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养生 堪为师表
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为师之道》一、孔子的求学事迹孔子本身是最好的学生,一个人只有先做好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做好的教师。
孔子15岁的时候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他就自己找教师,很多地方都有些学者,比如最有名的就是他问礼于老子。
老子在周朝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说,国家档案图书馆的负责人,这样的工作使老子对古代的学问与古代历史的发展非常了解。
了解的时候就看得很透彻,所以他才提出道家的想法。
孔子还学音乐。
他学音乐的故事可以说是我们津津乐道的,他找到师襄学习音乐。
师襄是古代的乐师,他是一个瞎子,古代人说,瞎子看不到,所以他会注意去听,所以他的音感就比较好,但是也未必如此。
但是不管怎么样,孔子向师襄学习演奏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教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
教师一听,也有道理,就让他弹。
他又弹了好几天,技巧实在是太成熟了,可以表演了,教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
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教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
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
因为教师是瞎子,也没见过人长什么样子,就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教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
教师就避开他的座位,古代的教师坐在东首,东面,学生面向教师,师襄就避开自己的座位向孔子鞠躬,教师立刻发现这个学生是后生可畏。
孔子学什么像什么,学到后来,连教师们都认为他可以提早毕业了,他很短的时间就把古代的知识与技能全部学会,并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己担任教师。
二、孔子收徒典故孔子自己开始了平民教育,希望多教些好学生,有天他走到曲阜附近的街头,看到一个年轻人,一看就有点像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身上披着野猪皮,带把剑,随时都可以与别人决斗,那就是子路。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项橐考孔子的故事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项橐考孔子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951d42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7.png)
[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故事]项橐考孔子的故事第一篇项橐考孔子的故事:三字经原文及意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至于教育的诸多规律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屠宰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dòu)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因而窦禹钧美名远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duò)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zhuó) 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也就成不了大器。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结交益友,学习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孝顺父母是儿女应该做到的。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美德,应该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论语经典名句欣赏《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之体。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经典名句欣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经典名句欣赏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侍奉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孔子教育人们,父母在世时,子女轻易不要出门远行,以便守在父母身边,尽孝子之道。
如果非要远出,首先要安顿好父母,也一定要告诉父母确切的行踪。
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
子女只有对父母孝敬有加,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要让年事已高的父母无人照顾,还要牵挂远在他乡的子女。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诸子百家-孔子-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
孔子返鲁后,一概当年的本人求仕为弟子 们做官,并通过这些做官的弟子去实现自 己的主张。这些弟子去做官要得到孔子的 同意,听后他的吩咐,做官的政绩要向他 汇报,管辖的地区要接受他的视察。
万世师表
孔子回鲁的当年,季孙氏计划实行按田地 征收军赋的制度。季康子想在这件事情上 得到的孔子的支持,便特派担任家宰的冉 有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先后问三次,孔子 都不肯发表意见。
万世师表
鲁哀公听人说东房的院子不详,问孔子是 否相信。孔子说:‚损人利己是身之不详; 弃老顾幼是家之不详;抛弃贤人任用不肖 之徒是国之不详;老不教幼不学是风俗不 详;圣人隐居是天下不详。而东房不在其 内。‛
万世师表
鲁哀公常问政于孔子,孔子都一一讲解。 孔子认为国君好比是舟,民众好比是水,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古人从政以爱 民为本,礼制是为政的根本方法。
万世师表
孔子说:‚古代一位史官周任曾说过: ‘能过贡献自己的力量,便可任职;不能 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该辞职。’你们难道 没有责任吗?笼子里的老虎跑了,匣子里 的美玉碎了,难道不怪看守和保管的人 吗?‛
万世师表
孔子在通过弟子干政的同时,也对鲁哀公 虔诚敬奉,为加强鲁国的统治出谋划策。 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 孔子回答:‚善用正直的人,废掉邪曲的 人,百姓就会服从;反过来,百姓就会不 服从。‛
万世师表
孔子编订整理《六经》,是我国教育史上 第一次不为官学垄断,为私学使用的教材。 孔子就用这套教材教育他的弟子。在长达 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用的一直是 这套教材。
万世师表
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收徒讲学,把毕生的精 力倾注培养治世之才的教育事业上。他把 ‚仁‛贯彻到教育培训中,从‚泛爱众‛、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理论出发,主 张‚有教无类‛,只要有十条小肉干的尊 师薄礼,便可收为弟子。
三、《论语》十二章《孔子观于周庙》孟子名言摘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尚的个人修养: 自求长进,提高修养
同桌讨论,然后请 用不同的符号标示 出三方面有关的句 子。
学习方法: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学习矣了。以后一定要花
时间进行巩固。
课外它拓是展指阅:读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1、子“曰己:所“不知欲之,为勿知施之于,人不”知是为儒不家知思,想是的知精也华。,” 2所、揭子晓贡的问是曰处:“理孔人文际子关何系以的谓重之要文原也则?”,子也曰是:“中敏华而民好 学 族,根不深耻蒂下固问的,是信以条谓。之孔文子也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有宽 3广、的子胸曰怀:,“待默人而处识事之之,时学切而勿不心厌胸,狭诲窄人,不而倦应,尊何重 有 他于人我,哉平!等”待人,宽宏大量。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 4益 物 将、,,事子不硬情曰如推 弄:学给 得“也他 僵吾。人 持尝”,而终不不日仅可不会收食破拾,坏。终与夜他不人寝的,关以系思,,也无会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 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示范朗读
小组内大声朗读纠错; 学生朗读打分; 全班齐读成诵。
论语 lún
愠 yùn 逾矩 yújǔ 罔 wǎng 箪 dān 笃 dǔ
说 yuè 三省 xǐng 吾 wú 殆 dài 肱 gōng 陬邑 Zōuyì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yòu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hào
逝者如斯夫
fú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
![[初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课件+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e1089398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a.png)
指流逝的时光。 语气词, 逝,流逝 “啊”
舍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代词,这, 指河水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3.第十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 比喻时间飞逝,指出时间宝贵。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指军队
第十一章: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 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
第十二章:
(dŭ):忠实, 恳切地提问,多
坚守。
不愠 ( yùn )
一箪食( dān )
逾矩( yú jǔ ) 笃志( dǔ )
罔 ( wǎng ) 曲肱( gōng )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yuè (通假字。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通用、借代。即用读
音或字形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读的时候读“本字”的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1.请具体说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和“饭疏食,饮水,曲 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表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表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孔子看来,有思 想有道德的君子不会为奢靡的物质生 活而奔波忙碌,粗茶 淡饭也可以使他们乐在其中,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精神世界富 足的重要性。
第九章: 多人
于此,意思 好的方面, 是“在其中” 优点,长处
《论语》十二章

想一想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 答。 为别人谋划诚心诚意了吗? 与朋友交往诚实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去复习了吗?
比一比:
看谁背的快 ~~~
看谁填的对
(1)怎样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 子 说——————————, ————————。 (2) 不义之财孔子怎样看。 ——————————,——————————。 (3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 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4)孔子认为读书与求学的态度是——————— —,——————————。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 子——————,——————,——————。 (6)孔子对于学习要常复习是—————————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 复习过了呢? "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课文 评讲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2)惑:迷惑,疑惑。(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6)逾矩:逾,超过;,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字词解释: (1)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作动。 (2)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3)曲肱:(gōng)肱,胳膊,弯着胳膊。 (4)于:介词,对,对于。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践行师德——向孔子学为师

关注guɑn zhu一提师德师表,我自然就想起了孔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誉为“万世师表”。
在21世纪的今天,在全社会倡导“以德立人”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呢?一部分是因为今天的师德教育较多地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不为青年教师喜闻乐见。
其实好的师德教育,它是鲜活的,它是生动的,它是可感可触的,它是能直达人的心灵的。
而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永远散发着动人的光辉;他的教育实践脚踏大地,是扎根中国教育大地上的丰碑;他的教育艺术春风化雨,因材施教,教书育人;他的教育成果有目共睹,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为中华文明绵延留传立下汗马功劳。
这样的教育家在新时代更应弘扬光大,为新时代的师德教育注入深厚的内涵。
向孔子学为师,首先要学习孔子,研究孔子。
仔细研读《论语》及有关孔子的研究著作,我认为孔子的为师之道是:其一是学而不厌。
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最能体现孔子作为教育家的特征的。
拜读《论语》全篇,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孔子论学的篇目有很多,粗略统计可达66次,诸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等早已为我们所熟知。
可见,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是学习者,只有成为优秀的学者,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者。
就这一点来讲,孔子是清醒的,也是这般做的。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正是好学,让孔子学富五车;正是好学,让孔子博闻强识;正是好学,让孔子卓而独立;正是好学,让孔子成为一代大家。
其二是有教无类。
《论语》全篇有100多处讲到“仁”学,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仁者必有勇”,从“仁者不忧”到“刚、毅、木、讷近仁”,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孔子养生堪为师表
导语:孔子不仅仅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养生方面亦可称为师表,他在摄生颐养方面的讲究仍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
孔子对摄养的
孔子不仅仅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养生方面亦可称为师表,他在摄生颐养方面的讲究仍是值得我们现代人所提倡的。
孔子对摄养的精辟论述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共20篇,系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所编撰或辑录。
这是研究孔子思想言行最为重要的原始资料。
《论语》中所辑录孔子养生名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八不”
《论语乡党》强调,食物必须清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提出了“八不”:凡肉鱼之类腐败或变质变味,不吃;食物颜色变得丑恶或气味难闻,不吃;食物失于烹饪或者切割得很不周正,不吃;没有达到规定的就餐时间,不吃;从市面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可直接食用;凡祭祀过的肉,其保存期若超过三天,不吃;每次吃饭,肉食再多也不可超过五谷与蔬菜;饮酒虽没有限量,但严禁喝酒到沉醉的程度。
孔子很喜欢吃姜,每餐都“不撤姜食”,而生姜是极好的保健食品,故民间有“饭不香,吃生姜”之说,又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的谚语。
“三戒”
《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指出了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也应有所区别:青少年时,由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