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课文讲解
《女娲造人》文本解读及研究综述、名师课例及pck研究和教学设计建议

《女娲造人》文本解读及研究综述、名师课例及pck研究和教学设计建议【前言】女娲造人,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人,是从哪里来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对此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许多民族都有神创造人的传说。
这篇课文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中的两篇短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改写而成的。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情节较易复述。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主要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文本解读及研究综述】一.造人神话主题1.女娲造人神话来源神话故事,无论改写或流传,都有其历史来源。
而这更有利于我们分析文章主题。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出现了脍炙人口的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即(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
这可能是古代文献所记载的我国神话中最完整的造人----创世之说了。
据此可知,袁珂先生在扩写改写时其实很大程度上受到此记载的影响。
其关于人之来源有着极大的一致性。
也都与其极大的趣味与故事性。
其文辞主题内容近乎一致。
考究了课文《女娲造人》,即此神话的来源则更有利于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工作。
我们在教学时须向学生介绍这一历史记载,让学生养成一种神话的史学观。
学生以此极大的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形成一种思辨的判断力。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这一记载是对女娲这一传世女神的进一步刻画。
由此可见,在神话世界里,其对于人的出生和发展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女娲造人》知识点梳理

第21课《女娲造人》一、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神话学家。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词典》。
二、故事背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三、理解词义1.澄澈:清澈透明。
2.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3.绵延:延续不断。
4.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5.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6.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情绪热烈。
7.神通广大:泛指本领极大。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8.疲倦不堪:非常疲乏,不能坚持下去。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写天地开辟后世间因没有人类显得荒凉寂寞。
第二部分(第2—18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五、问题归纳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 有什么作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这些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
作用: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作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
“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作铺垫。
女娲造人 文言文PPT演示课件

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 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12
女娲是怎样造人的?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后来又拿一 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 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②抟/摶(tuán):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
③剧务:工作繁忙。
④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
⑤引:牵、拉。
11
《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
民间传说,天Leabharlann 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于是女娲抟捏
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
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
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
13
原始初民是怎样理解富贵和贫贱之人 的?你认为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①富贵的人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 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②不正确。 ③因为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14
《女娲造人》
无私,美丽,善良,慈爱。
15
《女娲造人》
1
女 娲 造 人
2
3
4
5
6
7
8
9
《女娲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 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 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 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10
①女娲(wā):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 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她替人类建立 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 为婚姻女神。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 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她是被民间广泛而又 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21 女娲造人 解读

袁珂简介袁珂 (1916.7.12—2001.7.5),四川新都人,生于四川新繁县。
神话学家。
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袁珂先生著述颇丰。
1950年,第一部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由此奠定了袁珂先生的学术声望。
之后,袁珂先生先后撰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古神话选释》、《神话论文集》、《袁珂神话论集》、《中国神话百题》、《中国民族神话词典》、《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故事新编》、《中华文化集粹丛书·神异篇》》、《山海经校注》、《巴蜀神话》(合著)等20多部著作以及800余万字的论文。
袁珂先生的大多数著作在香港、台湾均多次翻印,在国外有俄、日、英、法、意、西班牙、捷克、韩国、世界语等多种译本。
其作品被中国、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入选学校课本。
袁珂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举世皆知,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神话传说当成学问来研究,是建立中国神话学的主力学者。
第二、对神话学资料的收集、整理、梳理、分析、研究、出版,以及普及神话学知识方面的工作和著述甚丰,其中《中国古代神话》一书,改变了疑古派和言必称希腊者所谓的中国神话资料贫乏的误解和谬见;而《中国神话大词典》一书则是神话传说(包括对民间故事的提炼)资料集大成的巨著,笔者的论文《我们远古祖先经历过的天地大冲撞在民间留下的不灭印记》,就是从该词典中找出79个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它们记录了一次天外星体撞击地球的全部过程。
第三,袁珂先生提出并论证了广义神话的概念,扩展了神话学研究的视野和领域。
第四、袁珂先生长期鼓励、指导青年学者进行神话学研究,而且这种指导是客观的科学的不追求任何私利的。
《女娲造人》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女娲造人的故事,本身属于先民的创世神话,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解释世界起源及自然现象,于是通过主观想象来解释这些现象,从而集体创作了神话。
袁珂的《女娲造人》是在《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神话基础之上,发挥个性化的想象而成的一篇神话改编,使女娲造人这一神话更丰满、更生动、更感人。
《女娲造人》(完美版)解析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非常吃力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 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逐渐成 形了,
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拢了,他实在也需要休息休息,终于 倒下了。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 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 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 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 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 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 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 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寂寞孤独 高兴安慰 疲倦不堪 …………
“神”的 非凡能力 和神奇方 法
“人”的 心理、情 感、活动
想像 大胆奇特
想像 真实合理
概括一下:
女娲是怎样一个人呢?
神性 神通广大
女娲
人性 勤劳、聪明、有
爱心、有创造力
【争论题】
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违背了 科学性,今天学习这个故事 是否有意义?
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 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 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怪心慌。
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 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 只听得
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 西,冉清冉的上东升,变成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 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 挥,划分开了。
挥,划分开来了。
送给你
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 动的源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女娲造人》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1.3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3.1感受女娲造人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
1.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教学难点:2.1神话故事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的联系。
2.2课文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对神话故事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段落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2教师针对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生字词4.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4.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5.研讨课文5.1学生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6.感受神话魅力6.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阐述理由。
6.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培养民族自豪感。
7.课堂小结7.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8.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8.2家长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签字确认。
四、教学反思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生字词的学习效果。
3.神话故事的感受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4.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参与度。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3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女娲造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女娲()澄澈()()莽莽榛榛()掺合()2.马克思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由此可知,神话带有浓厚的色彩。
3.在下列语句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⑴人的身体小,据说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
⑴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还没有终止。
⑴这世间,怎样说吧,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4.读课文回答:⑴女娲为什么要造人?⑴女娲是怎样造人的?5.根据提供的语境,扩展语段。
要求:从颜色、香气、体态三个方面状写普通的花;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这是一种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春天开花的日子,日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
花的颜色;花的香气;花的形状。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现在,许多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弟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b.这个村今年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谷子,而且不吃国家的供应粮。
c.厂长采纳了两个工人的合理化建议,这大大激发了全厂职工出谋献策的积极性。
d.鉴于动物有上述特点,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战争舞台上,将有越来越多的“动物兵”出现。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一)黄帝的臣子里面,有个叫仓颉的人,长着四个眼睛,炯炯有神,闪闪发亮。
他从小就十分聪明,喜欢察看天上的星象,考察乌龟背上的花纹,鸟雀羽毛的文采,以及山川起伏的曲折线条。
他往往一看就是老半天,而且还在手心里或者地上指指画画。
长大后,根据对大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仓颉悟出了怎样用书写的方法表达脑子里各种想法的道理,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尝试,终于创造出了文字。
人类有了文字,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PPT《女娲造人》袁珂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详解

概括主题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 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 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求 ,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 所作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写作特色
❶想象丰富,贴近生活。
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 的人们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准确的解释。但 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些秘密,求得一种说法,所以 只好借助于天真的想象来解决这些问题。
但是从了解神话探究古人思想的角度来看,今天学习这个故事还 是有意义的。
(2)无论是今天学习的美丽的神话,还是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争鸣, 都是一串串不同时代的人们探索生命问题的足迹,“女娲造人”体现了 人类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和探索,也使我们感到生而为人的自豪。
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因此,女娲造人这一故事中蕴含的想象力 和创新意识,都是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
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 娲是一个少女。
课文第3、4段对于女娲的心理、 动作、神态描写十分的生动传神, 她有喜怒之情,会笑,会假装生气, 会像世上所有爱美的小姑娘一样会 对“镜”欣赏自己,会“忽然灵机 一动”,极其活泼可爱,聪明机灵。
3.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 娲是一个母亲。
在课文中,女娲不仅创造了 人类,给予了人类生命,而且“给 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
以“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 如说女娲是一个 ”的格式,并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女娲形象。
与其说女娲是一个神,不如说女娲是一 个人。
因为在课文中,有对于女娲多处的 人物描写,处处显示出女娲身上人的特 性。如第2段“感到非常孤独”;第三自 然段“假装生气”。
第9段“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等,使读者觉得女娲不再是一个无喜无 悲、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喜怒 哀乐,和我们一样可以去亲近的普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曾说,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是先民解释世界的尝试。
“女娲造人”的传说也是如此。
课文所讲的这个故事,是根据《风俗通》的有关记载改编的,叙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表现了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精神。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
学习本课,可从两个层次引导同学。
一是女娲造人故事本身属于先民的创世神话,可以引导同学认识到,先民们是如何从自己的生活现实出发,努力理解人类自身的起源,展开神奇的想象的。
二是与原始故事文本相比,本文作者在改写时也运用了生动的想象,将古籍的寥寥数语扩充为一个有真实感的故事。
教师可以多补充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同学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从而激发自己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