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叶青蛇

浅谈竹叶青蛇
浅谈竹叶青蛇

浅谈竹叶青蛇

摘要: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medoensis(Zhao, 1977)是中国十大毒蛇之一,其分泌毒液主要含血循毒。竹叶青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主要活动于亚热带气候,据王乃平等研究,1990年广西蛇伤中竹叶青蛇伤位居第二(占20.20%),是蛇伤的主要蛇种。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大楼盘绿化的改善,城市竹叶青蛇咬伤病例越来越多,加上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包括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物种价值等,因此对其生活习性、咬后的治疗方式等的研究更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竹叶青蛇;经济价值;生活习性;治疗方式

On the Snake Trimeresurus

Abstract: Trimeresurus [Trimeresurus medoensis (Zhao, 1977)] is one of China's top ten venomous snakes, their venomous poison containing mainly bulky. Trimeresuru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its main activities in the subtropical climate, according to Wang Naiping other studies, in 1990, Guang Xi Trimeresurus snakebites snakebites ranked second (accounting for 20.20%), is the main snakebites snake specie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nd large real estate green improvements, the city Trimeresurus snake bite cases more and more, combined with its own economic value, including medicinal value, ornamental value, the value of other species, so their lives habits, treatment, and other research is inevitable. Key words: Trimeresurus; economic value; habits; treatment

前言部分

竹叶青蛇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蛇种。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潮湿,为竹叶青蛇伤的高发区分布于我国广泛的地区。虽然咬伤很少致命,但因其性情冲动、具有攻击性,且动物的自然保护色致使其不易察觉,咬伤案例更是大大增加。。再加上它具有的各种经济价值,所以对竹叶青的研究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1 外形特征

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medoensis(Zhao, 1977),俗称青竹标、青竹蛇、焦尾巴等,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爬行纲、蝮蛇科的一种毒蛇。竹叶青体长2米以上.头部呈三角形,头背部覆以细小鳞片。仅眶上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隔1~4小鳞,上唇鳞9- 12枚。第一上唇鳞与鼻鳞之间有鳞沟截然分开,有颊窝。背鳞中段土

9-21行,两侧最外1-3行平滑,其余均起棱。体色以绿色为主,头顶青绿色.体背和侧面草绿色.身体两侧具有黄白色各半或红白各半的纵线纹,腹面淡黄色。尾背及尾的尖端焦红色,因此有人又称它“焦尾巴”。

竹叶青可以说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但世界上同样也分布着各种各样的竹叶青亚种,以下例举一部份竹叶青名称:白唇竹叶青、福建竹叶青、台湾竹叶青、扁鼻竹叶青、墨脱竹叶青(可以说是中国的特产)、海岛亚种竹叶青、哈氏竹叶青、坎布里竹叶青、大眼竹叶青(分布在泰国和中南半岛)、坡普氏竹叶青、红树竹叶青、苏门答腊竹叶青、斯里兰卡竹叶青、缅甸竹叶青、冈氏竹叶青。

2 生活习性

竹叶青蛇生活于海拔150~200O米的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丛、竹林中或岩石上。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尤其喜栖于山洞旁树丛中;多于阴雨天昼夜活动,夜间活动更频繁;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适合温度在22—32度之间;性情为神经质,具攻击性。

3 分布范围

竹叶青蛇主要分布于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4 经济价值

蛇产品具有多种综合性用途,主要表现以下几点: 1.蛇蜕,是蛇类蜕下的皮壳。中药称"龙衣"除冬眠期外均可收集入药。具有祛风、明目、解毒、杀虫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疾病,如疥疮、肿毒和带状疱疹等。 2.蛇胆,中医学认为,蛇胆具有行气化痰、搜风祛湿、清肝明目,平胆熄风的功用。可治疗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还能治疗风湿痛、小儿惊风、老人中风等多种疾病。 3.蛇血,我国南方有些地区群众素有饮鲜蛇血的习惯,除治疗关节痹痛和变形外,还有"升白"作用。 4.蛇内脏,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有些地区的群众也用薪蛇(尖吻蛇)睾丸治疗梅毒病。 5.蛇毒,虽能伤害人畜,但若善加利用,乃可化害为利而成良药。此外,还可从中提取到许多难得的成分作为现代科学研究之需。因而,被誉为“液体黄金”的蛇毒,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蛇毒主要具有五个方面的用途:止血和抗凝血;制备抗蛇毒血清;镇痛;降血压;用于现代科学研究;蛇毒酒的研制。6.蛇油,多用于治疗冻疮、烫伤、慢性湿疹等。 7.蛇干和蛇肉,具有祛风解毒、镇静止痛的功能,能治疗风湿脾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此外两广、港澳地区人们有喜食鲜蛇肉的习惯;蛇

皮还能制乐器琴膜和鼓皮等。

蛇类动物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具有相应的社会价值。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得人将蛇类作为一种观赏动物进行圈养,而竹叶青因其美丽的外形特征,更是深得广泛消费者的喜爱。

5 养殖与孵化

蛇类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的动物。自孵化生出后2~3年性器官成熟。蛇类在春季或秋季发情交配。在蛇的繁殖季节,雌蛇尾基部的一种腺体能散发出特殊的气味,雄蛇凭借这种气味追踪雌蛇。在繁殖季节,一条雄蛇可与几条雌蛇交配。在每年的繁殖季节,雌蛇虽然只有一次性接受交配,但存于雌蛇泄殖腔内的精子在3年内仍有受精能力。因此,人工饲养中,公、母蛇比例1:8便可。蛇的生殖有卵生与卵胎生两种。蛇卵长椭圆形、卵壳坚硬,呈乳白色或浅黄色。卵多产在隐蔽良好,有一定温度、湿度的草地、落叶、肥堆中。大多数蛇产完卵即离开产卵处,让卵在自然条件下孵化。竹叶青蛇是卵胎生.一般而言,其产仔期为7一8月,每次产4一15仔。

由于蛇卵的孵化受环境条件影响很大,为提高孵化率可进行人工孵化。根据不同蛇种的产卵期,及时检查是否怀卵。检查时,首先用一只手将蛇的颈部捏住,动作要轻,另一只手从蛇的腹部轻轻按摩滑动至肛孔。若在腹蜕措到有凹处距肛孔越近,越说明快要产卵了。必须尽快将快要产卵的雌蛇关进蛇箱或产卵了。必须尽快将快要产卵的雌蛇关进蛇箱或产卵室产卵。

产下的蛇卵生必须及时放入孵化器内孵化。孵化器采用木箱或水缸均可。孵化方法以银坏蛇为例,先把大水缸放进阴凉干燥的孵化室,缸内放半缸(至少30厘米厚)的半干半湿的松土或细砂,然后将蛇卵平放于松土或细砂上面。缸面上盖有孔竹筛或铁丝网,以防老鼠吃蛋或小蛇出后逃逸。用适量新鲜干燥的稻草(麦秸或羊草)浸水1小时,湿透后拧干水放在卵面上,经3~5天再将草湿透拧干放上,以此方法调节湿度。每隔10天将卵翻动一次。整个孵化期,室温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以50%~90%为宜。经25~30天孵化,便可从卵壳外看到胚胎发育情况。若卵胚中的网状脉管逐渐变粗,逐步扩散,说明胚胎发育良好,能孵出小蛇,若胚胎没有肪管或脉管呈斑点状且不扩散,说明胚胎已经夭折,则不能孵出仔蛇,需及时剔除。一般孵化期多为40~50天。仔蛇出壳时,是利用卵齿划破卵壳,呈2~4条一厘米长的破口,头部先伸出壳外,身躯缓慢爬出,约经过20~23小时才完全出壳。则出壳的仔蛇外形与成蛇一样,活动轻盈敏捷。但往往不能主动摄食和饮水,必须人工铺助喂以饵料。

6 竹叶青蛇的毒性与治疗

6.1 毒性特征

竹叶青的血液毒素,毒性一般,极少发生致命事件,但伤口处理不当则有危险.竹叶青咬人时的排毒量小,其毒性以出血性改变为主,中毒者很少死亡。伤口牙痕2个,间距0.3—0.8厘米。伤口有少量渗血,疼痛剧烈,呈烧灼样,局部红肿,可溃破,发展迅速。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部分患者有粘膜出血,吐血、便血,严重的有中毒性休克。

6.2 治疗

按照治疗的部位可划分为:

(1)局部治疗。①局部结扎法:在野外被竹叶青蛇咬伤,可在局部近伤口处结扎,一般不超过2 h,放松1~2min,达到延缓蛇毒吸收的目的;②伤口爆灼法:于伤口处,用高温方法破坏蛇毒;③负压吸引排毒:可用针刺伤口,但绝不能切开伤口排毒。因为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伤口出血不止,万一出现此类情况可用点状加压包扎止血法。但目前很多文献资料仍主张切开或清创排毒。同时用抗蛇毒血清+利多卡因或糜蛋白酶+利多卡因在伤口或伤口上一关节作环形封闭。糜蛋白酶有分解蛇毒蛋白的作用,抗蛇毒血清具有中和局部蛇毒的作用,肿胀疼痛明显时给予局部外敷40%硫酸镁甘油溶液。

(2)全身治疗。抗蛇毒血清是世界上公认的对毒蛇咬伤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体外实验证明,用同亚科、不同种属的五步蛇、蝮蛇的抗蛇毒血清对竹叶青蛇毒有交叉免疫及中和毒素的作用。研究证实有交叉免疫作用和中和出血毒素及促凝毒性作用,两种抗蛇毒血清的混合液对竹叶青蛇毒有协同作用。临床上也有很多关于应用抗五步蛇毒血清或抗蝮蛇毒血清治疗竹叶青蛇伤成功的报导。

按照治疗方式可分为:

(1)西医治疗。处理步骤:①及时行伤口清创术,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伤口;部分病例予沿牙痕处切开皮肤至皮下,使用负压减少残留毒液,必要时可予胰蛋白酶及利多卡因行局部封闭。②应用抗蛇毒血清:在静滴抗蛇毒血清时加用

5~10 mg地塞米松,以预防过敏或减轻患者对抗蛇毒血清过敏症状。③针对患者选择滴注对肝、肾功能毒性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预防或治疗伤口感染,常规肌注抗破伤风血清。④使用糖皮质激素,以提高机体应激能力,减轻患肢肿胀,维持细胞稳定性,如地塞米松10 mg,每天2次,可酌情增减。常规滴注奥美拉唑40 mg,每天1次或每天2次,以预防各种原因引起的应激性溃疡。使用维生素C、肌苷,以改善细胞代谢,维持细胞稳定性。⑤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维持电解质、能量平衡。⑥严重并发症的处理:出现循环功能衰竭和(或)肾衰竭时,补充有效血容量及扩管、抗休克,防止DIC发生。若患者呼吸<12次/分,予气

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直至患者完全恢复自主呼吸。

(2)中医治疗。①口服蛇伤胶囊(山慈姑、京大戟、黄连、大黄、土木香、杨梅皮、白芷等)4~5粒/次,3~4次/天;饮服三草汤(鬼针草60 g,白茅根30 g,车前草30 g)每天1剂,分2次服。②三黄散(黄芩、黄柏、大黄等份研磨成粉)调蜂蜜水或茶水外敷肿胀处。③四肢伤口肿胀严重者,行针刺放血排毒减压,取穴:上肢“八邪”穴,下肢“八风”穴。

竹叶青蛇伤处理方面,由于主要是血液系统改变,因此重点放在血液功能保护方面,除用同类蛇科抗蛇毒血清如抗蝮蛇毒血清和/或抗五步蛇毒血外,如血小板或纤维蛋白原太低,可酌情补血小板或纤维蛋白原,适当用糖皮质激素,另外,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和654-2治疗。肝素对竹叶青咬伤致DIC无效。早期进行局部伤口清创,分别用高锰酸钾、双氧水、生理盐水、0.3%碘伏冲洗伤口,尽早足量静脉使用抗蛇毒血清,同时用抗蛇毒血清加利多卡因在伤口上一关节附近作环形封闭。合并急性肾衰者加用速尿、20%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合并DIC者改善微循环,必要时补充血小板、纤维蛋白原。

在蛇伤治疗中观察发现,中医药的解毒、排毒、通利二便、利尿消肿作用明显,疗效可靠,而且费用低,成药制剂便于保存,便于向基层推广。因此,我们在治疗竹叶青蛇咬伤中,内服具有利尿解毒之功的三草汤(鬼针草、白茅根、车前草)及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的蛇伤胶囊,外用清热解毒的三黄散,并取“八邪”、“八风”穴针刺放血排毒。通过内外兼治相结合,加强人体解毒、排毒能力,阻止蛇毒扩散吸收,干扰蛇毒的活力,达到消除症状和治愈的目的。经临床观察证实,采用口服蛇伤胶囊、三草汤,外用三黄散,穴位放血,结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治愈率,是救治竹叶青蛇伤可靠有效的方法。

6.3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委员会蛇伤急救专业委员会(2001)制订的毒蛇咬伤的临床分型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判定:(1)治愈: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肢体功能恢复。(2)显效: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明显缓解,伤口基本愈合,肢体功能有所受限。(3)有效:全身和局部症状减轻,坏死灶有所缩小,或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但肢体功能严重受限甚则截肢。(4)无效:全身或局部症状无减轻,伤口无愈合。

7 结束语

由于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性,野生动物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野生动物物种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们通过食物链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一旦食物链的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青草——蝗虫——蛙(鼠)——蛇——鹰,这就是其

中的一条食物链,如果人类无节制地捕猎野外的蛇,蛇就越来越少,反过来将导致森林、草地和农田的鼠害越来越猖獗,鼠害和虫害给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生态环境就会受到严重破坏。“涸泽而渔,而明年无鱼。”捕杀野生动物在全世界都是严重的问题,如果一旦不节制的捕捉野生蛇类,也许不久的将来,就只能依靠我们伟大的历史学家们来研究竹叶青蛇的化石了。

参考文献:

[1] 梁子敬,李平. 竹叶青蛇咬伤的临床特点与处理方法[J]. 广东医学, 2008,(06)

[2] 郭鹏. 广义竹叶青蛇属的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蛇亚目:蝮亚科)[D]. 四川大学, 2005

[3] 赵路宁,符民桂,朱柳,余清声. 精制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蝮蛇毒血清对竹叶青蛇毒的中和作用[J].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6,(02) .

[4] 游剑明,饶新,何炳贵.危型竹叶青蛇伤性DIC的救治[J].蛇志,2003,15(1):14-16.

[5] 高本纲毒蛇的识别及习性——第五讲竹叶青蛇. [J]. 农技服务, 1997 .

[6] 包水明,周亚平. 我国主要毒蛇及其毒性、排毒量和蛇伤救治[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1997,(06) .

[7]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72-476.

[8] 蛇的经济价值和人工养殖—中国养殖网 2010-03-24

https://www.360docs.net/doc/2a10766098.html,/special/otherall/2010/03/20100324334526.shtml

本文介绍几种毒蛇体形特征

毒蛇毒性分类 毒蛇的毒器是由毒腺,毒牙和毒腺导管三部分构成。毒腺是毒蛇分泌毒液的器官;毒牙是它对被咬对象体内注入毒液的工具。各种毒蛇均具有毒腺一对,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部,口角的上方,上颌骨的外侧,其大小和重量随蛇的种类和蛇体的大小而不同。根据不同毒蛇蛇种,其毒素种类也不同。金环蛇、银环蛇、海蛇为神经毒素毒蛇。该毒素主要以神经损坏为主,导致运动麻痹甚至呼吸麻痹。五步蛇、竹叶青、蝰蛇、烙铁头等是血循毒素毒蛇。主要破坏血液循环,导致心率失常、危害机体。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为混合毒素毒蛇,其毒液中既含有神经毒素又含有血循毒素。蝮蛇毒液以血循毒为主,眼镜蛇、眼镜王蛇的毒液以神经毒为主,中毒后先是出现呼吸衰竭,后出现循环衰竭。 以下是其咬伤后的各种症状: 血循毒神经毒混合毒 一般蛇种尖吻蝮、竹叶青、烙铁头、蝰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 牙痕大而深小而浅较大较深 红肿疼痛明显无或较轻明显 伤口出血有很少有或较轻 瘀斑、血疱、溃疡经常初期没有,晚期很少有 伤口麻木、瘙痒无有有时 潜伏期10-30分钟1-4小时1小时左右 眼睑下垂无有有 复视无有有 畏寒发热有很少有 恶习呕吐很少有有 出血经常无很少 呼吸肌麻痹一般没有常见有 发病过程7-15天2-5天5-7天 外观:毒蛇头部略成三角形,身上有色彩鲜明的花纹,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相区别。毒牙呈沟状或管状与毒腺相通,当包在腺体外的肌肉收缩时,将蛇毒经导管排于毒牙,注入被咬伤的人和动物体内 毒蛇的分类:毒蛇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蛇毒的有效成份:

蛇的基本知识

蛇的基本知识 一、蛇的形态特征:蛇是一种爬行动物,蛇体细长,体表被覆鳞片。蛇体大小差异很大,一般蛇种长约1-1.5米,直径2-5厘米,体重500-1000克,小的长10厘米,体重只有几克,最大的可达10米以上,直径可达25厘米,体重可达75公斤以上。 二、蛇的解剖:蛇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部分。内部结构包括皮肤、骨骼、肌肉、消化、呼吸、循环、泄殖、神经等系统和器官。 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分:毒蛇有毒牙和毒腺,无毒蛇则无此器官,其他结构是相同的,毒蛇咬人时,毒腺分泌毒液,沿导管进入牙鞘内,毒液经毒牙的沟或管流出,进入被咬的动物体内。 四、蛇的运动方式:蛇没有足,运动是靠肌肉收缩牵引和椎骨以及腹鳞来完成的。运动方式有五种:蜿蜒运动、侧向运动、直线运动、伸缩运动和弹跳运动。 五、蛇的食物:主要以捕食活体动物。如蚯蚓、昆虫、蜘蛛、鱼、蛙、鸟、兽、鼠等。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 六、蛇的寿命与繁殖:一般的蛇可以活10-20年,非洲眼镜蛇可达29年。大多数蛇都是卵生,部分是胎卵生。一般蛇类一次产卵10个左右。产卵到孵出小蛇约28-30天。 七、蛇毒的成份:主要成份是蛋白质,一些酶类。可分为神经毒素、血循环素、混合毒素。 神经毒:α银环蛇毒素β银环蛇毒素 (突触后神经毒)(突触前神经毒) 血循毒:心脏毒素、促凝毒素、出血毒素。 酶类:蛋白水解酶、卵磷脂酶A2、透明质酸酶

ATP酶、精氨酸脂水解酶。 八、蛇毒的毒理作用:①神经毒素主要致病作用是对机体产生神经——肌肉的阻滞作用。此类毒素主要存在于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的毒液中,蝮蛇也有此毒素。②血循毒素成份复杂,种类很多,最广泛的致病作用是对心肌的毒性作用、对细胞的破坏作用、对微循环的破坏作用、对平滑肌的作用、凝血毒性作用、出血毒性作用。这类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蛇、蝮蛇、烙铁头蛇。③蛇毒的酶类致病作用更为复杂,现已查明的有25种之多,主要是前三种,能溶解细胞,纤维间质。结缔组织,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蛇毒扩散,加重中毒症状。

浅谈竹叶青蛇

浅谈竹叶青蛇 摘要: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medoensis(Zhao, 1977)是中国十大毒蛇之一,其分泌毒液主要含血循毒。竹叶青在我国分布广泛,其主要活动于亚热带气候,据王乃平等研究,1990年广西蛇伤中竹叶青蛇伤位居第二(占20.20%),是蛇伤的主要蛇种。且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大楼盘绿化的改善,城市竹叶青蛇咬伤病例越来越多,加上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包括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物种价值等,因此对其生活习性、咬后的治疗方式等的研究更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竹叶青蛇;经济价值;生活习性;治疗方式 On the Snake Trimeresurus Abstract: Trimeresurus [Trimeresurus medoensis (Zhao, 1977)] is one of China's top ten venomous snakes, their venomous poison containing mainly bulky. Trimeresuru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ina, its main activities in the subtropical climate, according to Wang Naiping other studies, in 1990, Guang Xi Trimeresurus snakebites snakebites ranked second (accounting for 20.20%), is the main snakebites snake species.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and large real estate green improvements, the city Trimeresurus snake bite cases more and more, combined with its own economic value, including medicinal value, ornamental value, the value of other species, so their lives habits, treatment, and other research is inevitable. Key words: Trimeresurus; economic value; habits; treatment 前言部分 竹叶青蛇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蛇种。福建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潮湿,为竹叶青蛇伤的高发区分布于我国广泛的地区。虽然咬伤很少致命,但因其性情冲动、具有攻击性,且动物的自然保护色致使其不易察觉,咬伤案例更是大大增加。。再加上它具有的各种经济价值,所以对竹叶青的研究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 1 外形特征 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medoensis(Zhao, 1977),俗称青竹标、青竹蛇、焦尾巴等,在动物分类学上属爬行纲、蝮蛇科的一种毒蛇。竹叶青体长2米以上.头部呈三角形,头背部覆以细小鳞片。仅眶上鳞较大,左右鼻间鳞相隔1~4小鳞,上唇鳞9- 12枚。第一上唇鳞与鼻鳞之间有鳞沟截然分开,有颊窝。背鳞中段土

中国常见毒蛇图鉴

中国地区毒蛇图鉴 全世界有蛇类2700多种,分布在我国的有219种,隶9科62属,其中毒蛇近57种,危害较大的有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烙铁头、蝰蛇、五步蛇、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海蛇等1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诸省(区)。毒蛇的地理分布是以其垂直分布来划分的,以沿海到海拔1000米左右的平原、丘陵和低山区较多。1000米以上山区较少,4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基本上没有毒蛇分布。无毒蛇咬人后,在咬伤的皮肤上留下一排到两排均匀而细小的牙痕;而毒蛇咬人后,除了两排均匀而细小的牙痕外,还有一个以上(一般为两个)大而深的毒牙牙痕。 一、毒蛇按照蛇毒的作用机理,大致可分成三大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咬伤后,局部症状不明显,流血少,红肿热病轻微。但是伤后数小时内出现急剧的全身症状,病人兴奋不安,痛苦呻吟,全身肌肉颤抖,吐白沫。神经毒中毒表现:头昏、嗜睡、恶心、呕吐、瞳孔散大、头昏、眼花、肌肉关节疼痛、吞咽呼吸困难、颈项强直、抽搐、呼吸肌麻

痹、肢体瘫痪以至昏迷,最后窒息而死亡。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五步蛇、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神经毒中毒表现:被咬伤处迅速肿胀、发硬、流血不止,剧痛,皮肤呈紫黑色,常发生皮肤坏死,淋巴结肿大。病犬战栗,体温升高,心动加快,呼吸困难,鼻出血,尿血,抽搐。6-8小时可扩散到头部、颈部、四肢和腰背部,最后心力衰竭或休克而死亡。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混合毒素毒蛇:有蝮蛇、眼镜蛇和眼镜王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不同的蛇咬伤后出现不同的症状,如蝮蛇咬伤,既出现神经毒素中毒症状,又出现血液系统中毒症状,而以后者表现较重;而被害人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咬伤,神经毒素的中毒症状要重于血液毒素的中毒症状。局部伤口红肿,发热,有痛感,可能出现坏死。毒素被吸收后,全身症状严重而复杂,既有神经症状,又有血循毒素造成的损害,最后,死于窒息或心动力衰竭。 二、毒蛇按毒牙分类,主要分成三大类: 1、管牙类毒蛇:所有蝰科的蛇类都属于管牙类毒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部呈三角形,长长的中空状毒牙位于上颌前方两侧,平时隐藏于肉质鞘中,咬人时向前伸出。 2、前沟牙类毒蛇:所有眼镜蛇科的蛇类都是前沟牙类毒蛇,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头部呈较扁的圆形或椭圆形,有一对小且不明显的细沟状毒牙位于上颌前方两侧,因不如管牙长、大,故平时不需要隐藏在口腔中,可“随时使用”。 3、后沟牙毒蛇:游蛇科中有一小部分种类属于后沟牙类毒蛇。其毒牙较大,一般位于上颌后方,毒性比以上两类毒蛇要弱,多数人被咬后仅会发生肿胀,不会致命,但一些体质敏感的人群仍可能会过敏造成生命危险。严格地讲,后沟牙类毒蛇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毒蛇,应该叫“半毒蛇”更为合适。我国统计的54种毒蛇不包括游蛇科的12种后沟牙类毒蛇。

防蛇的方法

防蛇的方法 1.防蛇首先要清楚常见毒蛇的种类、习性和分布。一般春暖以后,直到晚秋是蛇的活动季节,特别是7~9月份,气候炎热、雨量多,蛇特别活跃,人被咬伤的机会也多。在我国传有民谚“七横八吊九缠树”。这就是说蛇在7月喜欢横卧在路上,8月吊在树枝上,到9月爱缠绕在树干上。毒蛇常以蛙、鼠、鸟类为食。所以它每天活动的时间与它捕食对象的活动和栖息时间有关。一般毒蛇都喜欢栖居在废鼠洞和其他动物的洞穴中,所以居民点附近的鼠洞最好加以堵塞;草丛乱石也是毒蛇藏身之处,要注意清除。据统计,受伤人80%是因碰到蛇身或逼近蛇被咬,其中咬伤脚踝者占51.9%,比例最大;咬伤手腕的占29.3%。因此,应特别注意保护手脚。在旅行或行军时,可以打草惊蛇或打树驱蛇。牲畜不善于躲避毒蛇,往往治疗又不及时,因而在新疆草原多蛇地区放牧常造成伤亡。 目前,国外有利用天敌防灭毒蛇的,如在蛇害严重地区引入山鹳等动物,据说颇有成效。还可用药剂驱蛇。有人研究出蛇的驱避剂,撒在蛇类出没地方,可使蛇退避三舍。还有蛇的引诱剂和毒杀剂,可将蛇聚而歼之。但最积极的办法是在蛇害成灾的地区,在防范蛇害的同时对蛇类加以科学利用,化害为益,变毒为药,为人类造福。 2.蛇伤医治 (1)急救:被毒蛇咬伤手指时,要立即结扎指根;咬伤小腿时,在膝盖上方结扎。结扎后每隔10~20分钟,必须放松2~3分钟,以免阻止血液循环,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结扎后,用双氧水或0.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肥皂水、清水等清洗伤口。冲洗完毕,马上用小刀在伤口及其附近扩创,但要避开血管;并随即在创口上用吸乳器吸出或挤出血液及毒液。如就近有冷却剂,应尽量使局部降温,这样可使中毒的化学反应减慢,还能使血管因寒冷而收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蛇毒在体内的扩散。经急救处理后,把伤者护送到医院治疗。如果咬人的毒蛇已被打死,要一同带往医院,以便对症下药。 (2)治疗:目前我国治疗毒蛇咬伤的办法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注射抗蛇毒血清,是西医治疗毒蛇咬伤的特效疗法。抗蛇毒血清有单价和多价两种。单价抗蛇毒血清是根

毒蛇咬伤(邓跃林)

第一节毒蛇咬伤 一、概述 毒蛇咬伤是指由具有毒牙的毒蛇咬破人体皮肤,继而毒液侵入引起局部和全身中毒的一类急症。据统计,全球目前有蛇类2700余种,其中毒蛇600余种。我国已发现的毒蛇种类达50种。其中危害较大的有以下种类,眼镜蛇科的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螲蛇科的螲亚蛇科(蝰蛇)、蝮亚蛇科(包括尖吻蝮即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即龟壳花蛇、蝮蛇);以及海蛇科的十多种蛇类。我国以男方农村和沿海地区较常见,夏秋两季多见,咬伤部位以四肢多见。毒蛇咬伤后,若经及时急救治疗,可以避免或减轻中毒症状;如延误治疗,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发病机制 为便于理解和临床对蛇伤病人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根据蛇毒的主要毒性成分与其使人致命、致残的生物学效应和蛇伤临床特征结合分析,可把蛇毒素简单分为三大类即神经毒素、血液毒素和细胞毒素。 1、神经毒素作用机制神经毒素主要为α神经毒素和β神经毒素,分别作用神经突触和 终板,α神经毒素主要竞争胆碱受体,β神经毒素主要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两者均可阻滞神经的正常传导引起神经肌肉弛缓性麻痹。早期表现为眼睑下垂、吞咽困难、接着呼吸机麻痹引起呼吸衰竭,甚至呼吸停止。银环蛇毒素是最典型的神经毒素。 2、血液毒素作用机制血液毒素种类很多,包括蛇毒溶血因子、蛇毒蛋白酶、磷脂酶A、 类凝血酶、蛇毒促凝因子等。蛇毒凝血因子直接作用于血细胞膜,使其渗透性、脆性增加;蛇毒蛋白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血管壁,破坏血管壁结构,诱导缓激肽、组胺、5-羟色胺释放,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引起出血;磷脂酶A可使血液中的卵磷脂水解而成为溶血卵磷脂,从而产生溶血作用;蝮亚蛇科蛇毒中的类凝血酶有

四川蛇类

中国蛇类约201种《中国的毒蛇有40余种》。2008年,新发现四川温泉蛇。2008年7月,在攀枝花盐边县采集到一条游蛇科蛇。该蛇为方花丽斑蛇(Maculophis bellus),为四川省蛇类新纪录。 A、盲蛇科 B、游蛇科,我国有36属141种,属于闪皮蛇亚科Xenodermatinae、钝头蛇亚科Pareatinae、游蛇亚科Natricinae和水游蛇亚科Homalopsinae。闪皮蛇亚科:脊蛇,穴居,食蚯蚓;炖头蛇亚科:炖头蛇。两头蛇亚科:穴居。水游蛇亚科:后沟毒牙,我国仅水蛇属Enhydris(中国水蛇)4种。游蛇亚科,我国有32属120种;5属共8种属于后沟牙类毒蛇,如林蛇Boiga、瘦蛇Ahaetulla、金花蛇、花条蛇Psammophis、紫沙蛇Psammodynastes。 林蛇,有微量毒素的蛇属。绞花林蛇Boiga kraepelini 瘦蛇,绿色,具后沟牙,有轻微的毒性。绿疲蛇。瘦蛇属于后齿型的有毒蛇(杀伤力较低),瘦蛇的毒素则主要于朝口腔内弯曲的后排牙齿里分泌。 水蛇,生活于田野沼泽。体长0.8米,微毒,或基本无毒。 无毒牙蛇类:虎斑颈槽蛇、链蛇,颈棱蛇Macropisthodon、赤链华游蛇(水赤链游蛇)、双全白环蛇、翠青蛇均有毒腺。毒牙无沟、无管,呈利刀状,着生在口角内侧上颔的后端,毒牙短,而且毒腺不发达。 分为链蛇(赤链蛇、黄链蛇)、游蛇、华游蛇Siminatrix、钝头蛇、小头蛇、两头蛇、脊蛇、锦蛇、腹链蛇Amphiesma、曙蛇Orthriophis、颈斑蛇、斜鳞蛇、颈槽蛇Rhabdophis、水游蛇Natrix、白环蛇、绿蛇、滞卵蛇Oocatochus、剑蛇、鼠蛇。 两头蛇,我国有3种,尾巴和头相似,地下穴居,捕食蚯蚓和昆虫。 小头蛇,包括宁陕小头蛇、中国小头蛇、圆斑小头蛇、龙胜小头蛇、横纹小头蛇、饰纹小头蛇。 滞卵蛇,新属,包含红纹滞卵蛇(又叫红纹锦蛇) 鼠蛇,Ptyas,包括灰鼠蛇和滑鼠蛇。灰鼠蛇在被捉住时,具有断尾逃逸的习性。滑鼠蛇,性情比较凶猛。 C、眼镜蛇科,包括环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蛇、孟加拉眼镜蛇)、眼镜王蛇、中华珊瑚蛇、福建华珊瑚蛇(福建丽纹蛇)。 D、蝰蛇科,分为蝮亚科(蝮蛇、尖吻蝮、烙铁头、菜花烙铁头、山烙铁头、竹叶青、白唇竹叶青)、蝰亚科(蝰蛇)、白头蝰亚科。 蝮亚科:尖吻蝮Deinagkistrodon、烙铁头Ovophis、竹叶青属Trimeresurus、亚洲蝮 属Gloydius、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白头蝰亚科:白头蝰Azemiops “‘蛇百科” 四川省蛇类4科33属66种毒蛇16种 白头蝰,短尾蝮、高原蝮,山烙铁头蛇,菜花原矛头蝮、原矛头蝮、乡城原矛头蝮,白唇竹叶青蛇,福建竹叶青蛇、云南竹叶青蛇;孟加拉眼镜蛇,眼镜王蛇,中华珊瑚蛇(丽纹蛇)钩盲蛇;美姑脊蛇、黑脊蛇,锈链腹链蛇、棕网腹链蛇、瓦屋山腹链蛇、腹斑腹链蛇、八线腹链蛇、丽纹腹链蛇、棕黑腹链蛇,尖尾两头蛇、钝尾两头蛇,翠青蛇,黄链蛇、赤链蛇(火赤蛇),双斑锦蛇、王锦蛇(菜花蛇、臭蛇)、白条锦蛇,玉斑丽蛇、横斑丽蛇(新修改),紫灰锦蛇,黑眉曙蛇(旧称黒眉锦蛇),灰腹绿锦蛇、绿蛇,白枕白环蛇、双全白环蛇、黑背白环蛇,绞花林蛇,颈棱蛇,中国小头蛇、圆斑小头蛇、龙胜小头蛇※、横纹小头蛇、饰纹小头蛇,平鳞钝头蛇、台湾钝头蛇、福建钝头蛇,颈斑蛇、福建颈斑蛇,大眼斜鳞蛇、纹尾斜鳞蛇,滑鼠蛇,缅甸颈槽蛇、黑纹颈槽蛇、湖北颈槽蛇、九龙颈槽蛇、红脖颈槽蛇、虎斑颈槽蛇,黑头剑蛇(黑

蜈蚣吃蛇恐怖又吓人,他们是天生的敌人和对手

蜈蚣吃蛇恐怖又吓人,他们是天生的敌人和对手 可怕的毒物蜈蚣和吓人的毒蛇他们两个是死对头,互相视作对方为猎物。他们两个的战斗情况是先两种生物缠住对方,然后把自己的牙齿里的毒药射入对方的身体内。蜈蚣吃蛇的对立是从古时候他们的先祖时期就开始了,为了争夺地面生活资源,成为对手。 一、蜈蚣吃蛇非常吓人 爬行动物中的蜈蚣还有蛇都很危险吓人,他们还是天生的敌人。平常我们遇到的蜈蚣体型特别小,感觉没什么威胁。其实以前的蜈蚣体型比蛇还大。经过地球环境的变化,慢慢的退化体型,为了生存。现在只有在越南、秘鲁、加拉帕格斯存在着巨型蜈蚣。蜈蚣对于蛇的优势在于蜈蚣肢体穿刺能力很强,这样毒液就很容易的输送到毒蛇内部。 两只蜈蚣和竹叶青相遇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两只蜈蚣分别攻击蛇的头部和蛇的腹部。最后战斗的结果是蜈蚣和蛇都死了。这说明蜈蚣会主动攻击蛇。还有其他的研究者发现一个断蛇肚子里有蜈蚣。这条蛇吞了蜈蚣但是却被蜈蚣咬烂了肚子,和蜈蚣一起死了。 二、蛇为什么怕蜈蚣 蜈蚣是吃肉的,食谱也广阔,小昆虫吃的比较多。战斗力强有毒。曾经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石溥和林少华等人看到青蛇被蜈蚣注入毒液导致死亡。后来他们把两条蜈蚣和一条毒蛇放在一起,结果他们又开始了战斗。最后蜈蚣不敌竹叶青蛇,不过没过几天竹叶青蛇也因伤死了。 三、巨型蜈蚣吃蛇遭吞噬 大自充斥着若肉强食,南沟某个岛有人发现蝰蛇和蜈蚣之间的斗争。蛇吞下了整个蜈蚣,蜈蚣却从内部穿破了蛇肠同归于尽。马其顿的某个团队到岛屿调查的时候发现两端蝰蛇的身体里面的蜈蚣。经过解剖尸体结果确定是蝰蛇想通过吞噬消化蜈蚣,结果却失败了。 四、蜈蚣是蛇的天敌吗? 山东有个师傅姓李,常年养蜈蚣,他告诉我们蜈蚣对付蛇有一套,会攻击蛇眼睛,然后用毒毒死蛇。晚上就是蜈蚣出现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气温,也会影响蜈蚣出现的时间。养殖蜈蚣的时候要按照蜈蚣的生活习惯,针对性的喂养,帮助蜈蚣符合自然规律的成长。 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蜈蚣能够吃蛇。潮汕这个地方比较迷信蛇神,他们对蜈蚣也很崇拜。澄海这个地方还诞生了蜈蚣舞蹈,通过舞蹈演绎了蜈蚣的厉害。蜈蚣样子很特别,人们觉得很奇特,很多类似蜈蚣造型的造物就被人们创造出来,蜈蚣造型的船、旗子、桥等。 蜈蚣有尖锐的钩爪,这勾爪可以射出毒。当蜈蚣抓出食物就额可以通过爪子的毒液杀死食物。因为毒液是酸性的所以有腐蚀作用,小生物怕它的毒,人被蜈蚣咬了也会出现各种中毒症状。所以蜈蚣也是五毒之一。如果蜈蚣碰到蚂蚁也打不过,蚂蚁是小只的但是数量很多。

陕西毒蛇种类

短尾蝮(土蝮子蛇) 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在丘陵地区,春秋两季多集中在坟堆草丛冬眠场所附近活动;夏季秋初多分散活动于稻田、耕地、沟渠、路边、村舍、园林捕吃鼠类、蜥蜴、蛙、鱼、蛇等,白天晚上都见外出活动。主要分布在1000~300米区间的山林地带,溪水及环境阴湿谷地附近尤多,因短尾蝮需以蛙类及喜湿石龙子类为食。短尾蝮攻击性强,攻击速快,毒性也较强,形成咬伤较易致死。

中介蝮(也称土蝮子蛇) 属于剧毒蛇种,背面砂黄色,具两行深褐色圆斑,左右圆斑往往并合,其间的砂黄色在背面形成一列窄横纹;眼后黑眉较宽,其上缘镶黄白色边。主要栖居于林缘灌丛、草地或乱石堆,主吃鼠类,也吃蜥蜴及鸟。

高原蝮 背面棕褐色,自颈部至尾部有米黄色或灰绿色不规则斑块,头背部有深色纵纹,上下缘不镶浅色边;腹面呈土红色,密布黑色斑点。高原蝮分布范围较狭窄,分布范围自1500公尺到高达海拔4320公尺,多出没于梯田边的杂草乱石堆处、山坡、路边、溪流旁。 菜花原矛头蝮(注意:不是菜花蛇)剧毒,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头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头背都是小鳞, 只有鼻间鳞与眶上鳞略大;躯体粗细正常,尾稍短.色斑变异较大,一般有菜花黄色,故名"菜花"原矛头蝮.但高海拔地区的黑化个体因体色深暗,菜花黄色不显.头背有特殊

的斑纹是一种剧毒蛇生活习性。菜花原矛头蝮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或者高原,常见于荒草坡,农耕地,路边草丛乱石堆或灌木丛下,也见于溪沟附近草丛或枯树枝上.白昼常可发现,但主要于夜晚活动捕食。 原矛头蝮(俗名烙铁头、笋壳班) 形态特征: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有夜行性。生活于丘陵及山区, 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 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剧毒蛇

1 头较大,呈三角形,颈细,体背呈草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 竹叶青蛇 自颈部以后,体侧常有由背鳞缀成的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纵线,或为黄色纵线。尾较短,焦红色,具缠绕性。眼红色,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头背都是小鳞片,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躯干中段背鳞19~21行;腹鳞150~178;尾下鳞54~80对。 银环蛇 2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眼镜蛇 3 眼镜蛇是眼镜蛇科中的一些蛇类的总称,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沙漠地区。眼镜蛇最明显的特征是颈部,该部位肋骨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吓对手。因其颈部扩张时,背部会呈现一对美丽的黑白斑,看似眼镜状花纹,故名眼镜蛇。眼镜蛇科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中国只有4属8种左右,如银环蛇、金

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主要剧毒蛇。 4 全长1 m左右,尾长约为全长的五分之一。背面紫灰或灰褐色,正背有一行18~31+6~11个约等距排列的黑色大菱斑,菱斑中心黄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长短不一,交互排列的黑 玉斑锦蛇 斑。头背黄色,有典型的黑色倒"V"字型套叠斑纹。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2(1)+3(2);上唇鳞7,2-2-3式,或8,3-2-3或2-2-4式;下唇鳞9,前4枚切前颔片。背鳞23-23-19行,平滑;腹鳞181~238;肛鳞二分;尾下鳞53~75对。 5 翠青蛇(eurypholis major),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游蛇科翠青蛇属,别名:小青龙、青蛇。是一种小型的无毒蛇.特征:身体细长,体型中等,成蛇体长为80~110厘米。头呈椭圆形,略尖,头部鳞片大,和竹叶青的细小鳞片有明显的区别。全身平滑有光泽,体色为深绿、黄绿或翠绿色,头部腹面及躯干部的前端腹面为淡黄微呈绿色。 尾细长。眼大,黑色。 6 虎斑游蛇(虎斑颈槽蛇)Rho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游蛇科,竿蛇属。俗称竹竿青等。体全长近1000mm,体重一般为200~400克。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游蛇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达氏腺毒蛇,该蛇色彩鲜艳,受惊扰或被激怒时能昂首举颈,颈部膨扁;身体呈 “S”形弯曲,形状与动作像眼镜蛇。 7 中国小头蛇(拉丁名Oligodon chinensis),俗称秤杆蛇,游蛇科小头蛇属,无毒,体长约

珍藏-山东常见的蛇类

山东常见的蛇 一、虎斑颈槽蛇 简介:山东省内分布比较广泛,在潮湿湿润地区皆有分布,河岸地区分布多一些,食蛙类,小型蛇类,泥鳅~~~成年体长100厘米左右,被激怒时,前颈背腹部模拟眼镜蛇般扁平,同时竖起前半身,过去被认为是一种无毒蛇,近年来发现其口内达氏腺虽不致命,但也可造成轻度中毒现象,伤口血流难止,此种被抓后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是会成s型曲线强烈扭动身体逃脱,此种在鲁中和鲁西南地区分布的个体颜色花纹对比较为明显些。二、赤链蛇

简介:山东省内皆有分布,喜欢在延河岸地区生活,高海拔地区少见。食性很杂:蛙类.蜥蜴.鱼类.啮齿类.蛇类跟鸟类。体形细长,成年可达150厘米。善于游泳,所以能在水里捕食,此种牙无沟,但是毒液来自达氏腺,毒性为血循毒,咬伤后症状不会太明显,伤口略微红肿有痛感,血流难止。赤链蛇的性情比较难以捉摸,有时的个体很温顺,但是绝大多数个体还是性情粗暴的,此种特色华文比较鲜艳,尤其幼体时候的个体很像加州王蛇,只不过颜色不同罢了。宠物市场上经常见到的一种蛇。 三、福建竹叶青蛇

简介:分布在鲁中南地区,山东济南,济宁,菏泽等地均有发现。此种食性较广:蛙类.蜥蜴.鸟类等。卵胎生。此种属中小型毒蛇,成年70厘米走有。偏树栖型。捕食时身体前段成s型进攻。毒性较弱,山东省内没有任何被其咬伤致死纪录。 四、 短尾蝮蛇

简介:省内皆有分布,但是数量很少。食性很杂:鱼类.蛙类.鼠类.蜥蜴类.鸟类。此种蛇体形粗短,成体不超过80厘米,新陈代谢缓慢,有沟牙,毒性强烈,原生地区皆有人畜被其咬伤致死记录。 五、尖吻蝮蛇

简介:此种省内分布稀少,只在具有一定海拔(100~~1400米)的山区才有分布。省内分布在青岛崂山地区,临沂沂蒙山区,淄博山区等~~。捕食鼠类.蛙类.蜥蜴类.鸟类。此种体形粗短且壮,成年体形可达140厘米。前沟牙,血循毒,毒性强烈。民间盛传在被其咬伤后五步时间之内必死,故在大陆地区皆称其为:五步蛇。 六、圆斑蝰蛇

被竹叶青蛇咬了怎么办【医学健康养生常识】

被竹叶青蛇咬了怎么办 文章导读 竹叶青蛇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毒蛇的品种之一,它属于血循环的毒蛇,咬伤以 后死亡率不是特别的高,当然也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情况,如果在平时生活当中,被竹叶青 蛇咬到,要及时的进行前期的排毒,要做好后期的排毒解毒工作,这样才能够避免对身体 的健康造成进一步的危害,要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治疗。 被竹叶青蛇咬了怎么办 竹叶青咬伤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做好前期的排毒工作,后期的解毒工作,就会很快的康复\xa0\xa0\xa0\xa0\xa0\xa0\xa0 被竹叶青蛇咬伤后,不要惊慌,根不能奔跑回家,而 是要立即对伤口进行排毒处理,减少毒液的吸收,降低中毒的危险性。首先找到一根绳子,在伤口上方扎紧,免得毒液上串,最好用刀在伤口上划个十字,用嘴巴吸出来,直至血变红,如嘴中有伤口切不得吸,然后尽快去医院。\xa0\xa0\xa0\xa0\xa0\xa0\xa0 竹叶青 蛇咬伤大家不要惊慌,不会造成严重的中毒症状,但竹叶青咬伤特别的疼,虽然网上有说 会疼死人,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蝮蛇咬伤也会特别的疼。如果患者对竹叶青蛇毒很敏感,特别疼的话,需要环封闭注射盐酸普鲁卡因,减轻患者的疼痛,对治疗毒蛇咬伤也有很 大的帮助。 \xa0 现在很多人认为活蛇炮制蛇酒更好,理由是活蛇炮制蛇酒,蛇毒可以浸入酒中, 提高蛇酒的功效,这一点也是肯定的。其实,炮制蛇酒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今天说的是活 蛇泡酒,还有蛇干泡酒,熟蛇泡酒的方法,已经古代的酿制蛇酒的方法等。 \xa0 炮制蛇酒一定要加入中药材吗 这个应该说没有那么严格,不加中药材,蛇酒的功效也是很好的。往往医生为了提高蛇酒的功效,会针对性的给患者加入一些治疗相对疾病的一些药物,达到更好的疗效。这就说说,根据跟人的体重合理的加入中药材是科学合理的。而不是我们健康的人想加什么 就加什么中药材,这样是不合理的。\xa0\xa0\xa0\xa0\xa0\xa0 为了蛇酒的色泽好看, 大家会加入五加皮,来提高蛇酒的色度。为了减少蛇酒的性味,也是可以加入一些中药材,比较常见的蛇酒的中药有枸杞子、五加皮、金樱子、党生、当归等。

翠青蛇和竹叶青的区别

翠青蛇和竹叶青的区别 翠青蛇和竹叶青蛇都是比较常见的碧绿的蛇的品种,从颜色和体型来看,两种蛇都比较相似,但是它们是不同的蛇,经常会用自己的绿色来当做保护伞,他们在体型上有所区别,翠青蛇的体型要稍微大一些,从头部来看竹叶青蛇的头部更大,而竹叶青的眼睛很小,竹叶青的尾巴相对也比较短。 ★翠青蛇和竹叶青的区别 ★       1、体型: 竹叶青蛇全身可达60~90厘米;翠青蛇身体细长,体型中等,成蛇体长为80~110厘米;翠青蛇体型比竹叶青稍大。 ★      2、头部: 竹叶青蛇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头顶有细小鳞片;翠青蛇头呈椭圆形,略尖,头部鳞片大,和竹叶青蛇的细小鳞片有明显的区别。

★ ★      3、眼睛: 竹叶青蛇眼很小,瞳孔椭圆形,红色;翠青蛇眼大呈黑色。★ ★      4、身体: 竹叶青蛇体背草绿色,最外侧的背鳞中央白色,自颈部之后有白色侧线,有的在白侧线内又有一条红侧线,但也有无侧线者。腹面淡黄绿色;翠青蛇全身平滑有光泽,体色为深绿、黄绿或翠绿色,头部腹面及躯干部的前端腹面为淡黄微呈绿色。  ★      5、尾部: 竹叶青蛇尾较短;翠青蛇尾细长。   竹叶青蛇是一种毒蛇,它们的毒液是一种血循毒毒素,被竹叶青蛇咬伤后,会有剧烈的疼痛感,部分患者难以忍受,对这种疼痛厉害的患者需要环封闭注射普鲁卡因,来减轻疼痛感,同时进行积极的解蛇毒的工作。

中国十大毒蛇排名

中国十大毒蛇排名 第一名:银环蛇(冠军) 银环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极为猛烈,是环蛇属中毒性最强的。事实上,它是继细鳞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和太攀蛇之后,陆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综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银环蛇的LD-50为0.08~0.108,是除大洋洲外,世界陆地上最毒的毒蛇。但由于该蛇生性胆小、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人,因此为其所伤的案例并不多。 银环蛇具有α-、β-bungarotoxin两种神经毒素,患者被咬时不会感到疼痛,反而想睡。轻微中毒时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现象,若是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交接位置,则会阻绝神经传导路线,致使横纹肌无法正常收缩,导致呼吸麻痹,作用时间约40分钟至2小时,或长达24小时。在抗蛇毒血清应用以前,银环蛇咬伤死亡率极高,可以用神经性抗毒蛇血清治疗,但仍十分危险。 人被咬伤后,起初感觉不是很明显,疼痛感较小,数小时后如不及时治疗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银环蛇成体供药用。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白花蛇,有祛风湿、定惊搐的功效,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疥癣、梅毒等症。银环蛇胆可治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

第二名:(五步蛇)尖吻蝮(亚军)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必然会毒发身亡,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实在奇毒无比;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该蛇种的毒液的单位上的毒性(对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强烈,但并不妨碍该蛇种在事实上具有较大 此蛇毒性大于眼镜蛇,在湖南辰溪石碧乡一带被此蛇咬伤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镜蛇咬伤者基本都能救活)。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由尖吻蝮的咬击所导致的危险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国大陆地区确实是较为常见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一方面也由于该蛇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台湾方面就有专门对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据美军报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受害者会出现伤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时现象,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随后更会感到晕眩及心跳加速。),同时,尖吻蝮蛇攻击性极强,而且头部可大幅度旋转,没有经验的人野外遇到应远远避开,不要轻易尝试用手抓取,抓取应用捕蛇钳。[15] 临床表现 血循毒表现:尖吻蝮等咬伤后,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一般压迫包扎无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广泛出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