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养生之道

合集下载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

健康“四”字箴言口诀“四”字箴言养生口诀1、四理养生方法好,四维健康为目标。

健康四大里程碑,四大基石要记牢。

四理养生方法是最科学、最全面的养生方法。

即,生理养生是基础,称低层次养生;病理养生是保健,称浅层次养生;心理养生是核心,称高层次养生,哲理养生是关键,称深层次养生。

二十一世纪健康新理念,四维健康。

即,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力健康、道德健康。

具有四维健康的人,正是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新人。

健康四大里程碑。

最返璞归真的环境,最与世无争的心情,最合理营养的膳食,最适量有氧的运动。

这四大里程碑是健康长寿的保障。

有氧运动:运动柔和,时间较长,练的是气,消耗的是脂肪。

如散步、骑自行车;无氧运动:运动剧烈、时间短暂、练的是力,消耗的是蛋白质。

如举重、跑百米。

世卫组织在1992年《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

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限酒戒烟、心理平衡。

这四大基石是保健养生的指南。

2、生理养生有四养,病理养生有四条。

哲理养生四观点,心理养生四诀窍。

生理养生有四养。

动养,以动养身;静养,以静养气;居养,以居养心;食养,以食养器(器官脏腑)。

病理养生有四条。

卫生保健,预防疾病,四疗并举,康复活动。

四疗即,理疗、药疗、体疗、神疗。

有病早治,无病防御。

哲理养生四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观点,中庸过犹不及。

中庸是养生之道,适度是长寿之宝。

心理养生四诀窍。

养志,自我调节,怡神定志;养性,戒骄戒躁,稳定情绪;养神,少私寡欲,心态宁静;养德,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3、生理养生四结合,病理养生四重要。

哲理养生有四然,心理养生有四条。

生理养生四结合。

劳逸结合,延年益寿;动静结合,健康长寿;摩(按摩)练结合,康宁增寿;养疗结合,祛病添寿。

病理养生四重于。

防病重于治病,已疗重于人疗,“动补”重于食补,食疗重于药疗。

忙着治病没忙防,没有忙到点子上。

哲理养生有四然。

自处超然,做事泰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

具备四然,终生欣然。

孔子养生思想分析

孔子养生思想分析

和 儒 家 文化 当 中也 有 十富 的养 生 思 想 。综 合 来 看 , 道 教 的 养
牛 之 道 于身 体 的修 炼 , 儒家 养生则 重视 道德层 向 的涵养 , 佛教 养 t 讲 的是 身 、 l _ l 、 意 三业转 化 。

说: “ 小 闲调 摄 , 则疾 病竞起 。 ” 强凋 饮食要 调摄 五味 , 力求 有 节 。《 灵枢 ・ 五味》 篇介绍 : 食 物 的酸 味 先 入 肝 , 苦咪 九人心 ,
的 养 生 思想 往 往 为 人 所 忽 视 。本 文 从《 论 语 ・乡党 》 中关 于饮 食 起 居 的 礼 仪 出 发 , 分 析 其 中所 蕴 含 的饮 食 养 生 之 道 , 进 而 说 明 饮 食 与养 生 的密 切 关 系 , 突 出 饮 食 养生 的重 要 性 。 关 键词 : 《 论语 》 ; 饮食 ; 养 生
派 对 服 食 药 品 的分 类 法 的 沿 用 。 陶 弘 景 在 《 养性 延命 录 》 l { 】
详 细 解 释 了饮 食 调 养 和 饮 食 卫生 的关 系 : “ 百病 横 天 , 多 由 饮
食, 饮 食 之 患 过 于 声 色 。声 色 叫 绝 之 逾 年 , 饮 食 小 可 废 之 日。 为益 亦 多 , 为患亦切” 。 即是 说 人 食 五 , 才 足 百 病 产 牛 的原 因 。俗 语 云 : 病从 L I 入 。医 吊 张 仲 景 住 《 会 匮要略 》 中 也
中图分类号: 1 3 2 2 2 .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l 6 7 1 —8 1 2 7 ( 2 O 1 3 ) 0 4 0 0 0 4 0 2
养生一词, 在 现 代 汉 语 中早 已 司空 见 惯 , 而追 其 源 , 养 与 生最 早 连 j f j 而成为一个词 ’ ? 厂出 现 , 是在《 庄 子 ・内篇 》 。养 ,

孔子的食养之道

孔子的食养之道

孔子的食养之道作者:崔志光来源:《家族企业》2018年第10期“民以食为天。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持久的农耕文明为华夏民族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种类,而中国人也把享受美食当作人生的一大福事,名日:口福。

由此也催生出了精湛的烹饪技巧和诸多的美食品类。

甚至,中华礼仪也肇始于饮食。

《礼记礼运》记载,孔子日:“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可见食可养人,食可明礼,而且中国人有“药食一家”的观念,即不同性质的食材通过特殊烹制可以起到疗疾的作用,这就是药膳。

但是,在大快朵颐的同时,如果不注重基本的食物禁忌和食养之道,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利甚至罹患疾病,所以自古又有“病从口入”的观念。

最近二十年人们关注养生,学习养生成为时尚,尤其是一些传统养生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虽未专门论述养生,但他的思想和行为却处处暗合养生之道,因而清代学者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从来善养生者,莫过于孔子。

”孔子对各种境遇都能泰然处之,生活拮据时,他可以“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可见孔子对饮食并不挑择;条件允许时,孔子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品至味,以利养生,他还有诸多的饮食禁忌和方法,都是可供我们借鉴的食养之道。

在《论语·乡党》篇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食养思想。

首先,在食物制作上他提倡精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厌是足的意思,表达饭食和肉脍不是必定要精细,但以精为善。

因为古代舂米磨面技术粗陋,如果不精工制作,則粗食不易消化,误人生疾,故饭食要求精。

而脍是生切的鱼及牛羊肉等,因为这些荤腥之类要拌以作料生吃,不经过火的烹调直接食用,所以人的脾胃负担是很重的。

而且生鲜的鱼脍和肉脍难免有寄生虫之类,粗加工的脍很容易致人生病,所以最好精细加工。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广陵太守陈登喜食生鱼脍,后来“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

佗脉之,日:‘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

’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

孔子论养生

孔子论养生

家庭医学2016.08(下)Family Medicine健康·养生养生,顾名思义是修养、调养、颐养生命,其目的是达到人体健康长寿。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不仅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且对养生有着独特的看法,在平时生活及行为中处处体现。

首先,孔子认为,在养生的三要素中,修养是基础,调养是核心,颐养是提高。

良好的思想情绪(修养),再配合有益的生活习惯(调养)和文明的举止行为(颐养),三者相互作用,互相配合,才能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

《韩诗外传》(一卷)记载:哀公问孔子曰:“有智者寿乎?”孔子曰:“然。

人有三死而非命也者,自取之也:居处不理,饮食不节,劳过者,病共杀之;居下而好干上,嗜欲不厌,求索不止者,刑共杀之;少以敌众,弱以侮强,忿不量力者,兵共杀之。

故有三死而非命者,自取之也。

”现在释为:人有三种死法与命运无关,是自己招致的。

对居屋(住所)不讲清洁卫生,对饮食不加节制,逸乐和劳累过度的人,疾病就会来危害他;处于下级而经常冒犯上司,贪得无厌,追名逐利没有休止的,刑律就会来杀害他;以少数抗拒多数,以弱小凌辱强大,自不量力,仅凭个人好恶随意行事的人,兵器就会来杀害他。

所以说人有三种死法与命运无关,是人自己招致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不可能用现代科学的道理进一步说明他所说的三种行为有损于健康的原因。

但很显然,这三种死因与环境卫生、心理卫生和个人文明行为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孔子认为稳定的思想情绪、健康的心态是保养的基本内容。

子曰:“夫易之生,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以生,或奇或偶,或飞或行,而莫知其情。

惟达道德者,能原本之矣。

”这就是说,大自然的变化创造了生命,人、禽兽、万物、昆虫各有其自身的规律,或单或双,或飞或走,很难弄清其中的缘由。

有通达自然之道和万品之情的人才能推究它们的本源,才能以平静、宽广的心境对待万物、对待自己,才能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为此,孔子把追求学问、追求知识也纳入到养生的范畴中去,他自述“敏以求之”“学而不厌”“不知老之将至”;到了晚年还希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国学中的养生之道

国学中的养生之道

国学中的养生之道养生之“生”是指性命;养生之“养”是追寻健康身体的综合行为。

养生可分为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养生的方法是养生之术;把养生之术提升到哲学层次,则是养生之道。

中华以外的养生多是养生之术,如北欧人认为滑雪、步行能增加肺活量和减轻压力;南美人认为吃黑巧克力可抗忧郁;西班牙认为午睡对记忆力和创造力有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精于养生之道,赋有哲学内涵。

包括精神心理的调养、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方面的调养、气养(练气功)、形养(武术、健身)、药养(药膳)、术养(按摩、推拿沐浴)等。

儒家的养生之道——仁者寿孔子提出“仁者寿”,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解释“仁者寿”,谓:“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中庸》论大德“必得其寿”,指出有良好道德修养者之所以长寿,皆因不贪求外物,心境平和,保持中正,撷取天下美好的东西来保养身体,所以能内气充沛且和调。

儒家提倡“养性”,养性有助养生,有助治国平天下。

“养性”要诀是“诚”。

《中庸》提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诚”,就是“恭敬无欺”,这种修养,让精神不会驰乱,对身心都有好处。

释家的养生之道——平常心释(佛)家认为,世事沧桑如梦,平常心是对生命透彻的体悟。

一方面对生命尽心呵护,另一方面又要悉心体验,对人宽容平和,随方就圆,自能长寿康宁,好德善终。

有颗平常心就会“宠辱不惊,得失不计,默雷止谤,化毁为缘。

”释家讲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养心养生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

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

西方或国人中某些“现代人”认为,不追求金钱、地位、名誉的人,没有贪欲的人少有动力。

境界不高,不圣、不贤、入俗了。

谁也离不开钱,谁也想功成名就,但佛家主张不能刻意去追求金钱、地位、名誉等,不能过分在意得失成败,生活保持平淡自然,与人相处才更融洽。

若屈伸呼吸文言文翻译

若屈伸呼吸文言文翻译

夫人之呼吸,若屈若伸,若聚若散,盖自然之理也。

夫屈者,气之收敛也;伸者,气之舒张也。

聚者,气之凝聚也;散者,气之消散也。

是以呼吸之间,动静相间,刚柔相济,而生命得以维持。

古之圣贤,皆深知呼吸之妙,故能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之所以能达此境界,盖因其深知呼吸之理,能随时调节,使气顺心宜。

夫屈伸呼吸,非一日之功,须臾之间,气机流转,如丝如缕,如波如涛。

故有识之士,必勤于调息,以养其气。

调息之道,首在静心,心静则神安,神安则气顺。

次在绵绵若存,若有若无,勿令断绝。

如此,则呼吸之间,气如悬丝,绵绵不绝,而生命之根,得以滋养。

屈伸呼吸,亦如人之情感,喜则伸,怒则屈。

喜则心旷神怡,气自舒张;怒则心烦意乱,气自收敛。

故喜怒哀乐,皆须调息以和之。

然喜怒哀乐,又非一日之积,须平日养成平和之气,方能在呼吸之间,随遇而安。

夫屈伸呼吸,与人之健康密切相关。

气之升降,如水之流动,若水之停滞,则必生疾。

故养生之道,在于调息。

调息之法,在于顺应自然。

自然者,无为之谓也。

无为而治,则呼吸之间,无病无痛。

屈伸呼吸,亦如天地之运行。

天有阴阳,地有刚柔。

阴阳相济,刚柔相合,天地之道得以行。

人之呼吸,亦应天时,随四时变化。

春温而舒,夏热而散,秋凉而敛,冬寒而藏。

若能顺应四时,调息以和,则身体康健,精神焕发。

夫屈伸呼吸,非但养生之道,亦为修身之术。

修身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修身之道,在于养气。

养气之道,在于调息。

调息之道,在于顺应自然。

故屈伸呼吸,实为修身之本。

总之,屈伸呼吸,乃自然之理,养生之要。

人能知其理,顺其道,则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延年益寿。

若不能知其理,逆其道,则疾病缠身,短命早逝。

故君子宜深思屈伸呼吸之理,以养其身,以全其生。

译:《若屈伸呼吸论》人的呼吸,犹如屈伸,聚散,这是自然的道理。

屈者,是气的收敛;伸者,是气的舒张;聚者,是气的凝聚;散者,是气的消散。

孔子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之道

礼食
•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 国家,无论从古代的 “饮和食德”,还是到 今天的现代饮食文明, 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古国 的文明饮食风貌。然而, 这种传统美德的形成, 毫无疑问与孔子倡导的 “礼食”思想有一定的 渊源
•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不得志,经历了许多 生活纷扰,可是他仍活了73岁。人生七十 古来稀,应该说,孔子是长寿的,这与晚 年科学饮食有关。
• 2、饮食要讲究时、 节、度
3、饮食要讲究卫生
4、烹饪、调味要讲究养生之 道
倡导人们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 “君子谋道,不谋食” • 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求得
几餐美食,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和政治抱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确定正 确的人生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美食是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现代很 多营养学家都主张:保健食品应该是美食,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应提倡家庭美食。 美食并非豪华的宴会,并非宾馆、高级酒 店的菜肴。“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 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 要。
提倡科学饮食
1、主张饮食简朴
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1主张饮食简朴3饮食要讲究卫生4烹饪调味要讲究养生之在孔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求得几餐美食更重要的是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培养良好的进取心确定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的饮食之道
• 孔子的饮食言论,表面上不过是片 言只语,不成系统,但透过这些不 完整的论述所体现出来的饮食思想, 不仅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影响大,而 且对后世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奠定 了理论基础。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 而具体,并且与实践相结合。
• 由于儒家思想在历代中国统治阶层 中占有至高无上的正统地位,使孔 子的饮食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饮食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很大的影 响作用。

养生之道的趣味剖析

养生之道的趣味剖析

养生之道的点滴趣味指点:养生三四五六三即“三戒”论。

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其中“老而戒得”的观点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

“得”者,“获取、占有”之意也。

老年人历经沧桑,深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的道理,更应珍惜健康。

四即中医学的“四损”说,即“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

“四损”说告诫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要讲“和谐”,要有规律和节奏。

同时,饮食结构要科学合理,注意劳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五嵇康,字叔夜,三国时魏国的名士,玄学家,著有《嵇康集》,其中《答难养生论》篇论及不少养生问题。

“养生五难”指五种妨碍养生的有害行为:“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分别指追逐名利、狂欢暴怒、贪恋声色、嗜食肥甘、情志不稳等行为。

六老子在《太上老君养生真决》中指出,“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延驻。

何名除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节制饮食口味),五曰屏虚妄(除却痴心妄想),六曰除沮妒(戒除败坏、妒忌他人)。

六者若存,则养生之道徒设耳”。

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对于养生保健,他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比喻,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

“小劳”就是适度劳动。

孙思邈年轻时常常荷锄挎篓,长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药。

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他在居住地附近开辟了一个药圃,栽培各种药用植物。

尽管他“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体质孱弱,但最终仍享102岁的高寿,且建树颇丰。

古今中外的寿星,大多是勤于“小劳”的实践者。

有人对新疆地区部分长寿者进行调查,发现73%的寿星都是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

广西巴马地区的90岁以上的老人,几乎全是体力劳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养生之道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文绩卓著,德侔天地。

他活了七十三岁,在当时来说,可谓身健寿长。

综观孔子的圣言范行,他的长寿之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自强则刚
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孔子提倡的是“自强有为”。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

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

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合”。

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消蚀,西方哲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包括体力和脑力的运作,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

唯有心强才能体健,体健才能保证事业有成。

孔子一生艰苦奋斗,精进不息,青少年时代勤干苦读,博览群书,学业超群;中年后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编纂典籍。

在人牛的征途上,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进取精神。

他之长寿,正在于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保证和激励苦地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

正因为孔子具备了这种
“真积力久”(荀子语)的精神,有着积极进取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故而能谱写出辉煌的生命乐章。

二、大德必寿
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的名言。

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

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

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
孔子一生,十分注意养德立德,主张推行“忠恕之道”,“为政以德”,造福于民。

他最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沉溺于酒色有害。

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

齐国为了腐蚀削弱鲁国,投其所好,送去八十名美女歌妓。

鲁定公终日沉迷于酒色淫乐之中,不问政事。

孔子屡屡动谏无效,一气之下,便辞去大司寇的职务,离开鲁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

孔子周游列国时,见到齐景公,齐景公仰慕他的学识与品德,要将凛丘那个地方送给他,作为他的养生之资,几千婉言推辞,没有接受。

他回来对学生说,无功受禄不可为,不义之财不可受,并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
浮云”。

孔子提出的著名的“君子三戒”,既是对人的品德修养而言,又是对人的养生保健而言的。

“君子三戒”的具体内容是:“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

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指出其既佚品德、又伤身体的危害性,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

孔子谆谆教导他的学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人之恶必有恶报。

孔子把“恕”字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送给他的学生子贡,因为子贡才华较高,经营工商很成功,政治外交也很出色,很容易犯不饶恕人、不善体谅别人的毛病。

劝他布施仁政,待人要宽度随和,而且告诫他:“富与贵,此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

这话既是对子贡讲的,体现了孔子因才施教;同时又具有普遍的意义,强调“立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人之患,在于欲望太多,所以提出“无欲则刚’”的观点。

无欲的人,能刚正无畏,办事公正,心地坦然,宽松泰和,获得精神上的快乐和健康,享受真正的人生。

三、强身健体
孔子在百忙中,十分注意健身活动。

他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应当“通习
六艺,臻于三德”。

他所说的“六艺”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算数)”。

“‘三德”的内容包括:“‘智(学识),仁(爱心),勇(勇敢)”。

可见在他的教学宗旨中,已经包括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内容。

孔子经常和学生一起骑马、射箭、习武、游泳,还经常和弟子们一起外出郊游。

如今,在泰山一座天门的石碑上,还可以看到上面刻有“孔子登临处”的字样,说明孔子是极重视体育锻炼的。

所以,古籍中形穿孔子“趋进,翼如也’”。

说他走起路来,象鸟儿长了翅膀,健步如飞。

由此可知,孔子伟岸高大的身躯和强健的体魄,是与他积极倡导并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分不开的。

四、以乐自娱
孔子非常喜爱音乐,而且精通音律。

据史书记载,“孔子无一日不歌”(唯丧事除外),说明他每天都要咏诗和唱歌。

又据《论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意思是说,孔子听别人唱歌,如果唱得好听,就一定请别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合唱。

孔子还善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

孔子在咏歌击磐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磬声溶汇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孔子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

孔子晚年时,整理诗歌三百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谱上乐曲演唱),使其大众化,易于在群众中推广和流传。

孔子喜欢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音乐。

他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老百
姓演奏“韶”乐,激动得竟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并回:“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意思是说:没想到《韶》乐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啊!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曲调),又有美的内容(《韶》乐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对《韶》乐推崇备至。

孔子极不喜欢“郑声”(郑国的民歌,内容多反映男女情爱,过于直露)二他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于社会风气不利。

孔子竭力主张音乐应当“歌者直己而陈德”,既要有优美的曲调,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内容,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靡靡之音只能消蚀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堕入恶俗。

由于孔子一生伴随着音乐,而音乐又具有净化心灵,使人达到良好精神状态的作用,这无疑对增进孔子的身。

心健康大有种益。

五、饮食有度
孔子认为“著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逊)宁固”。

意思是说:奢侈就会骄纵不逊,节俭就会固陋,与其骄纵不逊,宁可固陋。

孔子一生生活简朴,安贫乐遣。

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意思是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

他非常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艰苦朴素的精神,说:“贤哉,回也!一草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者,回也!”意思是说:颜回多么贤德啊!一小筐饭,一瓢白水,住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苦楚,
然而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处,多么贤德啊!
孔子一生从不在闹市上下饭馆吃酒食,在家中坚持食五谷杂粮和蔬菜,居住以简朴舒适为宜,反对铺张浪费。

但是,孔子对饮食是很讲究的,他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并非是指山珍海味,而是指饭食一定要做得精细,讲究卫生,保证营养。

孔子有八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意思是说:食物经久变质,鱼、肉腐烂变坏,都不吃。

食物变色难看,不吃。

食物气味难闻,不吃。

烹任得不好,不吃。

不当时,不吃。

割得不合规矩的肉,不吃。

调味品不恰当,不吃。

另外,在饮食中还有几条准则,即:席上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主食。

饮酒可不限量,但以不醉为宜。

不吃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熟肉。

生姜可食,但勿过量。

由于孔子非常注意饮食营养卫生之道,故他一生很少患病。

综上所述,由于孔子一生自强不息,以德养寿,健身活体,以乐自娱,饮食有道,生活规律,所以他一生都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发奋图强,精进不止。

孔子的人格高迈,目标远大,从不追逐物欲,不计较个人得失,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困难所折服。

他不断充实自己,追求自我完善,深得极乐之道,博大包容,安定泰和,浩气独立,无所畏惧,故而身强志坚,一往无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以“至圣先师”的形象屹立于世人的心目之中,成为人们“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光辉楷模与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