训,养成知错就改的习惯,这于人的一生以及周围的人都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