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陆丰陆河擂茶文化
擂茶介绍

或者直接吃擂茶,或者拌饭菜吃。
独特的是, 客家人 中午经常餐食的饭茶, 则是将米放入锅内熬熟 后连汤带饭一齐倒入预 先擂好的茶叶浆内,搅 匀,再炒上芥兰菜、虾 仁、鱿鱼、香菇等,此 乃上等客家饭茶。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 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 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客 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
相传,建武23年(47年)盛夏,马援率军 驻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间许多将士纷纷 病倒,马援卧病石室听取部将汇报战况, 忽闻老百姓献敬汤药的禀报,病魔缠身的 马援将信将疑地喝下一大碗,只觉芳香沁 人肺腑,滋味渐生,遂连喝三大碗,全身 大汗淋漓,四肢销微活动竟可奇迹般地站 立起来,多日淤积的苦痛,仿佛也随汗水 一流殆尽,于是三军皆服,瘟疫大除,从 而大振士气,举旗大捷。康熙时所修《桃 花源县志》载"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 纪,鸡犬不惊。于是马援凿石室以安民, 民间献擂茶以报德。"
现在普遍认为:擂茶源自中原,唐宋时, 随着客家人南迁而流传下来。《玉林诗话》 所载一首古诗,就描述了当时江南民间喝 擂茶的风情: "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
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客家人精神与擂茶文化
客家人在南迁途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 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 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耐劳、向外 发展、敢于冒险的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 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擂茶 的品格与客家精神有某些相通之处。擂茶,取 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映日月星辰,染风霜 雨雪;品之,呈优雅闲适之情,增粗犷豪迈之 概。它是客家的瑰宝,是跋涉者的“源 泉”„„每一种饮食文化,无不是生活哲学的 一种诗化,一种启迪。
李老师,看完我的PPT有没 有很想吃擂茶的心动,心动不如 行动,老师有机会的话可以来陆 河,千万不要错过喝擂茶呀。那 里有一群好客的客家人正在等你 过来玩呦~~~~~
汕尾 海陆丰 陆河 饮食文化

汕尾海陆丰饮食文化海丰古代饮食为“饭稻羹鱼”;明末以后,番薯逐渐成为主食海丰烩番薯;改革开放以来,主食大米,兼食面粉等一日三餐,农忙时或加两餐点心;早餐吃粥,午餐、晚餐吃干饭,或午餐吃粥,早餐、晚餐吃干饭,各地不一。
编辑本段菜肴居家食俗较为随便、节约,菜肴多是时菜、鱼肉,俭约者佐以咸菜、?菜脯、榨菜等。
节日食俗和礼仪食俗则丰盛、铺张,俗称“食排场”或“食九簋”;为讲义气和体面,戚友交往,常备家宴款待,故有谚谓“头好做人客,二好过年节”。
饮食口味清淡、浓醇并重,生脆、爽口为佳。
喜吃蚝鲑、虾鲑、鱼鲑等,传统菜式有大三仙(猪脚、墨脯、鸡)、小三仙(猪肉、鳗鱼、蚝)、大粒参、甜扣玻璃肉、鳗鱼咸菜汤、蛤仔汤、三鲜汤、鱼丸、肉丸、蒸膏蟹;蒸龙虾、蒸排骨、炒鱿鱼、炒鲜蚝、炒丝蚶、白斩鸡、反沙芋、冬瓜盅等等。
编辑本段小吃海丰小食,甜、咸各有许多款式,常见的有油麻糊、豆花、豆浆白果羹、地豆羹、三豆汤、蛤春丸、狗毛糕、草粿、鱼粥、虾粥、肉粥、甜酒糟,、饺子、冬节蛤、小米(薯粉饺)、扁食(云吞)、甜丸、咸丸、?猪肠粿、,重糕粿、菜包粿、扎头粿(碗仔 )、印桃粿、菜头丸、水糍、油糍、鼎客仔、甜粿、发粿、松粿、凉粉粽、牛脚粽、三角粽、炒米方、豆方、油条、油角、煎堆、薄饼、月饼、剪酥、豆酥、纸牌糕、麻宝、蛋糕、蛋卷和各类包点等。
编辑本段茶饮受省港习俗影响,民国以后,汕尾等城镇饮早茶之风渐兴,改革开放以后更浓。
夜间劳作者常结伴到大排档“宵夜”。
妇女传统日常饮料是“牙钵茶”,把茶叶放于茶钵内,稍擂几下,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或用菝仔叶、芒果叶、苦刺心等代茶叶均可。
稍高级的叫“炒米茶”、“油麻茶”,即于“牙钵茶”上撒以芝麻、炒米、花生。
“菜茶”过去于每年元宵节才品尝,现在一般人家闲时也做菜茶,以猪肉、鲜虾、鱿鱼、鱼脯、菠菜等为料,置于碗中,撒上花生、炒米,淋上淡茶或猪骨汤,再以胡椒粉调味,便成喷香可口的菜茶。
公平等地还盛行“饭茶”,即菜茶中加有米饭。
海丰擂茶习俗探究

海丰擂茶习俗探究颜圣存摘要广东海丰很早以来也有擂茶这道止渴、解乏与待客的习俗,但对于擂茶习俗的起源,书上却少有相关记载,这表明,擂茶非海丰本土所有,究其缘由,应是古代客家人因躲避战乱,在南迁至粤、湘、赣、闽、台等地时流传下来的。
海丰人民沿袭了中原客家人的擂茶习俗,在做法和吃法上对其进行创新,将擂茶文化融入海丰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里头,发展出擂咸茶、泡茶、菜茶等多种具有海丰地方特色的擂茶样式,擂茶这种风俗也因此成为海丰人养生和待人接物的一道独特风景。
关键词:海丰擂茶;中原;擂咸茶;泡茶;菜茶每到闲暇,或有客至,海丰妇女都会兴致勃勃,手脚利索地擂起咸茶:轻轻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牙钵,抓一把洗净的茶叶和生芝麻放入钵内,稍微润湿,双手上下错落握一根半米长的茶槌,频频舂捣、旋转,直至将茶叶与芝麻捣为碎泥,再下几颗粗盐,将沸水冲入钵内,盖上盖子,静候几分钟,咸茶便可食用。
用碗盛之,生津止渴,解除疲乏,非常有效。
海丰擂茶做法简单,但对于其起源却少有记载,笔者欲借相关资料,对海丰擂茶的起源稍作分析,并将具有海丰地方特色的擂茶习俗和文化呈现出来。
1.海丰擂茶起源笔者发现,但凡写到有关海丰擂茶的,多是讲海丰存在擂茶这种习俗及其做法和吃法,很少提到海丰擂茶的起源。
在《海丰县志》(1988——2004)第五篇的民情篇里,涉及“擂茶”习俗:“传统小吃另一特色是咸茶,也叫擂茶。
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稍擂几下,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
作为日常饮料,消署解渴。
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
以前举凡做寿、添丁、外地远归、病愈出院、遇难脱险,必摆下碗钵,请邻居亲友‘吃咸茶’,海丰妇女可谓是‘一日不可无咸茶’。
”[1]但作者也只是提及擂茶的做法及适用场合而已,并为涉及其起源。
1.1擂茶起源三说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关于擂茶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海陆丰擂茶文化探析

2020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项目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汕尾海陆丰擂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810566036收稿日期:2020年2月12日。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唐代以前,古人以茶入食,生煮羹饮的粗放饮茶方式以及社会的贫困、动乱使擂茶应运而生。
经过我国饮茶方式的不断变化,至明清时期,擂茶仅在客家族群以及少部分少数民族中保留下来,而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客家擂茶在我国湘、赣、闽、粤、台等地以及海外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风味。
海陆丰擂茶是客家擂茶的发展和异化。
宋明时期,大量的客家民系迁入海陆丰,他们保留和传承的客家民俗尤其是客家擂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不断融合,而客家擂茶在当地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化,逐渐演变成具有海陆丰地域风味的海陆丰擂茶。
目前,擂茶文化的研究主体为我国擂茶的两大分支——湖南擂茶和客家擂茶,研究内容多从历史文献记载追溯古代擂茶的演变过程,从客家迁徙史探究客家擂茶的分支及其特点,如福建擂茶、江西擂茶、台湾擂茶等知名度较高的擂茶。
而同样是客家擂茶的分支,海陆丰擂茶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因知名度较低而较少学者关注和研究,相关论文屈指可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擂茶的演变史和传播史,重点探讨海陆丰擂茶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1擂茶——古老的茶文化1.1擂茶简介擂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湘、赣、闽、粤、台等地的传统饮食。
擂茶以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配料而得名。
擂,阳平声,为研磨之意。
擂茶以生姜、生茶和生米为原始配料,是用擂棍在擂钵中反复周旋,将配料研磨至细腻的糊状后冲入沸水而成的解渴、饱腹的茗饮。
“擂茶”是从历史上延留下来的通称,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俗称,湖南桃源擂茶被称为“秦人擂茶”,广西贺州擂茶有“细末茶”一称,海陆丰人则称之为“咸茶”。
擂茶的流派主要有湖南擂茶和客家擂茶两大类,客家擂茶因客家民系的迁徙而分散各地,因此客家擂茶又可根据地域细分为福建客家擂茶、台湾客家擂茶、揭西客家擂茶、陆河客家擂茶、海陆丰客家擂茶等。
茶文化民俗之擂茶

茶文化 || 民俗之擂茶擂茶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
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
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
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
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
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广东省的揭西、陆河、清远、英德、海丰、汕尾、惠来、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湖南的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
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
广东的清远、英德、陆河、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内壁有纹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转研捣,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
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
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
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
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
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
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
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擂茶

瑞金擂茶擂茶制作方法独特,将各种原料混合在一起擂制而成,擂制的工具是“擂钵”和“擂棍”。擂钵是 一种内壁刻有细密凸凹痕的陶钵,擂棍是一根约2尺长的硬木棍。擂制时,将原料倒入钵内,主妇们坐在矮凳上, 左右大腿紧紧夹住擂钵,双手紧握擂棍,使劲在钵内擂磨,将各种原料擂成细末粉,然后加水倒入锅中煮沸即成。 瑞金人独特的擂茶,吸引着众多海内外人士,他们以到瑞金能喝上擂茶为荣。2001年,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副主席陈建功来瑞金采风时,瑞金文艺界的人士以擂茶招待他,陈建功称赞瑞金擂茶清香爽口,好喝极了。
武陵
武陵擂茶在洞庭湖区源远流长。相传二千多年前,马援率兵南征,屯驻司马错城(今鼎城区长茅岭乡),军 营闹瘟疫,有仙人献验方,验方上写着“芝麻、绿豆、生姜、茶叶、炒米,放入擂钵,用梓姜木捣成糊状,开水 冲泡”。服后疫病痊愈,自此传入民间。擂茶,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消炎去疾之功能,是沅水流域民众待 客的上乘饮料。喝时,佐以炸炒的富有地方特色面点以及专门制作的坛子菜,称之为“搭茶”。搭茶,少则十几 种,多则达四十八种,边吃边喝,饶有趣味。
以茶待客
擂茶每当有客人来访,好客的主人便操起竹筒勺子或者是木制勺子,吧哒吧哒,给客人盛上一大碗,双手恭 敬地递到客人手上。芳香四溢的热气,馋得客人直流口水。不懂山里面山规的客人接第一碗擂茶后,都会迫不及 待地喝了起来。可是,客人刚刚喝下去一点,眼尖手快的女主人就会操起勺子给你重新添满。因此,喝起来就没 完没了。
主要流派
主要流派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湖南(非客家) 擂茶两大类。
擂茶文化

• 正宗的捞子应该是竹蔑制成的,但是考虑到耐用和空眼均 匀细密,金属丝网也用得比较多,捞子是最好冲泡好擂茶 后,把其中的渣滓捞出,用做过滤之用
二:擂茶制作方法
• 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 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 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 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 为日常的饮料。
擂茶
擂茶文化
• 起源:史料记载,在宋朝是就已有擂茶。
• 分布:福建省将乐县、宁化县、泰宁县,广东省
陆丰市、陆河,江西省,湖南省,及台湾省新竹,
桃园,台北,花莲等地。 • 分类:土家擂茶,客家擂茶,安化擂茶,武陵擂 茶,揭西擂茶,将乐擂茶。。。
• 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擂钵、擂棍和捞子。 • 擂钵就是盛擂茶原料的容器,直径一尺见方的陶制敞口罐, 沟壑呈辐射状爬满了陶罐内壁。 • 擂棍的一根一米长左右的木杖,由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 加工成的木棍。
谢谢观赏,再见
第一步:加开水擂茶
第二步:放进炒香的芝麻一起擂
第三步:擂的过程边加少量的凉开水, 放炒香的花生(去不去皮都可以)
第四步:加点罗勒增加独特的香味哦
第五步:继续擂哦,直到擂到糊糊状· ·
第六步:把烧开的水倒进擂茶,边冲边 搅香气扑鼻
冲好了,汤色浓郁
三:擂茶的作用
• 擂茶只当作一般饮品。若当药用,有祛 风寒、消暑气、清火解毒之用,可添加如 细叶金钱、艾叶、小叶客食碗(马蹄金)、 班笋菜(荠菜)、黄花、薄荷等,同茶叶 一起擂烂。各种配料,易熟品,切碎后, 放入钵内由开水冲熟;难熟的,放入锅内 煮熟,同开水一起冲入钵内
擂茶
“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腔留香; 二口深饮,神清气爽,通体舒畅。”
汕尾特色

一、咸茶 海
丰 时 江 广 间
有 存 古
厚 意 有 俗 海陆丰咸茶甘香醇口,既具有茶叶的芬香、 。 尚 擂 人 茶 咸 薄荷的甘醇,又具有炒米的脆、花生的酥、 情 茶 , 何 , 是 芝麻的香等口味。故有健脾利胃、延年益 处 羌 牙 见 寿之功效。吃咸茶的习俗,代代相传,由 钵 盐 , 擎 煎 看 来已久。 茶 来
三、其他特色
• • • • • 西秦戏 正字戏 菜包粿 虾蛄 ……
谢谢大家
--------(
共 一 家 。 芝 麻 。 下 少 多
她
遗 制
,
清
--------( 清 黄 汉 宗 )
)
二、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系统之一的潮 州皮影的惟一遗存,陆丰市皮影剧团是广 汉武帝因李夫人死,思之不置, 汉武帝因李夫人死,思之不置,齐人少 东省惟一的专业皮影剧团。陆丰皮影戏一 翁称有术能致之。 翁称有术能致之。 直在民间生存、发展,有古代闽南语系的 夜设帐,帝坐他帐望之, 夜设帐,帝坐他帐望之,仿佛见夫人之 由是后有影戏。 像,由是后有影戏。 基因,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 -------《事物纪原》 音乐丰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 致,表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擂茶文化
一、概说
史料记载,在宋朝时即有擂茶。
在客家人日常生活中,擂茶即是其主食之一,也是待客之佳肴,在客家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擂茶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美味。
而且其制作方式古朴典雅,充分表现了客家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传承。
二、现状
现今在大陆福建省将乐县、宁化县、泰宁县,广东省陆丰市、陆河县、揭西县,江西省,湖南省,及台湾省新竹,桃园,台北,花莲,台中县东势,高雄美浓...等地的客家庄仍然保留这种美味文化。
由其以新竹县,湖口、竹东、北埔等地,于台湾光复时期,随政府由大陆迁台的那群客家人更是到地的原味,当年虽然随著战乱及贫穷,但那群客家人从大陆来台时依然不忘每天必用之吃饭工具『擂钵』,至今仍有老一辈的仍宝贝著他的吃饭工具保存至今。
三、擂茶特色
客家人的擂茶,茶味纯,香气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能。
四、制作方法
先用二两绿茶茶叶置於擂钵中(一般靠经验即可),以擂棍磨擂之,边擂可边加少许冷开水,以润滑而好擂,再放入黑芝麻及白芝麻(或者将前面的茶叶和芝麻一起擂都可以),继续擂,待擂至茶叶、芝麻都成糊状後加入(炒熟的)花生,继续擂,直到花生全部擂散了(最后可以再加入香菜或九层塔或鸡头刺、罗勒等一种或几种配料),继续擂,至全部擂成茶浆即可,全部擂制过程约需15分钟以上,因为在擂茶过程中,须使用双手力量持续,常会汗流浃背,由其初学者,更因力量不知均衡控制常擂了两三分钟就频频休息了,因此老手知道如何控制力道,所以不用换手,即可一气呵成
因此;擂茶就可达到运动健身的功能。
在研擂过程中,会有擂棍成分也同时磨入擂砵中,因此擂棍要求一定要用可食性树材,如芭乐树、油茶树所制的原因和目的,因擂棍成分与擂茶及其他配料一同食下,正发挥『擂茶』的效果。
擂棍为研制擂茶的不二之法。
研擂好的茶浆,约冲泡1500cc开水,如要甜食可加入适量糖,如要咸食则可加入适量盐,但正统擂茶则以咸食为主。
如此一锅又香又浓又保健
的擂茶茶汤已大功告成了。
(看人数决定擂茶材料的多少和放开水多少,一般凭经验,没有具体规定)
五、擂茶吃法
1、吃清茶
即以勺子舀茶汤入碗(瓷碗,一般是中型碗)中,不另加配料直接食用,如您工作劳累,出汗很多者,以此方法喝热茶,包您立即解渴,身心舒畅。
2、加料吃茶
先将米香或米铛放入碗中约1/3,再以勺舀茶汤入碗中加至七分满,再加入熟花生,再加入各种炒青菜,炒豆子等配菜,或者炒一些鱿鱼、虾仁之类的配料,即可食用,食之,莫不令人咋舌,啧啧称赞是人间美味。
3、擂茶拌饭
以半碗饭,加入各种青菜、豆子等配料,再用勺舀茶汤混合食用(还可以再加上炒熟的花生米),如此吃得饱又吃得好。
六、特色地方擂茶
1、将乐擂茶
此为将乐传统饮料。
其做法是以白芝麻、茶梗为主料,置于刻有直纹的陶制擂钵中,以擂茶棍旋磨,研磨成浆状后加开水冲泡、稀释,用笊篱滤出渣再擂再冲。
擂茶棍以茶树或百花蛇藤做成,磨损的木质溶入茶水可食,既是工具又是原料。
擂茶时,可根据四时变化和人体状况的不同需要,分别加入陈皮、甘草、白芍、艾叶、葛藤、鸡脚草、金银花等中草药一起擂,制成防暑祛寒、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等功效不同的擂茶。
平时妇女串门喜喝擂茶,有的常喝成瘾,不喝则头痛;有的茶量极大,连喝五六碗也无妨。
每逢喜庆或节日请喝擂茶,桌上均摆有各种配料。
解放前以花生、豆子、南瓜子、杨梅干等为主,农村有的用腌菜杆、老姜、笋干;解放后,配料愈加丰盛,有各种糖果、饼干、瓜子、蜜饯、花生、果冻等十余种。
请喝擂茶已成为一种社交通礼。
凡婚丧、建房、升学、参军、晋级、招工、中奖,都请喝擂茶。
东道主家中几个人轮流作业,擂茶成桶成桶往客厅提,门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随到随喝,气氛热闹非凡。
不少定居
将乐的外地人也入乡随俗,家备擂茶成套设备,以应时需。
有的人调动,退休回原籍时,还特地带去擂钵、擂茶棍,难以割爱。
2、揭西擂茶
揭西的客家人素有煮擂茶的习俗,夏秋季节,天气酷暑,人们劳作之后,经常不大想吃饭,往往以擂茶为午餐。
中午时候,客人来访,主人家必定要煮擂菜招待。
姑娘出嫁之前,凡是接受喜糖的邻居,也要煮一钵香擂茶请新娘吃,以表示祝贺,另外,家中病人新愈,也要煮些邀请曾经照顾过病人的友邻吃,以表示感谢。
擂茶的制作并不复杂,主料是大米或爆米花,但配料复杂。
先把花生、芝麻、茶叶、金不换或者苦辣芯,放在擂钵里,用擂茶棍擂成糊糊,冲上开水,然后在砂锅里炒些萝卜干、甘蓝菜、大葱、青葱、黄豆、树菜等等。
或者再配些瘦肉丝、虾仁米、鱿鱼等,最后混合炊熟的白米饭(或者爆米花)。
这样的擂茶吃起来甜、酸、辣、苦、咸五味俱有,大开胃口,饶有风味。
特别是到了每年正月初七,家家户户都吃擂茶,因是初七用七种菜,故称“七样菜茶”,也有用十五种菜的,则称“十五种菜茶”。
揭西擂茶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陆羽《茶经》卷三“闻南方有一困蜀妪作茶粥卖”,结合河婆地名的传说,此蜀妪可能就是指何婆。
陆羽是唐朝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他所说的茶粥就是把茶叶碾碎成细米,加上米粉、油盐,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捣碎,放些葱、姜、椒、桂等调料,用水蒸煮,煮成一大锅茶粥供大家食用,这就是最初的擂茶。
揭西擂茶有其美妙的传说。
北宋时,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汉王朝,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进攻广州。
到了河婆因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士兵们纷纷上吐下泻,病势严重,将领们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何婆闻讯赶来,传授了一个秘方,用“三生汤”一喝擂茶治病。
根据需要,她吩咐一些人去摘茶叶,一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钵和棒子。
等把这些东西办齐以后,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
因用擂钵,而称“擂茶”。
何婆说给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喝一大碗滚烫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盖脑睡上一觉。
次日醒来,人人浑身大汗,个个大打喷嚏。
说也奇怪,病人们都痊愈了。
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不但在揭西县,而且在粤北、湘西、赣南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流传下来,成为客家饮食民俗的一大特色。
3、陆河擂茶
传说在神农时代就知道茶能解毒,到了唐代,茶叶生产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民间饮茶逐渐普及。
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就是唐代陆羽写成的。
饮茶有利于健康,已为世人所共知。
我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等古籍中,都记述了茶有益思、明目、止渴、利尿、防病和除病等功能。
它对防治感冒、痢疾、眼疾、咳喘、疖肿以及心血管病等疾病,都有疗效。
饮茶,
对人体无疑是相当有益的。
而“客家擂茶”更是陆河人每日必食一餐的佳肴。
“客家擂茶”是我国茶艺园中,一枝独秀的奇葩。
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名闻遐迩。
如果到客属家庭作客,主人接待你的首先是一钵“客家擂茶”。
当你接过一碗香气袭人的擂茶后,主人便也陪着你边饮边聊,让你慢慢品尝擂茶的甘醇、清香。
再饮几口,令你神情怡悦,满口生津、爽口无比。
客家擂茶制作也很讲究,然客家妇女都有熟练的擂茶功夫,每个客属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钵和擂棍。
擂钵为陶制圆形牙钵,直径约1.5市尺,也有1市尺的小擂。
内四周为错落有致的罗纹,外型拙秀兼容。
擂茶棍长约2─3尺,多选用元樟木、山苍树或油茶树,而其它杂木则不能作为擂棍,若使用了,擂出的茶含有异味,不堪入口。
擂茶时,首先选用上好的茶叶连同炒熟了的芝麻放入钵内慢慢擂成粉末,再入熟花生倒少许水慢慢地有节奏地旋转擂棍至成糊状,放适量食盐,然后冲进滚水(即普通话中的开水)放数片薄荷入茶(或者擂茶最后的时候加罗勒或者薄荷擂一下),便成了一钵香气袭人的擂茶。
闻上一闻清香扑鼻,喝上一口,令你满口生津,齿颊留香,神清气爽,五内俱畅,慢慢品尝,其味无穷。
擂茶不仅可以清饮,也可以配炒米而饮,客家人过春节期间则是用米米呈茶招待客人的。
更为独特的是,客家人每天中午餐食的饭茶,则是米放入锅内熬熟后连汤带饭一齐倒入预先擂好的茶叶浆内,搅匀,再炒上芥兰菜、虾仁、鱿鱼、香菇等其他菜料,此乃上等客家饭茶。
擂茶还有多种用途,如在茶中加入少许胡椒,便起温中散寒之作用,对胃寒体弱、夜尿频密者有神效。
时至今日,陆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礼节,也是从古至今的传统风俗。
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我们在广州住,想吃家里的特色,不知道哪里有卖,后来朋友介绍在淘宝网购,如果大家想买到家乡特色,推荐去淘宝搜道嘉嘉旅游商品店购买,我是在那里买过的,感觉特别好,吃了家乡的特产,回味无穷,为家乡的特产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