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百喻经_医治脊偻喻

合集下载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快乐百喻经_治秃喻

正人先正己己不正焉正人【原文】昔有一人,头上无毛,冬则大寒,夏则患热,兼为蚊虻之所唼食。

昼夜受恼,甚以为苦。

有一医师,多诸方术。

时彼秃人,往至其所,语其医言:“唯愿大师,为我治之。

”时彼医师,亦复头秃,即便脱帽示之,而语之言:“我亦患之,以为痛苦。

若令我治能得差㈣者,应先自治以除其患。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扰,欲求长生不死之处,闻有沙门、婆罗门等,世之良医,善疗众患,便往其所而与之言:“唯愿为我除此无常生死之患,常处安乐,长存不变。

”时婆罗门等即便报言:“我亦患此无常生、老、病、死,种种求觅长存之处,终不能得。

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应先自得,令汝亦得。

”如彼患秃之人,徒自疲劳,不能得差。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头上没有头发,冬天感到很冷,夏天则非常灼热,还被蚊虫叮咬。

白天黑夜都很烦恼,他非常痛苦。

有一个医生会很多偏方和秘术。

这个秃头的人就去找他,对医生说:“我只希望您为我治愈秃头病。

”恰巧这位医生也是个秃头,于是便摘下帽子给那个人看他的头,并对他说:“我也患了秃头病,很是痛苦。

如果能让我治好你的病,我应该先治好自己才对。

”世上的人也是这样。

被生、老、病、死所困扰,想要找个长生不死的处所,听说有沙门、婆罗门等是世上的良医,善于治疗多种疾病,于是前往他们的所在,并对他们说:“我只希望您能为我解除人生无常、生死痛苦的忧患,使我常常处于安乐的状态中,并且保持安乐,永远不变。

”这时婆罗门告诉他:“我也会为了生、老、病、死而忧患,并且想尽办法寻求长生的处所,但始终找不到。

现在我要是能让你安乐,我也应该首先自己安乐了,然后才可能让你获得啊!”正如那个秃头的人,白让自己耗费力气。

却不能治好病。

【寓意】这则寓言以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很实际的道理:连自己的毛病都医治不了,如何能医治别人同样的毛病呢?的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对身:边的朋友或家人身上这样那样的毛病感到不满,也会发发牢骚,但在不满的同时,我们是否想到自己的身上其实也有相同的毛病,在埋怨别人、纠正别人之前是否应该先纠正自己身上的错误呢?古人说,以人为镜可以知不足:我们不要犯只看到别人的毛病而看不到自己毛病的错误啊。

快乐百喻经_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快乐百喻经_五人买婢共使作喻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原文】譬如五人共买一婢,其中一人语此婢言:“与我浣衣。

”又有一人复语浣衣。

婢语次者:“先与其浣。

”后者恚日:“我与前人同买于汝,云何独尔?”即鞭十下。

如是五人各打十下。

五阴亦尔。

烦恼因缘合成此身,而此五阴,恒以生、老、病、死、无量苦恼掳笞众生。

【译文】譬如有五个人共同买了一个侍女,其中一人对侍女说:“给我洗洗衣裳。

”接下来又有一个人也说要洗衣裳。

侍女就告诉后说的这个人:“(他先提出的要求)我先给他洗吧。

”这个后提出要求的人生起气来,说道:“我和他共同花钱买了你,为什么只给他洗?”于是,就拿起鞭子打了侍女十下。

随后.这五个人每个人都打了侍女十下。

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蕴,即以此五阴名为人、我、众生。

这里用五个人比喻五阴,一婢比喻众生)也是这样。

过去的烦恼,通过主因和助缘,生成了人的身体,这个身体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类别的合成物。

在人的生、老、病、死过程中,五阴会产生无量苦恼来折磨人们。

【寓意】《五人买婢共使作喻》这则寓言读完,使人颇有感受。

感受之一是:当五人想共买一婢使用时是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节省人力,节省金钱。

此时,五人的心是真诚的,利益也是一致的。

感受之二是:五人共买一婢使用时应该有一个“使用计划”——用今天最时髦的话说,即是如何管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而寓言中的五个使用者与此正好相反,他们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人人想争先,个个怕吃亏,既无方术,又无打算,没有一点儿计划,更谈不到如何使用人才,如何管理人才。

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合理使用,就会事倍功半,如同寓言中的结果一样。

台湾作家三毛曾经说过一句话: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莫过于真诚的心,而且要出自于内心的真诚。

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

每个人只要都有一颗真诚的心,一定能够培养出冷静的心情,进而能用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和判断一切事物。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快乐百喻经_为熊所啮喻

偏听偏信害己害人【原文】昔有父子,与伴共行。

其子人林,为熊所啮,爪坏身体,困急出林,:还至伴边。

父见其子,身体伤坏,怪问之言:“汝今何故,被此疮害。

”?”子报父言:“有一种物,身毛耽毵,来毁害我。

”父执弓箭,往到林间,见一仙人,毛发深长,便欲射之。

傍人语言:“何故射之?此人无害,治有过。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为彼虽著法服无道行者之所骂辱,而滥害良善有德之人。

喻如彼父,熊伤其子,而枉加神仙。

【译文】从前有一对父子结伴而行。

儿子进入树林被熊咬伤,熊爪还抓伤了他身体,儿子急忙逃出树林回到父亲身边。

父亲见:到他儿子的样子后奇怪地问:“你是怎么回事,遭受这样的伤害?”儿子回答道:“有一个家伙,身上长了很多毛,是它来害我的。

”于是父亲拿着弓箭来到树林中,看到一个仙人长着长长的毛发,于是想要拉弓射他。

有人评道:“为什么要射他呢?这个人没有害处,还常常帮助他人改正过错呢。

”世间的蠢人都是这样,被那些身披法服却没有道行的人骂了之后就去伤害善良有德行的人。

就好像那位父亲,熊伤了他的儿子,他却把罪过错加在神仙身上。

【寓意】这位父亲真是个糊涂虫,仅凭儿子的一面之言就差点错怪了好人!儿子也许是情况危急中只记住了伤他的东西的某部分特征,这还情有可原,怛是父亲在没有完全弄清事情真相的情况下就贸然行动,这就应该说是太鲁莽了。

其实僧道之人也是如此。

他们本该是修行的有德行的善良人,可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

这种人干下了不耻之事,辱没了僧道的清白名声,还连累其他有德之人替他挨骂。

不过这种情形自古有之,哪一朝哪一代没有个昏庸的君主,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了诸多忠臣良将。

这些昏君根本不去调查事实真相,只一味信赖无德之人,终铸成大错,悔之晚矣!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革命形势极其严峻,一些立场不坚定的分子投敌之后还混迹于革命队伍中,幸而问题被及时发现,党采取了果断措施,但与此同时,有些干部却犯了一概打倒的错误,致使很多好同志受到打击,使得打击面扩大化。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

百喻经全集《小儿得欢喜丸喻》译文赏析小儿得欢喜丸喻【原文】昔有一乳母,抱儿涉路,行道疲极,眠睡不觉。

时有一人,持欢喜丸[1]授与小儿。

小儿得已,贪其美味,不顾身物。

此人即时解其钳锁[2]、璎珞[3]、衣物,都尽持去。

比丘亦尔。

乐在众务愦闹之处,贪少利养,为烦恼贼夺其功德、戒宝[4]、璎珞。

如彼小儿,贪少味故,一切所有,贼尽持去。

【注释】[1] 欢喜丸:一种用面粉和果脯混合的甜食。

[2] 钳锁:小孩颈中所戴贵重金属饰物。

[3] 璎珞:以珠玉等编织而成的装饰品,是有身份者的象征。

[4] 戒宝:指持戒为修学佛法的珍宝。

【译文】从前有一奶妈,抱着主人家的孩子赶路,走得累极了,就倒在路边睡着了。

当时有一个人,拿着一个欢喜丸送给小孩。

小孩拿到了欢喜丸,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连身上戴的东西就不管了。

那人便立即把小孩身上所挂的项圈、璎珞、衣物,全都拿走了。

有些比丘僧也是这样。

他们喜欢在熙攘热闹的地方贪得一点利养,却在不知不觉间,被各种烦恼夺走了以往的功德、戒宝、璎珞。

就如那个小孩,贪吃几粒美味丸子,却被贼拿走了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样。

【评析】身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免不了会遇到诸多的诱惑。

倘若我们没有一定的控制力,一味地贪多,就会像寓言中的那个小孩贪吃欢喜丸,却丢掉了身上值钱的饰品。

由此可见,修炼自己的定力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必须。

在生活中,一些自以为聪明的成年人,他们也犯同样的错误,干出孩子般的蠢事来,让自己丢掉了原本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

故事征引贪小便宜,会迷失自己从前有一个老婆婆,心地善良,每天都吃斋念佛。

一天,她跟往常一样在诵读*** ,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卖香,于是婆婆决定出去买香,以备日后敬佛用。

到了街上,她看到卖香的竟然是一个出家人,婆婆心里感到很高兴,她心想:能买到出家僧人的香烛,那也是上等的缘分。

于是立刻上前施礼道:“请称香料二斤。

”出家人闻得,便随手在香袋中抓出一把,说:“二斤也。

”婆婆见僧人并未过秤,疑其信口胡言,于是要求拿回家称一称,然后再付钱。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快乐百喻经_共相怨害喻

学会放弃是跨越海纳百JII前途光明【原文】昔有一人,共他相嗔,愁忧不乐。

有人问言:“汝今何故,愁悴如是?”即答之言:“有人毁我,力不能报,不知何方可得报之?是以愁耳!”有人语言:“唯有《毗陀罗咒》可以害彼,但有一患,未及害彼,反自害己。

”其人闻已,便大欢喜:“愿但教我,虽当自害,要望伤彼。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为嗔恚故,欲求《毗陀罗咒》,用恼于彼,竞未害他,先为嗔恚,反自恼害,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如彼愚人等无差别。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与别人结了仇,整日闷闷不乐。

有人问他:“你最近为什么这样忧愁憔悴?”他回答说:“别人欺辱了我,可我却没有法子报复。

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才能报我的仇?为此我才天天忧愁悲伤啊。

”别人就告诉他:“你只有用《毗陀罗咒》才能伤害他。

但这个方法有一个弊病,就是未及伤人,得先害己。

”这人听了,高兴地说:“希望你能教我,只要能报我的仇,咒死他,即使我自己受点伤害,也心甘情愿。

”世上的人其实也常常做这种因小失大的事。

因为和别人结了怨仇,就想用《毗陀罗咒》来诅咒加害对方,不仅未能害人,自己反倒因一点点怨仇受到伤害,堕落到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中。

这同那个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报仇的蠢人想法是一样的。

【寓意】林则徐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故事中的这个人,因为与别人结仇不能报复而终日闷闷不乐,以致自己变得憔悴不堪,既伤了身,又伤了心。

更可笑的是,他居然为了能伤害那个与他结仇的人,即使自己会受伤也在所不惜,这是怎样刻骨的仇恨啊!可是,世上又有什么仇会让人如此呢?都说“世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而比天空还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而这个人的心胸却是多么狭小啊。

只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耿耿于怀,陷入仇恨之中,整日想着报仇、报仇,直到报了仇了,却是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因小失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你就会感到万物都是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是你的朋友。

快乐百喻经_贫人烧粗曷毛衣喻

快乐百喻经_贫人烧粗曷毛衣喻

镜花水月可望不可即【原文】昔有一人,贫穷困乏。

与他客作,得粗軞衣,而被著之。

有人见之,而语之言:“汝种姓端正,贵人之子,云何著此粗弊衣軞?我今教汝,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当随我语,终不欺汝。

” 贫人欢喜,敬从其言。

其人即便在前燃火,语贫人言:“今可脱汝粗既衣著于火中,于此烧处,当使汝得上妙钦服。

”贫人即便脱著火中。

既烧之后,于此火处求觅钦服,都无所得。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从过去身修诸善法,得此人身,应当保护,进德修业。

乃为外道邪恶妖女之所欺诳:“汝今当信我语,修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当生梵天,长受快乐。

”便用其语,即舍身命。

身死之后,堕于地狱,备受诸苦,既失人身,空无所获,如彼贫人,亦复如是。

【译文】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贫穷。

他给人家做活,得到一件粗麻布衣,经常穿在身上。

有人见了,对他说:“你是上等家庭出身的人,高贵人的儿手,为什么要穿这样的粗劣衣服?我现在教你一个办法,让你获得一件高级服装。

不过要照我说的做,绝对不会骗你。

”穷人听了,非常高兴,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吩咐。

那人就在穷人面前点起一堆柴火,对他说:“现在你快把那粗麻布衣裳脱下来,扔到火里去。

烧过之后,你就能在烧掉衣裳的火堆里,得到一件高级服装。

”穷人照他的嘱咐把衣服脱掉扔进火堆。

衣服烧掉之后,在火堆里寻找高级服装,结果什么衣服也没有找到。

世间有些人和这一样。

从过去世修各种善行,到今生得到人生,应该累积功德,加强修持。

但却听信了外道、神汉、巫婆骗人的妄语,说什么:“你现在要相信我的话,修各种苦行,或从高岩上往下跳,或投烈火中焚身,舍去现有的身体后,才能超生天界,永远享受各种快乐。

”这人就听从了这些骗人的鬼话,舍掉了现在的身体和性命。

这样的邪见使他身死之后,自然堕落在地狱中受各种苦楚。

人身既已失掉,结果一无所得,这人和前面说的穷人做的是同样的蠢事。

【寓意】很多人都是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明白自己从前经历过的是多么美好。

那么让我们珍惜现在吧,现实也许不尽如人意,也许就像身上的“粗軞衣”一样,但它总还能遮体蔽寒,还能带给我们温暖,这温暖是现实的,比起好高骛远的“上妙钦服”来,更值得我们关注与珍惜。

快乐百喻经_尝庵婆罗果喻

快乐百喻经_尝庵婆罗果喻

谨小慎微过了头过犹不及令人愁【原文】昔有一长者,遗人持钱至他园中,买庵婆罗果,而欲食之。

而敕之言:“好甜美者,汝当买来。

”即便持钱,往买其果。

果主言:“我此树果,悉皆美好,无一恶者。

汝尝一果,足以知之。

”买果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持来归家,长者见已,恶而不食,便一切都弃。

世间之人,亦复如是。

闻持戒施得大福乐,身常安稳,无有诸患。

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时,然后可信。

”目睹现世贵贱贫穷,皆是先业所获果报,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怀不信,须己自经。

一旦命终,财物丧失,如彼尝果,一切都弃。

【译文】从前有一位富家老爷,差佣人拿钱到果园里去买芒果,他再三叮嘱道:“要拣又甜又大的芒果买。

”佣人随即就带上钱到果园里去买鲜芒果。

果园的主人说:“我这树上的芒果。

每一个都是又大又好的,没有一个是坏的。

你先尝一个,就知道了。

”买芒果的佣人却自作聪明地说:“我应当每一个都尝一尝,然后才买。

如果仅仅尝一个,怎么能知道所有的果子都是好的呢?”说罢,就把要买的芒果都咬上一口尝尝。

佣人买好芒果后,带回了家,那老爷一看所有果子都被咬过,恶心极了,结果把芒果全都扔掉。

世间之人也都是这样。

他们听说持戒、布施能够修得幸福快乐,使生活永远处于安逸和平静之中,没有灾祸,也无病痛。

但他们并不肯真正相信,心里总是这样想:“布施能够得到善报,我得亲身经历了才相信。

”其实只要睁眼看一看世上的贵贱贫富,这本身就是前世修行所得的报应。

但他们却不懂得举一反三,以此求证因果报应,却始终心存疑惑,要求必须亲身经历,才肯真信。

可一旦到了生命即将终结之时,不但不能亲历因果报应关系,而且所有的财物也会随之失去,如同那个买芒果的愚蠢的仆人.非得将一个一个果子先尝一遍才买,结果所有的果子都因为他啃过,不得不扔掉。

【寓意】凡人做事,谨慎是可取的,但若过于谨小慎微就会事与愿违。

我们说,做事要讲求一个“度”,即过度与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快乐百喻经_妇诈称死喻

快乐百喻经_妇诈称死喻

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原文】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无直信,后于中间,其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己婿。

于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已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已死。

”夫即往视,信是己妇,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译文】从前有一个蠢人,他的妻子相貌生得不错,两个人也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可是后来妻子却不安心这种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中途有了外遇,热衷于那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决定追随情夫私奔,舍掉自己的丈夫。

于是她秘密地托付一个老太婆说:“我离家后,你替我弄一具妇女尸体,安放在我家里,然后告诉我丈夫,说我已经死了。

”老太婆后来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尸体放在她的家里,等她丈夫回来后,就对他说:“你的妻子已经死了。

”她丈夫立即去看那尸体,相信死的就是妻子,于是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赶着办了许多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掉,拣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这跑掉的女人,后来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地解释,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外教徒一样,听到别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以为是真理,坚信不移。

虽然后来听到合乎真理的正法教导,但总是不信更不能奉行。

【寓意】面对曾与自己朝夕相伴、感情融洽的妻子却不相认,而相信仅见过一面的死尸实为自己之妻,愚人实为可笑。

对于这样不细心、不思考的丈夫也难怪妻子要移情别恋了。

无论事情如何发展变化,始终坚信自己的判断,而判断又明显错误的时候,愚人确为可悲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喧宾夺主本末例置
【原文】
譬如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治。

医以酥涂,上下着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并出。

【译文】
有一个人,突然害了驼背病,请一个医生治疗。

这个医生用酥油涂在他的背上,上下夹了两块木板,然后用力挤压,不料这个人的双眼一下子进出来了。

【寓意】
医生绝对是个称职的医生,你让我治驼背,我就帮你治好驼背。

至于驼背治好以后的你是死还是活,又与我何干?
这让我想起了十年以前的东北林区。

那时候因为穷,一门心思抓效益,于是全林区的人都操锯上阵,热火朝天地“促生产,增效益”。

结果到了最后,那几年的钞票倒是赚得不少,然而树也砍了个精光,工人全都没了出路,再也没有什么效益可谈了。

许多人做事就是不分主次,认死理,只要把任务完成了就行,至于付出什么代价,引发什么后果,那都是用不着去管的,反正死死活活的也都不是自己。

如果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有这个毛病倒还危害不大。

但若是决策能影响到很多人的领导者染上了这个毛病,则其后果不堪设想:小至属下家庭,大至社会安定都会产生变动,后果难以弥补。

所以,做了领导的人,最好还是先留住人家的命,再治人家的病比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