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文论部分

合集下载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形式为主,通过对人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文论范畴。

这些文论范畴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先秦时代几个重要文论范畴的研究。

先秦时代的文论主要可以分为经学、儒学、道家等几个范畴。

其中,经学是先秦时期文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经学是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经学研究中,尤其重要的是《易经》的研究。

《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研究不仅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启示。

而在先秦时代,《易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易经》文本的解读和注释上。

另一个重要的文论范畴是儒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儒家思想的传承上。

先秦时代是儒家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的研究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在儒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论语》和《孟子》的研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者的研究和启迪至关重要。

而《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研究其中的儒家思想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经学和儒学,道家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文论范畴之一。

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经》和《庄子》两部著作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不仅对道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庄子》是另一部道家经典著作,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道家思想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先秦时代的文论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儒学和道家等几个重要范畴。

经学研究注重对中国古籍经书的解读和研究,儒学研究注重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的传承,道家研究注重《道德经》和《庄子》的研究。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1)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1)
第二章
先秦时期文论
一、先秦文论概述 二、儒家文论 、 三、道家文论 周易》 四、周易》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第一节
先秦文论概述
所谓“先秦” 指的是中国秦王朝( 221—前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公元前 221 前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不同的 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先秦,这是一个伟大而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先秦,这是一个伟大而富有创造力的时代。 从盘古开天地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从盘古开天地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华民族五千年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政治、经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政治、 军事、文化、科学、历史、哲学、语言、文艺等一切, 济、军事、文化、科学、历史、哲学、语言、文艺等一切, 都是在这里奠基。 都是在这里奠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令人羡慕的 第一” 都在这里应运而生,如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 “第一”,都在这里应运而生,如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 编年体史纲《春秋》 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书《 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书《左 第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文集《论 语》等。
6、诗乐关系
先秦诸子特别注重“ 先秦诸子特别注重“诗”与“乐”的关系问 在孔子之前就有“季扎观乐” 诗言志, 题。在孔子之前就有“季扎观乐”与“诗言志,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 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 孔子以“ 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孔子以“乐”作 六艺”之一。并提出“兴于《 立于礼, 为“六艺”之一。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的理性规范, 成于乐”的理性规范,使“诗”、“乐”、“礼” 三位一体,融合为一,实际上是以“ 三位一体,融合为一,实际上是以“乐”为 “礼。” 荀子非常强调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感化教 育作用, 乐论》 育作用,其《乐论》是中国最早的一篇音乐美学 论文。 论文。他认为音乐是抒情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 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 荀子说: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 论音乐功能: 故人不能无乐”。论音乐功能:“夫声乐之入人 也深,其化人速” 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也深,其化人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 善相乐” 善相乐”。

先秦文论3

先秦文论3
16
“大美”: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 即合乎道的无人为痕迹的自然之美。
这种美学思想具体运用到文艺批评上,庄 子则提出了著名的“天籁”、“天乐”说: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 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 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 ――《庄子· 齐物论》
17
庄子学派认为言是为了传达意,但意所 依随的“道”却是“不可以言传”的。“道” 之不可言传,首先在于它是普遍、无限、绝对, 是从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中抽象出来的观念, 说它不可言,是说普遍、无限、绝对不可能把 它像一个有形有色的东西那样,加以描述和规 定。当人们看到一个具体事物的时候,头脑中 会产生相应的形态,但当用语言来表达的时候, 它已经经过抽象了,因为语言本身便是对事物 的一种抽象。所以一方面思想不能离开语言而 存在,另一方面语言在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反 映现实生活时,又是有它的局限性的。从这个 角度讲,这便是"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道”支配者自然界的万 物,道无所不在又神不可知,有限相 对的具体生命对于无限绝对的抽象之 道根本无法把握,也就无能为力。因 此,人们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 这就是“无为”。
6
2、终身不仕
庄子对权力、金钱抱着孤芳自傲甚至不屑 一顾的态度。表现了超越的价值追求和清高孤傲、 洒脱不羁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作为一种潜 在的精神力量,对后世封建士大夫的心理产生了 巨大的心理影响,乃至于成了一种民族的心理积 淀。 但是,庄子作为一个沉思默想、不求功名 的隐士型思想家,他基本上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 历史事件。
26
“得意忘言”说
庄子还提出一个与“言不尽意”论密切相 关的“得意忘言”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 (一种装兔的工具)者所以在兔,得兔 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惠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古代文论 (1)

惠州市中考满分作文-古代文论 (1)

中国古代文论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一、诗言志说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尚书·尧典》诗言志:诗歌表现人内心的情志。

PS:在先秦,“志”主要指的是与政教相关的人生态度、理想抱负。

“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辩·序》四、孔子文论〔一〕兴观群怨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论语·阳货》【兴】“引譬连类”(孔安国)“托物兴辞”、“感发志意”(朱熹)【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考见得失”(朱熹)【群】“群居相切磋”(孔安国)“和而不流”(朱熹)【怨】“怨刺上政”(孔安国)〔二〕论质文关系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三〕比德论之萌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四〕中和之美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论语·卫灵公》文学者,民族精神之所寄也。

凡一民族形成之时期,其哲人巨子之言论风采,往往影响于其民族精神,流风余韵,亘千百年。

故于此时期中,能深求一带名哲之主张,于其民族文学之得失,思过半矣。

此其人虽不必以文学批评家论,而其影响之大,往往过一般之批评家远甚。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五、孟子文论(一)以意逆志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XXX《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XXX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论语》的“XXX”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XXX。

"”提出了“XXX”说。

“XXX”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论语》“诗可以怨”说XXX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XXX),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XXX、XXX、XXX、XXX、XXX、XXX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第一章 先秦文论2

第一章 先秦文论2

第一章先秦文论第一节儒家的文学思想1、孔子文学思想;2、孟子文学思想;3、荀子文学思想;4、先秦儒家文学思想及其影响。

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

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

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说: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三个方面:1、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

舜要求夔用音乐来教化自己的子弟,使他们的品行和德操达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

2、“诗言志”顾名思义,“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的。

这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诗言志”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之石,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3、诗乐舞三位一体《尧典》并提到了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诗言志“诗言志”是先秦时代对文艺本质的一个基本认识。

诗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人对“志”的理解比较狭隘,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赋诗言志。

先秦“诗言志”的内容是有发展变化的,战国中期后“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请简要说明他的这一理论观点的渊源和意义。

2.什么是司空图的“韵味”说?
3.应该如何理解司空图的“四外”说?它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严羽对孟浩然诗和韩愈诗的比较,谈谈你怎样理解严羽的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5.怎样理解严羽的“兴趣”说?
6.怎样理解严羽的“诗有别材、别趣”说?
7.请简述王国维的“境界”说。

8.请简要论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出的“境界”的美学特征,并评述它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意义。

9.简析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理论观点:
10.什么是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