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可知天下事
孩子不出门也知天下事

龙源期刊网 孩子不出门也知天下事作者:李素华来源:《天津教育·上》2019年第11期【摘 ;要】摘要: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投影、录音、录像、摄像、电脑多种功能,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音像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着重剌激学生多种感官,使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语文教学一、前后两次“观潮”《道德经》第四十七章讲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
中国古代就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
虽然临近退休,但我还是赶上了教育的好时机。
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农村乡镇学校也配备了多媒体“电子白板”,它的到来给语文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带来了新鲜的视觉和无限的惊喜。
还记得刚工作时,给孩子们上《观潮》这一课时的可怜情景: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我就像一个唱独角戏的小丑,任凭自己在三尺讲台上声嘶力竭,可还是没有讲清楚“潮”来的方向、观潮人的位置,更别说潮来时的形、色、声、势了,望着台下几十双茫然而又渴求知识的目光,让我这个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着实慌乱了,是自己没有备好课?似乎不是。
现在想来,才知道是我和孩子们都缺少一场有关“潮”的视觉盛宴。
师生都是一群旱鸭子,生在祁连山下,大的湖都没见过,从哪里去感知“潮”?时至今日,我和我的孩子们又开始“观潮”了,我充分利用了录像,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使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感知了大潮先像“一条白线”,进而“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接着又“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最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是风号浪吼”,我除了让学生观看录像中潮水的样子外,还特别注意了潮水的声音,尤其到了最后,我把录像的音量调到最大,把气氛烘托得足足的,有的同学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有的同学呆呆地沉浸在声响之中……仿佛自己置身于观潮的大堤上,正欣赏着钱塘江的大潮。
【写作指导】“足不出户,岂能知晓天下事”作文升格导写及范文引路

【写作指导】”足不出户,岂能知晓天下事”作文升格导写及范文引路【文题呈现】有一句古语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有人说,这句话在当今社会依然是对的,在通讯和网络如此发达的社会,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还有什么不知道的。
也有人说,秀才不出门,不一定全都知道天下事,毕竟有很多的局限性。
请根据材料的内容,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与宿构;不少于800字。
【思想引导】“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最早出自《老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意思是: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就可以知晓自然规律。
根据作文材料,审题可以从两方面入手:1.可以肯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一观点。
在通讯和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地球都变成“地球村”了,人们即使没有亲身经历某些事件,也能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借助网络媒体,清楚地知道它们的原委,推知它们的未来。
再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其获得的知识,除了亲身经历的那一部分外,更大的一部分则是通过书本、语言交流或其他途径,获取前人或其他人的认识成果。
2.可以否定“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一观点。
“秀才”知识丰富,学问渊博,能够根据通讯和网络了解社会,知晓天下事物,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
但是事物是复杂的,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是坐在家里,不亲自调查研究,仅凭主观臆断,就易与事实相悖,从而酿成大的过错,故实践出真知。
根据这则作文材料要求,虽文体自选,但写议论性的文章更易出彩,更易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原文呈现】秀才今儿个要出门①古语有云:“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秀才即使不出门,在家里也可以全部知道天下的大事。
我认为这话有点偏颇,太夸大其词了。
(树立起批驳的“靶子”,但未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得驳论不够有力,应先破后立)②知天下事,不是粗浅地知道,是要真真正正地知道。
(仍是观点不明,此处可以采用分论点的形式,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马谡在家中可谓熟读兵书,详知各种战略,但为何在实践中却失掉了本可以十拿九稳的街亭,致使诸葛亮挺进中原的计划功败垂成呢?不正是因为他不出门,没有实战经验,只知照本宣科。
妻子对远役丈夫的怀念汝坟周南国风-诗经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必将生生不息
正文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遵彼汝坟①,伐其条枚②; 未见君子③,惄如调饥④。
• 赋也。遵,循也。汝水出汝州天息山,迳蔡颖州入淮。 坟,大防也。枝曰条。榦曰枚。惄,饥意也。调,重也。 汝旁之国,亦先被文王之化者,故妇人喜其君子行役而归, 因记其未归之时,思望之情如此,而追赋之也。
赏析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 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 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 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韩诗章句》 则以为,此乃妇人“以父母迫近饥寒之忧”,而劝夫“为此禄仕” 之作,显然并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 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 切近诗意。
无赞美“文王之化”的“匡夫”之义。近人大多不取毛、韩之说,而解为妻子挽留久役
归来的征夫之作,笔者以为似更切近诗意。
主旨
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
这在诗之首章,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 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采 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读 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 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 起?“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 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那么,这倚徙“汝坟” 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朝饥”还 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而今丈夫常 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又何曾能享受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这便是 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 之身采樵伐薪。当凄凉的秋风吹得她衣衫飘飘,大堤上传送来一声声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的怆然叹息时,能不令你闻之而酸鼻?
经典古代名言警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经典古代名言警句-多行不义必自毙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
2、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老子)
3、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孙子)
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5、远水不救近火。
(韩非子)
6、挂羊头卖狗肉。
(晏子)
7、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
8、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9、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10、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1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2、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左传)
1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4、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
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16、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吕氏春秋)
1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18、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2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
21、贪天之功,据为己有。
(左传)
22、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3、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24、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左传)
25、行千里者半九十。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7、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荀子)
28、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中华圣贤经——五字箴言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是草都有根,是话都有因。
吃饭品滋味,听话听下音。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道高龙虎伏,德高鬼神钦。
运去金成铁,时来铁似金。
生死不由命,富贵全在勤。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久在江边站,必有望海心。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有品德不贱,有学问不贫。
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何必丝和竹,山水有清音。
交友无贫富,情义重千金。
损友敬而远,益友近而亲。
砣小压千斤,椒小辣人心。
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
千里不欺孤,独木不成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人心。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
生无一堆土,常有四海心。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穷人见穷人,非亲胜似亲;富人见富人,是亲不认亲。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
长存君子道,日久见人心。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
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
宁忍自己气,莫伤父母心。
无病休嫌瘦,家安莫怨贫。
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
无本休言利,有货不愁贫。
盛世藏古董,乱世屯黄金。
饱暖思淫泱,饥寒起盗心。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酒逢知已饮,诗向会人吟。
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官清民接近,主雅客来勤。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
隐士不可仿,政客不可近。
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从来名利地,易起是非心。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权势不能侵。
一勤交十懒,不懒也要懒;一懒交十勤,不勤也要勤。
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水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欲除心头病,拔去眼中钉。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读书趁年轻,临老始看经。
有书真富贵,无官一身轻。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下。
自得山中趣,谁论世上名。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生命有终结,学习无止境。
家喻户晓的故事

家喻户晓的故事
【注音】jiāyùhùxiǎo
【成语故事】唐文宗时期,御史中丞李孝本因他人事发受到株连被杀后,他的女儿被召进宫,右拾遗魏暮认为这样做有违人伦,就上书劝阻,皇帝接纳他的意见并放了李孝本的女儿,皇帝在诏书中辩解说:“收李女入宫是为王子打扫宫殿,这不是家喻户晓的事。
”【出处】天下不可户晓。
《汉书·刘辅传》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
【解释】喻:明白;晓:知道。
家家户户都知道。
形容人所共知。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广为流传
【近义词】妇孺皆知、众所周知
【反义词】默默无闻、闻所未闻
【谜语】人人都知道
【英文】widelyknown
【成语例句】
◎《体育法》的学习、宣传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冲突之中我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副指导员孙玉国同志一举成名,他率领战士们反击苏军入侵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
◎贫协主席杨穷人在瘦龙河两岸之所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以穷而著称的。
◎来昆明旅游,自然会想去路南石林,阿诗玛的歌舞影片和近年来畅销各地的云烟,早已让石林的印象家喻户晓了。
◎唐伯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其人画技高超,品性风流,艳福不浅。
三字经+拼音+注解

三字经全文拼音带注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根据《三字经》衍生出了一些其他读物,还有同名京剧。
Rén zhīchū xìng běn shàn人之初, 性本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性相近, 习相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苟不教, 性乃迁。
jiào zhīdào guì yǐzhuān教之道, 贵以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昔孟母,择邻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子不学,断机杼。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窦燕山,有义方。
jiào wǔzǐ míng jù yáng 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guò 养不教,父之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不学,非所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不琢,不成器。
四年级语文试题大全

四年级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1.词语正确的一组是()(2分)A.豪不可惜B.人迹罕至C.汪费心机D.郁郁仓仓【答案】B【解析】略2.对号入座。
鼓舞鼓励(1)这个重要的发现大大( )了他。
(2)老师( )我继续写下去,一定会写出好文章。
考察观察(3)他耐着性子,( )墙上的地图。
(4)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 )。
【答案】(1)鼓舞(2)鼓励(3)观察(4)考察【解析】略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才了(le liǎo)耘田(ɡēnɡ yún)蚕桑(chán cán) 白鹭(lǜ lù)蓑衣(shuāi suō)箬笠(ruò nuò)【答案】liǎo yún cán lù suō ruò【解析】略4.圈出句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1.盘古日长(cháng zhǎng)一丈。
2.盘古极长(cháng zhǎng)。
【答案】1.zhǎng 2.cháng【解析】略5.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释:①解释。
②消除。
③放开;放手。
爱不释手____________ 冰释前嫌____________注释________ 手不释卷________ 释意________【答案】③②①③①【解析】略6.选择正确意思,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彼岸:①比喻追求、向往的境界②(江、河、湖、海)的那一边,对岸(1)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2)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答案】(1)①(2)②【解析】略7.将“的、地、得”填在括号里(1)明媚()阳光照耀着大地。
(2)妈妈轻轻()走到我身边,为我端来了一碗热汤面。
(3)飞机飞()高,飞()远。
【答案】(1)的(2)地(3)得得【解析】略8.选择恰当的人物填写在括号中,组成成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家可知天下事
本课教学目标
1、感受“小窗口”与我们生活的联系,体会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激发学生了解“小窗口”,利用“小窗口”的积极性。
2、初步具有选择和应用各种“小窗口”的能力,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
3、知道自己家中“小窗口”的发展、变化。
学会利用“小窗口”收集信息,了解天下事。
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小窗口”,知道这些“小窗口”给我们带来的丰富信息。
2、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社会信息的初步能力。
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本课知识点在本单元教材知识体系中的空间位置
本单元包括“我家的小窗口”、“窗口丰富信息多”这一主题从学生的家庭生活入手,围绕着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小窗口。
这一主题,突出了小窗口在我家生活中的作用
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
本课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设计思想
1、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更多的传媒,了解它们的发展和变化,初步了解它们的功能和作用,了解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小小的窗口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可以给我们提供多彩的世界。
不出家门就可以了解大千社会。
2、引导学生紧密练习自己家庭生活的实际,这样的设计安排一举多得。
第一,可以使学生近距离地,比较全面地了解各种传媒,第二,通过传媒了解了自己家庭的变化,自己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第三,在看到自家生活变化的过程中又认识了传媒的作用,享受传媒带给我们的好处和快乐。
3、引导学生认识:各种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离不开传媒。
现代社会已经把人和各种传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传媒与个人,传媒与家庭,传媒与社会都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媒体:
板书,课件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世界的窗口,丰富人们的知识。
2、培养学生获取有益社会信息的初步能力。
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社会信息的初步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生活中社会的“小窗口”知道“小窗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信息。
媒体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5分钟)
(一)创设情景,引出内容
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是“这句话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二)明确目标,引领方法
1、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坐在家里就可以了解社会的方式可多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吧。
【设计意图:从对“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理解中知道古人与我们现在人了解天下事的途径】
二、【初步学习,同伴讨论】(8分钟)
(一)初步学习,自我感知
1、我们每个人的家里都有许多了解天下事的“小窗口”,请你想一想。
(二)同伴讨论,互助共进
1、请同学们先互相交流一下,然后将调查的结果写在调查表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的初步能力。
】
三、【师生讨论,发现问题】(10分钟)
(一)小组展示,彰显风采
1、现在我们进行全班性的交流。
谁来说说你们都是通过那些“小窗口”了解了什么事情?(二)师生讨论,发现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材料进行适当的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这些典型事例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小窗口”给人们带来的丰富信息。
】四、【个性问题,小组探究】(10分钟)
(一)个性问题,自主思考
1、现在你们知道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小窗口”指的是什么了吗?
(二)小组探究,互助解决
1、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共性问题,教师引领】
(一)共性问题,小组生成(5分钟)
1、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结论
(二)教师引领,点拨启发(2分钟)
小结:你们看,我们了解天下事的窗口可真是多啊,这些窗口就是我们可以交流、传播的工具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板书:小窗口大世界
七、作业设计
1、什么是媒体?
2、常见的媒体有哪些?
八、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获取对我们生活有用的信息。
2、初步体验媒体在生活领域中产生的影响。
本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的选择媒体
媒体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5分钟)
(一)创设情景,引出内容
1、你家订阅或是经常买哪几种报纸、杂志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
(二)明确目标,引领方法
1、看来报纸的种类可真多啊,平时你们都读过哪些报纸和杂志?从中能得到哪些方面的信息?小组讨论。
2、报纸、杂志上的信息都给你带来哪些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可以从这么多的“小窗口”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
二、【初步学习,同伴讨论】(8分钟)
(一)初步学习,自我感知
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了解世界的窗口,这些窗口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呢
(二)同伴讨论,互助共进
请小组同学来相互交流一下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可以从这么多的“小窗口”中得到丰富的信息。
】
三、【师生讨论,发现问题】(10分钟)
(一)小组展示,彰显风采
谁来说说这些窗口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师生讨论,发现问题
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大家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汇报,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个性问题,小组探究】(10分钟)
(一)个性问题,自主思考
你还想通过小窗口了解些什么?
(二)小组探究,互助解决
请小组交流谈论一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五、【共性问题,教师引领】
(一)共性问题,小组生成(5分钟)
请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全班一起讨论讨论。
(二)教师引领,点拨启发(2分钟)
小结:我们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体现媒体中的道德信息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
板书:小窗口大世界
七、作业设计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