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五章 病毒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生物教

(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
杆菌为例。着附→注入遗传物
质→复制→释放。)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给予评价
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还知道哪些病与病毒有关?
大屏幕展示各种疾病图片。
设疑,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
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
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
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
给予评价
大屏幕动画重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解答:很好,善于动脑,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肝炎疫苗的请举手。
问:肝炎疫苗的作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疫苗──减毒病毒。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比较接近的对比关系。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生物学 教案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五章 病毒第五章 病毒

第五章病毒一、章节学习主题本章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22》)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内容包括病毒的相关知识。
二、章节学习内容分析1.内容的课标分析本章内容属于《标准2022》规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达成以下目标:(1)要帮助学生形成1个重要概念:微生物一般是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和真菌。
(2)要帮助学生形成2个次位概念:①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在活细胞内完成增殖;②有些微生物会使人患病,有些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工业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2.本章教学内容分析本章主要讲述了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三、章节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已有经历:学生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某些病毒会使人类患病,但认知不够全面、准确。
已有技能:学生掌握了观察和实验的一般方法和分类方法;能够熟练正确地使用显微镜,并掌握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类比分析能力。
已有情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建构生物学重要概念,并对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
四、章节学习目标生命观念: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说明病毒的生活特点,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运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病毒的形态;认识到病毒对人类利与弊的两面性。
探究实践:尝试制作病毒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人类健康问题,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病毒性传染病。
五、章节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概览《病毒》章节学习概览课时内容内容本质与研究方法第1课时病毒本章中心内容有三个问题: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病毒在活细胞中的寄生和增殖;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 互动工具:准备一些互动工具,如白板、投影仪等,以便进行教学演示和互动。
6. 在线资源:准备一些在线资源,如学习网站、在线视频等,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学习。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病毒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围绕病毒展开,具体包括以下知识点:
1. 病毒的定义和特点:病毒是一种非细胞性的微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法独立进行生命活动,需依赖宿主细胞进行复制。病毒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等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学习病毒,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流行病的传播、预防措施等,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病毒作为微生物的一种,其独特的生命活动特点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高对生物世界的认知。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病毒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念,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科学思维,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能够运用实验、调查等手段探究病毒的相关问题;并培养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 分析归纳题:请总结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答案:病毒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另一方面,病毒也被用于基因工程、疫苗制备等领域,对人类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例如,疫苗的研发和应用,帮助人类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病毒新(2024版新教材)

四人一小组,每人分工预习一项内容,上课时将自己预 习的知识清楚的讲给其它学生听。
评价量规:小组合作量表
小组成员
xx
认真完成任务
发言清晰积极(补充、评价 、提问题、反驳别人)
认真倾听(能鼓励他人)
教学反思
•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去学,学习方式多样,小组合 作采取分工互学形式,使每个人都参与,培养综合素养
• 通过因果关系建立知识网络,利于理解记忆,进一步认同结构与 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 提高了课堂效率,有效夯实基础 ,五遍。
6.3展示交流 抢答争分
• 快速辨别:
口蹄疫病毒 郁金香碎色病毒
绿脓杆菌噬菌体
脊髓灰质炎病毒 马铃薯Y病毒
T4噬菌体
五.3展示交流 抢答争分源自吸附 组装注入 复制
8 评价设计:
• 1、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师的口头评价,学生的自评,小组成员间的互评 • 2、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对学生进行课堂达标测试。
繁殖?
要求:每个人当小老师分工讲解知识,当一人讲解时, 其他人要认真倾听,并给与鼓励或者合理的建议。
展示交流 答疑释惑
大小
结构
繁殖
寄生生活
与人的关系
种类
作业:1建、立回因家果为关父系母,讲结解构今决天定所功学能病,毒决的定知生识。签字 活2、方每式小、组形制态作等一份关于艾滋病的手抄报,一周
时间完成,展出并评比。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 病毒
形态 极微小
蛋白质外壳
病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 内部遗传物质 繁殖:自我复制
毒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学设计

2.撰写一篇关于病毒与人类生活的短文,探讨病毒对人类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预防病毒性疾病。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不少于400字。
3.调查家人或朋友对病毒的认识和预防措施,整理成一份调查报告,分析其中的误区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设计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珍爱健康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病毒在自然界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判断题: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吗?病毒能在无生命环境中生存吗?
2.选择题:以下哪个选项描述的是病毒的繁殖过程?A.粘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B.粘附、复制、侵入、组装、释放;C.粘附、侵入、复制、释放、组装;D.粘附、侵入、组装、复制、释放。
3.问答题:简述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及其预防方法。
3.培养学生面对病毒性疾病时,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克服恐慌,学会正确的预防方法。
4.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人类健康事业作贡献的价值观。
5.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学术风气。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病毒这一章节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学生对病毒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如流感、手足口病等病毒性疾病,因此对病毒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系统、深入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第五章 病毒

课题病毒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授课PPT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列举几种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病毒。
3.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导入新课【新闻引入】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
新课讲解1.指导学生阅读P89页,了解病毒的发现。
2.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这个的推理过程,从科学史中学习科学思维。
3.【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病毒的形态、分类和结构。
【归纳总结】
(1)病毒的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
(2)病毒的类型(按寄主类型分):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
(3)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4.尝试制作一个病毒模型。
5.比较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结构。
学生分享展示自己制作的病毒模型,评价交流。
6.引导学生根据病毒的结构分析病毒的营养方式。
【归纳总结】
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学的活细胞内。
7.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繁殖特点。
【播放视频】病毒的繁殖。
【归纳总结】病毒的繁殖:自我复制。
8.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1~92页,并用思维导图表示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章病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列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技能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收集查找资料,并进行汇报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通过病毒发现的科学史,认同技术进步对于利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2.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三、教学设计思路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
本章教学中,除了知识目标达成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
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四、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准备发言资料或简单课件便于课亡交流。
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病毒的发现请学生小组展示课前收集的病毒的发现过程的调查报告,结合教材上的内容,给其他同学讲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现场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和提问。
之后,教师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惑。
认真聆听,思考并提出问题。
通过科学史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病毒的发现过程,并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病毒的大小请学生阅读教材“想—想,议一议”的素构。
[提问]1.病毒和细胞在形态大小力面有什么不同?1.根据病毒与细胞在形态大小上的差异,你能推测出病毒的结构与细胞有什么不同吗?若学生回答不出第二个问题,教师可给予提示:真核细胞内具有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还有细胞核,病毒的大小能够容纳得下这些细胞结构吗?[回答]1.病毒比细胞小得多。
2.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病毒可能不具有细胞结构。
训练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病毒的种类 [展示]各种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照片,并简单介绍,提问:病毒千姿百态,如何给它们分类?引出分类的依据。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五章病毒》一、设计思路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教学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
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和书刊等视听途径,以及亲身体验(如:患过流感、或手足口病等),对病毒有了一定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病毒》
一、设计思路
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创新设计课前导学任务,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创新设计课后拓展任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3、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⑵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⑴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的能力。
⑵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科技进步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⑵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⑶学习运用辩证法看待事物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⑵教学难点:
病毒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不分节,本章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五章,教学课时为一课时。
通过本章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掌握病毒的结构和生活特点的基础上,将学过的相关知识点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二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一是全面掌握生物体的构成方式,即生物圈中不仅有多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还存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二是全面认识生物圈中的生物类型,即生物圈中不仅有植物、动物、人、细菌和真菌,还有病毒。
同时,本章教学也为学生之后学习传染病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电视、网络和书刊等视听途径,以及亲身体验(如:患过流感、或手足口病等),对病毒有了一定认识。
但是,由于学生的兴趣不同,使学生对病毒的认知程度也不尽相同。
八年级学生已经将上网搜索、腾讯QQ等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娱乐和聊天,但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在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学习问题的人仍然较少,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3、教学条件分析
我校每间教室都已经安装多媒体设备,教师的办公室和家中、以及绝大部分学生家中都有电脑,并安装了网络,这为运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提供了必备的教学条件。
4、教学媒体
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教师制作的PPT课件、筛选的病毒视频、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画;学生小组收集、整理的病毒资料。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模式
本章教学采用“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成效,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使病毒变“大”、变“活”,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
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前导学任务(加入QQ群下载并观看病毒的视频资源,小组合作上网搜集整理病毒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任务(在二周内小组合作完成制作一个病毒模型,并把制作过程及模型成品的照片发送至QQ群展示和交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的习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本章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素材对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
4、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五章病毒
动物病毒
1、病毒的类别(按寄主分)植物病毒
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的结构:蛋白质(外壳)+核酸(内部)
没有细胞结构
3、病毒的生活:营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中
生殖方式:核酸复制方式增殖
危害:导致各种疾病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利用:预防接种、治病、杀虫、基因治疗
八、课堂反馈
一、判一判
1.病毒可以引起动植物和人的多种疾病,所以病毒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2.病毒可以离开寄生的细胞而独立生活。
()
3、病毒的个体很小,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
二、填一填
1.病毒是一类十分原始的生物,因为它没有结构,是由组成的外壳和组成的核心组成。
2.病毒不能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里。
这些被寄生的生物,叫做。
三、选一选
1.要观察病毒,必须借助的仪器是()
A、放大镜
B、光学显微镜
C、电子显微镜
D、上述三者均可
2.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A、细菌
B、水螅
C、烟草花叶病毒
D、蚯蚓。
3.下列哪种疾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
A、流行性感冒
B、肝炎
C、艾滋病
D、化脓性炎症
4.病毒生活的环境必须是()
A、水中
B、空气中
C、土壤中
D、活细胞中
5.处理患猪瘟、鸡瘟病死的猪、鸡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用清水清洗干净后留作食用
B、腌制成腌肉、腌鸡出卖给他人食用
C、将死猪、死鸡用土深埋或用火烧毁
D、剁成碎未作为饲料让家禽、家畜食用
6.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A、用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
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7.目前利用病毒杀虫制剂进行生物防治害虫尚有很大困难,主要原因是( )
A、施用病毒杀虫制剂易使施用者感染该病毒
B、昆虫病毒不能大规模培养因而制剂昂贵
C、病毒杀虫制剂杀虫效果不如化学制剂
D、病毒杀虫制剂具生物活性易失效
8、噬菌体属于( )
A、动物病毒
B、植物病毒
C、细菌病毒
D、细菌和病毒的共生体
九、教学反思
1、本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解决由于病毒的微小而产生的认知困难,帮助学生掌握重点、解决难点,实现高效的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QQ群开创生物教学第二课堂,富有创意的课前导学和课后拓展的设计与实施,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情境激趣,设疑激趣,视听激趣、拓展激趣等方法,全面调动学生对生物科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