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整理-(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刻舟求剑 1

合集下载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21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21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刻舟求剑》是第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讲读课文。

它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

课文讲了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时,不小心把宝剑掉进江中,他在船舷上刻记号,准备等船靠岸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结果却没有唠叨。

这个成语故事讽刺了那些不注意情况变化,不会灵活处理问题的人。

也用来喻讽不知变化的愚蠢可笑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小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不是很多,课程标准对于高年级的古文阅读要求之一是“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

教学本课要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

让学生理解语言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所揭示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4个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准确理解词句,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最后一段话,明白别人“惑乎”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同学们都记住了吗?(检查:单独背诵,齐背)不错,同学们都学的非常扎实,那么,你知道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吗?(找同学回答,及时评价)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当中的某个道理,这就是寓言的特点。

我们这一课学的是文言文的寓言故事,初次接触文言文,我们要有耐心,这样才会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

今天,我们接着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另外一则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看看它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能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22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22

刻舟求剑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寓言的寓意: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要跟着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1.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2. 那个人为什么捞不到宝剑?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请学生说说了解过的寓言故事名称及主要内容。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二、引入新课,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板书课题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第1节:(1)思考、回答:课文讲的是什么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2)仔细观察图上人物的装束理解“从前”是什么意思?用换词法理解“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一不注意)。

(3)齐读第一节2.学习第2节:(1)自由读第2节,回答:这个人在宝剑掉到江里去了后是怎么做的?怎样的神情?(一点儿也不着急)(2)从哪儿看出他一点儿也不着急?(指名读句子慢腾腾地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看图理解“船舷”、“刻”的意思。

(3)他“拿出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记住宝剑是从船舷上刻了记号的地方掉下去的。

)(4)指导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3.学习第3、4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宝剑掉下去了,同船的人是什么反应?(2)读第1句,思考:“为什么不赶快捞?”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快点捞吧!”或“赶快捞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旁边的人怎样的心情?(替他着急。

)同学之间评价(3)那个人是怎么做的?他是怎样想的?(不慌不忙的说)读出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不慌不忙”这个词语的意思。

(4)这个人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理解到:因为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船在不断地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刻记号的地方就再也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9.2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3 (2)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9.2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3 (2)

9《刻舟求剑》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猜一猜,看图片说寓言故事的名称。

狐假虎威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守株待兔2.复习:认识寓言,(寓言: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

)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学生畅所欲言。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南辕北辙坐井观天亡羊补牢自相矛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刻舟求剑)二、了解作家作品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作者资料和作品资料。

老师课件出示作者资料:吕不韦,秦庄襄王及秦王嬴政时,为丞相,封文信侯,门下有宾客三千。

2、《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的相国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著作。

3、简介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停顿得当)、读通句子。

(二)译结合注释译、结合关键词译、结合理解译、结合工具书译。

(三)品(1)品人物(作者品、自己品)(2)品寓意三、读文我最棒。

(一)出示自读要求读古文的要求:1 读准字音,2 读通句子,3 停顿得当,4 读出节奏。

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古文。

(二)自主学习情况检查,你能读准吗?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涉.()遽(..()矣.()若()..)契2.课文朗读,读出节奏。

打节拍读,抽生展示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译文我在行。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结合注释译、结合关键词译、结合理解译、结合工具书译,疏通课文。

)2、考考你⑴出示句子填字并解释字意。

(2)对照注释,结合字意,逐句理解,主疏通文意。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冀教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寓言二则.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冀教版

9揠苗助长一、教材分析《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讲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总是担心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帮助禾苗长高了,可把自己累坏了。

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已经全都枯死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也作“拔苗助长”,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

它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

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

在这则故事中,“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一句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起因。

“苗则槁矣”则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寥寥数语便刻画出写了“宋人”疲劳奔忙,自以为是的愚蠢形象。

特别是“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课文没有具体描绘宋人揠苗的具体情境,而“其子趋而往视之”几个字里又包含着几多无奈,几多心疼,几多焦急……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设计理念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讲,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潜心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必要时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文言文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关系,要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轻重、节奏、韵味,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学生不懂处示范,能让学生更易亲近文言文,激发朗读的兴趣。

3.语文既学内容也学形式,学法的引导是语文课上教师必须要关注到的。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在以后能自如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及类似的文章,做到“举一反三”。

9.寓言二则(教案)_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9.寓言二则(教案)_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精品】六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资料包(教案)冀教版9.寓言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课堂上“边读边悟”,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读懂寓言中所蕴含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做到正确句读,并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留给我们许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而且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今天,我们就走进两则这样的故事。

板书《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视频)(1)教师范读课文,标注停顿符号,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借助注释,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带要求自读课文:生字娃娃圈出来,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把生字娃娃读给同桌听一听,然后一起想想好的方法记住它们。

(1)学习生字出示生字:yà qū qì wú ɡǎo jù mǐn揠趋契吾槁遽闵3.了解故事,悟出寓意。

三、精读领悟(一)学习第一篇《揠苗助长》1.注释:悯:耽心、忧虑的意思。

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

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谓:告诉。

病:劳累。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非徒:不仅只是。

2.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最新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9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最新版冀教版六年级下册9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冀教版第十二册第9课9、寓言两则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

2.能够熟读课文,并做到正确句读。

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4.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层次,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5.了解文中所蕴含的情理。

6. 使学生懂得要按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做到正确句读,并能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读懂故事大意。

2.体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2)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一些常见的文言用语:“广而告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夜以继日”“以一当十”“日久见人心”等这样词的意思。

感受一点文言词句言简意赅的特点。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

(板书课题)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

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

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

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案9、《寓言二则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整册教课方案 9、《寓言二则揠苗滋长守株待兔》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 4 个生字,掌握 4 个会写的字。

2.借助说明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领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觉文言文朗诵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

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充足预习,调换学生自主学习的踊跃性,提升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讲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耳濡目染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依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做事,要用发展的目光来对待事物。

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课要点难点】1.在正确朗诵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说明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课准备部署预习作业:1.收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收集一些其余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课方案与设计企图教课方案设计企图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差别啊 ?先人也同样。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 ?(指名回答 )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先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先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

而先人留给我们的好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单读起来神韵实足,还蕴涵着丰富的真理,警觉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炎黄后代,当我们高声的朗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好像倾听先人的教诲,会倍感和蔼。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 )看看从中,我们能理解如何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滋长》。

(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谁来谈谈题目的意思 ?(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 ?用“拔” 的方法能不可以帮助它快长啊 ?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个风趣的文言文故事。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13

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9.2 刻舟求剑》教学设计_13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道理。
刻舟求剑:比喻不能用变化的眼 光看待问题,办事刻板,不知变通。
五步阅读法
“一读”:读准确,读通顺。 “二读”:标停顿,助理解。 “三读”:析字句,知大意。 “四读”: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道理。
作业 1.运用五步阅读法,预习《揠苗助长》 2.背诵课文 3.把这则寓言改编成现代文的小故事,
寓言:寓言是让我们从一个小故 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多含有讽 刺或者劝诫的性质。
“一读”:读准确,读通顺。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 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 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一读”:读准确,读通顺。
遽( jù) 契 ( qì) 遽契其舟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人称代词:他,他的 2.指示代词:这个、那个 3.语气助词,不译 4.连词,相当于“是……还是……”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人称代词,他的
遽契其舟
指示代词,这个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人称代词,他
“四读”: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四读”: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四读”:展开想象,深入理解。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 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 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读”:标停顿,助理解。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们) 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温习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整理-(冀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1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生活、领会哲理。

《寓言二则》中两则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分别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和《吕氏春秋·察今》。

故事结构完整、叙事生动,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这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学生不难理解。

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来说,本课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其所蕴涵的深刻道理,还肩负着文言文的相关能力训练。

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忆、诵读、积累,为进入中学学习文言文做些准备。

二、设计理念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相对于其它文体来讲,与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学生在生活中接触也很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潜心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与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拉近和文言文的距离,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必要时良好的示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文言文与学生距离较远的关系,要读出文言文的停顿、轻重、节奏、韵味,对于学生来讲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学生不懂处示范,能让学生更易亲近文言文,激发朗读的兴趣。

3.语文既学内容也学形式,学法的引导是语文课上教师必须要关注到的。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并在以后能自如地运用学到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及类似的文章,做到“举一反三”。

4.语文既学形式也学内容,寓意的领悟不是靠教师告之而应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悟,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和文本亲近的过程中感悟寓意,让学生在类似的文本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

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

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尝试读准字音,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2.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3.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