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养生大智慧

合集下载

孔子的养生观

孔子的养生观

孔子的养生观9月28日,被认为是孔子的诞辰。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国古代医出于儒,医儒相通。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他的独到之处,提出应从六个方面关注养生,以下就与大家分享一下孔子的养生观。

1.道德养生。

孔子主张“仁者寿”,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用“仁”和“忠恕之道”及节制私欲来修养道德,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坦坦荡荡,防止心理失衡所致的各种心身疾病,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2.饮食养生。

孔子在《论语·乡党》中对饮食卫生提出具体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鳢而锝,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事,不时不食”。

还提出酒肉需适量、食不语、长幼异食等主张,这些观点,符合现代饮食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体育养生。

孔子主张“动中以求静”,提倡轻松愉快的运动,如射箭、游泳和散步等,反对“暴力之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兼有修养心性,与现代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体育大有不同。

《孔子家语》载:“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夫。

”从某种意义上讲,孔子的体育观念及运动形式更符合健康养生的要求。

4.性养生。

孔子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欲不可禁思无邪”和“节欲为贵、守精神”等,是性养生原则。

性和饮食一样均是正常人的生理需求,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也是养生保健的重大问题和方法。

5.分阶段养生。

孔子提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之时,血气方剐,戒之在斗;老之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从人体处于不同生理年龄阶段及气血的盛衰,提出“三戒主张”是有科学道理的,开创了人生分阶段养生之先河。

6.生活起居养生。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提出“寝不尸”、“居不客”、“寝不语”等要求。

“寝不尸”指不得仰卧如挺尸状,“居不客”指居家之时不妨轻裘缓带以安适自养,“寝不语”指睡寝时言语有碍脏腑。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之道展开全文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养之经”,关注精选好文,如果喜欢别忘记分享哟!孔子,在中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者,被后人尊崇为“孔圣人”。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历经战乱,颠沛流离。

然而在医学不发达、人均寿命30多岁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仍活了73岁。

逆境中得享古稀之龄,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

今天,我们来探讨他有何保健养生之道。

想了解的朋友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食讲究孔子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他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

”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饮食上,孔子不多食,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食物必须清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孔子很喜欢吃姜,每餐都“不撤姜食”,生姜是极好的保健食品。

老年时主张适当把蔬菜或肉类的烹饪过程做“精细”,更有利于肠胃吸收。

2、戒贪欲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色。

壮年时,血气方刚,精力旺盛,要警觉争强好胜,戒与人争斗,以免伤人伤己。

到了老年,体质已经虚弱,要警觉贪得无厌,把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计得失,知足常乐,自得其乐。

3、仁者寿孔子曰:“智者乐,仁者寿”,“唯仁者寿,唯德者康。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养生的最大特点。

“仁者寿”,就是具备仁德之心的人才会长寿。

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问心无愧,乐于助人,没有心理负担,时常感到内心的快乐。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心情愉快能提高人的免疫力,免疫力高,生病的机率就小,寿命自然会延长,这是很有道理的。

4、乐有益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

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用饭倍香孔子一生流离失所,周游各国达14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无定点,常常挨饿,可谓历尽磨难,却能得享73岁高龄,在那时的生活条件下绝对算是寿星了。

从《论语》看孔子的“食经”,孔子独特的养生之道,你也可以借鉴噢!日食三姜子曰:不撤姜食,不多食。

孔子经:孔子这句话强调生姜的保健功效,一年四季天天都应该吃姜。

听说孔子就有天天饭后嚼姜数片的习惯。

现代养生:姜是黄色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有土性,在五行当中,土主脾胃。

生姜性味辛温,散寒发汗、和胃止呕等多种功效已为人们所熟知,如喝生姜红糖水治伤风,是民间行之有效的方式,生姜除被用于医治呕吐和伤风外,还被用于医治肠炎、痢疾等。

由于姜是极好的保健食物,所以民间有“早上3片姜,胜过喝参汤”及“十月生姜小人参”之说。

“上床萝卜下床姜”,姜适合早上、中午吃,晚上不宜吃,因为姜有升发之性,晚上体内阳气应当入内,晚上吃姜会令人耗气。

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其实冬季也可以吃姜,不单单是因为它新鲜,而且吃姜更符合秋冬祛寒邪、养阳气的规律。

比如有些人到了冬季就容易手脚发冷,怎么捂都难热乎,若是这些人是因为寒邪湿邪致使经脉堵塞,使阳气不能外达四肢,那么他们适量多吃点姜,就可改善这个问题。

少吃肉食子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经:席上肉类食物虽多,但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这明确地告知咱们主辅食物要合理搭配。

只有主辅食物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物中的营养成份,令人取得合理的养分,利于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现代养生:现代医学研究以为,常常饱食(尤其是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消化液供不该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量地集中在胃肠,致使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会产生缺血现象,令人感到困倦,无益于身心健康。

和植物性食物相较,肉食是较难消化的。

肉食动物的胃液PH值小,为强酸,而人的胃液PH值大,酸性弱,故吃肉不可过量。

另外,从牙齿、肠道来讲,人也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

中庸养生之道

中庸养生之道

中庸养生之道孔子提出的“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中庸养生之道,是儒家“静以修身养性”的总纲和方法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盖言君子动以中和为节,至于饮食起居,咸得其宜。

那么阴阳不能病,天地不能夭,虽不导引服饵,不失其寿也。

”〔《中庸》〕“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正是儒家所提倡仁者在精神修养方面所遵循的中庸养生之道。

“致中和”是说人的情志,喜怒哀樂之情绪应保持安和,情感的发泄要有节、有度。

到达“中和”便是君子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医认为,情绪不调,百病丛生,调和性情,那么可康泰延年。

自古就有“养生莫假设养性”之说。

即,不管面对任何客观环境,都能通过自身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的处惊不乱的精神和人格完善的境界。

这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圣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能够洞悉天地自然之道,能明了为人处事之理,因而能够调节好自己的欲望;又由于有仁爱之心,而不会生怨恨;生活于世俗之中而无忧无虑,安闲而愉快——“恬淡虚无”的沉着的心态。

善于中庸养生之道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冷静地面对纷繁多变的各种事物,保持正常的喜怒哀乐之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心态平衡与安宁。

这就是养生家常说的,养生贵在“和”“恬淡虚无”的沉着的心态。

能中和者——“精神内守”,必长寿。

总而言之,内心清净以养生,心神庄重以怡情,心态沉着以明志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中庸养生之道的总纲和方法论。

修身克己寿自常 圣人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

修身克己寿自常 圣人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修身克己寿自常圣人孔子的养生保健之道
导语:孔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名扬四海,是中国文化的大成者。

除此之外,他还善养生,那么孔子都有哪些养生之道呢?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养生值得我们借鉴呢?
目录:
第一章:修身克己寿自常孔子养生之道
第二章:141岁药王孙思邈的长寿养生保健大法
第三章:钱钟书养生16字秘诀助其益寿延年
孔子是我国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名扬四海,是中国文化的大成者。

除此之外,他还善养生,那么孔子都有哪些养生之道呢?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养生值得我们借鉴呢?
修身克己寿自常孔子养生之道
提起孔子,人们多半会想到道德的文章,想到诲人不倦似乎很少人会联想到养生。

但孔子的确在养生方面颇有建树,堪称养生大家。

明代有名的养生家万全就十分推崇孔子的养生之道,认为“孔子养生之备,卫生之严,其饮食之节,万世之法程也,何必求之方外哉!”清代着名学者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评价:“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73岁时因病而浙,这个寿命放在现在可能稀松平常,但在2400多年前医学极不发达、生产力相当落后的春秋时代,绝对算得上高寿。

劳逸结合身体强健
人的一切活动依赖于肉体,身体才是一切之本,“德、智、体、美”应全面均衡发展。

幼时的孔子就极为聪明好学,3岁那年,父亲叔梁纥病逝,此后,生活常识分享。

论语中的养生秘诀

论语中的养生秘诀

论语中的养生秘诀孔子,圣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儒学的开创者。

这些,我们都知道;除此之外,孔子还应该是一位养生专家,他的关于养生保健的言行,在《论语》中不难发现。

孔子自己说过,是寡母将他抚养大的。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从孔子的话来看,他小时候的营养也不怎么样,可能对他的身体成长有些影响。

但孔子最终活到73岁高龄。

73岁放到现在来说,不算什么高寿,但那个动荡的时代,人均寿命也就30多岁,相比之下,那时的孔子绝对是个“寿星”了!究其长寿的原因,在于他的养生保健之道,而这“道”,则来源于他的人生观和生活之间,是实实在在的。

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他的真实写照。

近几年,系统地读了一些古典书籍,《论语》和《道德经》是用时最多的。

在主要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里,孔子主张的养生之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生先养心。

这应该是孔子首推的健康理念。

孔子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要长寿,就要有高尚的道德作为基础,要加强思想修养,修养好健康的心态。

也就是说,养生要先养心。

心怀仁术,仁慈宽容,可以节制贪欲,调控喜怒。

从而让平和的心梳理易乱的情绪。

心气畅通了,血脉也就特别畅达,身体和心灵就会和大自然保持一致,阴阳和谐,健康延年。

孔子还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坦荡的人,心胸是开阔的,因此也就不容易淤积忧愁和怨气。

经常怨声载道,郁郁寡欢,是很容易变老的。

因此,这种不良情绪一定要全力克服。

“父母在,不称老,言孝不言慈,闺门之内,戏而不叹”。

意思是说,如果父母还健在,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

哪怕你真的老了也不要说,要谈自己是不是孝顺,赡养老人做得够不够好。

不可以对父母是否慈爱品头论足,说三道四。

通俗地理解,就是在家中,要保持快乐的样子,不要唉声叹气,精神不振。

这是一种营造快乐家庭气氛的方法,对大家都有好处。

健康快乐的家庭和人际关系,对身心的健康是很有作用的。

孔子的五点“养生经”,值得借鉴!

孔子的五点“养生经”,值得借鉴!

孔子的五点“养生经”,值得借鉴!孔子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末期,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享有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的平均寿命。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后人研究发现,孔子的养生经,很有见地,对当今人们的健康养生仍有启迪和帮助。

一、仁者寿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出“仁者寿”。

“仁者,爱人。

”就是说,待人要宽厚大度,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大德必得其寿”,孔子在《中庸》中对此说得更加明确。

“仁者寿”“德者寿”“智者寿”,即仁爱宽厚者长寿,道德高尚者长寿,聪明睿智者长寿。

二、戒者寿孔子提倡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哀,戒之在得。

”他认为,色则伤精,斗则伤形,得则耗神。

人在少年之时,机体还没有发育成熟,气血也未能完全充分,要寄望本身不要过早地贪恋色欲。

人生在丁壮之时,机体发育成熟,气血也完全充分,切不要争强好胜、斗狠斗勇,搞不好会影响心身安康。

人生进入老年期间后,机体的各类心思功用减退,体力与精力均明显下降,不可把“得”看重,不要为寻求名利而做出有损于安康的事。

三、动者寿孔子被尊为“圣人”,但他一向把运动健身作为基础。

他爱好射箭、驾车、操琴、打猎,还常常外出登山和郊游,至今在泰山一天门的石碑上,还有“孔子登临处”的事迹。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到鲁、卫、曹、宋、郑、陈、蔡、楚诸国周游,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性情。

四、食鲜寿孔子在饮食上,讲究干净卫生、色鲜味美、营养丰富,提出“八不食”。

即:“食殪(yì,死)而餲(ài,经久而变味),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

”意思是,色味要纯正,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质量要保证,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蔬菜不时新的不吃;制作要讲究,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佐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

孔子的养生之道(德然养生)

孔子的养生之道(德然养生)

孔子的养生之道(德然养生)德然养生荐读:孔子的养生之道我国的古医家、道家对养生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其实,早期儒家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论述。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主要言行记录《论语》中,涉及了许多养生内容,大体如下:仁者寿"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具有理论形态的养生学命题。

这个命题的特点是从"仁"与"寿"的辩证统一上全面思考养生问题。

他在这里所说的"仁"有其特定的含义。

东汉包咸的解释是"性静",唐孔颖达的解释是"少思寡欲,性常安静",这个意义类似北宋苏轼所说的"心平气和"(见《菜羹赋》)。

在孔子看来,心平气和,才能延年益寿。

这里,既讲了人的修养,又讲了人的健康,并把人的修养水平、精神状态作为健康的首要因素。

无怨孔子在《论语》中讲"无怨"、"不怨"、"远怨"、"匿怨"、"又何怨"、"又谁怨"的文字,见于《里仁》、《公冶长》、《述而》、《颜渊》、《宪问》、《卫灵公》、《尧曰》等7篇,共12处。

可见,孔子对"无怨"的重视程度。

他要求在基本利益相一致的条件下,对家、国,对上下,对父母兄弟,对朋友,以至对不同性别的人和不同修养的人,都"无怨",以培养宽广的胸怀,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见《论语·宪问》),人人都培养出"坦荡荡"(《论语·述而》)的胸怀。

对此,曾子赞叹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见《论语·里仁》)他并根据孔子的上述思想在《大学》中提出了一个千古传颂的名言叫"心广体胖".这句名言,既有伦理学上的意义,更有养生学上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句养生名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养生大智慧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这里的“七十三”,实际上说的就是孔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这里的“八十四”,实际上说的就是孟老夫子去世时的年龄。

孔子还真的挺会保养的,在距离我们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居然能活到七十三岁高龄!那么,《话说孔子》要探讨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孔子在养生方面的大智慧。

孔老夫子到底是如何保养自己的身体的呢?他有什么保养秘诀呢?他是如何吃饭的呢?在吃饭这个最为普通的问题上,孔子有着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主张呢?“食脍讲精细”在饮食方面,孔子的第一个主张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所谓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实际上就是说,粮食舂得越精细越好,鱼肉等切得越细越好。

在孔子看来,只要条件许可,为什么不能吃得更有营养、更考究、更舒服一点儿呢?为什么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化、审美化艺术化一点呢?但这一切,还都要我们自己把握好才行。

如果在任何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瞎讲究,那就一定会落得个物极必反的下场!正如孔子在他的《论语·里仁》里面所说的那样,“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读书明理之人,如果总是以自己的衣服和饮食的低劣而感到可耻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值得与他有什么交往了。

“饮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是孔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的一些做饭做菜方面的要求,那么吃多少合适呢?在孔子看来,吃饭吃菜的基本要求,应该是“食无求饱”!在孔子看来,“食无求饱”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理由:第一、“饱暖思淫欲”是人性的最大弱点。

孔子看透了人性的弱点——一个人在吃饱喝足、穿得又软又暖后,往往就会变化,产生淫欲之心。

正如孔子在《论语·阳货篇》所说的那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所以,在孔子看来,要从根本上杜绝“饱暖思淫欲”情况的出现,必须做到“食无求饱”。

第二、人活着应该有比吃穿更高的要求。

在孔子看来,人活着要吃饭是对的,但人不是为了吃饭才活着的。

正如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所说的那样,“君子谋道不谋食。

”,也正如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所说的那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既然我们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追求吃饱穿暖,当然就会要求我们向着生活的更高目标前进。

饥饿之下的意志力孔子不仅是这么说的,还是严格这么做的。

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

《礼记·杂记篇》中就记载了这么一次例外。

有一次,孔老夫子在一个名叫少施氏的人家里吃饭。

当孔子在吃饭前要祭祀神灵时,主人少施氏就站起来说,“粗菜淡饭不值得您一祭”;当孔子刚要吃饭时,少施氏又站起来说,“粗菜淡饭不敢用来损伤您的胃口”。

虽然,少施氏家的饭菜水平非常一般,但因为他的彬彬有礼深深地感动了孔子,最后致使孔子吃多了。

当然,这种吃多了的情况,在孔子的一生中,是非常少见的。

吃多了的情况固然少见,没饭吃的情况却不少。

有一次,孔子准备应楚昭王之邀,前往楚国做官,在去往楚国的路上,要经过陈国和蔡国。

陈国和蔡国的官员们认为,学问深厚的孔子前往楚国做官,对于陈国和蔡国是个非常严重的威胁。

于是陈、蔡两国就派出了大批士兵,前往孔子去往楚国的路上拦截。

结果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被围困了七日七夜,进退不得。

靠吃野菜为生的孔子在困境中做了如下三件事情:第一、愈加慷慨激昂地在讲授学问;第二、愈加慷慨激昂地弹琴唱歌;第三、饿着肚子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您瞧,这就是我们的孔老夫子。

从孔子对于饮食的态度,我们能有什么感悟呢?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孔老夫子有没有什么不吃的东西呢?在什么情况下,不吃什么东西呢?为什么不吃这些东西呢?《论语·乡党篇》记载了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

我觉得,时至今日,这十二条规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都值得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的借鉴。

第一、“食饐(yì)而餲(ài),鱼馁而肉败,不食。

”第二、“色恶,不食。

”第三、“臭恶,不食。

”第四、“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第五、“沽酒市脯,不食。

”第六、“失饪,不食。

”第七、“不时,不食。

”第八、“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第九、“不撤姜食,不多食。

”第十、“不得其酱,不食。

”第十一、“割不正,不食。

”第十二、“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提到的关于吃饭的十二条规矩里面,都包含了哪些应为包括营养学家和医药学家在内的所有人借鉴的养生智慧呢?我觉得,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不吃不新鲜的食物主要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一条“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饐”、“餲”两字的意思都是指我们所吃的粮食已经超过了它应有的保质期和保存期后,不新鲜甚至变质腐烂了,因此就不能吃啦。

再说这个“馁”。

孔子那个时代,把鱼的腐烂称为“馁”,把肉的腐烂称为“败”,大鱼大肉腐烂了,当然也不能吃啦。

我们再看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二条“色恶,不食。

”食物的颜色变得不那么好看了,在孔子看来,这就不能吃了。

为什么呢?在孔子看来,颜色的变化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则是:很有可能变了色的食物已经从内部开始腐烂变质了。

因此,要是吃了这样的食物,那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条“臭恶,不食。

”这第三条比前面说过的第二条还要厉害些。

食物的气味已经变得恶臭不堪了,这当然是食物变质的非常明显的表现。

这样的食物,当然就不能吃了。

第四条“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也与食物的腐烂变质有关。

在那个时代,任何祭祀典礼都要用到“三牲”。

所谓“三牲”,其实就是猪肉、牛肉和羊肉。

而这祭祀典礼用到的“三牲”,一定要在祭坛上放置到第二天才可以被拿下来。

此时,孔子的建议是,迅速地把这些祭祀用肉吃掉——千万不要等到第三天。

二不吃没有把握的食物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五条和第六条。

先看第五条:“沽酒市脯,不食。

”“沽酒市脯”,指的是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

在孔子看来,从街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干肉是不能吃的。

为什么呢?从街市上买来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能让人完全放心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道理。

这街市上买来的酒肉,谁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啊?再看第六条:“失饪,不食。

”“失饪”指的是烹饪的火候不足或者过头了——也就是说,这食物没有熟、夹生、熟过头了,在孔老夫子看来,就都不能吃了。

三不吃不应时的食物“圣之时者也”,是亚圣孟子对于孔子饮食规矩的称赞。

意思就是说,吃任何食物,都要注意节气时令和具体时间。

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这十二条规矩里的第七条“不时,不食。

”这里的“时”,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一日三餐的具体时间;二是指具体的时令节气。

也就是说,在孔子看来,一日三餐,都应该按时按点,只要没有到吃饭的时间,就绝对不应该吃饭。

此外,一定要注意食物的时令节气。

已经过了季节的蔬菜、瓜果就不能吃了。

四不能饮食没有节制饮食要有节制,这也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饮食经验。

先看第八条“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这里的“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

这里的“气”就是主食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餐桌上面,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非常的诱惑人。

但在孔子看来,还是应该很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绝对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的总量。

中国的传统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用五谷为养生,用五果帮助五谷养生,用五畜来补益养生,用五菜来充实养生。

在这个饮食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以五谷为主,而各种肉食品,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很好的辅助而已。

正是因为如此,作为辅助的肉食品,是完全不应该超过居于核心地位的以五谷为主的主食的。

看看现在的人们,年纪轻轻的时候天天大鱼大肉地吃着,等到人到中年的时候又完全变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了,每天减肥啊瘦身啊的。

到头来,身体垮了。

您说这不是自己找病么?再看第九条“不撤姜食,不多食。

”意思是说,每次餐桌之上,都必须要有生姜吃,但是每顿饭都不能多吃生姜。

生姜的主要功用有三:一是祛湿,二是解毒,三是调味。

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和“早上吃点姜,百病都消亡”等说法。

由此看来,生姜是个好东西。

但是,再好的东西也不能多吃。

但是“物极必反”,作为一味刺激性非常强烈的辛辣调味品,生姜吃多了,对人的身体也是非常不利的。

再看第十条“不得其酱,不食。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在孔子那个年代,还没有我们今天说的“酱油”。

因此,那个年代,不管是做饭还是做菜,都只能是用白水蒸煮,蒸煮的时候放上一些盐巴而已。

故而,当时的人们在吃肉的时候,就一定要放上些各式各样的酱。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得其酱,不食”的由来。

在孔老夫子看来,不同的食品要适量搭配与其匹配的不同种类的酱之后,才能食用。

五不能缺少饮食礼节第十一条“割不正,不食。

”关于“割不正”,现在又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说肉割得不方整;第二种解释是说古代宰杀猪、牛、羊时,要按照一定的规范、部位来宰割,不那样做,就是“割不正”;第三种解释是说要先割后切,如若直接用刀切就叫“割不正”。

再看最后一条“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也好,睡觉也罢。

凡是吃饭睡觉的时候,就都不要说话。

其实也不是绝对不说,孔子的意思是,吃饭的时候说话,一很不文雅,二很不卫生,三也不利于消化。

故而还是少说为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