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孔子茶道_养生茶饮

孔子茶道_养生茶饮

孔子茶道_养生茶饮第一道:“志于学”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茶道”从志于学开始,是我们学习孔子思想的第一道。

孔子从15岁便立志学业,他主张“先难而后获,先苦而后甘”,这是第一道吃苦的茶,没有开始的“苦茶”,就没有以后的“甘茗”,年轻志于学时不吃苦努力,老大只能徒伤悲。

第二道:“而立茶”孔子曰:“三十而立。

”他并且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就是说学了诗书,懂得礼仪,才能立身言事。

茶道是一种文化,请人品茗是一种礼仪,人到30岁成就事业并能以茶会友,广结贤达,在社会上立身处事。

大家品尝过这道“而立茶”,便可深深感悟三十载人生时甘苦相间的滋味。

第三道:“不惑茶”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光阴似箭,转眼十年,人到了四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不会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各位喝了这道茶后,既能明目,又可养心,就会对人生,对社会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第四道:“天命茶”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说人到五十,就该懂得世事发展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都是老天的安排。

正如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各位喝下这道茶,就可乐天知命,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抓住机遇,心想事成。

第五道:“耳顺茶”孔子曰:“六十而耳顺。

”孔子说人到六十,什么样的话都可以听得进,而且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把世间的一切都看得清淡如水,不再追求虚名。

这道茶喝下去,一定会使各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耳顺茶”就像人生一样,四道过后,虽然已茶淡味薄,但却清韵犹存,余味无穷。

第六道:“不逾矩”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七十,无论怎么自由想象和随心所欲,都不会超越规矩。

这是孔子一生治学的深切感悟,也是他对人生的总结。

如果我们大家都遵循他的治学思想,我们就会从孔夫子那里寻找到智慧。

这正是“名人茶道,孔孟遗踪;德侔天地,道贯古今”!欢迎各位到中国山东品茗论道,共同弘扬孔子茶道。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

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

这些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科学卫生“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十六字诀健康基石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养生观是科学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生的至高境界。

人在生活和处事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饥不饱,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不高腔不低调,不争长不论短,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祛病驱邪,益寿延年。

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

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合,气血畅通,允执其中,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

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他又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

所以他又说,“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置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在逆境中、困顿中仍保持乐观,甚为赞赏,说明孔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主义者。

孔子乐天知命,修养有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中庸养生之道

中庸养生之道

中庸养生之道孔子提出的“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中庸养生之道,是儒家“静以修身养性”的总纲和方法论。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由;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盖言君子动以中和为节,至于饮食起居,咸得其宜。

那么阴阳不能病,天地不能夭,虽不导引服饵,不失其寿也。

”〔《中庸》〕“心和平而不失中正”,正是儒家所提倡仁者在精神修养方面所遵循的中庸养生之道。

“致中和”是说人的情志,喜怒哀樂之情绪应保持安和,情感的发泄要有节、有度。

到达“中和”便是君子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医认为,情绪不调,百病丛生,调和性情,那么可康泰延年。

自古就有“养生莫假设养性”之说。

即,不管面对任何客观环境,都能通过自身心理调节,保持心理平衡和情绪稳定的处惊不乱的精神和人格完善的境界。

这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圣人之所以长寿,是因为他们能够洞悉天地自然之道,能明了为人处事之理,因而能够调节好自己的欲望;又由于有仁爱之心,而不会生怨恨;生活于世俗之中而无忧无虑,安闲而愉快——“恬淡虚无”的沉着的心态。

善于中庸养生之道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冷静地面对纷繁多变的各种事物,保持正常的喜怒哀乐之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心态平衡与安宁。

这就是养生家常说的,养生贵在“和”“恬淡虚无”的沉着的心态。

能中和者——“精神内守”,必长寿。

总而言之,内心清净以养生,心神庄重以怡情,心态沉着以明志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中庸养生之道的总纲和方法论。

孔子养生之张弛有度

孔子养生之张弛有度

孔子养生之张弛有度,现代人养“智慧”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学者,但他的养生之道同样值得称道,直到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孔子的养生之道,可以给我们很多现代启示。

孔子的养生之道梳理、归纳起来可以粗略地列为养生法“九条”。

“确立理念,珍爱生命”、“重视饮食,注意调养”、“重视起居,动静适宜”、“心灵健康,不忘调适”、“亲近自然,乐山乐水”、“爱好学习,终身学习”、“慎对疾病,不乱吃药”、“学点医道,懂些病理”、“中庸中和,不过不及”。

孔子非常重视生活、工作的节奏,他揭示的“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是他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养生的一大智慧,更是一种明智的管理、协调原则。

据《礼记.杂记下》记载,有一次孔子观看蜡时曰:“赐也乐乎?”子贡答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子曰:“白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

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孔子的意思就是:民众终年勤苦劳累,才获有这一天国君赐给的饮酒作乐的恩泽,不是你能懂其中的道理的!只是紧张而不能松弛,周文王、周武王也不愿意这样做的;既有紧张又有松弛,才是文武武王的办法。

张是拉紧弓弦,弛是放松弓弦。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原来是指周文王、周武王治国的方略,后来也指治理国家要宽严相济、互相补充、相互交替,也指生活、工作的节奏要劳逸结合。

但是,在我们现代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都不懂得“一张一弛”的道理。

尤其是在城市中为生计奔波的人们,就像一个个被上足了发条的机器,必须时刻不停地运转才能正确地形式在生活的轨道上。

面对生存的压力,不是他们不想停下,而是他们根本就不能停下,直到最后,自己再也停不下来了。

其实,那是我们在透支自己的生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个人成就、人际关系等都在发生变化,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临的各种压力空前巨大,处理不当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比如,面对纷繁的世界,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孔子养生之道论语

孔子养生之道论语

孔子养生之道论语1. “哎呀,孔子说过要饮食有节呢!”就像我,每天吃饭都不会暴饮暴食,会适量地吃。

比如有一次,我看到桌上有好多我喜欢吃的蛋糕,我真的好想吃好多好多呀,可是我想到孔子的教导,就告诉自己不能贪嘴,只吃了一小块,然后满足地笑了。

2. “嘿,孔子不是讲要起居有常嘛!”我呀,每天都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有天晚上,我正看着喜欢的动画片不想去睡觉,这时候我就想起了孔子的话,赶紧乖乖去睡觉啦,这样第二天才能精神饱满呀!3. “孔子说要适度运动呀!”我平常就喜欢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玩耍,有一次我们比赛跑步,我跑得气喘吁吁,但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不就是在践行孔子的养生之道嘛。

4. “哟,孔子强调心态要好呢!”我有次考试没考好,心里很难过,可后来我想到孔子说的要保持好心态,就告诉自己一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啦,然后心情就好多了呢。

5. “哈哈,孔子说要多和朋友交流呢!”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聊天一起玩游戏,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

有一回,我和朋友闹别扭了,后来想到孔子的话,就主动去和朋友和好啦。

6. “哎呀呀,孔子讲要热爱学习呢!”我每天都认真学习新知识,有一次遇到一个很难的问题,我都想放弃了,但是一想到孔子说要不断学习,我就静下心来努力思考,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

7. “嘿嘿,孔子说要注意个人卫生呀!”我每天都认真洗手洗脸,有一次小伙伴叫我出去玩,我正想直接跑出去,突然想到孔子说的要注意卫生,就赶紧先去洗干净手再出去啦。

8. “哇,孔子说要多亲近自然呢!”我经常去公园玩,看看花草树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有一次在公园里看到一只漂亮的蝴蝶,我开心极了,这不就是亲近自然的快乐嘛。

9. “哈哈,孔子讲要乐观面对生活呢!”有一回我不小心摔倒了,膝盖都破了皮,好痛呀,但是我想起孔子的话,就笑着对自己说没事的,很快就会好的,然后就没那么疼啦。

10. “哎呀,孔子说要不断修身呢!”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有礼貌、有道德的好孩子,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不就是在努力修身嘛。

孔子的7大中医饮食养生观

孔子的7大中医饮食养生观

孔子的7大中医饮食养生观孔子被尊称为“孔圣人”,他创造的儒家思想,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孔子生活颠沛流离,饱受苦难,但他仍在乱世中享有73岁高龄,远远超过当时30岁左右的平均寿命。

后人在《论语》中发现,孔子对于养生,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很有见解。

粗细搭配,细嚼慢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并非是指追求饮食的精美。

孔子所处时代,烹调技术比较粗糙,吃的谷物往往伴有未脱尽的壳。

所谓“精”,只是挑选优质好米,以免病从口入。

如今的问题,恰恰与当时相反,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吃的越来越精细,反而容易导致便秘等问题。

对于当代人而言,最好“食不厌粗”,适当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做到粗细搭配,对心脑血管疾病等高发慢性病的防治大有好处。

而“脍不厌细”是说切肉要细致,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

老年人、脾胃病患者、肥胖人群更要充分咀嚼。

吃肉不能比粮食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即使餐桌上摆放着各种诱人的肉食,也要控制,不要超过主食的量。

肉吃多了伤脾胃,要注意与谷物搭配,饮食要均衡。

孔子的说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充分论证。

吃肉太多不仅会让脂肪在体内各处堆积,诱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还会增加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

因此,吃肉要科学,以多禽少畜、多鱼少肉、荤素搭配为宜。

禽肉和鱼肉,肌纤维相对较短,容易消化,脂肪含量也低,可以保护心脏,预防高血脂。

就餐中,吃肉要保持“意犹未尽”的感觉,吃到口舌发腻才停筷就已经伤身体了。

饮酒适量,不可失态唯酒无量,不及乱。

相传孔子酒量很大,但从不失态,“不乱”便是孔子喝酒的标准。

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喝酒要掌握好分寸。

如果一个人的酒量是4两,喝1两最为合适,小酌不仅怡情,还能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

喝超过酒量的3/4就属于过量饮酒,严重伤肝、肾不说,还会失态。

酒一下肚,肉也会多吃,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长期酗酒,容易产生精神依赖,常因情绪激动而酿造家庭和社会悲剧。

想喝酒不伤身,除了控制量,还要注意不要空腹饮酒,或把多种酒混着喝。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

那你知道孔子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养生之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

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

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

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孔子养生之法日常饮食衣着合理孔子在衣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论语·乡党篇》)讲的就是夏天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常衣着,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论语·乡党篇》又言“亵裘长,短右袂。

”指的便是在家穿的皮衣应该长点,但是右袖应该短些,以便于做事。

饮食有节孔子在养生方面对饮食也非常讲究“养生有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管子·形势解》)。

孔子提倡“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篇》),认为饮食不应过量,即使是鱼肉丰富也不能过多地饮用,更反对暴饮暴食,否则,肥甘之品,易于上心脾。

中医儒家养生的方法

中医儒家养生的方法

中医儒家养生的方法孔子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虽然一身颠沛流离,但是还能享有73岁高寿,这与正确的养生是分不开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儒家的养生方法。

修身养性:仁德、孝道;中庸平和:和为贵,欲而不贪;饮食养生:美食、卫生;兴趣广泛:“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一、修身养性1、倡仁德——施“仁”于人儒家宣扬“仁‘的学说,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讲孝道——敬老爱幼《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者寿”3、“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智者寿”。

“仁”是修养品德,勤奋学习的结果。

仁德之人乐观大度,没有忧愁。

孔子明确告诉后人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勤奋好学品德是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精神。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仁德之君子,心胸开朗,积极向上,精神乐观豁达,使自己处于平衡状态。

社会调查证明,与人为善有利于健康。

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曾对70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其死亡率明显降低。

二、中庸平和1、“和为贵”的人生理念孔子在《论语》中曰:“礼之用,和为贵”。

《中庸》云:“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

“和”就是强调“天人调谐”,其包括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共生共荣、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和”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健身之道,也是经商发财之道、社会发展之道。

2、“欲而不贪”,知足常乐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勤俭节用,克己复礼。

孔子曰:“欲而不贪,泰而不骄”。

常以“修己”、“克己”约束自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知足常乐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七个健康养生之道
孔子养生之道之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指食物,“脍”指切碎了的鱼或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精心料理的食物,吃的肉切得越细碎越好。

这是很有道理的。

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大大减弱,食物如果较粗、肉切不细煮不烂的话,便容易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

这句话还可以做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享美食。

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就是美食,它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我们提倡家庭美食,这对于老年人来说,并非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要。

孔子养生之道之二:君子有三戒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按照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即年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该有所区别。

在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要注意不要早婚,不要性生活过频;等到壮年,身体状况最为强健,精力充沛,脾气也大,要尽量避免与人争斗,免得伤及自身;
到了老年,体质逐渐虚弱,就要看淡名利,不要再苦心追求什么了。

在这方面,孔子确实言行一致,他特别欣赏那种清心寡欲的精神状态,最反对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心态,提倡心胸坦荡,刚毅坚强。

孔子养生之道之三:食不语,寝不言
孔子还很讲究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言”。

就是指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也不要说话。

孔子这样做,保证了营养的摄入和睡眠的质量,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孔子对饮食卫生的论述,包含着深刻的中医饮食养生的道理。

脾胃是人的身体之本,气血升华之源,不注意饮食卫生,病从口入,是引起各种身心疾病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更应护养脾胃之气,以延年益寿。

除了在日常饮食上注意,孔子还专门服用保健药。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嗜服菖蒲菹,以强心益志。

孔子闻而亦服之。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翼方》中的“孔子枕中散”就是用菖蒲、远志、龟板、龙骨配伍而成的药物,具有镇静安神、开窍益智之功。

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老年医学观点,认为养德养神、修身砺性,是心理保健的基础。

身心双修,形性共养,才能延缓衰老。

孔子养生之道之四:八不食
孔子对饮食的质量和卫生也很讲究,特别是在晚年,他曾有“八不食”的习惯,用现在的饮食、保健卫生观点来看,大部分还是正确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孔子的“八不食”分为三类:一是色味方面,食物变了颜色不吃,变了味不吃;二是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不时新的蔬菜不吃,不新鲜的鱼和肉不吃;三是制作方面,作料放得不当的菜不吃,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从市场上买回的酒和熟肉不吃。

这“八不食”对饮食卫生的要求很全面,现在看
来也不无道理。

孔子养生之道之五:勤习六艺
孔子坚持锻炼身体,他以射箭和驾车这两项体育活动作为自己的养生之法。

据传,他的箭术造诣颇深。

而当时的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文人是耻于和“武人”并列的,对于刀枪剑戟不屑一顾。

而孔子则勇于打破这种偏见,常在大庭广众之下练习射箭。

他在山东曲阜县城那厥里面练习射箭,前来围观的人群像一道墙一样把他围在中间。

除了射箭,孔子还经常驾车外出,欣赏大自然的风光。

这样既开阔眼界和心胸,又锻炼了身体,对健康十分有益。

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技艺作为教学内容,对“六艺”中的“乐”,有着很深的研究。

他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亲自编订了《乐经》,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孔子养生之道之七: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他自己就是身体力行、文武兼修的典范。

他从55岁起周游列国,旅途艰辛,时常遭遇险阻,历经13年才返回
鲁国。

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这是难以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