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载荷校验CRC
crc校验码 详细介绍看懂了就会了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的基本原理是:在K位信息码后再拼接R位的校验码,整个编码长度为N位,因此,这种编码又叫(N,K)码。
对于一个给定的(N,K)码,可以证明存在一个最高次幂为N-K=R的多项式G(x)。
根据G(x)可以生成K位信息的校验码,而G(x)叫做这个CRC码的生成多项式。
校验码的具体生成过程为:假设发送信息用信息多项式C(X)表示,将C(x)左移R位,则可表示成C(x)*2的R次方,这样C(x)的右边就会空出R位,这就是校验码的位置。
通过C(x)*2的R次方除以生成多项式G(x)得到的余数就是校验码。
编辑本段几个基本概念1、多项式与二进制数码多项式和二进制数有直接对应关系:x的最高幂次对应二进制数的最高位,以下各位对应多项式的各幂次,有此幂次项对应1,无此幂次项对应0。
可以看出:x的最高幂次为R,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数有R+1位。
多项式包括生成多项式G(x)和信息多项式C(x)。
如生成多项式为G(x)=x^4+x^3+x+1,可转换为二进制数码11011。
而发送信息位 1111,可转换为数据多项式为C(x)=x^3+x^2+x+1。
2、生成多项式是接受方和发送方的一个约定,也就是一个二进制数,在整个传输过程中,这个数始终保持不变。
在发送方,利用生成多项式对信息多项式做模2除生成校验码。
在接受方利用生成多项式对收到的编码多项式做模2除检测和确定错误位置。
应满足以下条件:a、生成多项式的最高位和最低位必须为1。
b、当被传送信息(CRC码)任何一位发生错误时,被生成多项式做除后应该使余数不为0。
c、不同位发生错误时,应该使余数不同。
d、对余数继续做除,应使余数循环。
3 CRC码的生成步骤1、将x的最高次幂为R的生成多项式G(x)转换成对应的R+1位二进制数。
2、将信息码左移R位,相当与对应的信息多项式C(x)*2的R次方。
3、用生成多项式(二进制数)对信息码做除,得到R位的余数。
4、将余数拼到信息码左移后空出的位置,得到完整的CRC码。
通俗易懂的crc校验 -回复

通俗易懂的crc校验-回复什么是CRC校验?CRC(循环冗余校验)是一种常见的校验算法,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它通过将数据按照特定算法进行运算,产生一个固定长度的校验码,然后将该校验码发送给接收方。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再次按照相同的算法对数据进行运算,并与接收到的校验码进行比对。
如果两者一致,则传输过程中没有发生错误;如果不一致,则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CRC校验算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错误检测机制,因为它在计算校验码时采用了位运算,而位运算在计算机中的执行速度非常快。
此外,CRC校验算法还可以检测出多个比特位的错误,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常见的传输错误。
CRC校验的原理是什么?CRC校验的原理主要基于多项式除法。
CRC算法将待发送的数据看作一个二进制数,并将这个二进制数与一个生成多项式(G)进行除法运算。
除法运算的结果是商和余数,而余数即是我们需要传输的校验码。
在具体的实现中,CRC校验算法对待发送的数据和生成多项式进行按位异或(XOR)的运算,以产生中间的结果。
通过不断迭代这一过程,最终得到的余数即是校验码。
CRC校验算法有多种不同的实现方式,每种方式有自己特定的生成多项式。
常见的CRC算法有CRC-8、CRC-16、CRC-32等,其中CRC-32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
不同的生成多项式会产生不同长度的校验码,例如CRC-8生成8位的校验码,CRC-16生成16位的校验码。
CRC校验的步骤是什么?CRC校验的步骤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个:1. 初始化:首先需要选择一个生成多项式,以及初始化一个寄存器,用于存储中间的结果。
生成多项式决定了余数的长度,寄存器的位数等于生成多项式的长度。
2. 数据处理:将待发送的数据按照顺序处理,通常是按照字节或比特处理。
对于每一个字节或比特,将其与寄存器的高位进行按位异或运算,并将结果存储在寄存器中。
3. 迭代运算:重复进行数据处理,直到所有的数据都被处理完毕。
crc校验公式

crc校验公式摘要:一、CRC 校验基本概念1.CRC 的定义2.CRC 的作用3.CRC 的原理二、CRC 校验公式及计算方法1.CRC 校验公式2.计算方法3.校验过程三、CRC 校验在通信领域的应用1.通信中的错误检测2.CRC 在数据传输中的优势3.实际应用案例四、CRC 校验的发展趋势1.CRC 算法的改进2.CRC 在新技术中的应用3.未来发展方向正文: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通信和数据存储领域的错误检测技术。
通过在数据传输或存储时添加冗余信息,接收端可以检测到数据中的错误,从而实现对数据完整性的校验。
CRC 校验的基本原理是:在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与一个多项式相乘,并将结果添加到数据后面。
接收端收到数据后,也会使用相同的多项式去计算数据,如果计算结果与接收到的数据中的CRC 校验码相同,则认为数据传输正确,否则认为发生了错误。
CRC 校验公式是由生成多项式决定的,生成多项式的阶数决定了CRC 校验码的长度。
在计算CRC 校验码时,需要将数据中的每一位都与生成多项式相乘,并将乘积相加。
最后得到的余数就是CRC 校验码。
CRC 校验在通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噪声、衰减等因素可能导致数据错误。
通过CRC 校验,接收端可以检测到这些错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
CRC 校验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能够检测到多种类型的错误,因此在通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CRC 校验也在不断发展。
CRC 算法不断优化,以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CRC 校验也在新兴技术中得到了应用,例如:在数据中心、云计算等领域,CRC 校验被用于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总之,CRC 校验作为一种有效的错误检测技术,在通信、数据存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crc校验的方法 -回复

crc校验的方法-回复CRC(循环冗余校验)是一种常用的错误检测方法,它通过添加校验位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在计算机通信和数据存储中,CRC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中的错误。
本文将详细介绍CRC校验的原理、步骤以及应用。
一、概述CRC是一种基于多项式计算的校验方法,它通过将数据视为多项式并使用异或操作来计算校验位。
具体而言,CRC校验通过附加一个检验位于数据中,可以检测到单个或多个位的错误,并提供一定的纠错能力。
二、CRC校验原理CRC校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生成多项式对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一个校验位。
发送端根据生成多项式将数据计算得到校验位,然后将校验位附加到数据帧中发送出去。
接收端也根据相同的生成多项式对接收到的数据帧进行计算,得到一个校验位。
接收端会使用接收到的数据帧和计算得到的校验位进行检查,如果校验位无误,则说明数据帧传输正确;反之,如果校验位有误,则说明数据帧在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三、CRC校验步骤CRC校验的具体步骤如下:步骤1:选择生成多项式在CRC校验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生成多项式。
常用的生成多项式有CRC-8、CRC-16和CRC-32等,不同的生成多项式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生成多项式一般选择为不可约多项式,即不能被低次多项式整除。
步骤2:计算CRC初始值CRC的初始值是一个与生成多项式长度一致的二进制数。
该初始值将用于计算CRC校验位。
不同的生成多项式对应着不同的CRC初始值。
步骤3:数据帧填充在计算CRC校验位之前,需要对数据帧进行填充。
填充方式可以是在数据帧末尾添加一些特定的填充位,以确保数据帧具有与生成多项式相同的长度。
步骤4:计算CRC校验位利用生成多项式对填充后的数据帧进行计算,得到一个校验位。
计算过程中使用除法运算和异或运算。
步骤5:附加CRC校验位将计算得到的CRC校验位附加到填充后的数据帧末尾,并将带有校验位的数据帧发送出去。
步骤6:接收端校验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帧后,使用与发送端相同的生成多项式对数据帧进行计算,得到一个校验位。
最好懂的crc校验规则讲解_概述及解释

最好懂的crc校验规则讲解概述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CRC(循环冗余校验)是一种常用的错误检测技术,使用广泛于数据通信和存储系统中。
它通过生成和校验冗余信息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在计算机领域,错误校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通信过程中可能会引入各种噪声和干扰,而CRC校验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产生的。
1.2 文章结构本文旨在对CRC校验规则进行全面且易懂的讲解,以帮助读者理解其基本概念、算法解析和常见标准。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将介绍CRC校验技术的背景和意义,并简单介绍文章整体结构。
第二部分:"CRC校验规则的基本概念"将详细阐述CRC校验的定义以及其校验原理,同时介绍CRC多项式及其生成多项式。
第三部分:"CRC校验算法解析与示例"将详细说明二进制数据帧进行CRC校验的过程,并介绍初始化寄存器值和预设除数选择以及数据处理过程及余数计算方法。
第四部分:"常见CRC校验标准介绍与比较分析"将对常见的CRC校验标准进行介绍并进行性能评估和适用范围分析,涵盖CRC-8、CRC-16和CRC-32。
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发现,并对CRC校验规则的改进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向读者普及CRC校验规则的基本概念,并通过详细解释算法步骤和示例,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技术。
同时,通过对常见标准进行介绍和比较分析,帮助读者选择合适的CRC校验标准。
总之,阅读本文后,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掌握CRC校验规则及其应用。
2. CRC校验规则的基本概念2.1 CRC校验的定义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校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数据校验方法,常用于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通过在发送数据前计算生成余数,并将该余数附加到数据后面,在接收端进行同样的计算,然后与接收到的余数进行比较,即可确定数据是否正确传输。
CRC校验

CRC校验引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数据通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传输距离、现场状况、干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设备之间的通信数据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测的错误。
为了降低错误所带来的影响,一般在通信时采用数据校验的办法,而循环冗余码校验是常用的重要校验方法之一。
AVR高速嵌入式单片机是8位RISC MCU,执行大多数指令只需一个时钟周期,速度快(8MHz AVR的运行速度约等于200MHz 80C51的运行速度),32个通用寄存器直接与ALU相连,消除了运算瓶颈;内嵌可串行下载或自我编程的Flash和EPPROM,功能繁多,具有多种运行模式。
本文采用Atmel公司的Atmega128高速嵌入式单片机,依照IEEE 1999年公布的802.11无线局域网协议标准,采用32位循环冗余校验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实现无线传输数据时的差错校验。
1 CRC循环冗余校验码原理1.1 数据传输的帧格式根据IEEE制定的802.11无线局域网络协议,在数据传输时都应按照帧传输。
这里,我们采用了信息处理系统-数据通信-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帧结构,它的每个帧由下列字段组成(传输顺序自左至右):地址——数据站地址字段;控制——控制字段。
信息——信息字段;CRC校验位——根据前面三个字段生成的CRC校验位。
由地址、控制、信息三个字段组成的总的字段统称为数据段。
1.2 CRC校验码的理论生成方法CRC校验采用多项式编码方法,被处理的数据块可以看作是一个n阶的二进制多项式。
这里,假定待发送的二进制数据段为g(x),生成多项式为 m(x),得到的CRC校验码为c(x)。
CRC校验码的编码方法是用待发送的二进制数据g(x)除以生成多项式m(x),将最后的余数作为CRC校验码,实现步骤如下。
① 设待发送的数据块是m位的二进制多项式 g(x),生成多项式为r阶的m(x)。
在数据块的末尾添加r个0,数据块的长度增加到m+r 位,对应的二进制多项式为G(x) 。
crc校验 -循环冗余校验 原理和方法 -回复

crc校验-循环冗余校验原理和方法-回复标题:循环冗余校验(CRC)原理与方法在数据通信领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数据传输过程都可能引入错误,因此需要采用一种可靠的方法来检测和纠正这些错误。
这就是循环冗余校验(CRC)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CRC的原理和方法。
一、CRC的基本原理CRC是一种根据数据产生一个简短固定位数的校验码的方法。
它通过将待校验的数据与一个预先定义好的生成多项式进行模二除法运算,得到的余数即为CRC校验码。
接收方再用同样的生成多项式对收到的数据和校验码进行模二除法运算,如果余数为0,则表示数据正确无误;否则,就表示数据出现了错误。
二、CRC的工作流程1. 数据预处理: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一些预处理操作,例如添加填充位、反转位序等,以满足特定的CRC算法要求。
2. 计算CRC校验码:然后,使用预定的生成多项式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模二除法运算,得到的余数就是CRC校验码。
3. 传输数据和校验码:最后,将原始数据和计算得到的CRC校验码一起发送给接收方。
三、CRC的生成多项式选择生成多项式的选择对于CRC的性能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生成多项式应具备以下特点:1. 最高位和最低位必须为1,这样可以保证最高次项和常数项不为0。
2. 应尽量避免有太长的连续0或1,因为这会导致检错能力下降。
3. 应尽量包含更多的1,这样可以提高检错能力。
4. 可以选择常用的标准生成多项式,如CRC-8、CRC-16、CRC-32等。
四、CRC的优缺点优点:1. 简单易实现:只需要简单的逻辑运算即可完成校验。
2. 效率高:相比于其他复杂的检错编码方法,CRC的计算速度更快。
3. 检错能力强:只要生成多项式选择得当,CRC可以检测出大部分的突发错误和随机错误。
缺点:1. 不能纠错:一旦检测到错误,只能丢弃数据包,无法纠正错误。
2. 对于某些特定的错误模式,可能会出现漏检的情况。
五、总结总的来说,CRC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数据校验方法。
CRC校验原理分析

CRC校验原理分析CRC(循环冗余校验码)是一种校验码,常用于数据传输中的错误检测,通过对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异或运算得到一个固定长度的校验码。
CRC校验原理是一种基于多项式计算的校验方法,本文将从CRC校验的基本原理、计算过程、特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CRC校验的基本原理如下:假设需要校验的数据为D,校验码为CRC,CRC校验是通过对数据D添加一个校验位得到校验码CRC。
发送方在发送数据之前,首先计算出校验码CRC,并将CRC添加到数据D的末尾一起发送。
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之后,再次计算CRC,与接收到的CRC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一致,则说明数据传输过程中没有出错;如果不一致,则说明数据传输过程中发生了错误。
1.定义一个生成多项式G,通常为一个固定的二进制数,比如CRC-16的生成多项式为x^16+x^15+x^2+12.初始化一个寄存器为全0。
3.按位地从输入数据D的最高位开始处理,依次将输入数据D的每一位与寄存器的最高位进行异或运算。
4.将寄存器向左移一位,把输入数据D的下一位填入寄存器的最低位。
5.如果寄存器的最高位为1,则将寄存器与生成多项式G进行异或运算。
6.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处理完输入数据D的所有位。
7.最终得到的寄存器的值就是CRC校验码。
1.高效性:CRC校验码通过异或运算实现,在计算速度上非常高效。
2.容错性:CRC校验码可以检测出多位错误,具有较强的容错性。
3.校验位数可变性: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长度的CRC校验码,常见的有CRC-16、CRC-32等。
4.硬件支持:CRC校验码的计算与硬件电路结构相关,可以通过专用的硬件电路加速计算过程。
5.无纠错性:CRC校验码可以检测错误,但无法进行纠错。
CRC校验广泛应用于数据通信、磁盘存储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在数据通信中,发送方可以通过CRC校验码确认数据是否正确发送,接收方可以通过CRC校验码检测出数据传输中的错误,对错误数据进行重发或者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跳频扩频原理:跳频扩频;蓝牙系统中的跳频
方案(跳频序列、跳频频率)。
4. 保密通信原理:加密系统的组成部分;密钥的
作用;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4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 蓝牙基带系统
① 蓝牙微微网与信道划分
微微网:蓝牙通信网络的基本单元,由一个主设备和至多7 个处于激活状态的从设备组成。有中心节点的网络。
b. 为了建立新的连接,要使用查询和寻呼处理。 c. 如果主设备知道一个设备的地址,就采用寻呼建立连接。 d. 如果地址未知,就采用查询建立连接。查询处理能使一个设备发 现什么设备处于它的通信范围内,以及它们的设备地址和时钟是 什么。然后再经过寻呼处理,即可建立实际的连接。 e. 在连接状态蓝牙设备可以处于一些次状态:激活状态、探测状态、 保持状态、休眠状态。
蓝牙系统的工作频段为2400~2483.5 MHz,使用79个频点, 射频信道为2402+k MHz (k = 0,1,…,78)。 微微网中信道的特性完全由主设备决定,主设备的蓝牙地 址决定了跳频序列和信道接入码;主设备的系统时钟决定了跳 频序列的相位和时间。 在每个微微网中,一组伪随机跳频序列被用来决定79个跳 频信道,信道分成时隙(625us),每个时隙相应有一个跳频频 率,通常跳频速率为1600跳/秒。
编码,形成54比特。
有效载荷:是数据包传输中的有效信息部分,其长度可 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由基带包的类型决定。
7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发送/接收处理:蓝牙收发信机使用时分双工方案。 在一般连接状态,主设备在偶时隙开始传送,从设备 在奇时隙开始传送。
TDD方案示意图
8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④ 蓝牙系统工作状态
5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② 物理链路
蓝牙系统可以在主/从设备间建立不同形式的物理链路, 共定义了两种方式:实时的同步面向连接SCO方式和非实时 的异步无连接ACL方式。 对于SCO,主设备和从设备在规定的时隙传送话音等实 时性强的信息,所发送的SCO包不被重传; 对于ACL,主设备和从设备可在任意时隙传输,以数据 为主,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ACL包可被重传。
③ 蓝牙基带包结构及发送/接收处理
LSB
LSB 接入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头 蓝牙基带包的一般格式
MSB
MSB 有效载荷
6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接入码:长度通常固定,由网络的设备地址生成。每个 蓝牙设备都分配有一个独立的48比特的设备地址BD_ADDR (地址的低24比特部分LAP;地址的高位8比特部分UAP;16 比特的非有效地址部分)。 包头:包含重要的链路控制信息,由于包头的重要性, 通常需要对整个包头采用纠错编码技术加以保护。在蓝牙系 统中,包头分为6个部分,共18比特,然后再用1/3FEC进行
b. 前向纠错(FEC) 发送端经编码后发送能够纠正错误的码,接收端收到这些码 组后经译码能自动发现并纠正传输中的错误。它不需要反馈 信道,特别适合于只能提供单向信道的场合。由于它能自动 纠错,因而延时小,实时性好。 c. 混合纠错(HEC) 接收端不但有纠错能力,而且对超出纠错能力的错误有检测 能力(前向纠错和检错重发方式的结合 )。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物联网网络架构设计与应用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开始放映 结束放映
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目 录 现代无线通信的发展趋势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方向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典型应用 蓝牙(Bluetooth)
蓝牙基本原理
与蓝牙相关的五个实验: 数字基带仿真、服务发现、语音传输、数据传输、电 话网接入、局域网接入、数字图像的采集传输和处理 、无线多点组网
2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基于蓝牙技术的系列实验
---- 数字基带仿真
3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基本原理
1. 蓝牙基带系统:蓝牙微微网与信道划分 ;物
理链路 ;蓝牙基带包结构及发送/接收处理 ;蓝 牙系统工作状态。
2. 差错控制原理:差错控制方法分类;差错控制
编码的生成;蓝牙基带包的差错控制(包头检查 HEC,有效载荷校验CRC,前向纠错FEC)。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原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
物联网
物联网基本原理 物联网基础实验、物联网平台开发型实验、物联网应用系统综合开发案例实验
公众移动通信网络
GSM/GPRS接入基本原理 CDMA接入基本原理 GSM/GPRS接入实验 CDMA接入实验
③ 差错控制编码的实现
a. 在发送端将被传输的信息附上一些监督码元,这些多余的码 元与信息码元之间以某种确定的规则相互关联(约束)。 b. 接收端按照既定的规则校验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的关系。 一旦传输发生差错,则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的关系就受到破 坏,从而接收端可以发现错误乃至纠正错误。
11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② 常用的差错控制方法:
a. 检错重发(ARQ) 在发送端经编码后发送能够发现错误的码,接收端收到后, 经检验若有错误,则通过反向信道把这一结果反馈给发送端。 然后,发送端把前面的信息重发一次,直到接收端认为已正确 地收到信息为止。 常用的检错重发系统:停止-等待重发、返回重发和选择重发。
10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9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2. 差错控制编码
① 为什么要进行差错控制?
a. 信道传输特性不理想,加性噪声的影响; b. 在已知信噪比情况下需要达到一定的比特误码率指标; c. 合理设计基带信号,选择调制解调方式,采用时域、频域均 衡,使比特误码率尽可能降低。但实际上,在许多通信系统中 的比特误码率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④ 差错控制编码的分类
按照差错控制编码的不同功能:检错码、纠错码和纠删码。 按照信息码元和附加的监督码元之间的检验关系:线性码和 非线性码。 按照信息码元和附加的监督码元之间的约束方式:分组码和 卷积码。
两个主要工作状态:守候状态和连接状态。 七个中间临时状态:寻呼状态、寻呼扫描状态、查询状态、查询扫描 状态、主设备响应状态、从设备响应状态和查询响应状态。 a. 守候状态是蓝牙设备的默认状态,设备处于低功耗状态,它可以每 隔1.28s离开守候状态进入寻呼扫描或查询扫描状态,也可以进入 寻呼或查询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