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心境障碍
变态心理学基础精讲 第三讲 心境障碍

第三讲心境障碍框架图一、概述1、感情、情绪、情感、心境、激情之间的关系(1)感情:区别于认识活动,同人的特定需要相联系的感情性反应。
包含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
(2)情绪:个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代表着感情性反应的过程。
(3)情感:描述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含义的高级情感。
代表的感情内容,是对这些事物社会意义在感情上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侧重于社会性;情绪是对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侧重于生物性。
情绪有两种存在形式:心境状态和激情。
(4)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在长时间里持续存在的情绪状态。
它不是关于某一时间的特定体验,具有弥散和广延的特点。
(5)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存在形式常由意外时间或对立意向冲突所引起。
2、定义: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3、大多数患者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可缓解,部分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4、心境障碍的两个关键状态是躁狂和抑郁,前者以情绪高涨为主,后者以情绪低落为主;这两种状态称为心境障碍的两个极端,正常的心境状态占据中间位置。
5、可分为(1)单相(unipolar)障碍(DSM-IV):单次或反复的抑郁(depression)发作(2)双相(bipolar)障碍(DSM-IV):双相I型:单次或反复的躁狂(mania)发作。
即使只出现两极中的躁狂也诊断双相。
只有躁狂发作、没有抑郁发作的情况在DSM系统也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尽管看起来这种情况只有“单相”,因为许多精神病学家认为不存在纯粹的躁狂发作,在躁狂发作之后总会出现抑郁发作。
CCMD系统中,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均出现过才可诊断为双相障碍。
双相II型:单次或反复的躁狂抑郁发作。
至少有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但从未有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
精神病学: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四、 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
⑴家系研究:
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
先证者亲属患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 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 早期遗传现象:年龄逐代早,病情逐代差。
典型症状:心境高涨 —— 协调性、感染性
思维奔逸 —— 话多夸大
活动增多 —— 惹事生非
躯体症状:食欲增加,性欲亢进,睡眠减少等
其它:注意、记忆、幻觉、妄想、自知力等
手 舞 足 蹈
2、 抑郁发作
• 以与其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可以从闷 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 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典型症状为 “三低” 典型症状:心境低落 —— 晨重晚轻 思维迟缓 —— 语少音低 活动减少 —— 意志减退
八、诊断要点:
1、症状特点:三高、三低 2、躯体症状 3、病程特点:发作性,缓解期 4、家族史 5、排除其它疾病
九、 鉴别诊断
1、 继发性心境障碍: (1)原发疾病
(2)原发疾病致意识、记忆、智能改变
(3)精神症状伴随原发病变化和波动 (4)情感症状不典型 (5)无继往心境障碍发作史 2、 精神分裂症 : (1)情感症状非原发症状 (2)不协调性、怪异性 (3)无缓解期或缓解不全 (4)其它:病前性格、家族史等
2、神经生化改变
⑴ 5-羟色胺假说: 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心境
低落、食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内分 泌功能紊乱,性功能障碍,焦虑不安、活动减 少密切相关。
《心境障碍》PPT课件

.
27
4、躯体症状
①精神萎靡、疲劳、乏力。 ②食欲减退、便秘、体重下降。 ③睡眠障碍,早醒。 ④全身不适,慢性疼痛。 ⑤性欲减退、闭经、阳痿
.
28
5、无自知力。
.
29
6、病程特点
①30岁以后发病。 ②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③好发于秋冬季。 ④平均病程6-8个月。 ⑤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
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下列几个内分泌轴功 能紊乱。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
4、心理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抑郁的致 病因素。
5、神经影象及电生理:无特异性改变。
.
7
三、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二)抑郁发作 (三)混合发作
.
8
(一)躁狂发作
.
3
心境
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
.
4
心境障碍的分类
心境障碍包括:抑郁症、躁狂症 和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具有躁狂和抑郁交替发 作的临床特点。
.
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 遗传因素:血缘关系: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
2、神经生化: 5-HT、NE、DA、GABA。
.
6
病因和发病机制
3、第二信使系统功能失调:
②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躯体症状如疼痛、植物 神经症状。
③有活着无意义的想法但无自杀的行为; ④睡眠障碍,入睡困难、噩梦、睡眠浅。 2、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 3、自知力存在,自感痛苦,求治心切。 4、症状持续2年以上。
.
3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
34
心境障碍的概念

1.1心境障碍的概念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的改变;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响较重;多为间歇性病程,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病程。
1.2心境障碍类型按ICD-10分类,心境障碍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复发性抑郁障碍和持续性心境障碍等几个类型。
1.2.1躁狂发作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三高”,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等。
发作应至少持续1周,并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
躁狂可一生仅发作一次,也可反复发作。
若躁狂反复发作,按ICD-10归类为双相情感障碍。
临床表现:1、情感高涨 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基本症状。
典型的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心境轻松、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
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幽默,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患者联想的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
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
联想丰富,概念一个接着一个的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活动增多 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有的表现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行为轻率和莽撞,自控能力差。
心境障碍(五年制版)

支持性心理治疗、婚姻治疗
总结
本期推荐: 《病夫治国》 《非常病人》
谢谢!
天津医科大学
精神医学教研室
精 神 病 学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又称情感性精 神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是指各种原 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 要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 感异常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 变,严重者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的倾向,经治疗缓解后 或发作间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可 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心理学发病机制
1911年Abraham认为,抑郁病人的丧失感、自责 和适应不良是由于对逝去之人的潜意识敌意所致。他 假设抑郁易感素质产生于口欲期的情绪痼疾,这些痼 疾表现为母爱的退缩,使得情绪发展固定在口欲期, 病人表现出明显依赖于能给予口欲满足的客体和能给 予同情关心的人。
弗洛伊德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Abraham的理论,提 出抑郁、自责和自卑表现是愤怒的内向投射所致,而 抑郁症病人的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期人际关系上 的创伤经历,即早年生活经历中的人际关系挫折会影 响其成年期情爱关系的发展,病人会表现出优柔寡断; 一旦发生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或矛盾,会促使或导致自 我失败感觉的产生,表现出抑郁。就是说,成年期的 丧失经历可以看成为童年期丧失的再现。
心境障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诊断特征
1.临床特征
2.可伴躯体不适症状
(二)病程特点
(三)家族史
(四)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二、鉴别诊断
(一)继发性心境障碍
(二)精神分裂症
(三)应激相关障碍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也被称为情感障碍或情感障碍性障碍。
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异常波动,包括抑郁、焦虑、躁狂等。
这些异常情绪可能会严重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
心境障碍分为抑郁障碍和躁狂障碍两类。
抑郁障碍是一种情绪低落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感到沮丧、无助、自责,并且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
他们可能会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自杀念头。
抑郁症可以是单次发作,也可以是反复发作的。
躁狂障碍是一种情绪高涨的心境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异常兴奋、多动、不寻常的乐观,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和能量感到异常自信。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冲动行为、快速的思维和语言、失眠以及夸张的行为。
躁狂症也可以是单次发作,也可以是反复出现。
心境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如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个体经历(如创伤、损失等)、人格特征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心境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评估和心理测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和家族史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治疗心境障碍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
是使用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抗焦虑药等来缓解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们的情绪,提高他们应对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并且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心境障碍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及时的治疗和支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心境障碍的症状,应尽快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心境障碍(见习授课)

➢ 心境障碍:重性抑郁症、各型双相障碍和心境恶劣
概述
➢ 临床特征
➢ 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 ➢ 常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 轻重程度不一,轻者无精神病性症状,对社会功能影
响较轻;重者可有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 想等),对社会功能影响明显 ➢ 病程多为间歇性,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 间歇期精神活动基本正常,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 慢性病程
➢ 混合性发作:是在躁狂发作的同时伴有抑郁症状
➢ 发作以轻躁狂、躁狂和抑郁症状的混合或迅速交替(即在数小时 内)为特点
➢ 在至少2周发作期内,躁狂和抑郁两种症状在多数时间都必须突出 ➢ 既往无轻躁狂、抑郁或混合的发作
抑郁发作(depressive episode)
➢ “三低”
➢ 情绪低落 ➢ 思维迟缓 ➢ 意志活动减退
漫无边际、认为自己才华出众、出身名几权位显赫、腰缠万贯、 神通广大等,并可达到妄想的程度 ➢ 有时可在夸大基础上产生被害体验或妄想,但其内容一般并不 荒谬,持续时间也较短暂 ➢ 幻觉较少见
意志行为增强
➢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 其内心体验与行为,行为反应与外在环境均较统一 ➢ 患者活动增多,喜交往,爱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好开
环性心境 恶劣心境
其它心境障碍 未特定的心境障碍
DSM-IV-TR
双相障碍
双相I型障碍 双相II型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
抑郁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恶劣心境障碍
躯体疾病/物质所致 心境障碍 未特定心境障碍
躁狂发作(manic episode)
➢“三高” 症状
➢情感高涨 ➢思维奔逸 ➢意志行为增强
情感高涨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

心境障碍的名词解释心境障碍(MoodDisorders)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异常。
心境障碍可以分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从定义、症状、原因、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一、定义心境障碍是指一组情感和情绪方面的异常状态,包括情感低落、兴趣缺乏、自我价值感下降、睡眠和食欲改变、精神运动迟缓或烦躁不安等症状。
心境障碍常常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交、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自杀。
二、症状1. 抑郁症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情感低落、兴趣缺乏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
患者常常感到无助、无望、无趣,失去了以往的兴趣和乐趣,甚至对生命感到无聊和厌倦。
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睡眠和食欲改变、疲乏、精神运动迟缓等症状。
2.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疾病,患者常常经历情绪高涨和情绪低落两种极端状态。
情绪高涨时,患者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冲动、乐观和自信,甚至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症状;情绪低落时,患者则会出现抑郁、无助和自我贬低等症状。
3. 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情绪不稳定、易怒和冲动的疾病,患者常常会经历情绪波动、情绪爆发和自我伤害等症状。
患者可能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例如愤怒、焦虑、恐惧、失落等,常常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原因心境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生物化学和心理因素等均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作用。
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心境障碍的发生与家族史密切相关,患者的亲属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
2. 生物化学因素生物化学因素也是导致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内分泌的紊乱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等都可能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心境障碍的发生。
例如,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等都可能对心境障碍的发生起到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焦虑
早期负性 生活事件
- CRH 系统功能过高 - 5-HT和NE系统功能不足 - 遗传携带的海马神经损害 - 对海马的神经毒性作用
2020/11/3
From C. B. Nemeroff, 200130
抑郁症是一种躯体疾病?
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疾病 抑郁症与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改变有关 抑郁症、应激可以抑制神经生长因子和代偿
海马对情绪和记忆有重要作用 神经生成发生于海马 抑郁患者的海马体积减少
抑郁时BDNF下调,而成功的抗抑郁剂治疗可使之增加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均可以调节BDNF
1. Duman RS, et al. Arch Gen Psychiatry 1997;54(7):597-606.
2. Gould E.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1999;21(2 suppl):46S-51S.
性的神经生成
1. Kendler KS,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0;157(8):1243-1251.
2. Maletic V. Prim Psychiatry 2005;12(suppl 10):7-9.
2020/11/3
14
% 痊愈率(% Recovery Rate)
生理心理学心境障碍
概述
定义:
心境或情感显著而持久的改变 以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可伴或不伴焦虑(抑郁发作);
情绪高涨(躁狂发作) 伴有相应的整体活动水平(思维和行为)的改变,
严重者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其它症状多继发于心 境改变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完全缓解
2020/11/3
2
诊治现状
痊愈率随发作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100 60 54%
N=431
40
20
16%
11%
6%
0 6月
1%
1年
2年
4年
5年
• 痊愈(Recovery)=精神状态评定量表 (PSR) 评分1 或 2分,持续8周 • 痊愈(Recovery)=持续的临床治愈(Remission)
Ke2ll0e2r0M/B11, /e3t al. Arch Gen Psychiatry 1992;49(10):809-816.
抑郁症的未治天数
3000
4000
* 海马总体积和抑郁症未治疗的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
She2li0n2e0Y/1I,1e/t3al. Am J Psychiatry 2003;160(8):1516-1518.
19
应激和神经生成
神经生成 (新神经元的生成) 在出生后持续存在,直至 成年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与新神经元的产生 及其生长和发育有关
85±%:维持良好
8周
10-15%:抑郁再发
12月
2020/11/3
显效者停药后维持用药
10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2020/11/3
11
认识抑郁发作
病因和发病机理 多因素叠加
遗传素质 生物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
2020/11/3
12
病因和发病机理
生命早期
遗传易感性 易损性表型
成年
生活事件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递质改变
Rep2r0in2t0e/d1w1/it3h permission from JD Bremner.
18
海马体积与抑郁症未治时间相关*
门诊女性复发性抑郁患者
6000 5500 5000
R2=.28 N=38
*P=.0006
总海马体积 (mm3)
4500
4000 3500
3000 0
1000
2000
3. 2032.0F/r1a1n/k3E, et al. Arch Gen Psychiatry. 1990;47:1093-1099.
100
16
抑郁症的进展: 连续发作的不良效应
风险 (让步比)
10
近期生活应激导致抑郁的可能性
每月的抑郁发作风险 (OR)
8
6
4
2
0
仅女性被试者 N=2,395
0
1
15
复发随发作次数的增加而升高
首次发作1,2 第二次发作2
>50% ≈70%
第三次发作2,3
80%-90%
0
20
40
60
80
长期随访抑郁症痊愈后的复发风险 (%) *
* 患者在前一次抑郁发作痊愈后,接受3-15年随访。
1. Judd LL,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0; 157:1501-1504. 2. Mueller TI, et al. Am J Psychiatry. 1999;156:1000-1006.
2
3
4
5
6
7-8
9-11
既往抑郁症发作次数
Ken2d0l2e0r /K1S1,/e3t al. Am J Psychiatry 2000;157(8):1243-1251.
17
抑郁症会导致脑萎缩!
抑郁症mner JD, et al. Am J Psychiatry 2000;157(1):115-118.
5
病程特征(1)
起病:缓慢发病(秋、冬季多发) 年龄:年龄20~50岁(女性早于男性) 病程:抑郁6~9月,发作性 预后:15~20%趋于慢性化
2020/11/3
6
病程特征(2)
首次发作者50%会再发 二次发作者70%会再发 三次发作者90%会再发 33%在一年内复发 54%在三年内复发 73%在八年内复发
大约三分之一者从未诊治 大多数抑郁症状未引起病人、家属、医生重视 大多数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被忽视 被非精神科医生漏诊者高达60% 综合医院就诊者中,接受了合理治疗者仅10%
2020/11/3
3
抑郁症——临床症状发生率
抑郁/沮丧/心境低落
76%
疲乏/没有精力/倦怠
73%
睡眠减少/早醒/中断
2020/11/3
7
自然转归(1)
2020/11/3
40%:恢复 Recovery
20%:心境恶劣 Dysthymia
抑郁
40%:抑郁
Depression
1年
抑郁发作后一年的自然转归 8
自然转归(2)
40±%:维持良好
50±%:抑郁复发
8周
12月
2020/11/3
显效者停药后代以安慰剂
9
自然转归(3)
63%
时常哭泣/想哭
59%
焦躁烦闷/紧张/害怕
57%
2020/11/3
4
抑郁障碍躯体症状的发生率
躯体症状
睡眠障碍
疲乏 头及胸部压缩感 胃纳失常 便秘
出现频率 躯体症状
98% 体重减轻
83% 75%
头痛 颈/背部疼痛
71% 67%
胃肠症状 心血管症状
出现频率
63% 42% 42% 36% 25%
2020/11/3