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语文 第六单元 第23课 23、女娲造人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23女娲造人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能力目标理解大胆而新奇的想象,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体会想像和夸张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理解女娲的形象,感受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了解关于宇宙起源的朴素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

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

二、教学新课。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3课《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女娲、澄澈、灵敏、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准确认读并理解词义。

2. 通过默读、圈划、朗读等方式,感受神话故事的魅力,理解想象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体会女娲的形象特点。

4.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进行推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5. 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女娲的形象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很多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等。

这些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展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展示相关神话故事的图片)(二)作者简介袁珂(1916—2001),作家、神话学家,中国神话学会主席。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等多部著作,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三)字词学习1. 教师展示以下词语,学生认读:女娲(wā) 澄澈(chéng chè) 灵敏(mǐn) 莽莽榛榛(m ǎng zhēn) 掺和(chān huo) 气概(gài) 泥潭(tán) 绵延(mián yán)(四)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世界荒凉寂寞,她感到孤独,想要造出人来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

明确在文中,女娲看到天地间缺少生气,觉得寂寞,因此决定创造人类。

女娲造人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揉泥成团造人,二是挥藤洒泥造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新人教版
此外,我也意识到在布置作业方面需要更加细致。部分学生对于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不高,可能是由于作业难度不当或者作业量过多。因此,我计划在布置作业时更加注重作业的质量而非数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参与程度,评价他们对《女娲造人》故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等。
(3)游戏设计:设计一个关于神话故事的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课堂趣味性。
(4)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力,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神话故事。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1)PPT:教师可以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2)视频:播放与神话故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3)观看视频:要求学生观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表达对神话传说的理解和看法。
(4)在线探索:鼓励学生浏览相关网站,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起源和发展,并记录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5)文学作品分析: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并撰写分析报告,从文学角度探讨神话传说的艺术价值。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神话故事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神话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神话故事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4)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神话故事,如《红楼梦》中的神话故事,帮助学生从文学角度理解神话传说的价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 女娲造人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女娲造人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语。

2.了解神话的特点及神话与现实的区别。

3.复述故事,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4.理解课文大胆新奇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通过速读课文,达到复述故事的效果。

2.发挥联想、想象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

3.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伟大母亲女娲勤奋、智慧的品质和远古人类的创造力。

1.了解神话的特点及神话与现实的区别。

2.复述故事,体会想象和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

新课导入⇒知识积累⇒复述故事⇒赏析形象⇒感知想象⇒讲故事导入一:点题型[设计意图] 直接点题——人类是怎样来的,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与推测。

同学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的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女娲造人的神秘力量。

《女娲造人》(板书课题)导入二:趣味型[设计意图] 题目的解说引出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黑板上方靠左板书“人”字)请同学们说一说,关于人类的起源,科学的解释是怎样的。

在古时候,人们对此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出现神创造人的传说。

(在黑板上“人”字前板书“女娲造”)那么,女娲为什么想到“造人”?她最初是怎样造人的?结果怎样?导入三:关联型[设计意图] 由外国的神话“造人”引出我国的神话故事,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外国的神话传说中,普罗米修斯被称为“人类的大恩人”,因为他是人类的创造者。

而在我们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创造人类的天神则是女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娲造人》的故事。

一、知识积累[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积累相关神话的常识和文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有关神话及其特点。

【课件出示,学生体会神话特点。

第23课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23课 《女娲造人》(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自读课文,课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的故事基础上进行富于人道色彩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这篇文章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理解课文上根本不存在困难。

因此,本课学习内容的确定可从几个方面思考:一是本单元要求是“快速阅读”,故事性强的文章,都是进行快速阅读和复述概括训练的好材料;二是女娲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神圣而崇高,对这个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很有必要;三是课文是根据《风俗通》记载改编的,从作者对原文的增删,了解神话的通俗化过程以及神话的思想倾向;四是思考阅读神话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欲望。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激发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人类童年时期,对自然界许多现象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想象出各种解释,由此就产生了神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这些故事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幻想深受人们喜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女娲造人的神奇。

开启神话探究之旅,挖掘神秘宝藏,重温古老传说。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神话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走近作者】袁珂(1916—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史》《山海经校注》等,编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国民族神话词典》。

【背景资料】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根据古代神话的记载,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作者合理的想象,就形成了富于人性化的演绎和扩充。

“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做出科学的解释。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女娲造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说课稿《女娲造人》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教材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课《女娲造人》。

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皇帝的新装》、《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四篇课文。

课文体裁涉及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都赋予想象力,引人遐思。

本单元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激活联想和想象力的一次绝佳的机会。

女娲造人是本单元第三篇课文,按教材安排是第六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话学家,它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丰富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此外,作品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性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欣赏心理,同时,意蕴丰富令人遐想。

在文中,女娲不仅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也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更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

部编教材阅读教学明确自读课的教学定位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学自得,采用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

自读课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他们的阅读积累,开拓他们的阅读视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阅读习惯,因此我在作业设计中推荐拓展阅读《山海经》、《故事新编》。

说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是处于充满好奇,充满想象的年龄,对神话的兴趣较浓,但班级学生基础较弱,生字词学习是每课的重点,我主要结合我校“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课前布置先学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重点进行先学检测和难点强调,同时由于我班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课堂学习环节以小游戏串联,调动学生积极性。

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自读课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象的魅力。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女娲造人》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2.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3.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

2.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女娲造人》。

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的学习,无论是安徒生童话里荒唐可笑的游行大典,还是郭沫若诗歌中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今天这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借助想象的文学体裁——神话。

在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许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

对自然的缺乏认知以及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让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于是便有了神话故事。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作家袁珂根据《风俗通》改编的一篇神话故事——《女娲造人》。

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想象来解释人类的起源的。

二、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同学们,《女娲造人》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节课我们我们的自主学习将围绕着以下三个主问题展开,它们分别是:·【学习任务一】作者是怎样在情节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的?·【学习任务二】作者怎样运用联想与想象来塑造神话人物的?·【学习任务三】作者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与改写?三、任务驱动,开展学习(一)学习任务一:作者是怎样在情节中展开联想与想象的?(1)回顾已学,温故知新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我们要尝试着将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里所习得的学习经验和收获运用到本课的自主学习当中。

首先,请大家回顾《皇帝的新装》和《天上的街市》两篇课文,思考这两篇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与想象的。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学会品析重点语句,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培养学生用感恩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一切。

教学重点1.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的体会2.心怀感恩一、导入本文体裁?——神话。

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如《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哪咤闹海》《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今天来学习一则神话叫《女娲造人》,作者袁珂。

(教师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有下划线的生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Wa jimo peng chanhuo mu女娲寂寞蓬勃掺和模样Chengche rou tan澄澈揉团泥潭 miányán 枯téng绵延藤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神通广大:比喻有强大的本领可以自由发挥。

赞美很好很强大。

眉开眼笑:眉头舒展,眼含笑意。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兴高采烈:心情很愉快;兴致很高。

分别找三个组的三个同学,看哪一组表现最好。

其他同学在作业本上写。

写完之后同桌交换,检查。

完了给黑板上的同学检查。

将错的字词在空白处多写几遍,没错的,再读一读加深记忆。

三、整体感知在初看到这个课文标题《女娲造人》的时候,大家最想了解有关女娲造人的什么?众说纷纭:女娲是谁?为什么造人?怎么造人?造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是怎么来的?大家是问题真是不少,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勤学好问才有收获。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

女娲人首蛇身,一日之中七十化变,以黄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并建立了婚姻制度;后因世间天塌地陷,于是熔五色石以补苍天,斩鳖足以立四极,留下了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

关于人类的起源的问题,我们这节课解决不了,人类的起源现在还没有科学的解释,不过有很多假设,有进化说,海洋起源说,外星人说等,这些假设还要等你们以后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地开辟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后来出现了神通广大的女神女娟,她同样感到孤独寂寞,她用泥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一触地就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 “妈 妈”。女娲非常欣喜,她给自己创造的这个生物取名叫“人”。 接着她又造出了许多这样的人,还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1.女娲为什么要创造人类?
因为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人类,不够生气蓬勃。
2.请你发挥想象,对女娟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3.根据“预习导学”中的第4题,复述故事。
学习小助手:先通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然后依据“预习导学”第4题的关键同尝试复述, 如果有哪里复述不好就再读课文的相应部分。
备选问题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有关“女娲造 人”的记载改编的,改编后的《女娲造人》具有哪些特点?
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研读文章,深入品析。
1.阅读第四段,找出描写女娲神态的同语,品味这些词的好处。
“笑”“假装”“灵机”等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娲的孩子气,塑造了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形象。
2.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 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这两篇神话都是想象的,你更喜欢哪一篇? 说说理由。
她是一个喜欢孩子的妈妈。原因: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 ,又听 见“妈 妈 ”的喊 声 ,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是一个勤 劳的母亲。原因:她起早贪黑地造人 ,以至于疲倦不 堪 。 有了人类 ,她的工作并没有终止 ,还在考虑人类继续生存的问题。
三、问题: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实的吗? 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拓展:“神通广大”“三头六臂”都指法术广大,都 可以形容本领高超。但二者同性不同,“神 通广 大”属于形容同性短,“三头六臂”属于名词性短语。
4.通读全文,把女娲造人的过程用四字短语补写在下面横线上。
掘泥揉团-枯 藤 挥 洒-男女配合,创造后代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 活动: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初一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23、女娲造人(袁珂)
课题
《女娲造人》
备课人:
学习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复述女娟造人的经过。
2.品析文中词句,提炼女娟的形象特点。
3.诵读课文,体会神话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难点
提炼女娟的形象特点,体会神话的文体特点。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随着岁月的流逝,同学们在悄悄 地长大。仰望苍穹,你们也许会提出许多问题:太阳 为什么东升西落,月亮为何有阴暗圆缺……那么你可曾想过人类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今天,让我们一起随袁坷的《女娟造人》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看看古 人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象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 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 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象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理解:试想,没有了这种想象,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象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1)莽莽蓁蓁:形 容 草 木 丛 生 的 样 子 。
(2)生气蓬勃:富 有 生 命 力 和 活 力 。
(3)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4)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
(5)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6)灵机一动:指 事 前 没 有 准 备 ,临 时 想 出 办 法 。
(7)绵延不绝:延 续 不 断 ,文 中 指 世 代 相 传 。
女娲(wā)掘(jué)掺和(chān huo)莽莽蓁蓁(zhēn)绵延(mián)澄澈(chéng)
拓展:“娲”是一个形声字,但读音已发生变化,易误读为“wō”。“澄”是一个多音字,表示“水静而清”时读“chéng”,如“澄碧”;表示“让液体里的杂质沉下 去”时读“dèng”,如“澄沙子”。
3.解释下列同语。
二问题:女娲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默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勇敢
表达见解。
她是一个神 通 广 大的“神”。
原因:她 非 凡 的能 力 ,她 造 人 的 手 段 、方 法 体 现 了 “神 ”的 威 力 。
她是一个普通的 “人”。原 因:她 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蓁蓁的原野上 ,感到 “在这天地之间 ,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 ,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 她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袁坷,本 名袁圣时,著 名神话学家,著有《中 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神话是远古人民对自然及文化现 象 的 理 解 与 想 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借助想象和幻 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