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擂茶习俗探究
在陆丰有一种乡情叫擂茶---起鼎茶

在陆丰有一种乡情叫擂茶---起鼎茶我的家乡是汕尾陆丰的一个小镇,那里有很多特色的民风习俗,也有很多特别的风味美食。
家乡的美食是多少游子魂牵梦萦的想念啊,就像民谣里说的:“海丰妇女兴咸茶,牙钵擂起闹喳喳,敬老爱幼在此睇,不在炒米减与加”,说的就是当地的传统名点:擂茶。
还记得06年,央视欢乐中国行之魅力汕尾节目中,其中一个镜头就有邰正宵正在品尝渔家婆媳唱着渔歌奉上的汕尾咸茶呢,他说他喝过很多种茶,就是没喝过我们汕尾的咸茶,品尝过后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当时的我特别以擂茶为傲。
都说潮汕女孩要出得厅堂入得厨房,因此从小就开始跟着外婆学下厨。
深受外婆教导,擂茶是我最拿得出手的一道厨房手艺。
外婆做事非常认真细心,就做饭这种每天面对的事情她都近乎追求完美。
单从做擂茶这件事,外婆在选材、切菜、炒制方面毫不马虎。
她总是说“材料要鲜,切得要细,炒要够味,这口饭茶不能随便”!每当回到家乡,品上外婆的美味擂茶,心里总能感受到满满的爱,总想着外婆真应该上《舌尖上的中国》,勤劳善良的外婆是完美诠释擂茶文化和美味的最佳人选。
离开故乡后,我把这种热情的爱带到了我工作的异地他乡,每当有朋友到访,我便会亲手操办一顿可口的擂茶宴请好友,一边哼着小调一边完成擂茶的道道工序成了我最快乐的事。
擂茶分很多种形式,有擂苦刺心油麻茶、有炒米茶、有咸饭茶、有炒麦茶、有豆粉茶、有起鼎茶。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擂茶特殊工具叫擂钵,最传统的做法就是以苦刺心叶子、芝麻、花生以及少许湿茶叶为原料,加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用擂钵捣烂成糊状,最后冲开水和匀,清香可口,称之为苦刺心油麻茶;撒上香脆的炒米糕就是炒米茶;以咸饭为主食淋上油麻茶便是咸饭茶;以炒小麦为主食浇上油麻茶就是炒麦茶,以米粉为主食配上油麻茶就是豆粉茶。
恰巧今天和一个同城的老乡姐姐聊天,她家今天也做擂茶哦,我们约好傍晚交换品尝对方的咸茶手艺呢!原本苦恼着没有擂钵的实物图,这下大家有眼福咯,我也好生激动,做擂茶竟成了一种交流切磋的趣事,大家不妨也来学学擂茶吧!有别于老乡师姐的擂茶方法,现在很多时候为了使工序简便,一般以起鼎茶代替,鼎即炒菜的锅,即不使用擂钵,直接起锅热茶配主食。
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高银虹罗惜真林喜源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10期摘要:在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擂茶文化一脉相承,也迎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传统擂茶文化遇上商业化的发展环境,海陆丰擂茶文化一方面在本土持续发展,联系着当地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继承人少、文化品牌建设意识弱等问题。
推进海陆丰擂茶文化传承发展,应全面认识海陆丰擂茶文化重要性和传承必要性,注重饮食文化与商业化相结合,将擂茶作为一种具有文化气息的商业品牌进行宣传。
关键词:擂茶文化;传承发展;海陆丰华夏大地上具有擂茶饮食习惯的地区不少,如我国华南六省:湖南、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
擂茶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文化中特有的茶饮文化之一。
海陆丰擂茶文化对广东海陆丰地区的群众日常生活习俗影响深刻,体现在擂茶所具有的日常饮食、娱乐闲谈、文化传承、休闲养生等一系列功用。
本文从海陆丰擂茶这一传统饮食文化着手,挖掘其文化价值,分析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使其在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面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建设做贡献。
一、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传承现状擂茶文化本身是一种客家文化。
唐宋时候,随着中原客家人南迁,随后移居到汕尾海陆丰一带,在人口迁徙中将这种擂茶饮食文化带到了现居地并且流传下来。
《玉林诗话》中有诗记录了江南民间饮食擂茶的风俗民情:“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
渐进中原语音好,不知道淮水是天涯”。
传统的擂茶包括擂咸茶、擂菜茶、油茶等。
纵观擂茶文化,无论是擂咸茶还是擂菜茶、油茶都在逐渐消失,唯海陆丰人及个别群体仍有所发展传承。
(一)海陆丰擂茶是当地居民的基本饮食之一饮食擂茶的现象在海陆丰地区极为盛行,擂茶成为普通家庭的基本饮食之一。
当地居民一日三餐都会有擂茶的影子,男女老少一般不会拒绝饮食擂茶。
久而久之,擂茶饮食习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
海陆丰地区的擂茶文化普及率高、受众广,就像功夫茶在潮汕地区的盛行一样,擂茶对于海陆丰人民来说也是一种其他食物所替代不了的东西。
海陆丰擂茶文化探析

2020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项目名称】广东海洋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汕尾海陆丰擂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1810566036收稿日期:2020年2月12日。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唐代以前,古人以茶入食,生煮羹饮的粗放饮茶方式以及社会的贫困、动乱使擂茶应运而生。
经过我国饮茶方式的不断变化,至明清时期,擂茶仅在客家族群以及少部分少数民族中保留下来,而随着客家民系的迁徙,客家擂茶在我国湘、赣、闽、粤、台等地以及海外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各自的地域风味。
海陆丰擂茶是客家擂茶的发展和异化。
宋明时期,大量的客家民系迁入海陆丰,他们保留和传承的客家民俗尤其是客家擂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不断融合,而客家擂茶在当地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化,逐渐演变成具有海陆丰地域风味的海陆丰擂茶。
目前,擂茶文化的研究主体为我国擂茶的两大分支——湖南擂茶和客家擂茶,研究内容多从历史文献记载追溯古代擂茶的演变过程,从客家迁徙史探究客家擂茶的分支及其特点,如福建擂茶、江西擂茶、台湾擂茶等知名度较高的擂茶。
而同样是客家擂茶的分支,海陆丰擂茶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因知名度较低而较少学者关注和研究,相关论文屈指可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擂茶的演变史和传播史,重点探讨海陆丰擂茶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充分展现海陆丰擂茶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1擂茶——古老的茶文化1.1擂茶简介擂茶,是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是我国湘、赣、闽、粤、台等地的传统饮食。
擂茶以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配料而得名。
擂,阳平声,为研磨之意。
擂茶以生姜、生茶和生米为原始配料,是用擂棍在擂钵中反复周旋,将配料研磨至细腻的糊状后冲入沸水而成的解渴、饱腹的茗饮。
“擂茶”是从历史上延留下来的通称,但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俗称,湖南桃源擂茶被称为“秦人擂茶”,广西贺州擂茶有“细末茶”一称,海陆丰人则称之为“咸茶”。
擂茶的流派主要有湖南擂茶和客家擂茶两大类,客家擂茶因客家民系的迁徙而分散各地,因此客家擂茶又可根据地域细分为福建客家擂茶、台湾客家擂茶、揭西客家擂茶、陆河客家擂茶、海陆丰客家擂茶等。
茶文化民俗之擂茶

茶文化 || 民俗之擂茶擂茶这一习俗一般只在客家人中存在。
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擂钵,抓一把绿茶放入钵内,握一根半米长的擂棍,频频舂捣、旋转。
边擂边不断地给擂钵内添些芝麻、花生仁、草药(香草、黄花、香树叶、牵藤草等)。
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
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铜壶,加水煮沸,一时满堂飘香。
据说擂茶有解毒的功效,既可作食用,又可作药用;既可解渴,又可充饥。
保留擂茶古朴习俗的地方有:广东省的揭西、陆河、清远、英德、海丰、汕尾、惠来、五华等地;江西省的赣县、石城、兴国、于都、瑞金等;福建省的将乐、泰宁、宁化等地;广西的贺州黄姚、公会、八步等地;台湾的新竹、苗粟等地;湖南的安化、桃江、益阳、凤凰、常德等地。
各地擂茶制作方法各有不同,尤其是配料的选择差别较大。
按地域和族群可以分为客家擂茶和非客家擂茶两大类。
比如福建西北部民间的擂茶是用茶叶和适量的芝麻置于陶制的擂罐中,用茶木棍研成细末后加滚开水而成。
广东的清远、英德、陆河、揭西、普宁等地聚居的客家人所喝的客家擂茶,是把茶叶放进牙钵(内壁有纹路的擂茶陶盆)擂成粉末后,依次加上熟花生、芝麻后旋转研捣,再加上一点盐和香菜,用滚烫的开水冲泡而成。
湖南的桃花源一带有喝秦人擂茶的特殊习俗。
是把茶叶、生姜、生米放到山楂木做的碾钵里擂碎,然后冲上沸水饮用。
若能再放点芝麻、细盐进去则滋味更为清香可口。
喝秦人擂茶一要趁热,二要慢咽,只有这样才会有“九曲回肠,心旷神怡”之感。
湖南的桃江擂茶是芝麻和花生为主,放入碾钵里擂碎,后用白开水冲泡,再放点白糖。
擂茶制成后稠粘如糊,色呈淡咖啡色,香气扑鼻,入口滑溜柔润、甜爽。
制法大致和桃源相同,只是在吃法上各有不同。
桃江擂茶一般放糖,成为“甜饮”;而桃源擂茶则放盐,大多为“咸食”。
桃江的妇女怀孕后,有特别要喝擂茶的习俗,说喝擂茶越多,养出的婴儿越白胖。
中秋节吃擂茶

中秋节吃擂茶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一天,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而擂茶则是一道与中秋节有着紧密联系的传统食物。
擂茶是一道以各种坚果、瓜子、绿豆、芝麻、花生等食材为主要原料的料理,主要通过将这些食材一起研磨擂碎而得名。
在中秋节这一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准备擂茶。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准备好研磨擂茶的器具,每个人轮流拿碗将食材慢慢地擂碎,期间还会有人配合击鼓助兴。
这个过程既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一种家人间的亲密互动和交流。
擂茶不仅有浓郁的香味,还具有丰富多样的营养价值。
这道食物以坚果和瓜子为主要成分,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擂茶通常搭配糯米制作成香甜的糯米团子一起食用,味道独特、美味可口。
所以,中秋节吃擂茶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不仅能够增进家人间的感情,还能够品尝到独特的美食。
同时,也让人们更加重视传统食物的文化意义和营养价值。
海丰风俗习惯擂茶的小作文

海丰风俗习惯擂茶的小作文海丰擂茶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特色,我家的奶奶很喜欢喝,我小时候试过一次,但是感觉苦苦的,涩涩的,没有果汁甜,我不太喜欢,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那么喜欢喝擂茶。
清明节放假的一天早上,我看到奶奶拿出了擂茶钵,这是奶奶用来擂茶的工具。
以前看奶奶在用力搅拌,觉得挺好玩的,奶奶看了看我,说:小明,要不过来看奶奶擂茶啊,很好玩哦。
我好奇地靠过去,在一旁看着奶奶用手里的擂茶棍,快速地在钵里搅拌,好像一台搅拌机。
里面的茶叶不一会儿就被搅拌得糊糊的了,我看得两眼发光,跃跃欲试。
奶奶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擂茶可是很好玩的哦,你要不要试一下?”我点点头,奶奶让我把手搭在擂茶棍上,跟着奶奶的节奏,一直在钵里画圈圈,感觉不是很难。
过了一阵子,奶奶开始往钵里放芝麻,然后我和奶奶又一起用擂茶棍在钵里快速地转动起来,不一会儿,我就看到芝麻慢慢地和茶叶融合在一起,也变成糊糊的样子了。
这时候,我的手开始感觉有点酸酸的了,不过看到芝麻一点点地变糊糊的,我感觉快要大功告成了,奶奶说,“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了哦。
”我不住地点点头,感到即将大功告成,手顿时也有了力量。
过了一会,奶奶停了下来,拿起钵让我闻一下,我对着被磨碎的芝麻和茶叶,深吸了一口气,感觉一阵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
奶奶对我说,“你觉得下一步,我们要怎么做?”我摇摇头,表示不懂,奶奶说,“接下来,我们加点开水,然后焖一下就可以喝啦!”然后奶奶把钵放到桌子上,倒上刚煮开的开水,然后用盖子,把钵给盖住了。
要是放在以前我才不关心擂茶什么时候好,这一次我却格外关注,问奶奶多久可以喝啊?奶奶笑着说,再过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啦。
说着,她就开始打电话给周围的邻居,呼朋唤友过来喝擂茶了。
我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钟表,生怕错过了时间,不一会儿邻居们都来了,这时奶奶笑着对我说:“小明,过来开盖啦,擂茶好了!”我跑到桌子前,只见奶奶打开盖子,一股热气从钵里冒出来,接着我就闻到了一股清香的味道。
汕尾海陆丰擂茶茶艺

擂茶茶艺“擂茶”,是我国闽、粤、台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种待客礼仪。
同时还是居住湘、川、黔、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所最珍爱的保健饮料。
擂茶也称为“三生汤”,此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说法之一是:因为擂茶在初创时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生叶(嫩茶叶)、生姜、生米混合研捣成糊状物,然后加水煮沸或用沸水冲熟而成的,三种主要原料都是生的,故名“三生汤”。
说法之二是;传说早在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受汉武帝之命远征交趾,途经湘、粤边界,因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变,北方将士多染疫病倒,大军只好安营扎寨,求医问药。
马援将军正焦虑无奈之际,有一白发苍苍的客家老妪向他献上家传秘方,马将军依方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给将士们饮用,果然治好了大家的病,且身体精神都倍加健旺,此后这种配方代代相传。
说法之三是:在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县境内),当时正值炎夏酷暑,加上那一带瘟疫蔓延,使得张飞的军队多数人都染疾病倒,连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
正在危难之时,附近乌头村的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属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所以献上擂茶的祖传秘方并为张飞和他的部下治好了病,张飞感激万分,称老汉为“神医下凡”井说能得到他的帮助“实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人们也就把擂茶称为“三生汤”。
擂茶的制法和饮用习俗,随着客家人的南迁,逐步传到了闽、粤、赣、台等地区井得到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一、将乐擂茶(客家擂茶)(一)用具擂钵一个(内壁有辐射波纹,直径约45cm的厚壁陶盆),油茶树或山苍子木制的2尺长的擂棍一根。
竹篾编制的“捞瓢”一把,以上称为“擂茶三宝”。
另配小桶、铜壶、青花碗、开水壶等。
(二)配方及功效将乐擂茶的基本配方由将乐县旅游局摩毓辉局长提供,主料为芝麻,井辅以茶叶、甘草、桔皮等。
其中桔皮可理气调中,止咳化痰。
甘草味甜,有润肺止咳和解毒作用。
芝麻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优质植物蛋白,《神农本草》记载:“服食芝麻可助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
【推荐下载】擂茶的做法 擂茶的功效

[键入文字]
擂茶的做法擂茶的功效
擂茶是传统的汉族食俗。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
擂茶风俗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保留,海陆丰、潮汕地区将擂茶称之为“咸茶”、“菜茶”,清远、英德称之为“粥茶”。
那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擂茶的做法及擂茶的功效。
擂茶是传统的汉族食俗。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
擂茶风俗在中国华南六省都有保留,海陆丰、潮汕地区将擂茶称之为咸茶、菜茶,清远、英德称之为粥茶。
那么,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擂茶的做法及擂茶的功效。
擂茶的由来
擂茶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
有这样一则美妙的传说:北宋时,潘仁美奉宋太宗之命南下征服南汉王朝,派一小分队途经揭西进攻广州。
到了揭西县河婆镇,因为士兵大都是北方人,加之天气炎热、水土不服,士兵们纷纷上吐下泻,病势严重,将领们心急火燎,却又束手无策。
当地一位名为何婆的妇女闻讯赶来,传授了一个秘方,用三生汤擂茶治病。
根据需要,她吩咐一些人去摘茶叶,一些人去挖生姜,有些人去碾米,有些人去找擂钵和棍子。
等把这些东西办齐之后,很快就制成了大量的擂茶。
因用擂钵,而称擂茶。
按何婆吩咐,那些病倒了的士兵每人都喝下一大碗滚烫烫的擂茶,然后蒙头盖脑睡上一觉。
次日醒来,人人浑身大汗,个个大打喷嚏。
说来也奇怪,病人们都痊愈了。
后来,征南人马有一部分留下来屯田,于是擂茶不但在揭西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丰擂茶习俗探究颜圣存摘要广东海丰很早以来也有擂茶这道止渴、解乏与待客的习俗,但对于擂茶习俗的起源,书上却少有相关记载,这表明,擂茶非海丰本土所有,究其缘由,应是古代客家人因躲避战乱,在南迁至粤、湘、赣、闽、台等地时流传下来的。
海丰人民沿袭了中原客家人的擂茶习俗,在做法和吃法上对其进行创新,将擂茶文化融入海丰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里头,发展出擂咸茶、泡茶、菜茶等多种具有海丰地方特色的擂茶样式,擂茶这种风俗也因此成为海丰人养生和待人接物的一道独特风景。
关键词:海丰擂茶;中原;擂咸茶;泡茶;菜茶每到闲暇,或有客至,海丰妇女都会兴致勃勃,手脚利索地擂起咸茶:轻轻坐下,双腿夹住一个陶制的牙钵,抓一把洗净的茶叶和生芝麻放入钵内,稍微润湿,双手上下错落握一根半米长的茶槌,频频舂捣、旋转,直至将茶叶与芝麻捣为碎泥,再下几颗粗盐,将沸水冲入钵内,盖上盖子,静候几分钟,咸茶便可食用。
用碗盛之,生津止渴,解除疲乏,非常有效。
海丰擂茶做法简单,但对于其起源却少有记载,笔者欲借相关资料,对海丰擂茶的起源稍作分析,并将具有海丰地方特色的擂茶习俗和文化呈现出来。
1.海丰擂茶起源笔者发现,但凡写到有关海丰擂茶的,多是讲海丰存在擂茶这种习俗及其做法和吃法,很少提到海丰擂茶的起源。
在《海丰县志》(1988——2004)第五篇的民情篇里,涉及“擂茶”习俗:“传统小吃另一特色是咸茶,也叫擂茶。
吃咸茶之风,由来已久,简易吃法是把茶叶放于内壁有粗纹的牙钵内,用番石榴枝制成的茶槌稍擂几下,放几粒盐,将开水冲下即可。
作为日常饮料,消署解渴。
日常待客,即在此基础上加入炒油麻、炒米花、炒花生等,称为‘炒米茶’、‘油麻茶’。
以前举凡做寿、添丁、外地远归、病愈出院、遇难脱险,必摆下碗钵,请邻居亲友‘吃咸茶’,海丰妇女可谓是‘一日不可无咸茶’。
”[1]但作者也只是提及擂茶的做法及适用场合而已,并为涉及其起源。
1.1擂茶起源三说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发现,关于擂茶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其一,“擂茶最初起源于中原”[2]。
由于战争,客家人南迁,导致现在的中原鲜有擂茶踪迹,其习俗却在粤、湘、赣、闽、台等客家人居住的地区中流传下来。
“薛翘与刘劲峰研究了唐宋时在北方流行的姜盐茶的原料和习俗,通过与现在客家香料擂茶比较后得出结论:姜盐茶是擂茶的始祖。
”[3]其二,擂茶起源于湖南桃源。
“相传建武23 年(47 年)盛夏,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间许多将士纷纷病倒,后一老妇敬献汤药,三军皆服,瘟疫大除,从而大振士气,举旗大捷。
”[3]这种传说有的涉及刘备,有的涉及诸葛亮、张飞,但更多涉及司马错、马援。
“《桃源县志·凡例》(康熙版)载:‘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
’”[3]现在桃源境内依然存在着石室、马石、伏波洞、马王庙、马王溪等历史遗迹。
其三,在福建地区流传着畲族雷大爷创制擂茶的传说。
相传,有位姓雷名茶的畲族老人,种茶为生,颇通医道,行善积德。
他家门口是一条官道,每天人来人往,常有些行人因餐风露宿、饥渴难耐而患病于途中,为了让往来的路人解渴防病,雷大爷创制了一种药食茶,效果颇佳,茶便慢慢流传开来。
因茶是雷茶老人创制,又因茶擂致而成,所以茶起名叫“擂茶”,又叫“雷茶”。
1.2 海丰擂茶源于中原民间有海丰的擂茶习俗来源于福建这种说法,因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福建南部地区(莆田和漳州一带)先民下广东开居(大量进入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受客家人影响,沿袭了这一习俗。
不过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可靠,因为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难以作为擂茶起源的史证。
而海丰擂茶源于中原则较有说服力。
首先,中国的饮茶方式与擂茶与擂茶粥息息相关。
“周《礼记》记载的‘鉶羹’、‘芼羹’就是用菜和肉做成的羹。
《尔雅》‘释义’记载:‘茗,苦茶。
’晋·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
’”[4]我国早期的饮茶方式是将茶叶拌在生米中一起煮来吃的,故名“吃茶”。
“三国·魏·张揖《广雅》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晋书》也有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4]这表明古代先民就有擂茶这种饮茶习惯。
其次,1973 年,湖南省博物馆在西汉早期的马王堆一、三号墓中出土了部分茶叶及用茶叶做成的食品——苦羹,有专家认为,这种苦羹就是用茶叶和米做成的粥。
如果这个判断无误,该出土文物就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擂茶粥实物。
再次,宋代史料首次出现“擂茶”一词,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茶坊》有记载:“冬天兼卖擂茶”[4]。
南宋袁文所撰《瓮牖闲评》也提到:“余生汉东,最喜啜擂茶,闲者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啜此,则煮以相饷,其法用茶芽盏许,入少脂麻,沙盆中研烂,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擂茶者,自晋盖有之矣。
”[4]擂茶之俗是否自晋有之我们难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就是在宋代,人们有用芝麻等作物制成香料茶的习惯,海丰擂茶的做法与此相似。
最后,两晋乃至隋唐以后,茶叶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人们的饮茶方式发生很大变化,茶中和以米膏的现象逐渐消失,但搀以姜、盐、陈皮的习俗却仍然顽固保留下来,这主要体现在北宋以后,姜盐茶仍然是广大中下层人民,尤其是北方地区民众最欢喜的饮料,“北方茗饮无不可,盐酪椒姜夸满口。
(苏辙《和子瞻煎茶》)”[4]。
而客家人于唐、宋年间,为逃避战祸,大批南下迁徙。
据《明·海丰县志》、《清·陆丰县志》和诸姓谱牒(族谱)记载:“陆河客家先民多于唐、宋年间避战祸匪难,分批从中原举族南逃至‘蛮夷之地’,其祖地多为甘肃、陕西、河南,然后抵达两湖、安徽、再南下江西、福建、广东等地”[5],陆河西邻海丰,这便使客家的擂茶文化从陆河流至海丰并广为流传和发展成为可能。
2.海丰擂茶的分类根据海丰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习俗,擂茶可分为擂咸茶、泡茶、菜茶等种类。
2.1擂咸茶(油麻茶炒米茶地豆茶)擂茶日日可制,夜夜可饮,妇女早起把咸茶制成后,放在用稻草编织的“草稳”,盖严保温,供家人无时无刻白饮止渴,叫“熬茶”或“牙钵茶”。
如果将茶盛在碗里,撒上炒油麻或炒米(爆米花)或炒花生米,便成“油麻茶”、“炒米茶”、“地豆(花生)茶”。
碰上恰当的时节,还可采摘新鲜的珍珠叶,置于牙钵中和芝麻一起擂成浆状,清香扑鼻,清肝明目,口感极佳。
或者是在清明时节采摘柔嫩苦刺心叶,和芝麻一起擂成苦刺心茶,润肺止咳,生津止渴,提神醒脑。
油麻茶的制作比较简单,但却是海丰妇女的待客之道,客人一到,主人即捧上咸茶,“一碗、两碗、三碗、四碗——动手动脚像打架一样,硬劝你放开肚子食,食得愈多,主人愈高兴”[6](P69)。
2.2泡茶泡茶是遇上红白喜事时,海丰人风行的一种群体性茶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油麻茶、炒米茶或菜茶。
“凡订婚完娶、生男育女、远行归来、逢年过节、病痛痊愈、化险为夷、消灾除祸,丧家白事,乃至现代平反冤案、儿孙参军或考上大学等等,也都要‘泡茶’。
”[6](P70)有人曾发表文章说:“遇白事,绝不以咸茶请人。
”其实不然,遇白事食咸茶的情况更多:“奔丧要食咸茶,死人头七(日)、二七(日)、三七(日)要食咸茶,完坟要食‘辞山茶’,百日之中每旬夜晚要食“丁忧茶”,周年要食“对年茶”等等”[6] (P70)。
2.3 菜茶菜茶,又叫“起鼎茶”,是海丰擂茶中文化最高档次的一种,盛行于蔬菜季节的秋末春初,以元宵节的“泡灯茶”为顶峰。
菜茶,是把炒熟的菠菜、包菜、芹菜、茼蒿、青蒜、香菜、荷兰豆和豆粉丝、豆腐枝、猪肉、腊味、虾米、墨脯、鱿脯、鲜蚝、鲜鳗鱼、鲜蚶肉等混合盛于碗里,泡上兼有鸡汤、猪骨汤的浓汤之后,再撒上炒米、花生米和胡椒粉、腣脯末等的一种擂茶形式,俗称“炒菜茶”或“吃菜茶”。
元宵节前后,从大年初九至正月十五,根据各家不同情况,不管白天或入夜,家家户户都把滚烫的浓汤和佐料摆在桌上,殷勤伺候客人,不论远近亲疏,三五成群,情来礼往,上门串户,互相品食,在“茶战”中,客人越多,主人越觉得体面。
3. 海丰擂茶的文化内涵客家擂茶文化流入海丰之后,与海丰本土习俗相结合,从而使海丰的擂茶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
首先,擂茶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既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又可解渴充饥、润肠通便,这便给当前仍留有擂茶习俗的少数地区平添了一份古朴的气息;对于女性来说,还可驱寒健脾,美容养颜,这便使其成为一道医学养生之道。
其次,擂茶不管在客家人,还是海丰人看来,都是一种待客之道,在客家地区流传着“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笑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这样一首歌;而在海丰,清代知名举人“阿凡提”黄汉宗也曾写过“海丰时俗尚咸茶,牙钵擎来共一家,厚薄人情何处见?看她多少下芝麻”一诗。
这说明擂茶除了是一种饮茶习惯,更是一种待客礼仪,简单、却热情、地道。
最后,擂茶文化融入海丰的日常生活、婚丧嫁娶等习俗之中,日益成为海丰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参考文献[1] 许宇航,叶良方.《海丰县志》(1988——2004)[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731.[2] 薛翘,刘劲峰.客家擂茶源流考[J].农业考古,1994(4):101—104.[3] 胡强盛.湖南桃源的擂茶茶俗[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80—81.[4] 罗舜芬.客家擂茶——中国茶文化的一朵奇葩[J].江南食品工业•综合论坛,2011(3):15—17.[5] 彭永启.陆河擂茶探源[EB/OL].2009-8-3 12:41:57http://bbs.luherx.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757.[6] 吕匹.中国茶道与海陆丰茶文化.汕尾文史(第十四辑)民俗文化专辑[A].汕尾:汕尾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