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下历史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学习目标】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和影响,了解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学习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知识解读】知识点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背景:(1)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隋唐时发明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2)辽、宋、西夏、金时期,刻书很盛行,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

(3)但是,雕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

成本高、利用率低。

据史料记载如下:宋太祖时,官府刻印《大藏经》,共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刷完成后,13万块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

当时一个熟练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1)发明人:北宋匠人毕昇(2)方法: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子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3)发展:活字印刷术后,又发明了木活字;元代著名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泥活字版转轮排字目前最先进的激光照排印刷:王选,2006年去世,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1··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当代的毕昇——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4)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优秀教案

《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优秀教案

班级姓名小组月日
由此,人了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根据培根的评述,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

4、
想一想:急递铺的方式,类似于今天邮政中的什么措施?
巩固训练
知识拓展
1.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统治者推崇佛教外,还有()
A.佛经浅显易懂B.雕版印刷佛经
C.人们企盼安定D.道教开始流行
2.右图是2021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活字印刷术的场景,这一场景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沈括B.李春 C.蔡伦D.毕昇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描述的是()A.雕版印刷术 B.拓印刻石 C.活字印刷术D.双色套印
4.《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火药已经应用于军事战争 B.战争场面惨烈
C.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D.火药威力巨大
5.历史人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
重要资料。

下列人物对我们了解宋元
海外贸易兴盛有帮助的是()
A.甲骨文 B.人面鱼纹盆
C.唐三彩D.持罗盘陶俑
6.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以下科技发明属于宋代的是()
①发明活字印刷术②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A.甲骨文
B.人面鱼
纹盆
C.唐三彩
D.持罗盘
陶俑。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得出结论:既经济,又省时。
通过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动手尝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探究二:探究指南针的应用
【提出问题】课件展示:通过图片“你能够从中捕捉到哪些历史信
息? ”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旅游已经成为当今的时尚。
假如你要去原始森林旅游,为防止迷失方向,你应该携带哪些物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图片简单了解到战国时期的指南仪器
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2.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已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
道。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
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
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
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留白
复习旧知
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学生自主回顾
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学过的知识。
情境导入
以一组焰火燃放的声效和両面创设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
启发其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联想。
Hale Waihona Puke 学生积极思考的火箭是科技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结果。激发兴趣,学习火药的应用和
传播。
探究四: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同时让学
生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根据问题回答,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以及中外交通的状况。

本节课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宋元时期的其他科技成就以及中外交通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以及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同时也能够了解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状况,从而更好地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以及中外交通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主要以记忆为主,对于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理解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掌握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其他科技成就;了解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状况,包括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其他科技成就;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状况。

2.教学难点: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其他科技成就的意义和影响;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发展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其他科技成就的意义和影响。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的状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课件,以便于课堂教学的演示和讲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的基本知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通的繁荣。

本课内容包括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科技的具体应用和中外交通的繁荣程度可能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通的兴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掌握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情况。

2.教学难点: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具体应用和影响,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背后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图片。

4.视频:关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通的状况。

内容包括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和发展,以及宋元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辉煌成就,以及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对于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科技的具体应用和中外交通的状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和中外交通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情况,掌握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以及宋元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状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我国科技的发展情况,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的应用。

2.教学难点:宋元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流状况,以及科技发展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元时期的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状况。

2.案例教学法:以四大发明为例,详细讲解其在宋元时期的应用和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宋元时期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情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状况的相关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宋元时期科技发展和中外交通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图片,如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引导学生回顾四大发明,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名师教案一、课标内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外传。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点虽然比较散,但是都市生活、宋词、元曲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很难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词作,让学生感受当时繁荣的景象。

同时要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讲清楚。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即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发达的中外交通。

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海陆交通的发达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中外交流鞭繁;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有利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发达的海陆交通也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同时也成为中国融人世界的桥梁。

学习这部分内容。

要了解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与外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状况的基本史实。

目标2:说出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展进程,探究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重难点)目标3:识读《元朝交通路线图》,归纳总结宋元时期海陆交通发展的突出特点及影响。

(重点)五、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师: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活字印刷术视频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片段,你知道这主要展示的主题是什么吗?为什么会选取这个主题呢?2.讲授新课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与外传;宋元时期中外交通状况的基本史实。

【教学方案】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教学方案】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案

一、【教学方案】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精品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以及当时中外交通的发展状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中外交通的发展状况。

2. 教学难点: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历史意义;中外交通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组关于宋元时期的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中外交通的发展状况,分析当时的主要交通路线、交通工具以及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疑问,进行讲解,补充相关知识点。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成就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如四大发明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及知识掌握程度。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自评、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

2.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科技成就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和中外交通发展状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发达的中外交通。

宋元时期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继承隋唐时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等等,都是宋元时期科技辉煌的原因。

由四大发明的传播,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对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知道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认识到发达的中外交通,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2)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3)通过对宋元时期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概括、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2)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体会科技引领世界;(3)了解火药的发明,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世界的震动;(4)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带一路”进行对比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发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的“一带一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教学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过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史实。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最初的作用是运输古代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在宋元时期是范围覆盖大半个地球的人类历史活动和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载体,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那么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怎样发明和传播世界的?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二、讲授新课(一)活字印刷术。

1.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明,辽、宋、西夏、金时期进一步发展。

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金刚经》依据材料,你能否告诉大家雕版印刷技术都有哪些缺点与不足?材料一:雕版印刷的版料,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

然后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

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

材料二:宋太祖时,官府刻印《大藏经》,共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刷完成后,13万块雕版被堆放在当地府库内,从此无人问津。

材料三: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

总结:雕刻版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宋代的印刷技术有了新的突破,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问世。

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

活字印刷制版步骤: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纸灰等,将烧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

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问题: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体会毕升的创新“新”在哪里?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

补充了解:沈括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写了《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化学、生理学以及科技诸多方面,在我国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在这本书中记录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并指出用这种技术印书,“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3.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此后,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

到了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4.活字印刷术在世界上的传播过程。

传播过程: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历史与现在的对接:图片展示从雕版印刷术到今天的激光打印机补充知识:王选,2006年去世,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思考:什么是指南针?指南针:一种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用来判别方位的指向仪器。

(1)指南针的发明与发展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称为“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指南针的外传宋代,阿拉伯人在世界上四处奔走,带走了中国的指南针和火药,传到了世界很多国家。

具体过程: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3)指南针应用的(意义或影响)材料研读:朱彧[yù]在1119年写成《萍州可谈》一书,书中写道:“舟师(船上的技术人员)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的最早记录。

想一想,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归纳:①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②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③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历史与现在的对接司南模型、宋代罗盘针和现代的指南针2.火药(1)图示火药的发明和应用火药是什么人发明的?(我国古代炼丹家)教师说明:炼丹是我国古代制作药物的一种方式。

炼丹家把某些药物放在一起进行烧炼,最后的成品形如小圆球,称之“丹”。

他们发现,如果把硫磺、硝石等药物与木炭混合烧制时,会产生爆炸现象,所以称之“火药”。

(2)火药的外传及影响火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和火器传播的影响:①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②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③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图示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图历史与现在的对接火药的应用古今图示对比(三)发达的中外交通1.宋元时代交通发达的原因。

宋元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出示宋代海外贸易航线示意图2.陆路交通发展。

(1)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驿站: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目的),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3)元代陆路交通范围更广: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往来非常方便。

3.海路交通发达。

(1)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的航海家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2)宋海路多条航线: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3)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4.中外交通发达的影响。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外传:中国的创造发明,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

影响: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传入: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

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重视。

补充:意大利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在元朝生活了17年。

马可·波罗回国后讲述他在中国的经历,形成《马可·波罗行纪》。

书中记载了大都、西安等许多城市的情况,描述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物产,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

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

材料:“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

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培根《新工具》探究: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重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重要贡献?总结: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我国四大发明外传,为世界各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大大促进了其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前进。

三、本课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