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影响?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槛,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传统文化是一种潜在于社会和人的头脑中,具有生命力,并不断对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东西。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特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的侵入而中断,如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这都是由于他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部分都逐步汉化、中国化。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第二、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求真务实、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民族文化性格首先是求真务实的生活态度。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耕民族,在农业生活的影响下使得人们懂得“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儒家先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从自己做起,从实际做起。

因此中国没有陷入过西方式的宗教迷狂中去,没有发展起成熟的出世的思想体系,同时也较为重视经验理性,缺少对纯科学的抽象思维传统。

其次是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

这一特点的形成也与农耕文明密不可分,在早期艰苦的农业生活中,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和对它的感恩,因此在先秦直至以后的思想家都十分强调“天人合一”,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 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礼治秩序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三)礼治秩序与泛道德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 嗣也。(《左传》)
孔子主张对民“齐之以礼”,打破 “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提出“克己 复礼”。
孟子提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 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的 “五伦”。
汉儒:“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 疑,别同异,明是非也。”(《曲 礼》)
齐宣王见颜斶
齐宣王见颜斶(音绌),曰:“斶前!”斶亦曰:“王前!” 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 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 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 “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 下季陇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 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 陇也。”宣默然不悦。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2.乡土情结
或曰乡土意识,是指人们对于 自己家族及本人出生地与生活 的家乡故土怀有的一种特殊的 心理、特殊的观念、特殊的感 情,具体表现在对乡土乡音乡 俗和乡民以及文化传统特别骄 傲自豪。
2.乡土情结
第二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四)崇老尚古与乡土情结
文献典籍——《易经·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 (笃厚)乎仁,故能爱。”《白虎通· 社稷》:“人非土不立, 非谷不食。”《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
民两金”,“花是故乡好,月是故乡圆,水是故乡甜, 人是故乡亲”,“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千里做官只为钱。” “升官发 财”。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特征自从中国迈进文明社会的门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了上下五千年,传播到纵横数万里。

一个个王朝的毁灭,一次次残酷的战争,多少次外族的入侵,乃至无数次山崩地震、水旱、瘟疫等,都未能阻止它前进的步伐,这与它所具备的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有着直接关系。

梁漱溟先生写过一本《中国文化要义》,概括了中国文化的14大特征;台湾学者韦政通则说,中国文化有十大特征。

其实这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我将它概括为八大特征,提出来仅供大家参考。

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这都是由于它们根基不深,站脚不稳。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这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如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一些基本的特点。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它包括了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历史、道德、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是中国人民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的是“中正之道”,即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平衡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稳重,不会过于偏激或盲目。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献,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事哲学。

二、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中正”、“礼仪”,这些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它强调的是“道”的概念,即追求自然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文化的核心是“无为而治”,即不要过于干预自然规律,而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最好的效果。

道家文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特质,它强调的是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自信和自豪。

中国文化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可以帮助中国人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创造和积淀的文化财富,它具有中庸之道、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文化自信等特质。

这些特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献,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不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包括思想体系、价值观、礼仪制度、艺术表达等方面。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针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思想体系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道德伦理、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倡导仁爱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等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价值观念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孝道。

在古代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基石。

孝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与孝顺。

此外,忠诚、诚信、节俭等价值观念也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

三、礼仪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制度,认为礼仪规范个人与社会的行为准则。

传统的礼仪制度涉及方方面面,例如婚嫁礼仪、官场礼仪、祭祀仪式等。

这些礼仪制度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

四、艺术表达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以诗词、书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代表,通过艺术表达传递情感、展现美感。

诗词被视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书画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追求自然写实和优美意境。

音乐舞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哲学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以和谐观念为核心。

和谐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个思想在伦理、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另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还涉及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诸多元素。

六、教育体系的特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注重教育,尊师重教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代中国的教育系统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强调德育的重要性。

传统教育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着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特点,包括尊重传统、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崇尚和谐等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以尊重传统为特点。

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敬重历史,传承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传统,推崇“千古一贞”的价值观念,强调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意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礼仪。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中国古代《礼记》中有“礼之用,和也”之说,强调礼仪的作用在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的规范和实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

家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情感依托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人有“家和万事兴”之说,强调家庭和睦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培养。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涵盖了天人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等多个层面。

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尊重传统、注重礼仪、重视家庭、崇尚和谐等特点。

这些特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为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三个特点:1、“天地者,生之本也”的农耕型文化特点。

千百年来,人们生长作息于“黄土地”,把土地当作自己的命根子,在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悠悠岁月中,炎黄子孙养成了一种踏实诚恳敦厚笃实的性格。

土地观念是农耕型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我国古代每个村社都有土地庙,都要敬奉土地神,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坛、地坛祭拜天地,象征性地躬耕,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农业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规律,要求人们事事脚踏实地,不违农时,循序渐进,却忌好高骛远,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实用文化的特色。

如在科技方面,最突出的是兵、农、医、艺四大实用文化;在人文方面,重视伦常日用,而不企求来世与天国;在思维方式方面,强调“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精神。

农耕型文化把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作为理想目标。

孔子高弟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在民族关系上,我们的祖先历来推崇文治教化,主张:“协和万邦”,形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传统。

小农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市场需要而是为了自给自足。

为了保证这种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

因此,强调个人必须服从社会、群体的利益,否定个体的独立意识,将个人融化于群体之中。

农业社会靠天吃饭,在天人关系上,不强调其对立的一面,而强
调其同一的一面。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农生产所追求的是满足自身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经商赢利的交换价值。

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平均”思想。

儒家讲“不患贫而患不均”,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都符合小农的“平均”思想。

另外,小农生产规模小、狭,生产过程简单,生产秩序稳定,因而人们常常处于自我满足的状态,缺乏开拓精神与竞争意识。

2、“先祖者,类之本也”为血缘纽带的伦理型特点。

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社会都是在血缘亲族的基础上形成的。

敬祖孝亲、承宗接代、绵延世泽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的核心观念。

夏、商、周的宗法制度是从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脱胎而来的。

周王自称天子,即上天的儿子。

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其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们则受封为诸侯或卿大夫。

宗法制度不仅适用于同姓贵族,也适用于周朝分封的异姓贵族。

同姓贵族之间是兄弟叔伯的关系,异姓贵族之间为甥舅亲戚关系。

无论是同姓贵族或异姓贵族,都用血缘纽带联结起来,成为一铺坚韧的巨网。

孔子如此重视孝道,主要是要运用血缘纽带来维护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

汉武帝时,董仲舒根据他的“阴卑阳尊”的神学理论,提出了“三纲”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阳居主导地位,阴居从属地位。

因此,君臣、父子、夫妇都成了统治与服从的关系。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这样一来,就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为妻纲”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说成是上天的安排,是神圣不可侵犯和永远不可改变的了。

“三纲”是一种“身份取向”,“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适在“身份取向”条件下各种人际关系的永恒道德规范。

从总体上说,“三纲五常”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学说和“礼治”思想的发展。

后人因而统称之为“纲常名教”。

它实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的总纲。

中国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被概括在两个“五伦”的公式中:
Ⅰ天、地、君、亲、师Ⅱ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
前者是五伦的本位,后者是五伦在人际关系上的推广。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是政治关系,君臣关系,为什么要桃国三结义,成为拜把兄弟?因为只有建立这样一种亲族兄弟关系,才能找到一种比他们那种政治关系更可靠的纽带。

在封建时代,中国有两个最高的价值准则,一个叫忠,一个叫孝,忠是政治概念,自愿的服从和追随就叫忠。

孝又叫肖,即效仿,子女追随服从父母就叫孝。

忠孝的观念,在今天仍然存在,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变化。

例如,我们常用“听话”这个词,评价一个好下属,一个好孩子。

听话是什么意思,当它作为一个政治价值时,无非就是“忠”,当它用来评价小孩子时,无非就是“孝”。

3、“君师者,治之本也”的君师合一的内圣外王型文化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王,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是圣人。

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一。

儒家讲求的内圣外王
之道是君师合一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的基本架构。

孔子的“礼”属于外部制约,“仁”属于内心的自觉。

“礼”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仁”讲的是主观伦理修养,后者即所谓“仁”学,或“内圣”之学;前者即所谓“礼”学,或“外王”之学。

在孔子那里,两者是浑然一体的。

孟子讲的性善论、养气论、仁政论等,都是把重点摆在个人修养上,即摆在“内圣”上。

《大学》则强调以个人修养为出发点,全面阐发了修齐治平的“内圣外王”之道。

到了宋朝,程朱理学以“内”为本,以“外”为末,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内圣”路线。

这样,在价值取向上,就特别重视道德的培养。

它的积极的一面是尊德性,重气节,鼓舞人们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和社会正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直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在这种伦理型文化哺育下的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中,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他们在与内外黑暗势力的搏斗中,一往无前,坚忍不拔,在国家存亡绝续的历史关头,表现为凛然正气。

如,齐有太史简,晋有董狐笔,秦有张良椎,汉有苏武节,蜀有出师表,宋有岳飞魂,晋有渡江楫,南宋有状元宰相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文化气质与道德情操,永远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但是,这种伦理型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就是片面强调道德的培育,而忽视知识的研讨与功利的追求。

这种文化观念发展的结果,在知识分子中蔚为空谈心性,轻视实践的风气。

一味向内心寻觅“天理”、“良知”,
而无心于向外探索,终至堵塞了追求知识,发展科学,改造世界的道路。

儒学到汉代定于一尊以后,已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君师合一,实际上起着政教合一的作用。

一方面,皇帝被称为天子,代表上帝。

另一方面,皇帝又独尊儒术,礼拜孔圣人。

君师相依相护,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安定。

中国的儒学提倡贤人作风,缺乏智者气度,跳不出“内圣外王”的窠臼,因而妨碍了科学思维的发展,阻滞了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的过程,其内向性、封闭性的消极作用,未可低估。

这种消极作用,也表现在建筑文化上。

如中国传统住房的特点是构建一个四合院,采用封闭式的环形结构,从形制上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排他性。

用高厚的围墙,把住宅与外界屏隔开来。

旧式四合院的中心建筑是堂屋,这个最大最好的堂屋,通常不住人,而是作为整个家族权力的象征,中间供奉祖宗牌位,并且是家族会议的议事所。

堂屋周围的侧房和厢房,才是住人的房间,辈份较高者住在右侧(古人尚右),辈份较低者住在左侧,四合院把这个家族作为一个独立的血缘单位、经济单位于外部社会隔离开来。

北京的故宫尽管是皇宫,在形制和功能上实际恰也是一个富丽堂皇的大型四合院。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四方城。

长城也是一种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古人建长城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防御外族,也是为了隔断华夏与外族的关系。

所以在中国,家是四合院,城是四方城,国则有长城。

杭州的胡雪岩故居也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里有一个很令人深思的历史问题,至今未被历史学家注意。

以上从“农耕文化、血缘纽带、君师合一”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及其特殊品质,其中,天地是农业经济之本,宗亲是血缘关系之本,“君师合一”是伦理政治之本。

中华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的。

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我们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具有坚韧的凝聚作用。

它的多元融汇进程对于我们接纳和消化异质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这些优良传统值得我们格外珍惜。

但另一方面,以儒学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具有向内追求和自我封闭的倾向,其消极面至今还造成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心理障碍,对此又不可不加以批判和改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