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资料链接新人教版
第23课《女娲造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袁珂的改写增添了“女娲造人的原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作者的 评述”等内容,这些内容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袁珂的改写丰富了女娲的形象。在袁珂笔下,女娲不仅具有神通广 大的神性,更具有勤劳能干、活泼智慧、情感丰富、富有创造力的人性 。添加了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一天变化七十次, 能够揉黄泥造人, 能挥洒泥浆造人, 具有非凡的能力。 所以说:女娲是一 个神通广大的 “神”!
和人一样会寂寞孤独, 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情, 和人一样会忙碌疲惫, 和人一样会自豪欣慰的 情感。所以说:女娲也 是一个勤劳、聪明的 “母亲”!
思考探究
1.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一共给了3个批注。我们看看第2 个批注。
(1)齐读一遍原文。 (2)自己口头译读没有人类,是女娲把 黄土捏成团造了人。(由于)工作繁多,(女娲)没有足够的 力量来从事(造人)这项工作,于是她就拿了粗绳索把它投入 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 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 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①环境描写:“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 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作用:写天地开辟后,世间的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 ②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 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作用:草木丛生的原野,没有一点生气,荒凉的景象使女娲感到非常孤独。 从而使女娲有了给世间“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的想法,因此环境描写和心理 描写为下文女娲造人作铺垫(埋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优秀课件 (共33张PPT)

女娲(wā) 澄澈 (chéngchè) :清澈透明
神通广大 :形容本领极大。 莽莽榛榛(zhēn) :草木丛生的样子。 生气蓬勃(péngbó):繁荣旺盛。 灵机一动 :形容临时想出办法来。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
1.女娲为什么要造人? 2.女娲造人的过程是怎样的?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肌肉-----变成了田地 头发-----变成了花草树木 牙齿,骨头,骨髓-----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
温润的碧玉 口里呼出的气----声音----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血液-----手足和身躯-----汗毛----汗水-----
❖ 盘古的头变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 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 了北山。这五座圣山确定了四方形大地的四个角和 中心。它们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 支撑着天的一角。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又圆又大又 明亮的太阳,高挂天上,日夜给大地送暖;右眼变 成了光光的月亮,给大地照明。他睁眼时,月儿是 圆的,眨眼时,就又成了月牙儿。 他的头发和眉毛,
神通广大
兴高采烈
女娲 澄澈 幽光
灵敏
绵延
毕竟
你能从以上词语中选三个连词 成句吗?
二、研读课文,复述故事
温馨提示: 1、准确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抓住时间、 地点、人物、情节 ; 2、注意复述时的表情、语言、语态、语 调。
捏泥巴造人 甩泥点子造人 让男女婚配
太寂寞了……她不愿忍耐这寂寞, 也不愿世上没有活泼泼的生灵
❖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162021/3/162021/3/162021/3/16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3课《女娲造人》课件

分析文段中“妈妈”二字的情感
模仿女娲的神情。“眉开眼笑”
喜爱——慈爱
从现实角度分析6--10自然段是否有不合理的情节?
明确 :a这些泥捏的小家伙一接触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
b“小家伙”一捏出来就能叫妈妈
本片段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生动的刻画了“人”被造出来 后欢乐的场面,想象是神话故事中常用的写作手法。
人的品质——聪明
她忽然灵机一动。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人的品质——勤奋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 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 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
21.女娲造人
回顾 (孤独寂寞) ——抟土造人 (疲惫不堪)——引绳造人 (世世代代表的不同角色。
首先,女娲是一个—— 接着,女娲又是一个—— 最后,女娲还是一个——
神—神通广大
1、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2、能把泥土变成人。
勾画出文中体现女娲人性一面的句子。
神话:关于神仙或者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 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
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原文对比
原文: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 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 者,絙人也。女娲铸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 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 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 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 的。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婚女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参与程度,评价他们对《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3)游戏设计:设计一个关于神话故事的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趣味性。
(4)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PPT:教师可以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视频:播放与神话故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3)观看视频:要求学生观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表达对神话传说的理解和看法。
(4)在线探索:鼓励学生浏览相关网站,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起源和发展,并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5)文学作品分析: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并撰写分析报告,从文学角度探讨神话传说的艺术价值。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神话故事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4)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如《红楼梦》中的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神话传说的价值。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3女娲造人-课件

主题概括
课件PPT
本文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 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 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 传说充满生活气息。
课堂小结
课件PPT
正因有了作者大胆新奇想象的演绎,女娲造人这 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溢着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 色彩。人类感念造人神女娲,感念她带到人世间的 爱与温情,现实中人在澄澈的心湖底有谁没有珍存 母亲勤劳、质朴的身影?愿这欢欣与愉悦如不断流 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前行。
随堂练习
1.娲 澈 掘 掺 捏 绵 2. A.莽莽榛榛 B.神通广大 C.兴高采烈 D.灵机一动
课件PPT
数阅
学读
使使
人人
精充
细实
;;
博会
物谈
使使
人人
深敏
沉捷;;Βιβλιοθήκη 伦写理作使与
人笔
庄记
重使
;人
逻精
You made my day!
辑确 与; 修史
辞鉴
使使
人人
善明
辩智
。;
诗
歌
使
人
巧
慧
;
我们,还在路上……
课件PPT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1.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藤”和“娲”,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课件PPT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 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写作背景
课件PPT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 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 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 平很低,人们对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 的起源和变化,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以他们贫 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 观世界进行拟人化。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六单元第23课 《女娲造人》 (共51张PPT)

课堂小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 造力和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 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广袤 的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 们去探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 悦。
课堂练习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 样理解这种写法?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 因为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 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 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 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2021/3/162021/3/162021/3/16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162021/3/16March 16, 2021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导入新课
人类始祖——女娲
抟土造人
人 首 蛇 身
炼石补天
炼石补天
女 娲 和 伏 羲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 造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 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 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她是神话传说里 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 人类,又勇敢地炼五色石补天,使人类 免受天灾。她是我国民间流传广泛而又 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3 女娲造人课件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3/162021/3/162021/3/162021/3/16
谢谢观看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2021/3/162021/3/162021/3/16
• 1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021年3月2021/3/162021/3/162021/3/163/16/2021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3/162021/3/16March 16, 2021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第23课《女娲造人》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荒凉:人烟少;冷清。 寂寞:寂静;空旷。 澄澈:清澈透明。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非凡:超过一般;不寻常。 莽莽榛榛: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疲倦不堪:指疲乏到了极点。 神通广大:指法力广大无边,无所不能。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自主探究——学习与交流
2.作者简介
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 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 注》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 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因为有了作者大胆新奇 的想象,女娲造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才充满着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人类感激造人之神女娲,感激她带到人 间的爱与温情,愿这爱与温情如不断流 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前行。
拓展延伸 1.有关的名人名言。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黑格尔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3.第3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3段属于过渡段,承上启下,既承接 上文,描写了女娲的心理活动,又引出后文 女娲造人一事。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4.第4段对女娲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的
什么特点?
采用了动作描写,如“走”“蹲”;神 态描写,如“笑”“假装生气”。这些描 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 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神。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6.第13段是概括叙述还是详细叙述?表现了女娲 的什么精神?
概括叙述,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写 女娲夜以继日地工作,体现了她执着忘我的工作 精神。。
深度解读——合作与探究
(二)比较阅读
1.阅读《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要求:小组内互助学习,在熟读的基础上能 说出故事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资料链接新人教版
一、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与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与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往往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力的抗争和对提高人类自身能力的渴望。
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给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
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
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
其中往往蕴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
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
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神话中的奇禽异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象,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
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素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留存下来的。
古代神话传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它所表现出来的奇妙的想象力、瑰丽的色彩、奔放的情感,对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以及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后世的小说也都源于神话传说。
像魏晋志怪小说、唐宋传奇、明清小说,常常采用神话素材或借鉴其手法。
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妖魔的斗争。
二、女娲造人的传说
传说伏羲和女娲成婚后一心想让人类成为万物的主宰,可光凭女娲一个人能生多少孩子呢?二人陷入了深深的忧愁之中。
忽然有一天夜里,女娲做了一个梦,梦见老天爷对她说:“你不用发愁,你可以挖些黄土,用云阳河水和成泥,抟土造人。
”第二天,女娲就叫伏羲在山前平了一块地,挖了些黄土,舀些云阳河水和成泥,动手捏泥人。
女娲照着伏羲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又照自己的样子,捏了许多泥人,她把捏好的泥人放到伏羲平好的地上晾晒。
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所有的泥人居然全都活了,于是,女娲就将男女分开,为他们配对。
老天爷得知女娲将人按俊丑配对,急派风雨雷电诸神下凡找女娲论理,没想到他们把“论理”错听成“淋雨”,就一路电闪雷鸣,带着狂风暴雨奔来。
女娲见天气骤然变坏,就赶紧往洞里收泥人,慌乱之中把俊丑、高矮、胖瘦不一的泥人混到了一起,还有的泥人被碰断了胳膊,跌坏了腿,弄歪了鼻子,自此世上便有了先天残疾之人,世上的婚姻也从此改变了以貌结缘的习惯。
三、《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读来很容易使我们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喜悦。
教学初始,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有关神话故事的图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让学生找出这些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找出了,而且引起了他们对神话的兴趣,由此引入本课教学,效果很好。
在布置学生阅读前,比较《女娲造人》与《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再请同学对课文进行复述,本来设想请一位同学复述就可以了,但同学们都表现出畏难情绪,最后请三位同学进行复述,一个比一个复述得生动,通过这一环节,教会了学生复述课文的方法。
对于女娲这一形象的认识,学生只定位于对“神”的认识,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
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
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
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
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象力的地方。
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我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
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