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重点作品选讲
《先秦文论下》课件

学术研究: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教育普及:先秦文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可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 美能力。
汇 报 人 :
PPT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PPT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起源:先秦时 期是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的萌 芽时期,主要 表现为对文学 创作的认识和 探讨
发展:先秦时 期的文学理论 逐渐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体系, 包括文学创作、 文学批评、文 学鉴赏等方面
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 荀子、庄子 等
墨家文论:以墨子为代表,强调实用主义,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法家文论: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法治,注重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纵横家文论:以苏秦、张仪为代表,强调权谋,注重文章的辩论技巧和说服力。
特点:注重文辞、修辞、文风等
特点:强调文以载道,注重思想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响: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基础
诗歌的鉴赏:先秦时期的诗歌鉴赏注重诗歌的内涵和意境,注重诗歌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 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歌的传承:先秦时期的诗歌传承注重诗歌的传承和传播,注重诗歌的教育和普及,注重诗 歌的文化价值和种文学形式开始出现 散文的特点:自由、灵活、生动、形象,具有较强的表现力 散文的题材:包括历史、哲学、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散文的创作方法:注重观察、体验、思考、表达,强调真实性和艺术性
强调创新:先秦文 论提倡创新,对现 代文学创作具有启 示作用。
第二章先秦时期文论课件

▪ 配于人类,则为人道。认为人的生命的生成, 亦如天地之先万物一样。《系辞》下云:“天地氤 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9
▪ “阴阳”学说把世界看成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 在思维形式上启发了后人以对立划分的眼光去评 析变化发展的规律。这种阴阳之道,为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批评的创建奠定了哲学基础。例如,中 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些范畴美丑、虚实、动 静、情志、形神、文质、显隐、刚柔等,就是受 《周易》的影响而形成的。
日月、男女、尊卑、大小、高低、强弱等既对立
又统一的矛盾方面。共有384爻。(64X6)
▪
阴爻与阳爻的不同组合变化,象征着宇宙自
然生生不息的运动,象征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
▪
原始八卦,每卦三爻,分别是由三个阳爻、
三个阴爻,或者是三个阳爻与阴爻的不同组合构
成的。 5
▪
原始八卦的卦名分别称为“乾”、“坤”、“震”、
▪
对于刚、柔,《周易》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一方
面明显地表现出崇刚抑柔的思想。一卦之内,阴爻居于阳
爻之上,这叫作“乘”,是不吉利的。反过来,阳爻居于阴
爻之上,这叫作“承”,是吉利的。显然,刚柔关系是刚统
柔,柔从刚。
▪
乾卦是纯阳,《周易》诚然是以最大的热诚奉献。坤
卦是纯阴,《周易》也是以极深的情感予以歌颂。
而坤为地,为阴,为柔。其刚柔关系,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 (1)刚柔相应。(2)外柔内刚。(3)柔中有刚。(4) 以刚胜柔。
▪ 《周易》之论刚柔,推崇阳刚,而不排斥阴柔,主张 刚柔相济。《周易》认为,世界上纯刚或纯柔的事物是极
少的,绝大部分事物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
▪ 《易传》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正是从刚柔相 济的观点出发,《周易》认为刚柔都不能过,既不能过分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说理散文部分课件稿)

先秦文学史讲稿(《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第一节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渐代替奴隶主贵族阶级,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士这一阶层空前的活跃。
他们出身不同的阶级阶层,对当时社会现实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他们从各自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出发,积极发表主张,著书立说,并游说诸侯,互相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促进了诸子散文的发展。
这些,再加上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就是先秦诸子散文兴盛的原因。
第二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子》和墨家的《墨子》。
《论语》和《老子》语录体的散文,都显得词约义丰,不同的是《老子》多用韵。
《墨子》则已在语录体的基础上向论说文发展,并且初具规模。
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孟子》和道家的《庄子》。
它们在文辞的繁富和说理的畅达上,已超过了前一个时期的作品。
《孟子》虽然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逐渐发展成对话式的论辩文。
《庄子》则基本上突破了语录体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论说文。
第三个时期是战国末期。
主要作品有儒家的《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
它们都已经发展到了论说文的成熟阶段,具有说理深入、逻辑谨严、结构严密、文辞富赡等特点。
由此可见,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是由说理简括而趋于详细,文辞简约而趋于富赡,篇幅短小而趋于长大。
诸子散文的文学性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形。
其一:有的著作中某些部分具有记事的成分。
这些成分用细致传神的笔触描绘人物言行,有的已接近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使读者有如见如闻的感觉。
如《论语》、《孟子》。
其二:有的著作多用寓言故事阐明理论。
就像在哲理著作中放入一些短小的文学作品。
如《庄子》、《韩非子(部分)》。
其三:有一些著作重在抽象分析理论,但注重修辞,多用比喻、排比,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分析细微、词藻丰富,富有文采。
大学语文先秦散文 讲稿

第一章史家之文研究第一节历史背景散体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
从现有材料看来,殷商时期的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即为最早的散文。
此外,在传世的数千件商、周有铭彝器中,也可见到早期散文的萌芽。
铸器勒铭原为颂扬祖先功德,昭示子孙,永保政权代代相传。
“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
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礼记·祭统》)这些铭文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可说是史家之文的源头。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散文萌芽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是《尚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其文字古奥艰涩,佶屈聱牙,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战国是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无私家著述。
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纲解纽,王官之学散入民间。
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这时散文的代表著作有孔子依鲁史修订而成的《春秋》,孔门弟子所纂辑的语录《论语》,以及史家之文《国语》和《左传》。
第二节概说《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其中保存有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章已具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不少篇章还适当地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段,体现了初步的艺术技巧和一定程度的形象性。
但其文字古奥艰涩,语句拗口难读,体现了早期散文的风貌。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春秋》记事“简而有法”,语言凝练含蓄,不同于《尚书》语言的“佶屈聱牙”,意味着史家之文的发展和进步。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也是继《春秋》之后的一部重要历史著作。
它虽以记言为主,但也注意写人;且能于记言中展现故事情节,不乏虚构和想象,文章结构也有所创新。
其语言风格虽不尽一致,但大体平实畅达。
这些特点,体现了史家之文的新发展。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体文典范。
第一章先秦文论.ppt.Convertor

第一章先秦文论概述第一节儒家的文艺观一、“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形态:礼乐歌舞,诗乐不分家。
●功能:乐教——教育胄子,表达生命、和合群体、沟通神人●审美理想:和●诗“以声为用”(诗歌生命的功能活力通过声音节奏的起伏变化而发挥体现。
比较:以义为用。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孔颖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1)《诗经》《楚辞》作者的自述“惟是褊心,是以为刺”(《魏风·葛履》)“王欲玉汝,是用大谏”(《大雅·民劳》)“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崧高》)“心之忧兮,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介渺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
”(《九章·悲回风》)(2)在先秦,“诗言志”是普遍的观念。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
”《荀子·儒效》:“《诗》言是,其志也。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诗以言志。
”▲“诗言志”的内涵不仅包括作诗明志,还包括朝政上献诗陈志、外交上赋诗言志,官府采诗观风,士大夫观乐观志、讲学教诗明志,著述引诗证志等。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部分知识点

先秦文学包括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社会形态的文学思想和作品,为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学的先声。
先秦文学最先是口头的,然后才有了文字,有了文学。
例如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先秦文学不单纯是文学,它同时是历史,如《左传》等;是哲学,如老子《道德经》等;是政治思想范畴的东西,如《孟子》等。
总之,是内涵很丰富的作品。
因此,要了解先秦文学,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概况。
不然,对某些作家、作品以及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屈原等。
基本知识1.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2.《周易》的筮辞(卦辞和爻辞),可以看到原始歌谣的影像。
3.《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NBF6C。
载于《吴越春秋》。
4.神话的产生通行的两种解释为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5.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像中的“神化”了的现实生活。
6.女娲的神话,主要叙述她的两个功勋,一是造人,一是补天。
7.羿是远古时的一位善射者。
8.鲁迅的《故事新编》,也是对神话故事的改编。
9.情感、形象和想像,正是使神话具备文学特性的三个关键因素。
10.神话是一种集体创作。
1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或《诗三百》,汉代以后才尊为“经”。
12.《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13.《诗经》有《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40篇。
14.《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15.“笙诗”6篇,仅存诗题。
16.采诗和献诗都是汇集《诗经》作品的重要渠道。
17.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最早提出此说的是司马迁。
18.最早明确在分类意义上指谓《诗经》的风、雅、颂,大概是战国末期的荀子。
19.“风”指音乐;雅是正声,为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0.秦以前,除去祭祀、宴享时奏唱外,《诗经》还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常常作为外交场合言谈应对的辞令,一是作为教育的课本。
先秦说理散文精讲

作品选讲:《侍坐章》
• 1、简介 • 2、内容讲解
• 讨论:对曾皙言志的理解(① “以礼治国”的思 想;②隐士生活的图解:悠闲、淡泊;③天下太 平、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
• 3、艺术特色
• (1)情节简单却错综有波澜,结构完整。 • (2)成功运用了个性化的对话、动作和神情等细 节描写,人物性格鲜明。
先秦说理散文
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阶段
• 先秦说理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 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 点。它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一、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春秋末期和战 国初期) • 代表作品:《论语》、《老子》
• 二、对话体和寓言体(战国中期) • 代表作品:《孟子》、《庄子》 • 三、专论体(战国后期) • 代表作品:《荀子》、《韩非子》
三、《孟子》的文学价值
• 1、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 • (1)灵活巧妙的论辩手段。(如《梁惠王下》中孟
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 又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为人称道 的代表作之一。
• 牛运震:“篇中勾勒顿挫,千回百转,重波迭浪, 而后归宿于王道。有纲领,有血脉,有过峡,有 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在不使一直笔,又不使一呆笔,读者熟 复于此,其于行文之道思过半矣。”(《孟子论 文》)
孔子与《论语》
• 一、孔子其《论语》简介 • 1、孔子其人 •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 山东曲阜)人,字仲尼,名丘。远祖:孔父嘉 (宋国大夫),父亲叔梁纥(孔纥):鲁国武士。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说; 伟大的教育家 ,首创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 断局面,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在文化典籍整理方面,孔子也有过重大的贡献, 司马迁说孔子“序《诗》、传《易》、正《礼》、 《乐》、作《春秋》” (《史记· 孔子世家》)。
先秦文论——精选推荐

第一讲先秦文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先秦文论的特点:“文”的概念比较宽泛,还没有纯粹的文学批评。
2、了解此时期关注的主要问题:1、论诗乐的功用。
2、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造。
二、教学要点、难点1、“思无邪”、“乐而不淫”、“尽善尽美”、“兴观群怨”说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虚静”4、庄子论言意关系、技道关系、“虚静”、“物化”说三、讲授与讨论学时:9学时概说一、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论资料,最早见于《尚书》(但不可靠)、《诗经》等,以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与史传著作。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中,作者们在记载历史、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与人生理想的同时,对文章或文艺发表了精到的见解,成为早期的文论。
二、先秦文论的特点:1、“文”的指涉还很宽泛,不专指文学,往往泛指文辞、文章、文献等。
2、纯粹的文学理论批评极少,还无文学专论,而散见于经史子集中。
有些言论本身与文学无关,但启发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批评。
三、关注的主要问题:1、论诗乐的功用。
儒家认为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政治有用、有益;墨家、法家认为无用、有害,劳民伤财,影响生产和政事。
道家则强调超脱利害的考虑,崇尚自然的文艺。
儒、墨、法三家发展为功利主义文学批评,道家则开启了文艺审美批评。
2、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造。
主要对文质关系、美善关系、言意关系、道技关系、刚柔关系等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对后世文艺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第一节《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说《尚书》是一部上古时代的史料总集,所谓唐尧虞舜的典册和夏商周三代的书。
书中材料有三种情况:1)原作;2)改作;3)补作。
据考证,《尧典》系战国时期史家的补作(参见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68页)。
它虽不是最早的文论史料,但依然代表了较早的文学观念。
这段文字,1、提出了“诗言志”的观点;2、记述了早期文艺诗乐舞不分家的历史状况,为研究早期文艺发展提供了史料。
关于“诗言志”:1、“诗言志”说的意义:第一、强调诗歌表现诗人之志,即诗人的志向怀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先秦文论重点作品选讲本讲提示:这一讲讲先秦文论作品,主要讲学习重点内容的《论语》语录;也简要讲解《孟子》和《庄子》中的几个问题。
一、《论语》选录二、《孟子》选录中的重要问题三、《庄子》选录中的重要问题一、《论语》选录1. 作品注解和译文(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注解】子:本是先秦时对有学问有道德者的通称。
《论语》里“子”或“夫子”均指孔子。
《诗》三百:指《诗经》,因《诗经》有 305 篇作品,故古人举其成数称《诗》三百。
思无邪:本是《诗经·鲁颂·駉》( ji ǒ ng )诗中的句子(“思无邪,斯马斯徂”),这里借用,意思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其思想内容一无邪辟而归于雅正;二是指其有兴、观、群、怨的教育作用,能使读《诗》者受到良好的教育。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无邪'(思想内容毫无邪辟之处)。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思无邪”说,一是要求创作者创作时要“思无邪”,创作出思想内容雅正无邪的作品,而也是对欣赏者提出欣赏文艺作品时也要“思无邪”,对文艺作品要能要能接受其兴、观、群、怨的正确教育。
孔子提出了“思无邪”说,从而确立了他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 ì)》)【注解】仁:指人的仁爱之心。
如礼何、如乐何:孔子认为,仁爱之心要用礼乐来表达,如果人没有了仁爱之心,礼乐就无所用,故孔子说“如礼何”、“如乐何”。
犹今言拿礼乐怎么办呢。
【译文】孔子说:“人而没有仁爱之心,礼又有何用呢?人而没有仁爱之心,乐又有何用呢?”孔子的这则语录说明他重视音乐(实则也包括文学艺术)的教育感染作用,认为它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仁爱心。
(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八佾》)【注解】子夏:孔子弟子卜商,字子夏。
巧笑倩兮:巧笑,指笑的很好看。
倩,人之两颊为倩,这里形容女子笑貌美好的样子。
美目盼兮:盼,原义指眼睛黑白分明,这里指女子眼珠转动顾盼时的美好的样子。
素以为绚兮:素,白色,这里指女子以素粉修饰。
绚,绚烂美丽。
素以为绚,意谓女子以素粉描画修饰,更增其美。
何谓也:犹今言说的是什么呢。
绘事后素:绘事,指绘画之事。
绘事后素,指古人绘画先用五彩布置,后用素粉钩描。
(关于彩与素之先后有两种解释,均可通,这里暂取先彩后素说)礼后乎:意谓礼是最后对人进行施教。
子夏和孔子认为,人有忠信的本质,方可以加以礼的教育,犹如女子有本色之美再加之以素粉的修饰,益增其美。
子夏受到了孔子举绘事比喻的启发,认识到了“礼后乎”的道理。
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之意。
子夏从论诗而明白了“礼后乎”的道理,孔子认为自己受到了子夏的启发,所以称赞他。
并且认为子夏能举一反三,所以可以和他论诗了。
【译文】子夏问道:“‘美妙的笑靥真美好呀,顾盼多姿真多情呀!素粉描面更娇俏啊!'说的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就像绘画一样,不是最后用素粉勾画吗?”子夏又问:“(您的说法使我想到)礼仪制度不是在后来产生的吗?”孔子说:“给我启发的是卜商啊!如此,是可以和他讨论诗了。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赞扬了子夏,其实我们阅读欣赏任何一种文艺作品都应该运用想象和联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关雎》:《诗经·周南》中的一篇,是一个男子追求一位姑娘的情诗,写他追求时的欢乐和求而不得的哀伤。
乐而不淫:淫,过分,过量。
哀而不伤:伤,损伤。
孔子认为,哀乐是人性之本,惟哀乐应有制,当戒其“淫”和“伤”;而孔子又认为《关雎》诗中所表达的哀乐做到了这一点,故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这是要求音乐的中和之美,是儒家传统雅乐的美学特征。
(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注解】《韶》:传说是舜时乐舞名。
尽美:主要指其音调、节拍之形式之完美。
尽善:主要指其所涵蕴的思想意义之雅正。
《武》:周武王时乐舞名。
孔子认为舜以禅让得国,而周武王以征伐得国,故谓《韶》,尽美尽善,而《武》尽美而未尽善。
【译文】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尽善尽美”说,要求文艺作品能够尽美尽善,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解】质胜文则野:质,朴,质朴。
文,文采,文饰。
野,鄙野。
史: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
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这为后人普遍接受,文采和质朴恰当配合是后来文论家们对诗文写作的要求。
(7)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注解】兴于诗:兴, 是起的意思, 与我们讲“赋比兴”的兴字义相同。
这里孔子是讲人的心志道德的修养常常是起意于诗的感发,实际上是说,人常在读《诗经》作品的时候,受到感发,而起意于心志道德的修养,故曰“兴于诗”。
诗, 指《诗经》,古代学者常用“诗”表示《诗经》。
立于礼:礼是教人恭谦辞让的,人之能立身社会而有坚定的处世原则,不为世事的利害所动摇,靠的是礼,故曰“立于礼”。
成于乐:音乐歌舞既可以劳人筋骨,教人俯仰进退之节,又可以使人受其教育,修身养性,达到人性的完善成熟,故曰“成于乐”。
【译文】孔子说:“诗可以感发人的意志,礼可以使人能够立足于社会人生,音乐可以成就人的道德品质的修养。
”这则语录是讲诗、礼、乐的教化作用,我们可以理解为文艺作品要能有感染人、教育人的力量。
(8)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注解】授之以政:授他以政事,即谓让他治理政事,从政。
古人认为《诗经》是反映政治治乱得失的,从中可以明白政治得失之由和治理之法,所以孔子认为真正学好《诗》就可以“授之以政”,而且可以治理好国家。
不达:不能通达,这里指不能明达从政的方法。
使于四方:指出使四方之国,从事外交活动。
专对:指外交场合的随机应对活动。
奚以为:犹言有什么用。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
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9)子曰:“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注解】辞:文辞。
达:表达,这里意谓能确切地表达。
辞达而已以矣,有人认为孔子的意思是反对文辞之美,实则并非如此。
孔子还说过“文质彬彬”的话。
孔子的意思是既反对文辞的过分修饰华美,但也反对“质胜文”,他要求文质相均匀配合,文辞要确切恰当地表达意思。
真正做到文辞确切地表达意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译文】孔子说:“文辞能够确切地表达意思就可以了。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辞达”说,后来的文论家对之有很多阐释,大抵都主张文质相符的“辞达”说。
(10)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注解】陈亢:有人认为陈亢是孔子弟子,字子禽。
伯鱼:孔子之子,名鲤字伯鱼。
子亦有异闻乎:子,你,陈亢称伯鱼。
异闻,不同的听闻。
陈亢认为伯鱼是孔子之子,一定听到孔子的特别教诲,故问伯鱼有没有听到孔子不同于其他弟子的教诲。
尝独立:指孔子曾独立于庭院里。
趋而过庭:趋,疾行,快步走过。
趋而过庭,指孔鲤快步从中庭穿过。
无以言:这里指说话没有根据。
诗有比兴,可以教人酬酢应对之方法,故言“不学诗,无以言”。
【译文】陈亢问(孔子之子)伯鱼说:“您(侍奉在老师身边)听到什么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父亲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恭敬地快步走过中庭。
(父亲)问道:‘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就不懂如何讲话。
'我退下来就学习诗。
”(《季氏》)此则论诗的社会作用和教育作用。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不学诗,无以言”,一是认为,诗歌的内容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和道德品质,可以使人学会正直的交往和立足社会的能力;二是说,诗歌可以提高人的讲话的水平。
先秦的“赋诗言志”就是在外交场合讲话水平的体现。
(11)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注解】小子:孔子呼及门弟子,表示有话要告诉。
何莫:犹今言为什么不。
莫,无。
《诗》可以兴:兴,兴起,有激发、感动的意思。
《诗》用比兴,触目眼前之事,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的意志,感动人的情思,故曰“可以兴”。
可以观:观,观察,这里指从《诗》里可以看到社会政治得失和社会道德风貌,即朱熹所谓“考见得失”(《四书章句集注》),郑玄所谓“观风俗之盛衰”(何晏《论语集解》引),有此作用,故曰“可以观”。
可以群:群,合群,意谓学《诗》可以学习到与人团结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群居相切磋”(《论语集解》引),故曰“可以群”。
可以怨:怨,怨刺,《诗经》里有许多讽刺统治者的怨刺诗,可以学习怨刺的方法,即孔安国所谓“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故曰“可以怨”。
迩之事父:迩,近。
事父,指侍奉、伏侍父母。
事君:指服务君主、国家。
这两句话意思是说,学习《诗经》,从近的方面说,可以侍奉父母,明晓尽孝的责任,从远的方面说,可以服务于君主、国家,明晓尽忠的责任。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因为《诗经》作品中描写了许多鸟兽草木,借之以比兴,故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齐家的作用。
2. 重要问题提要孔子(前 551 -前 479 ),名丘,字仲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