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表达技巧2019

合集下载

从这六个角度入手,轻松搞定古典诗词鉴赏题

从这六个角度入手,轻松搞定古典诗词鉴赏题

从这六个⾓度⼊⼿,轻松搞定古典诗词鉴赏题⼀.从题⽬⼊⼿,把握题材诗歌的题⽬是全诗的核⼼,题⽬藏着很多信息,⾸先就是题材。

看到题⽬,脑海中马上搜索平时训练时候做过的这类诗的特点。

举例: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是⼀⾸题画诗;全国⼆卷《投长沙裴侍郎》是⼀⾸⼲谒诗;全国三卷《插⽥歌》是⼀⾸⽥园诗。

提⽰:这要求同学平时练习,要有“类”的观念,就是说,⼀道题,就是⼀类题的代表,做会⼀道,等于掌握了⼀类。

⼆.从作者⼊⼿,感知风格,背景同⼀作者会有不同风格,同⼀风格也会有不同作者。

这类题型⼀般会在⽐较题中遇到。

⽐较题有两种,⼀种是同⼀作者不同作品进⾏⽐较;⼀种是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进⾏⽐较。

2019全国三卷属于前⼀种,考的是唐朝诗⼈刘禹锡的《插⽥歌》: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这⼏句诗的语⾔风格有什么不同?这类题不但要求理解诗歌内容,还要求掌握作者⾝世遭遇,写作背景等等,才能全⾯准确做出答案。

三.从结构⼊⼿,看内容情感如何起承转合这⼀步是鉴赏古诗词的重点难点。

⼀般来说,起承转合既是诗歌的结构,也是内容的层层推进。

把握住起承转合,就等于把握了诗歌的脉络。

2019全国⼀卷《题许道宁画》满眼长江⽔,苍然何郡⼭?——起,起笔⼗字,画中⼭⽔扑⾯⽽来,使静⽌的画⾯富有动态感。

以“满眼”强调⽔之浩浩荡荡,⽤“何郡”把对“苍然”的赞叹隐在⼀⽚疑问之中。

向来万⾥意,今在⼀窗间。

——承,承接上⼆句意脉,作⼀⼩结:万⾥的⼭⽔,万⾥的意境,竟被作者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发。

众⽊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转,由物及⼈,由外到内,写物与⼼之互相感发的关系。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合,收束全诗,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之风,余韵袅袅,“⾔有尽⽽意⽆穷”。

四.从注释⼊⼿,补充对内容的理解有些诗词会有⼀些注释,同学千万不要忽视这个注释,它对理解诗词内容情感有很⼤的帮助。

2019届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1

2019届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抒情手法1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 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扫空眼底 ②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 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 ①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如筝。③语溪,溪水 名,在今浙江桐乡。 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对点演练
当堂训练:12分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考点突破
31.(P8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进行简要分析。
考点突破 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
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
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
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考点突破
这首诗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的。诗人大发感慨, 书生从来无用,应该拿起武器去收取关山,表达了作者投笔 从戎的愿望和建功卫国的理想。
解析 此诗清新俊爽,明快自然,在李贺诗中是风格独 特之作。诗中表达了对宪宗削藩事业的拥护和投笔 从戎的愿望,也含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慨,对唐 王朝重武轻文的国策不无微词。
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
、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解析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
幽深的有韵之画。诗的前两句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 上有黄莺在树荫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 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 怀。后两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

2019成人高考语文复习第五讲—诗歌赏析

2019成人高考语文复习第五讲—诗歌赏析

三步答题法: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稍作分 析——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 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这 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 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 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 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 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 “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例3: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进一步研读不难发现,本诗生动的效果与诗中运用的拟人的修
辞手法大有关系。“草树”本是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
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真是令人称奇。
最奇的还是“无才思”三字。“杨花榆荚”缺少色泽香味,比
(1)表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追慕古代隐士以诗自娱自乐 的高雅情趣。(2)这两句诗具有夸张和幽默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苏轼不畏强 权,我行我素的精神品质。
19. “千载人”和“百世士”是什么意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 点?(5分)
“千载人”和“百世士”都是赞美两位诗人的话,称他们是流芳千年百世的人。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 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 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 绪。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2019年高考真题——诗歌专题

2019年高考真题——诗歌专题

一中高一语文组“读写一体化”之泛读:诗词之美,读题之旅201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诗歌专题一、(2019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 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 【详解】C项的解释不符合生活情景和实际逻辑。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其所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这样的:许道宁画作中那种辽阔万里的意境,我仅仅通过距离画作一窗之距就领略到了。

“一窗”指的是这幅画的尺幅和一扇窗差不多大,或者是说画就像是为观者打开的一扇窗子,让人从中领略到了一直存在着的山水渺远的画意。

【选项命题分析】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析:写了江山淡远之景,抒了悠然心会之情。

写水“满眼”,写山“苍然”,写林“含晚”,写云“不还”,简淡而不事雕琢,肯定错不了。

如果说首、颈联重在写景的话,那么颔、尾联重在抒情。

而抒情也含蓄有味,因为这四句的情是隐藏在对画作的评价中的,这在分析C项与简答题时再说。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析:这是对首联的赏析。

诗人观画,首先看到的是盈目的江水,不管原画留白也好,彀纹满纸也好,“满眼”即可证实。

而山应该占据画幅上端,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山,但“苍然”。

一个“苍然”,就写尽了山之远,有树而不可细辨。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含答案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及默写(课标全国卷、卷、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第五部分古代诗歌阅读(一)(2019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14. C 15.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分类
概念
效果
赏析要点
明 喻
一、 暗 比喻 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 或情景。
韦庄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 皓腕凝霜雪。”——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 丽与温柔。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东流。”(李煜《虞美人》)以水喻愁,将 愁思写得生动形象,含蓄地显示出愁思长
化平淡为 生动,化 抽象为,2015年高考江苏卷)
A.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
B.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选B 出自宋代张先的《题西溪无相院》,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
来,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运用了 对偶的修辞手法,没有使用比拟的手法。
紫云比喻端州石砚美丽的石料。 梨花比喻雪花。 千堆雪比喻浪花。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指富豪权贵,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府第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5、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美酒。
6、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 “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戴高高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整体,具体代 替抽象,特征代替本身等。借代的运用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恰当地运用借代还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 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 (1)部分代整体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原卷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原卷版)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语文专题05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2019·新课标Ⅰ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故C错误。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答案】“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

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

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

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

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

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艺术手
全局全篇 含蓄

暗示

以物示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 是璀璨多彩的。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但两
者是有区别的。
比喻、象征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作用: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 平中见奇。
•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 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概念)或 抽象事理(思想感情),由于长期使用, 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象征(咏物诗多用此法)
“象征和比喻”区别 修辞 范畴 使用
对象
作用
特点

修辞手 法
局部 词句

生动 以物喻物 鲜明
请说出杜甫《登高》一诗中运用渲染手法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两句共六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六种不同的景物:劲急 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厉的猿啸、清冷的渚、白色 的沙、归巢的鸟,高、低、动、静、声、色、态都有,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空阔高远,凄清孤寂 的环境气氛(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 人悲凉、伤感的人生际遇(感慨)相吻合 ,为后两联 叙述自己的悲苦经历和境遇,抒发情感,做了很好的 铺垫。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渲染 烘托 白描 正侧描写 视角变化
其他: 赋比兴 曲笔 以小见大 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 象征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 感情。
正衬,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衬托出汪伦 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 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 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借代
• 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 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借代的主要方式:(1)部 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 旗”代指军队)。(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 特征。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互文
•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语对它的解 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 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 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 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这种 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 澜起伏,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
(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 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 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 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对下 片中周公瑾的形象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妙在何处?“法”“情”合一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 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 效果?
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白描—渲染,正面—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鸟、兔——时光
夸张
• 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 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其作用是突出、 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 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 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 式。
比拟
• (1)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 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 句式。
• (2)拟物。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被描写 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教材助解3P1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
该词是一首咏梅晓志之作。想一想作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表明了怎样的君子 人格。
答案 特点:独立荒野、无人赏识、争春无意、成泥作尘、香犹如故。 君子人格:不屑媚俗邀宠、性格傲岸,即便处境艰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坚持气节、 操守。
•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 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 《春夜喜雨》)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 悦之情跃然纸上。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采用了什 么艺术手 法?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 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 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 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 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反问
•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 安石《题乌江亭》)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六、设问
概念: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 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双关
•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 含蓄、风趣。 • 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 句式。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析】“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 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 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陌上桑》中“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 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 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
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 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 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 事物都写。
( 拟人) ( 拟物、夸张 )
( 借代) (比喻、夸张) (比喻、夸张) (设问、借代) ( 对偶、双关 )
( 互文 ) ( 对比、借代 ) (比喻、夸张)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 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 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对偶
• 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 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它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其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 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 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 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 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判断下列诗句是烘托、衬托还是渲染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烘托
• 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
衬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衬托
•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衬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