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美术课件学画山水画
小学美术优秀试讲稿:《学画山水画》

小学美术优秀试讲稿:《学画山水画》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学美术优秀试讲稿:《学画山水画》一、课题:《学画山水画》二、课型:新授课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山水画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通过欣赏中国画作品,提高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并能表现一定的自然风光。
2. 难点:如何灵活的运用用笔并控制好水和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水画。
五、教学准备:1. 学具笔、墨、纸、砚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以及自己喜欢的风景图片等。
2. 教具准备中国山水画范作、音像课件、示范用具等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课件展示几幅中国山水画图片让学生欣赏。
播放”一滴墨”的变化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同时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中初步感知山水画的特点。
用导入语创设情境:提起美丽的大自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相信大家也同老师一样,希望把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
山水画就是记录这一美好形象的一种方法,今天就让老师来带大家走进意境优美,犹如人间仙境的山水画世界里。
2.新授欣赏图片,直观感知教师用PPT展示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的代表作品,提出问题请学生联系实际回答:a.中国山水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b.西方山水画给你的感受是什么?c.你更喜欢哪一种绘画风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与联想:说出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山水画给自己的感受,并用语言描绘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教师总结讲解a.中国画给人的感受——水墨效果、写意具有韵味,有一种不可描绘的意境美。
b.西方画给人的感受——色彩丰富、写实。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 水墨山水画》教学设计1

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山水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6课水墨山水画》是苏少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以我国传统的国画艺术为主线,通过学习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国画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技法、创作步骤等,旨在让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
但水墨山水画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他们可能对水墨画的概念、技法和表现手法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能。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3.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实践,体验水墨山水画的乐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创作步骤和用水墨技法表现山水意境。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演示法:示范水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技巧。
3.练习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4.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水墨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创作步骤,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素材。
2.学生准备:带齐绘画用品,如毛笔、墨汁、宣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水墨山水画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让学生对水墨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水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讲解用笔、用墨、构图等方面的技巧。
《山水画》说课稿和教案(共五篇)

《山水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美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15课的《山水画》。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说课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学画山水画》是人美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5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中国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山水画又是其中一支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种类,历史悠久,技法多样。
本课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属于小学高年级阶段,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对的国画课有所体验。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置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的精神和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2、过程方目标法: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
3、情感态目标度:培养学生对我国山水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来学画山水景色。
难点是: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五、说教法、说学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我将运用直观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掌握,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富有人文气息,在学法指导上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山水画》教材解析

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山水画》教材解析第一篇: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山水画》教材解析五年级美术下册《画山水画》教材解析第一题【教学实施】结合学科,谈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向学生提问?提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参考答案】提问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在运用提问法时需注意问题的启发性、层次性、有效性。
提问是堂教学的常用方法,主要的目的是引发学习动机、引导思维方向和深度,同时也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以在教学中运用提问法要注意启发性。
美术程中缺少不了欣赏的环节,根据费德门的美术鉴赏流程可以将问题分为描述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解释性问题、评价类问题几大层次。
最后,提问还需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在堂上的提问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在堂上的提问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能提问过于困难或过于容易的问题。
第二题【专业知识】山水画的皴法有哪些种类?【参考答案】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
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
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
从荆浩的“斧劈皴”、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
第二篇:五年级美术下册《色彩的纯度》教材解析五年级美术下册《色彩的纯度》教材解析第一题【教学实施】你是如何结合学情讲授新的?【参考答案】孩子们对风这种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因此,这节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与创作空间,而且在设计中“隐藏”了一部分创作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思考的空间,能够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出发,达到了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统一。
《中国山水画》课件

五代时期的代表画家与作品
总结词
五代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形成期,出现了 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 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巨然
继承了董源的画风,代表作品有《秋山问 道图》。
荆浩
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作品有《匡庐 图》。
董源
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代表作品有《夏景 山口待渡图》。
关仝
继承和发展了荆浩的画风,代表作品有《 关山行旅图》。
《中国山水画》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山水画简介 •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材料 • 中国山水画的流派与代表画家 •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 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 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
01
中国山水画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影响,逐 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现代元素的引入
当代山水画在传承中不断吸收现代艺 术元素,如西方绘画技法、现代构图 理念、新型材料等,为山水画注入新 的生命力。
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国际交流活动
当代中国山水画积极参与国际艺 术交流活动,通过展览、学术研 讨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山水 画的魅力,同时也汲取了国际艺
术界的养分。
西方艺术的影响
文化内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体现 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价值
中国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是中国画坛的瑰宝,也是世 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 材料来自法与墨法笔法笔法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之一,通过不同的笔法可以表 现出山石、树木、水流等自然元素的形态和质感。常见的笔 法包括皴、擦、点、染等。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介绍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讲解并示范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探讨如何布局画面,使作品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构图原则。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技法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山水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山水画作品图片、教学视频、示范画具。
学具:画纸、毛笔、墨水、颜料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授:讲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技法,示范画法。
3. 实践: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第15课山水画内容:简明扼要地列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个人创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山水画。
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写下学习山水画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过程详解1. 导入(约10分钟)目的: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活动:展示多幅经典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感受。
教师作用:介绍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2. 新授(约20分钟)目的:传授新知识,讲解技法。
活动:介绍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接着,详细讲解并示范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小学美术:山山水水课件

1、小组研究讨论:画家是如何表现近处和远 处的景色的。
பைடு நூலகம்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
2、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干、湿?
浓淡干湿主要是通过笔中水和墨的多少来控制的,需要多尝试,多练 习。
石的结构、画法:
皴 法
水 纹
3、学生尝试 ①用浓、淡、干、湿画近、中、远的山。 ②体验墨色浓淡的变化。
飞 流 下 三 千 尺 , 疑 是 银 河 落 九 天 。
日 照 香 炉 生 紫 烟 , 遥 看 瀑 布 挂 前 川 。
望 庐 山 瀑 布 【 唐 】 李 白
山山水水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特点,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2、能用中国画的方法,大胆表现出来有远近层次的山水画。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 之情。
4、作业 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 分表现出远近关系。
中国山水画技法 ppt课件

• 用墨:泼墨法
• 用墨:积墨法
• 用墨:破墨法
• 用墨:淡破浓
• 用墨:浓破淡
山、石是同一种物质的两种形态。画石要有聚散之分,散为个体,聚许多个体的 石则成为整体。山头的碎石和山脚的石块均为山的组成部分,石块的组成方法大小 相同。山的结构不仅仅是石块简单的堆积,他有起伏蜿蜒、绵延的走向。山石的画 法很多,前人概括为勾、皴、擦、点、染五种基本技法,也可以分为皴擦和点染两 个步骤。掌握这些技法就可以山石的体积感、重量感、质量感、空间感及形态变化 具体地表现出来。
焦墨法: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 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 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
积墨法: 古人多用此法,清龚贤,今人黄宾虹,李可染用之。积墨,顾名思义多层积累、堆积,
层层渍染,层积而厚。所用工具毛笔短而软,墨色淡而干,宣纸半生熟。积墨过程先淡所 浓,或先浓后淡均可。一般先淡后浓好掌握(如龚贤即先淡后浓积法)。积累过程步骤一 定要清楚,否则就会杂乱无序,不堪收拾。每遍积墨要求每笔本身不宜变化太多,干、湿 、浓、淡的效果是靠多遍积累起来的。笔触纵横交错,墨色浓淡交晖,层层透清而不浊。 重墨色的笔触范围越加越小,墨色越来越深,笔触也越来越多,淡墨色的笔触却越来越大 ,覆盖面则愈来愈阔。积墨法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极强,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乱,步骤 有条不紊。 积墨法最大的特点为必须等前一遍干后再积下一遍,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
元人主线从中墨开始,而后向“浓”“淡”二极伸延,积墨效果苍茫浑厚,厚重华滋。凡 表现浓郁、深厚、浑厚、滋润感觉的效果均可用积墨法。 《染法》 分湿染、干染、点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